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丨2021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宋协伟_网易...(毕业设计设计图)

 2024-03-06 18:22:32  考研全程辅导    16
[摘要]

cafa设计学院2021毕业季前言 2021届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是为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宋协伟 交叉·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研...





cafa设计学院2021毕业季前言
2021届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是为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宋协伟
交叉·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强调专业深化研究与项目课题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传统设计学科和新型学科研究的相交叉;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并行实践的相融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以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与格局变更,设计正日益成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广义学科间大交叉和专业方向内深融合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完成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价值创新核心。
国家形象设计研究/国家形象视觉研究
导师组:宋协伟教授、程可槑教授、余丁教授
国家形象视觉的研究核心是遵循视觉艺术创作和传播规律、以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为方向,整合国内、国际顶尖学术研究与创作资源,搭建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跨媒介的实验基地和合作交流平台,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和国际活动的实践项目。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展览展示、艺术创作、产品研发等形式,探索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符合大国地位、适应国际传播的中国国家形象视觉塑造体系和视觉传播体系,为打造中国文化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人才培育提供专业智力咨询与创意服务。
01
荣誉&神童
作者/李明叡
导师组/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
程可槑教授、余丁教授



作为一种肯定、鼓励和成功的象征,“荣誉”成就了个人命运的高光时刻。当下社会逐渐从荣誉时代转向绩效时代,其实就是“荣誉”异化的过程。个体更多的追求荣誉,为迎合评价标准而丧失了自我,荣誉成为获得利益的筹码,并逐渐变为衡量人价值的标尺,最终偏离了“荣誉”的初衷。本作品选取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神童”现象作为叙事对象,对奖牌、奖杯等荣誉的物质载体进行解构与再创作,形成“竞争”、“标尺”、“奇迹”三个递进的子标题,进而对当今时代语境下“荣誉”的意义以及个体实现与集体认可的关系进行探讨。

是什么原因使你选择这个主题进行毕设创作?
在校学习期间我参与了许多本专业的项目课题实践,其中有许多的内容是对集体以及个体所取得的荣誉成就进行设计与展现。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小到幼儿园得到的小红花,再到互联网产品中的“奖牌”激励体系,“荣誉”又与我们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通过以上过程我发现“荣誉”在当今时代语境下在急剧的异化,在过去荣誉更多是社会的一种奖赏,给予个体的一种集体认可,而如今这种集体的观念也在逐渐消解,我想对这种现象进行表现与讨论,所以以此作为毕设的主题。
毕业作品中是通过怎样的设计视角与内容传达主旨的?
我在作品中借用奖牌、奖杯和绶带等荣誉的物质载体,将其中的文字、图案、色彩等各种元素被逐一拆解分析,进行重构。在内容上选取社会中的“神童”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荣誉变得逐利化所产生的结果。我尝试以此作为切入点,从多维度的视角探讨荣誉对我们每个个体的影响,并在作品中以“竞争”、“标尺”、“奇迹”三组递进主题进行叙事呈现。
你期望你的作品能够传递给观众什么样的体验或感受?
希望人们来思考转瞬即逝的人生,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们究竟最需要什么?什么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该如何看待人生的成功与成就?”
导师评语
《荣誉&神童》是李明叡对当今时代语境下“荣誉”概念所发生的变化所进行的探讨,聚焦于社会事件,对问题背后交织复杂的因素进行理性梳理和批判反思。作品通过将生活中常见的“荣誉”的物质载体进行重构并予以呈现,进而探讨其中个体实现与集体认可间的平衡关系,这对于个体、社会乃至国家来说都是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的。作品整体展现出了学生在学科专业学习与项目课题实践过程中对问题的不断挖掘与思考。
——宋协伟教授
02
离散的标语
作者/周忙
导师组/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
程可槑教授、余丁教授










泛娱乐化标语究其本质依旧是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在文化层面上的反映,是青年群体眼中世界的文字性表达。作品以当代青年群体的话语意识作为出发点,通过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理想、精神六个方面的标语重组来构造青年群体泛娱乐化标语和主流意识形态标语的对话关系;基于对话逻辑的碰撞、语意的分离,用视觉语言来阐释资本逻辑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网络时代青年群体话语输出对主流意识形态标语的离散和解构。

你的作品《离散的标语》和我们政治与生活中的标语有什么不同吗?
标语在中国具有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征,而且主流意识形态标语有着自上而下的产生机制。我的研究对象主要聚焦在当代青年群体,步入消费社会与网络时代的他们话语权得到解放,通过标榜、自嘲、质疑来表达自我,他们的标语行文如絮语,修辞多样化,媒介产品化、日常化、图像化。相反,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生产机制。同时我将两者重组并置,制造矛盾对话形式。
你的作品都由那些部分构成?
我的作品由书籍、动画、装置三部分构成:通过书籍梳理标语的异化过程、当代艺术中的标语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标语与泛娱乐化标语的对话重组,以及被解构的标语海报创作;以文字动画的形式来传达标语是如何被解构的;选取视觉解构的海报创作,借用亚克力的双面特性,来构建对话形式,将亚克力和墙面形成一定夹角,造成正背的可读性差别,以此来阐释泛娱乐化标语对主流意识形态标语的离散。
导师评语
民众的日常与生活形象能够综合反映国家形象的一个切面,而政治环境日趋日常化使作为时代反映的标语最先呈现出个人化趋势。这种趋势使标语环境由公共空间转向私人空间,标语生产由集体转向个人,标语内容由严肃转向轻松,同时又构造了一种共生的混合关系。周忙的《离散的标语》较为敏锐地讨论、梳理、反思了历史进程中思想规训、消费渗透、网络异化与文化裂变,同时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构建了一个幽默的对话关系,塑造出了一个正在被离散的话语机制。
——宋协伟教授
03
十箱
作者/李明叡
导师组/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程可槑教授、余丁教授
《十箱》是十个箱子组成的装置作品,其中放置了大量亲人的遗物、旧物,以及我的手工书、石膏书、复原书、实验影像等作品。从而形成五个主题,分别是《理》、《9.8斤》、《破》、《礼物》、《long》。

《理》由4个箱子组成,其中包含旧橱柜1只,木质抽屉2只,旧药箱1只、手工书1本、复原书4本、内置物是荣誉证书、荣誉奖章、抗美援朝纪念物、毛主席纪念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集、学习手册、时政剪报、账本、日记、老照片、相框、影集、药盒等。

《理》—— 亲人的部分遗物整理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理》——手工书









《9.8斤》






《9.8斤》身体实验影像
《9.8斤》是1个箱子组成,其中包含旧木箱1只,手工石膏书10本,旧衣服实验影像作品1个,军大衣1件,旧床单被褥若干。
《破》是2个箱子组成,其中包含旧木箱1只,小皮箱1只,破损旧军服1件,子弹2盒,死亡日记1篇,怀表1只,筷子1双,扣子一串、其他信物若干。
《礼物》是2个箱子组成,其中包含旧行李箱1只,旧皮包1只,破碎镜子1只,实验影像作品1个、旧照片、胶片若干。









《long》手工书
《long》是1个箱子组成,其中包含旧抽屉1只、手工书27本,总长度1311cm。

关于作品《十箱》最初的启发是什么?
是一本关于叙事伦理学的小品文集《沉重的肉身》,书里面关于伦理的解释是我读到过的最喜欢的。“什么是伦理?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我只是想要做一种我的“生命感觉” 。
为什么作品展览中没有文字解释?
生活教会我,我需要看很多、需要想很多、需要走很多、需要做很多,但是不要表达很多。
导师评语
“箱”是一种空间类别,用来承、载、收、藏。收集整理亲人的遗物和旧物进行转化形成作品,在十个不同的箱子中以不同的形式语言放置,进行人、事、物的叙事的表达,呈现出从个人及家国之间的伦理情感和意志情怀叙事。使用时间、空间、人间并置的叙事方式、方法,展现了自由伦理的意志与意图。作品展览没有文字表述,将艺术的形式话语言集中在作品本身,使观者的理解还原为纯粹、直观的感受,情理合一的进行了完整的信(信息、影像)、物(物品)叙事。
——宋协伟教授
智慧型城市设计研究
导师组:宋协伟教授、靳军教授、常志刚教授、韩涛教授
“智慧smart”一词源于美国,本意表达日常生活中人或观点的深入洞察力,因“理性增长(smart growth)”理念而被城市规划领域广泛接受。智慧城市(smart city)理念大约出现在10年前,2015年普遍纳入在政府建设任务报告中并且成为重点发展的新学科。最初这一理念围绕着如何通过各类信息通讯技术的运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城市竞争力,并为解决城市贫困、社会性剥夺以及糟糕的环境等问题提供新的途径。“智慧城市”可以有多种解读,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ies)、虚拟城市(virtual cities)、数字城市(digital cities)、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es)都体现为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协调、沟通、耦合以及整合都是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同方面,智慧城市的高效运转是通过形成新的数据库、挖掘新的数据以及空间模式分析,设计新的模式以整合分散的城市功能与部门,以及建立新型组织与管理,让城市更加有效和公平,提高城市居民在合作与竞争中的创新能力。
01
没有阴影的岛屿
作者/梁欣
导师组/韩涛教授(责任导师)、
宋协伟教授、靳军教授、常志刚教授





















2020年,所有的死亡、痛苦、疏远、忧伤、分离、亲密、新生、向往...都被转化为了事件,压缩在一个叫做“健康码”的孤岛中。这个孤岛是一座“超现实剧场”,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与日常生活相脱嵌的剧幕。这些情绪如此真实,又如此虚幻,记录着我们一起经历的这一年。这个作品是对疫情以来社会状况的隐喻和作者在武汉经历整个疫情的过程中的记忆与情感的表达。

此次毕设主题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最初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毕业论文对“健康码”的研究结论之一——“健康码是时空的集合”。加上自己在武汉封城期间的真实经历,希望可以做一个叙事性的作品将这些事件、情绪、感知等等记录下来。
你是如何构想作品的呈现形式的?
2020对全世界来说都是魔幻与噩梦的一年。甚至会经常让我质疑这一切是否是真实的。因此想通过六个带有戏剧感的空间场景和无数这一年中的日常生活片段,把它们压缩在一个二维码形态的微缩模型将这些文本转译出来。再通过带有舞台布景感的影片,将这些场景与声音和氛围相结合,实现一种“剧幕的上演”。
你希望观众能在你的作品中获得怎样的感受与体验?
我试图在展厅中构建一种叙事场。通过影像、声音和微缩模型的拼融,唤起观者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或曾经经历的那段共同记忆。并且在模型中设置了很多细小的彩蛋,希望观者可以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导师评语
2020年,全球社会发生了一次艰难的巨变。它对每个人如何在世界上栖居都重新提出了问题。梁欣基于在这个社会历史事件中全过程、各阶段的真实个人经验,包括武汉疫情阶段和北京高校封闭管理阶段,以社会调研、数据统计、历史梳理、学术写作、装置创作、视频影像再现等多重路径结合的方法,把充满内在冲突的生活经验,转化为一种关于当代世界生命政治治理与社会场景管理剧变的寓言,并将之命名为《没有阴影的岛屿》。
这个岛屿是对疫情危机情景下人类生活场景各种维度的扫描、再现与再编码。梁欣最终以六个场景的叙事结构,将之交织成一个世界景观剧场,并压缩在一个以“二维码”形态存在的孤岛中。这个“二维码”中上演着一切人类情感,其唯一共同点是没有阴影,并内嵌着六个特殊主题的岛中之岛。分别是——医院(关注的是生命安全)、家(关注的是虚拟生活)、动物园(关注的是生态自然)、剧院(关注的是操控偏见)、工厂(关注的是技术伦理)、摄影棚(关注的是健康监视)。梁欣的创作就是在这个“二维码”中反复编织基于现实投射的人类情感、私人记忆、数字技术、国家工具、健康监控、智能管理。她试图说明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景观剧场时代,我们再也无法以虚假、和谐、统一的面貌去掩盖矛盾与冲突。相反,只能采取勇敢的正视冲突、吸收冲突、最后消化冲突的方式,并以日常生活审美式的升华,才能与当下与未来世界共存。
——韩涛教授
02
听见的城市
作者/彭怡然
导师组/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靳军教授、
常志刚教授、韩涛教授








据统计,全中国约有8000万残障人士,而视障群体占到1731万人,我们的城市中随处可见无障碍设施,但在街道上可以看到的残障人士却越来约少。《听见的城市》主要关注的是视障人士在城市中的出行问题,通过采访,亲身经历,实地调研等方法,讨论视障人士在城市中出新困难的问题,希望可以引起大众的思考,关于我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如何兼顾和包容所有人,而非淘汰和省略少数群体的利益。

毕设的主题是怎样定下来的?
毕设的主题主要来源于研究生二年级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交换,我在赫尔辛基的街头或是咖啡厅,图书馆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残障人士,他们可以非常自由的出行,这让我突然联想到我在北京似乎很少看到残障人士。赫尔辛基的无障碍设施做的很完善,芬兰的无障碍设计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自然的嵌入城市生活而不是被生硬的标记出来。我希望通过作品可以让大众产生思考,我们是否真的能够了解残障人士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更好的完善无障碍设计。
作品创作遇到了哪些困难?
其实最大的困难在于怎样去了解视障人群的具体需求,因为我身边没有认识的或是相关群体,所以只能靠自己去联系和采访才可以跳出纯粹依靠自己臆想的问题来做设计,刚开始的时候我下载了一个 助盲人群体的app并在上面结识了一些视障人士,之后自己去体验的时候其实发现很多的问题并非我之前设想,调研做完之后也对作品方向重新进行了思考。
创作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觉的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体验是对我来说最直接了解需求的方式,但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会发现我的理论积累是相对缺乏的环节,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更多的需要平衡两个方面的思考和研究。
导师评语
无障碍出行已经早已不是关注弱势群体这么简单了,在科技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我们关注城市包容性,让公众了解到所有人的需求,最终公平对待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通过设计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的同时,也是惠及未来某一时刻的所有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宋协伟教授
文化遗产设计研究
导师组:杭海教授、王川教授、林存真教授、赵斌副教授
本研究方向以中国传统设计与造物思想为研究核心,强调中国传统设计、工艺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相互关联,关注当下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传统线索与依据,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虚心向传统学习,并通过相关设计实践探索传统设计融入现代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的方法与途径,探讨当代中国所应有的设计风格、设计思想与方法,这是中国设计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对中国当代日用设计的提升与发展,乃至中国文化复兴、国家形象的树立意义重大。
01
寻香猎人
作者/姜田竺
导师组/杭海教授(责任导师)、
林存真教授、王川教授、赵斌副教授
毕业创作是从毕业论文延伸而来,论文主要研究宋代的香器与香境,毕业创作便以此为背书,去追寻宋代的气味。以《陈氏香谱》中记载的香方为气味追寻的原型,并将香方大体分为了三种气味类型:山林气、花果香、药香调。
山林气为两宋文人最为推崇的香气类型;而花果香则是《陈氏香谱》中记载最多的香方类型;药香调是香方中许多香品呈现出药香的味道,如「江南李主帐中香」,推测其是有药效的——助眠或助兴。传统的香品是有多种类型的,对传统品香方式与香品本身,进行探索与气味设计的同时,也需要融入当代载体,如香水、香膏等,希望将气味产品的包装与推广,形成一个完整的品牌体系。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嗅觉」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感觉,是触动记忆的开关,可以不经过思考直接进入大脑最深层,唤起深藏的记忆。寻找一种香气的记忆,就像一位根据气味和痕迹进行追踪的猎人。「寻香猎人」为一个追踪香的痕迹与记忆的品牌。「寻宋」系列,将宋代的气味痕迹分成了三种气味类型,分别是:山林气、花果香、药香调。以宋代《陈氏香谱》中的香方作为原型,以此探寻宋代气味。展览现场由闻香区、香料展示区、视频展示区和书籍、产品展示区四个部分构成,将现场规划为气味探索体验的互动形式,以增添“寻香”的趣味与互动性。

“寻香猎人”这个主题的来源是什么?
文化遗产涉及到许多方面,而传统的香学是最近逐渐开始受到关注的一个方向,因论文是研究宋代的香器与香境,毕业创作便也由此生发而来。根据宋代留存的香方进行宋代气味的追踪,从

而创立一个寻香的品牌,寻香猎人是追踪气味痕迹与气味记忆的品牌。
谈谈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与西方的香水不同,我国的传统香品种类与使用方式非常的丰富,现在许多西方的香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气味的研发与商品化的推广,而香的产品方面我们受西方影响非常深,故而缺失了许多本土传统的香气记忆与体验。在进行气味的文本分析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会逐渐的向去研究与探索怎样才能将传统气味进行当代的使用;既要不损失气味的天然感受,又能满足当下人们的使用便利,以后还将带着这一问题继续研究。
期望观众能从作品中得到怎么样体验与感受?
嗅觉是非常个人的体验与体感,每人对气味的记忆与感受都受到其个人经历的影响,香气的分类也非常复杂,本次简化为三种气味类型,希望可以开启大家对气味探寻,打开每个人对传统香气尤其是宋代香气的好奇之心。
导师评语
从论文到设计始终聚焦于宋代香具与香境,将个人爱好深化为具体的学术研究。投入了所有的精力,通过影像记录、文本研究、香具设计、气味互动设计等方式展示了细腻优雅的品味,以及对全局良好的掌控力。
——杭海教授
02
次生的此刻
作者/杨鲲
导师组/林存真教授(责任导师)、
杭海教授、王川教授、赵斌副教授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集体记忆和关注度的普遍衰减》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人和事物通过“口头交流”能保持约5到30年的活力。时隔十七年,关于病毒的记忆又重新被唤醒,《次生的此刻》是基于2003和2020两次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给人类带来的后过与影响,根据一系列记忆理论建构出再次重新感知的次生记忆系统,结合两次事件中几十个次生方向制作成的交互网页与书籍。希望借由网页与书籍来整合人们在此次事件的情感记忆与身份认同,引发大众思考。

创作的启发是什么?
回忆与遗忘是不可分割的,遗忘是回忆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与之相融合。记忆的范围与回忆的需求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次生记忆强调记忆的个体性与社会属性,这对群体的延续性起到了兼顾与定型作用,有助于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延续。
能否从你的研究方向出发来谈谈作品本身?
作品整合了两次事件中群体性记忆遗产,通过对“次生记忆”概念的研究,思考文化遗产本身的重要性与影响。
导师评语
记忆是情感的联系、文化的塑造以及有意识的指涉,这些因素影响被称为记忆的现象,并使记忆有别于积累。该作品以记忆文化研究为理论依据,用交互手段再现个人情感记忆与社会进程之间的联系,意在探讨记忆、身份、与文化延续性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文化遗产的认同与延续。
——林存真教授
03
六欲·心镜
作者/左婧
导师组/杭海教授(责任导师)、
王川教授、林存真教授、赵斌副教授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揽镜自照,观心于镜,镜子作为主体意识的自我映射与象征,承载着自性的光辉与迷失的虚幻,揭示了外境的投射和内心的欲望。本作品基于人的世俗表象与潜藏欲望的思考, 展示六种传统欲望:即富贵、财禄、嫉妒、色、多子与长寿,以“六欲.心镜”名之。选取六种古代铜镜形制,结合六种传统符号,对应六种欲望,以图像与动态影像等方式探索六欲与心镜的关联,以心为鉴,照见纷繁六欲与烦恼。福寿禄贵、子孙满堂之类的传统吉语一直是国人对个体生活圆满的总结,但在作者看来所有欲望与满足终将会灰飞烟灭,随风消逝。

由何开始创作主题?
从研究方向出发,展开创作思考,通过对古铜镜纹饰的探索,由其看到人们内心的情绪、渴求,终成为每个人心中深深埋藏的欲望。以典型的纹样线索概括出传统文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六种欲望概念。
怎样的思考推动创作表达?
由古至今,以镜为鉴,镜子曾经如宝稀贵,而今已是普识之物,它所映射的是人类与自我形象相互了解的历史,跨越了多重的文明含义。通过由表象探析意象呈现的研究,尝试用图形语言建立表象与潜藏意蕴的联系。
谈谈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心镜映照六欲从生,多富财色寿妒欲,无一不是从心幻变而来。水月镜像,无心去来。镜中见欲,镜中见我,又在镜中幻灭。然而谁又能就此了断,无情何必生斯世,有情终将累此生。以是为记。
导师评语
关注于传统概念与形式的当代转换,探讨六欲与心镜,通过铜镜与纹样等图像主题予以阐述,将寻常的主题演绎出全新的视觉意味。过程中克服了内心与外境的种种不适,作品呈现出很好的艺术趣味与敏锐度,展陈设计细腻,大方,耐人寻味。
——杭海教授


本科四六级、考研英语要点——单词too和enough的解析(四六级 考研)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