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吉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6吉林大学广西高考录取分数线)

 2024-03-13 03:55:40  考研全封闭式培训机构    16
[摘要]

2016吉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 1.共和行政 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到周厉王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逃...



2016吉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
1.共和行政
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到周厉王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逃到彘,在厉王出逃期间,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一说厉王出逃后,由共国(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十四年后,厉王在彘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2.唐初八史
唐朝初年官方主持撰修的八部正史,故名。唐朝官方主持编修了《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重修了《晋书》,再加上私修而经官府批准颁行的《南史》和《北史》,故有八部正史是唐代修撰的。唐初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后来所谓的二十四史中占了三分之一,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编修正史的数量,表明唐王朝对史学的借鉴、资治功能的认识比以前更加深刻了。六部前代史分政权修撰,却不分正统和非正统,没有歧视少数民族政权的观念。李延寿父子修的《南史》和《北史》意在贯通,视南北一体,胡汉一家,都反映了唐代大一统王朝的气度。
3.好人政府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改良政治的主张。1922年5月,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汤尔和、罗文干、梁漱溟、丁文江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同年9月,在吴佩孚支持下,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这个政府为曹锟所不容,结果仅存在了3个多月就垮台了。
4.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中叶对赋役进行改革而确定的制度。「鞭」又作「编」或「边」,简称「条编法」、「总地」等名。明中叶时,赋役多而杂,官绅凭特权豁免,农民受压榨更重。嘉靖年间,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朝廷乃决定改革赋役制度,其中最突出的即张居正所推行的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二》云:「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即把赋与役合在一起,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要,所以叫一条鞭法。嘉靖年间在部分州县试行,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这是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清初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到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
5.时务学堂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由谭嗣同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赞助,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熊希龄任提调(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唐才常等任分教习。1898年春,全堂师生达200余人。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
6.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7.光荣革命
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8.神曲
《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但丁的代表作。《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全书由100篇十四行诗构成。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篇,加上序曲,共100篇。主要情节是写但丁在梦中由罗马诗人维吉尔和他的恋人碧雅特丽丝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经过。《神曲》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狱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天堂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则是我们人类从现实到理想终须经过的苦难历程。它宣扬灵魂不灭和来世观念,但又闪烁着人文主义的思想火花。
9.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7个西欧国家先后接受了这一计划 ,对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述题
1、秦汉至明清中央中枢权利机构的变化
(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他们互不相属,相互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东汉设尚书台。东汉初年,中央最高的官职是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的职位虽高,却徒有虚名,并无实权。东汉初年,正式成立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在东汉,尚书台实际上成了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三公和九卿只是受命办事,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的局面。
(3)魏晋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魏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一番改革。中央官制的重要改变是设立了中书监、令。新设中书以分尚书之权,是曹魏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新措施,为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萌芽。中书监、令以起草诏命的形式参与决策,他们权任极重,但资格较浅,君主容易加以控制。中书省取代尚书台参预决策的部分职权,使尚书台主要成为行政中枢,一般由元老重臣担任尚书令、仆射的尚书台权利被削弱了。
(4)南朝皇帝位加强皇权,在制度和用人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即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中央的中枢权力机构大致由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组成。其趋势是,至南朝时,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 这对加强皇帝权力是极端有力的,也为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事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等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6)宋代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宰执的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于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分别对皇帝负责。这样,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7)元朝废弃以前的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 中央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左、右丞相,是实际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另有侍郎为副,与尚书共同处理政务。
(8)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明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不久,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洪武十三年,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且欲谋反,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臣下有奏请者处以极刑。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和丞相后,即提高六部的地位,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由此六部尚书之上更无首长,六部各不相属,六部尚书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2、论述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实用主义的哲学为武器,借多研究些具体问题、少谈各种空泛的主义为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并反对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同年8月,李大钊发表《再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问题与主义不可分离,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双方展开有关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一)内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实用主义的哲学为武器,借多研究些具体问题、少谈各种“空泛”的主义为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并反对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同年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问题与主义不可分离,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双方展开有关“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双方的争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一是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做指导,二是 中国问题要不要进行根本解决。胡适主张一点一滴改革社会具体问题。李大钊则明确指出:中国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来一个根本解决,即用革命手段,改变社会经济制度。
(二)性质。关于论战的性质,学界有不同看法。(1)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的公开分裂。 (2)胡绳先生认为,胡适在当时属于中间力量,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不是敌对双方的政治斗争,而是朋友间的争论,双方都是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势力的。(3)张传鹤先生认为,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这场论战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斗争的第一个回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的公开分裂。论战的结果是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信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大批进步青年开始辨清真假社会主义学说,走上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3、中世纪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国家统一的影响和意义
伊斯兰教是适应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阿拉伯统一国家逐渐形成。
?教义:①信安拉,②信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③信后世 ,④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
?教规(五功):①念功,穆斯林一生都要念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②拜功,穆斯林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 ③课功,应志愿救济穷人,后演变为每人应捐献收入的2.5%为财产税的税收制度 ④斋功,每年回历九月,从日出到日落禁食,戒除一切享乐之事 ⑤朝功,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
622年9月的某夜,穆罕默德和少数亲信逃出麦加,迁往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后,便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乌马,即穆斯林公社。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
624年3月,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武装袭击麦加古莱西贵族的商队,以少胜多,取得胜利。627年,麦加贵族联合贝杜因等11个部落,大举进攻麦地那。穆罕默德利用麦地那三面环山的天险,在城北挖一条壕沟,据城坚守,史称壕沟之战。敌军围城一月不下,给养发生困难,被迫撤军。穆罕默德乘势追击,俘虏400余人,大获全胜。从此,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增,附近的贝杜因部落纷纷皈依伊斯兰教,628年,双方议和,订立了休战条约。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万名穆斯林武装进驻麦加。麦加古莱西贵族迫于形势,宣布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接受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则确认麦加为圣城,克而白改为清真寺。麦加的归顺,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此后,穆罕默德又征服了其他许多地区和部落,至632年,阿拉伯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
穆罕默德死后,阿布·伯克尔为首领,改称哈里发。伯克尔任哈里发以后,向叙利亚方面发动了扩张战争,并成功的占领了加沙地区。欧麦尔继位为第二任哈里发后,兵分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先后占领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埃及。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先后征服呼罗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北非的利比亚等地区。656年6月,阿里继立为第四任哈里发。但是,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661年,穆阿维叶乘机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先后占领阿富汗首城喀布尔,征服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拉子模等广大地区,并攻入印度河流域,占领信德。阿拉伯人占领从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并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征服了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国。732年,穿越了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附近为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所败。至此,阿拉伯人基本上结束了大规模的征服运动。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
4、分析冷战起源
冷战期间,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产生于40 年代末的正统学派,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作出的 “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是产生于60年代的修正学派,认为冷战是由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其物质基础是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力量;第三种是产生于70年代的后修正学派。该学派认为,冷战 是由美国和苏联双方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战后苏联的行动是“矛盾的”“防御的”,其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忽视了斯大林的保守主义,夸大了苏联的威胁,错误地把第三世界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看作是苏联扩张共产主义的工具,导致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误。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学者又提出一些观点,大 致分三种:第一种观点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第二 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等方面对立的结果。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 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
冷战结束前,中国史学界围绕冷战起源问题的一致共识是,美国是挑起冷战的 罪魁祸首。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不少新观点,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2016吉林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
1.共和行政
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到周厉王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逃到彘,在厉王出逃期间,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一说厉王出逃后,由共国(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十四年后,厉王在彘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2.唐初八史
唐朝初年官方主持撰修的八部正史,故名。唐朝官方主持编修了《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重修了《晋书》,再加上私修而经官府批准颁行的《南史》和《北史》,故有八部正史是唐代修撰的。唐初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后来所谓的二十四史中占了三分之一,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编修正史的数量,表明唐王朝对史学的借鉴、资治功能的认识比以前更加深刻了。六部前代史分政权修撰,却不分正统和非正统,没有歧视少数民族政权的观念。李延寿父子修的《南史》和《北史》意在贯通,视南北一体,胡汉一家,都反映了唐代大一统王朝的气度。
3.好人政府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改良政治的主张。1922年5月,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汤尔和、罗文干、梁漱溟、丁文江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同年9月,在吴佩孚支持下,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这个政府为曹锟所不容,结果仅存在了3个多月就垮台了。
4.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中叶对赋役进行改革而确定的制度。「鞭」又作「编」或「边」,简称「条编法」、「总地」等名。明中叶时,赋役多而杂,官绅凭特权豁免,农民受压榨更重。嘉靖年间,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朝廷乃决定改革赋役制度,其中最突出的即张居正所推行的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二》云:「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即把赋与役合在一起,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要,所以叫一条鞭法。嘉靖年间在部分州县试行,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这是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清初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到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
5.时务学堂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由谭嗣同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赞助,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熊希龄任提调(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唐才常等任分教习。1898年春,全堂师生达200余人。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
6.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7.光荣革命
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8.神曲
《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但丁的代表作。《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全书由100篇十四行诗构成。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篇,加上序曲,共100篇。主要情节是写但丁在梦中由罗马诗人维吉尔和他的恋人碧雅特丽丝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经过。《神曲》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狱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天堂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则是我们人类从现实到理想终须经过的苦难历程。它宣扬灵魂不灭和来世观念,但又闪烁着人文主义的思想火花。
9.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7个西欧国家先后接受了这一计划 ,对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述题
1、秦汉至明清中央中枢权利机构的变化
(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他们互不相属,相互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东汉设尚书台。东汉初年,中央最高的官职是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的职位虽高,却徒有虚名,并无实权。东汉初年,正式成立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在东汉,尚书台实际上成了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三公和九卿只是受命办事,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的局面。
(3)魏晋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魏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一番改革。中央官制的重要改变是设立了中书监、令。新设中书以分尚书之权,是曹魏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新措施,为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萌芽。中书监、令以起草诏命的形式参与决策,他们权任极重,但资格较浅,君主容易加以控制。中书省取代尚书台参预决策的部分职权,使尚书台主要成为行政中枢,一般由元老重臣担任尚书令、仆射的尚书台权利被削弱了。
(4)南朝皇帝位加强皇权,在制度和用人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即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中央的中枢权力机构大致由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组成。其趋势是,至南朝时,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 这对加强皇帝权力是极端有力的,也为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事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等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6)宋代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宰执的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于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分别对皇帝负责。这样,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7)元朝废弃以前的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 中央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左、右丞相,是实际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另有侍郎为副,与尚书共同处理政务。
(8)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明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不久,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洪武十三年,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且欲谋反,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臣下有奏请者处以极刑。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和丞相后,即提高六部的地位,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由此六部尚书之上更无首长,六部各不相属,六部尚书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2、论述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实用主义的哲学为武器,借多研究些具体问题、少谈各种空泛的主义为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并反对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同年8月,李大钊发表《再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问题与主义不可分离,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双方展开有关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一)内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实用主义的哲学为武器,借多研究些具体问题、少谈各种“空泛”的主义为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并反对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同年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问题与主义不可分离,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双方展开有关“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双方的争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一是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做指导,二是 中国问题要不要进行根本解决。胡适主张一点一滴改革社会具体问题。李大钊则明确指出:中国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来一个根本解决,即用革命手段,改变社会经济制度。
(二)性质。关于论战的性质,学界有不同看法。(1)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的公开分裂。 (2)胡绳先生认为,胡适在当时属于中间力量,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不是敌对双方的政治斗争,而是朋友间的争论,双方都是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势力的。(3)张传鹤先生认为,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这场论战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斗争的第一个回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的公开分裂。论战的结果是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信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大批进步青年开始辨清真假社会主义学说,走上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3、中世纪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国家统一的影响和意义
伊斯兰教是适应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阿拉伯统一国家逐渐形成。
?教义:①信安拉,②信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③信后世 ,④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
?教规(五功):①念功,穆斯林一生都要念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②拜功,穆斯林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 ③课功,应志愿救济穷人,后演变为每人应捐献收入的2.5%为财产税的税收制度 ④斋功,每年回历九月,从日出到日落禁食,戒除一切享乐之事 ⑤朝功,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
622年9月的某夜,穆罕默德和少数亲信逃出麦加,迁往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后,便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乌马,即穆斯林公社。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
624年3月,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武装袭击麦加古莱西贵族的商队,以少胜多,取得胜利。627年,麦加贵族联合贝杜因等11个部落,大举进攻麦地那

。穆罕默德利用麦地那三面环山的天险,在城北挖一条壕沟,据城坚守,史称壕沟之战。敌军围城一月不下,给养发生困难,被迫撤军。穆罕默德乘势追击,俘虏400余人,大获全胜。从此,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增,附近的贝杜因部落纷纷皈依伊斯兰教,628年,双方议和,订立了休战条约。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万名穆斯林武装进驻麦加。麦加古莱西贵族迫于形势,宣布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接受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则确认麦加为圣城,克而白改为清真寺。麦加的归顺,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此后,穆罕默德又征服了其他许多地区和部落,至632年,阿拉伯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
穆罕默德死后,阿布·伯克尔为首领,改称哈里发。伯克尔任哈里发以后,向叙利亚方面发动了扩张战争,并成功的占领了加沙地区。欧麦尔继位为第二任哈里发后,兵分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先后占领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埃及。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先后征服呼罗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北非的利比亚等地区。656年6月,阿里继立为第四任哈里发。但是,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661年,穆阿维叶乘机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先后占领阿富汗首城喀布尔,征服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拉子模等广大地区,并攻入印度河流域,占领信德。阿拉伯人占领从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并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征服了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国。732年,穿越了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附近为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所败。至此,阿拉伯人基本上结束了大规模的征服运动。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
4、分析冷战起源
冷战期间,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产生于40 年代末的正统学派,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作出的 “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是产生于60年代的修正学派,认为冷战是由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其物质基础是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力量;第三种是产生于70年代的后修正学派。该学派认为,冷战 是由美国和苏联双方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战后苏联的行动是“矛盾的”“防御的”,其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忽视了斯大林的保守主义,夸大了苏联的威胁,错误地把第三世界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看作是苏联扩张共产主义的工具,导致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误。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学者又提出一些观点,大 致分三种:第一种观点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第二 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等方面对立的结果。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 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
冷战结束前,中国史学界围绕冷战起源问题的一致共识是,美国是挑起冷战的 罪魁祸首。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不少新观点,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2018年考研复试-人大历史地理学考研复试科目复试分数线复试参考书...(2018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国家线))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