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鸭丨谴而告之,畏之以威——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丨哲学考研

 2024-07-03 04:29:42  考研全封闭培训    20
[摘要]

/天人感应/ 导言 《汉书·董仲舒传》有云:“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能够系统...




/天人感应/
导言

《汉书·董仲舒传》有云:“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能够系统反映董仲舒思想风貌的文献,当属《天人三策》与后人辑录的《春秋繁露》。董仲舒不但提出了“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与“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这一主张被后人归纳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还以天人关系为中心,构建起以“天”为本,以阴阳五行说为用,使“天”与“人”之间同类相感、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代表了两汉哲学的发展方向与思想水平,其还具备着对人文性的伦理维度、系统整体性的宇宙结构维度和生成性的宇宙发生维度等多个维度的探讨,对中国思想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part.1?立天为本

以“天”为本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理论体系及其全部哲学思想得以展开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其政治观、人性论,都与“天”密切相关,故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董仲舒的哲学就是天学。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源头,在自然界中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不借助天的力量而诞生,因而强调到:“无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天除了与自然界中的诸多事物有联系,与人亦有联系。董仲舒认为:“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与人的联系尤其密切,天甚至是人的曾祖父。董仲舒之天,贯穿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也意味着天成为了人类社会制度与伦理规范的终极来源,亦是人道最后与最高的存在根据。

董仲舒之天拥有着丰富的内涵,至少存在三重含义: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与道德之天。下文简而论之。

自然之天:自然之天是天最为古老的内涵,它象征着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作用于宇宙万物之中,体现为其自然物质性以及运动的自然规律性。就此而言,董仲舒提出了“天之数”的概念:“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己。天为一端,地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一方面“天之数”表征的是本体之义,另一方面,天又作为十端之一,亦是构成世间万物的组成部分,与地、五行、阴阳等同时演化宇宙的基本要素。天不能仅仅以纯粹的形式存在,还需要演化宇宙万物,这就需要阴阳二气产生运动以生物,这便是董仲舒“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的说法。具体而言,阴阳相摩激荡,就产生了四季更替轮转,也即“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董仲舒认为四时亦可与四方、五行相匹配,也有一套复杂的论证体系,颇为繁琐,此处兹为省略。总之,自然之天具备不但物质自然性,也具备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必然性,正所谓“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反而有相奉,微而至远,掉而致精,一而少积蓄,广而实,虚而盈”,这便是天所运行的规律,一切自然现象亦可通过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解释,这是董仲舒天论思想中较为进步的一点。

神灵之天:神灵之天亦可称为主宰之天、意志之天。它具备人格意志,既是宇宙的至尊,又是无上的主宰。董仲舒提出神灵之天的目的在于消除体现为规律的自然之天与人类应然世界的隔阂。他一方面强调天的宗教义:“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天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值得人类尊敬的存在;另一方面则强调天之意志与人世的勾联:“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并对此解释到:“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一切人伦关系都可以追溯到天的意志——神灵之天将自己的意志加之于人类社会,并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伦理系统。

道德之天:天还具 德伦理属性,董仲舒的道德之天继承了先秦天人思想中的道德之天义。董仲舒竭力强调万物得以生成都是道德之天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天具备仁德的品质,也即“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同时董仲舒认为人身上具备的道德情感并非人所独有,天亦有,故而他通过天人同样具备喜怒哀乐的情绪来论证“天人无际”。董仲舒指出:“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秋气清者,天之所以严以成之,夏气温者,天之所以乐而养之,冬气寒者,天之所以哀而藏之。”可以说仁是道德之天的本质属性,而对应四时的喜怒哀乐则是成为了道德之天义理的具体表现,人的道德感情正是对天的继承与模仿。

看似董仲舒之天具备三个不同的侧面且彼此之间相互冲突,实际上董仲舒之天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天的诸多涵义与属性都是相通而统一的。有学者这样描述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与道德之天的关系:“神灵之天通过自然之天表现其意志,伦理道德成为神灵之天的内在属性,神灵之天具备了道德之天的含义,又通过自然之天的变化体现出其意志。”这样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天之诸义是统一且自洽的。

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的道德之天与孟子的道德之天应当要有所区分。孟子强调对心性的修养,即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功夫上达天命,体现了一条人经由内在本性最终通向道德形上之天的“内在超越”的功夫。而董仲舒则通过自然、神灵与道德之天作为本体之天的不同侧面来实现出天的本体之用。也即董仲舒提出道德之天的目的并不在于个人心性道德的修养,而在于提供现实生活应然的根据,这点鸭鸭们不可以不重视。

part.2?与人相应

董仲舒以天为本,确立了天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天必须向下贯注到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之中,否则天就只是一个形而上孤立的本体。而在这过程中,天与人的关系就成为了其思想体系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命题。天人感应的关键在于天人相类、相感相应。所谓“类”,就是相似、类比之意。董仲舒认为“ 各以其类动”,也即只有相近的事物之间才能够相互沟通,有所助益。

董仲舒首先从天人相类入手,论证天与人在形体方面的相似性:“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的形体符合天数,人的血气也依赖天志。董仲舒甚至将人体关节与时令相附会,力求论证人与天是同类者:“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 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人有五脏附会五行,人有四肢附会四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与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的类比推论,得到了天人相类的结果。

人与天的相似不单单在形体上有近似之处,乃至于在性情之上亦是如出一辙:“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人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天亦然,甚至天将这种情绪向外表现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故而人与天内外特征皆相符合,从这个方面来说,就得到了“人副天数”的结论,也即人

是天的副本,故而董仲舒强调“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董仲舒发现自然现象中同类事物之间会产生关联运动,正所谓:“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天人既是同类,自然相感相动,这边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得益于天人同类相感相应的论证,“天人之际”具备了沟通的可能,这就使得人类社会的治乱与 的运行产生了联系。倘若国家治理缺失了道德仁义与礼乐教化,就会导致社会失序, 亦失序。 失序就会产生灾异,董仲舒认为:“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所谓的灾异,就是上天在提醒批评君主政有缺失,所以有“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的论断。但如果君主治理国家施以仁德教化,做到了“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那么?“天瑞应诚而至”,天会降下祥瑞来嘉奖君主。

董仲舒这一套天人感应的理论,运用类比推论的方式构建了人与天的密切联系。正是因为人与天同类相动,故而社会治乱与自然变化相互影响。他把天加以神化,使之成为了至上的存在,而天又授命于天子,这就变相抬高了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借助天的权威来约束君主,希望能够让君主心怀敬畏,万不可胡作非为。这便是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余治平老师认为:“在君、民、天的三维结构中,民受制于君,君又受制于天,而天又是人情民意的反映。君为民主,尽管君可以凌驾于民之上,但并不意味着君就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在他的上面还存在着一个神圣不可违拗的天。透过董仲舒感应学说乃至灾异谴告说的许多貌似荒诞虚妄、经不起求证的论述,还是能够清楚地看出他那执著的重民仁民思想。”可见尽管董仲舒大谈灾异谴告,但其作为儒者,依然保留着心系百姓的民本思想。

part.3?以题为师

本篇知识点鸭浅论探讨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篇幅胜于以往,可见天人感应这一知识点内涵之丰富,考试之重要。可以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命题之一,它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哲学尤其是两汉哲学思想的风貌,天人感应与反天人感应的观点更是构成了两汉探讨天人关系的焦点。因此若论本知识点的重要性亦或是在历年真题中出现频率,都是当之无愧的t0梯队,重要指数三颗星★★★

对天人感应这一知识点的考察可简可繁,故而出现过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三种题型在历年真题之中均多次出现,可见本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一定要对本知识点有深刻理解。就名词解释而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试卷上都出现过;就分值最高的论述题而言,20年的南开大学、22年上海师范大学、23年深圳大学等诸多高校也考察过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以23年深圳大学的论述题“谈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例,梳理一下答题思路: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答题模式。首先鸭鸭们需要点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董仲舒以及其相关著作等,其次阐述董仲舒之天的三种含义,再切入到董仲舒对天人相类,相感相应的论述之中,最后总结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意义、目的与影响。这样便是一种比较好的答题策略,也有助于鸭鸭们在考场之上拿到高分。


深圳大学23年公共管理学硕考研经验贴(深圳大学025200)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2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