浅谈零基础小白如何开始学习中医(零基础学者)

 2024-04-25 15:54:45  考研全封闭式培训机构    15
[摘要]

我想,自学中医要从基础学起。有人说废话哈,哪一门学问不是要从基础学起? 真的不是废话。现在自学中医的路径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难处学,学通了,高屋建瓴,难处都攻克了,顺流而下,一通百通。倪海厦倪师就是持这个观点。...




我想,自学中医要从基础学起。有人说废话哈,哪一门学问不是要从基础学起?

真的不是废话。现在自学中医的路径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难处学,学通了,高屋建瓴,难处都攻克了,顺流而下,一通百通。倪海厦倪师就是持这个观点。

而我是一个纯小白。2020年之前,对中医一窍不通。对中医的印象中立,不吹不黑,甚至总体感觉上中医偏玄学,对把脉诊断是不信的(具体怎么转变的,以后我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说),开始自学以后,首先接触到中医的世界观,与我而言,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写了一篇《学中医打开了上古中医世界观的大门!》),了解到阴阳、五行如何深刻、宏大而准确的阐释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自此开始,由感兴趣变成了热爱。

所以在我的认知里:以点破面,可能是像倪师那样的有天赋的人可以从难处学。我辈凡人,学中医还是要从基础学,更何况基础并不枯燥,学习充满了乐趣呢。

什么是基础呢?

两本书:《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是教材,当然行文和语句方面……你知道的,毕竟是教材。重要的不是内容,重要的一是思想,二是结构。思想方面,要理解到中医学的“道”,理解中医学的世界观。另外呢,结构特别重要。小白自学中医,分清学习的先后次序,哪些是重点,尤其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就能够 你把结构和学习的先后次序整理出来。能解决这么重要的问题,你还要计较什么行文和内容呢?《中医基础理论》我已经学完了,本文的后面我会把我理解的要点和学习顺序列清楚。

《黄帝内经》居中医四大典籍之首,是中医的奠基著作。在她诞生后的两千多年里,她就是古人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脉针灸学+中医养生学。

好的,知道了要学《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那怎么学?

中医基础理论学概念。先读目录,划好重点,然后精读。从前往后,把概念牢牢记住。你一开始就要牢牢记住病、症、证这三个字的概念和区别,一定要记住,否则越往后面就会越晕;要牢牢记住整体观念、要记住辨证论治的意思;尤其是阴阳、五行。记住这些概念,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反复印证,遇到一个新知识,就琢磨一下,这是病还是证?用阴阳怎么解释?用五行怎么推理?

而学《黄帝内经》的方式完全不同。由于是考古发现的黄帝内经的竹简文物,串竹简的绳子早就断了,所以内经的顺序是后人重新编的;内经的古文言文原文能看懂的一百人里面也没有一个,现在普通人有文言文基础的太少啦。而看译文呢,译文是翻译的人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去写出来的了,有时会错过原文的精神精髓。举个例子:黄帝内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其中的“幼而徇齊”,我买的黄帝内经书里面翻译为“很小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我就觉得没翻对。“循齐”应该跟“见贤思齐”类似啊,应该翻译成“很小开始就求师问道学问大进”。

所以我学习内经的思路是:第一、书要有;第二、听有声。听有声就是听有声书。网络资源上有声书讲黄帝内经的,主要是两个:徐文兵和梁冬版、倪海厦倪师版。我都听了,我听的顺序是先徐梁版,后倪师版,徐梁版的对象是普罗大众,所以通俗易懂,几乎是逐字逐句讲解,在讲内经的同时,让我也感受到了古文之美,古人之智慧。倪师的版本是技术流,讲解的对象是他的学生,所以没点儿中医基础,很多地方还真不容易听懂。听了他们的讲解后哪一段有感受了,再去看原书的相应段落,揣摩体会,有所得就是长知识了。所以借此机会感谢倪师、感谢厚朴堂堂主徐文兵、感谢主持人梁冬。

接下来的中医其余三大经典:《伤寒杂病论》(含《金匮要略》)、《本草纲目》、《难经》;我打算也是这样学:首先有书在手,然后找资源,没有视频或有声资源,那就买现代中医大家解读经典的书,也是一样的。比如胡希恕、刘渡舟,他们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真正的实战派大家,可以去买他们解读伤寒论的书,都是白话文,能看懂。

学完了《中医基础理论》,持续听完了《黄帝内经》(当然学黄帝内经没有说学完没学完的概念,这是一本过一段时间就要重新翻一下的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理解了中医学的世界观,对中医的“道”有所领悟,那就算是开始入门了。

接下来还有四本教材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就可以有两个研究方向了:

《中医诊断学》+《针灸学》方向,可以往针灸(针刺和艾灸)方向去钻研精深,对应的古籍经典仍然首先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再加上《濒湖脉学》,还有更多针灸方面的应用型的工具书了,这些我还没接触到,就不瞎说了。

另一个方向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对应的古籍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草纲目》(中药、方剂),就是往中医全科大夫方向去发展了。

我自己是下决心要系统性的学习中医,所以在自学的同时,报了一个为期两年的中医确有专长培训班。每周四全天8:30-18:00线下上课,除周四外,每天1.5小时复习(2倍速回看周四线下课的全程视频,做笔记、做题)。按照计划,两年后通过中医助理执业医师的全国统考,拿到合法行医的资格证书,这是我学中医的短期目标。

另外呢,有余力的话,把自己的心得和学到的知识发布在新媒体上(b站、小红书、知乎等等,我的账号名通通都是:老饼学中医),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有很多评论、提问,引发你的思考,你要想写一个好的回答,那就得把这个知识点再好好回顾一遍,或者要整理好自己的切身体会,才能写出来。这是不是又巩固了知识?

这些学到的知识,一定不能是死知识,一定要应用起来。这也是中医学习很大的优势。

别的知识要练习和应用往往要借助设备、要有特定环境、特定对象。而中医练习时,只需要两个要素:一是中医知识,二是人,人首先是自己。

首先体会自我。尽可能将学到的几乎所有知识在自己身上进行练习和解释。

记得上个月8月初有一天我晚上8点刚吃饱饭,好友约开黑王者,连赢三局;时间快到9点,我感觉腹胀、虚汗,感觉很难受。根据学到的中医知识初步判断,刚吃饱饭,血液原本重点应该去胃脾处消化运化;然而我却用于脑部;导致胃阳、脾阳不足。我当时马上嚼了两片生抽泡姜,然后起身,在小区花园里慢慢走,边走边摸肚子画圆。姜、散步这两者都是慢慢提高体内阳气的办法。我足足散步了1个小时,虚汗也没了,肚子也不涨了。以前我早上爱睡懒觉,闹钟定的8点;现在我每天5:00-7:00之间起床,并养成在这段时间大便的习惯,因为学到的中医学知识告诉我这样做对身体好(子午流注)。我现在发现身体比以前敏感多了,出身汗,我一定是歇了汗才进空调间,否则的话,马上就会感觉

到有虚邪贼风吹过来,汗毛都会立起来,可以前不会在意这些的。自己坚持这样做(比如说想起来,就对着镜子练习望舌、给自己把脉等等),并且持续按照学到的知识去解释自己身体的变化和异常,逐步明理。

如果能够运用自如了,就从浅而深的去 助家人、朋友。当然一定是说话要极度负责,没把握的话不说,千万不要在早期就把家人、朋友心目中对你专业的信用分赔成负分了。

总之,从自己本人,到家人、亲朋密友;从浅层的一般养生,到表证小疾,再到疾病方向指向,再到甚至四诊辨证、针灸、开药;这样五六年下来,经验就攒起来了,自己也更有信心了。其中最关键的是:有把握再说话、积攒信用值。鲜花盛开,蝴蝶自来,相当于创业初创阶段的原始用户,如果真的能持续性的 到他们,或者是在关键时候出手妙手回春,随着时间推移,口碑就有了。

我也只是初学中医,以上是我对如何开始自学中医的浅薄的理解,如有补充或者不同意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最后,补充一下《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重点,和学习的先后次序:

1、中医学理论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病、证、症)
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划重点,要反复揣摩,要带入现实世界去练习)
3、五行学说(划重点,重要程度跟阴阳一样)
4、中医藏象学说和五脏(划重点,除了理解他们,重点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5、六腑和奇恒之腑(划重点,学习方法同五脏)
6、精气血津液神(划重点,运动规律、功能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
7、经络(难点,重点,有技术含量,十二经脉是重中之重,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和循环不行就硬记下来,每天在自己身上比划出来绕三圈,有半个月就熟了)
8、体质、病因(划重点)、发病、病机(划重点)
9、防治原则(治未病)


点赞!北京高校这些“神仙班级”不一般_同学_活动_建设(北京地方高校)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5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