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参考书中国戏曲史概论(四)(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难度)

 2024-04-19 20:29:44  考研全封闭式培训机构    10
[摘要]

原标题: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参考书中国戏曲史概论(四) 第五节 元代南戏 一、元代南戏的发展: 1.元代是南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




原标题: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参考书中国戏曲史概论(四)

第五节 元代南戏

一、元代南戏的发展:

1.元代是南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由于“南北调合腔”的原因,使得南戏的艺术进一步提高。南戏在元代还是相当繁荣的,到元末,高明《琵琶记》等的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元代南戏剧目的总数比杂剧更不易有确切的统计。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有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宋元戏文今天见到存本的一共有十七种,其中《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三种为明初《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收录,保留了元本样式,其他的都只有明代刊本。已经失去元代面貌。在这十七种里,除《张协状元》是宋代作品以外,其他大约都是元人作品,南戏作者也很少有名字留下来。

3.元代南戏题材内容有一个显著特色,即集中展现了身处动荡离乱社会中的个人遭遇,家庭夫妻间的悲欢离合,民间气息浓厚。p89

4.元代南戏艺术风格独特之处:朴素本色,鲜活清新,生动饱满,洋溢着世俗化的审美情趣,而不同于文人剧的温雅博约。其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p91)元代南戏作者极善于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人生情境和心境作为舞台提示的重点,其剧作的感情基调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张扬着极致。p92

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1.《永乐大典》与南戏

《永乐大典》是明代官修书中最著名的一部大书,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至今被世界所公认的一部类似百科全书的大书,正文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永乐大典》“戏”字韵下,即自卷13965至卷13991,总计收南戏33种,但《永乐大典》明亡之际已散失,其副本也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或毁于战火或被劫国外。1920年,叶恭绰先生游欧时,在伦敦小古玩店意外发现幸存的第13991卷,内收戏文《张协状元》《小孙屠》《错立身》三种戏文。叶恭绰先生将残存的这三种戏文购回后,该书曾长时间藏放在天津某银行保险库中,1931年,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据《永乐大典》残存的三种戏文排印发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发现后,引起南戏研究者的极大关注。钱南扬先生校注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是目前三剧最精审的较定本。这三种南戏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南戏剧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其中《张协状元》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小孙屠》和《错立身》一般认为是元代作品。在所有现存的南戏作品中,这三种南戏一般认为是民间流传的,经文人改动较少的作品,语言质朴,情节生动,保留了南戏的民间文化特色。

2.《小孙屠》与《错立身》简介;

a作者:两个剧本刊本均署名为古杭书会或古杭才人编撰,没有确切的创作者,应为集体创作或世代累积型创作。

b创作时间:从剧作反映的内容来看,两个剧作都应当创作与金元时期,可能是根据金元时期同名北曲杂剧改编而成的。

(1)《小孙屠》剧情:今存《小孙屠》是删节本,颇多脱节处,是一部公案戏,也是一部宣扬兄弟孝悌观念的戏,揭示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下兄弟友情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写开封书生孙必达娶妓女李琼梅为妻,李琼梅与开封府令史朱邦杰私通,被孙必达之弟小孙屠孙必贵撞见,朱邦杰便与李琼梅欲害孙必达与小孙屠。不久小孙屠陪母亲去泰安东岳庙进香,孙必达送他们上路,李琼梅见家中无人,便叫来朱邦杰,将丫环梅香杀死,割去头颅,穿上李琼梅的裙衫,假作李琼梅之尸,然后去官府诬告孙必达杀了妻子李氏而外逃,孙必达屈打成招,被囚入死牢,而小孙屠陪同母亲去泰安烧香,行至途中,母因路途劳顿猝亡,小孙屠只得将母亲安葬后返家,归家后得知哥哥蒙冤入狱,便去狱中以己代兄,让其逃走。朱邦杰便将小孙屠盆吊死,将其尸抛在荒郊。小孙屠得到天帝的救护而复活。并与梅香鬼魂相遇,知其真相,便到开封府告状,后经包公审明,将朱邦杰,李琼梅两人押赴市曹斩首,为孙氏兄弟平反冤狱。

(2)《错立身》剧情:今存删节本。内容写西京河南府完颜永康之子完颜寿马因沉迷戏剧艺术,与山东东平府散乐年轻女演员王金榜的爱情故事。才情过人的完颜寿马在和女伶王金榜相爱中,摆脱了人生迷惘,借助戏剧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他不顾双方门第的巨大反差,冲破父亲的阻挠,并愤而离家出走,一路艰辛,跋山涉水,从河南一直赶到山东,找到了王金榜和她家 的家庭戏班,与她们一起冲州撞府,走乡串户,以戏曲演出为生,在王金榜父亲的严格考试和艰苦卓绝的实习过程中,他终于由一个宦门之后蜕变为出色的表演艺术家。思念儿子的完颜永康在廉政访查的路上与儿子儿媳不期而遇,在观看他们二人表演时,不仅被二人出色的艺术创造打动,而且从中获取了反腐败的灵感和动力,经过一番历练,最终接纳了眼前的现实,一家团圆。

(3)《小孙屠》《错立身》分析:两出戏的创作年代应当是北曲杂剧兴盛的年代,所以二者虽名南戏,受到北杂剧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

(4)宋元南戏特点的简单比较:

a题材上:宋代南戏多是展现家庭伦常的内容,集中在爱情和婚姻上,负心戏是其代表作;元代南戏集中展现身边动荡离乱的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的遭遇,夫妻,家庭之间的悲欢离合。

b创作者:宋代南戏创作者多是民间艺人,多为无名氏。直到南宋时期,底层文人才参与到民间南戏的创作中去;元代南戏多数也是无名作品。但是文人介入南戏创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代表性作品是《琵琶记》

c体制面貌:宋代南戏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语言质朴,体制松散,形式杂糅,纯粹为南曲;元代南戏受到北杂剧影响,出现了南北合套。在内容和主旨方面与南戏相似,另外,随着文人介入,语言经过了润色加工,结构更严谨。

三、四大南戏:《王十朋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1.《荆钗记》

明代开始,戏曲研究者开始标举“荆,刘,拜,杀”四部戏曲称为“四大南戏”或“四大传奇”。其中,以《荆钗记》最为推崇,列为“四大南戏”之首。作者相传为柯丹丘,吴门学究敬先书会的才人,但他应当是该剧的一个写定者而非原创者。全名叫《王十朋荆钗记》。

(1)剧情简介:全剧四十八出,叙述王十朋,钱玉莲的故事。书生王十朋幼年丧父,家道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贡元钱流行见王十朋聪明好学,为人正派,便将自己前妻所生女儿玉莲许配给王十朋。十朋母亲因家贫,便以荆钗为聘礼。而玉莲继母嫌贫爱富,欲将玉莲嫁给当地富豪孙如权,孙如权用金钗相聘,被拒绝,怀恨在心。玉莲听从父亲安排,嫁给王十朋,婚后半载,试期来临,王十朋便告别母亲与妻子,上京应试,得中状元,授江西饶州佥判。丞相万俟见十朋才貌双全,欲招他为婿。十朋不从,万俟恼羞成怒,将十朋改调广东朝阳任佥判,并不准他回家省亲。十朋离京赴任前托承局带回一封家书,不料信被随十朋进京的孙如权骗走,他谋娶玉莲,暗中将王十朋的家书改为休妻之书,诈称王十朋已入赘相府,让玉莲另嫁他人。孙如权回温州后,即找玉莲继母,再逼玉莲,玉莲被迫投江自杀,幸被新任福建安抚使钱载和所救,收为义女,带至任所,钱载和来到福建上任后,即差人去饶州找王十朋。差人打听到新任饶州太史也姓王,到任不久便病故,回来告知玉莲,玉莲误认为丈夫已死,悲痛欲绝。而十朋在赴任前接取母亲与妻子来京城,听说玉莲投江而亡,十分悲恸,发誓不再娶。五年之后,十朋改任吉安太守,在道观设醮追荐亡妻,适玉莲亦至道观拈香,两人相逢,终以荆钗为凭,夫妻团圆。

(2)故事流变:

宋代应当有相同的故事流传,南宋也有相同的题材的南戏演出,应当是文人负心戏。p93

柯丹丘(文人)将负心戏改编成现在所见的南戏,将王十朋(的负心)塑造成一个正面书生的形象。

(3)分析:p94-95

a双线结构:以生和旦(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两条线索,平行演进,交叉发展,最终团圆。

b三组冲突:王十朋与孙如权冲突;万俟丞相与王十朋的冲突;钱玉莲与继母、兄嫂的冲突

c针线紧密,结构严谨:以两人定情信物“荆钗”为线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王,钱二人地位,身份和品格。

d民间视角:文人地位和形象的变化。

(4)人物形象:

a王十朋:贫贱不移读书之态(p93-94);威武不屈,不畏权贵;富贵不淫,忠于爱情。

b钱玉莲:忠贞,贤德。一个封建民间妇女的道德楷模。p94

2.《刘知远白兔记》

著者不详,无名氏作品,大约为永嘉(今温州)书会才人。前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刘知远诸宫调》。刘知远的故事在宋代民间广为流传。现存的几种明代加工本情节稍有差异。

(1)剧情:写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妻子李三娘受尽人间折磨终于出头的故事。五代时刘知远家境贫寒,为李文奎家佣工,李文奎见他身有帝王之相,就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文奎死后。刘知远不堪忍受三娘兄嫂李洪一夫妇的欺侮,被迫弃家投军,又在岳节度使家入赘,后因军功被升为九州安抚使。李三娘在家受尽兄嫂虐待,在磨坊生下“咬脐郎”托人送到军中抚养。16年后,咬脐郎长成后出外打猎,因追猎一只白兔,在井边与生母相会,全家才得以团圆。

(2)分析:

《白兔记》是一部平民意识很强烈的作品,剧中写李洪一夫妇的贪婪狠毒,以种种刁钻的方法欺凌刘知远和李三娘,表现出民众的鲜明的爱憎,又像刘知远为了攀升高位而娶节度使之女,但他最后能接回“糟糠之妻”,所以也并不因此受到责难。在民间朴素的观念中,社会底层的人们为了求得权力和富贵,这样做是可以原谅的。只是写三娘至死不肯改嫁的情节,带有传统的道德意识。可以说《白兔记》表达了“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首先刻画了李三娘这一普通妇女的悲惨命运,——父在从父,父亡从兄,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要不是儿子苦苦哀求,自己也无法得到刘知远的认同。刻画了她忍辱负重,忠贞不渝,坚韧顽强的性格,李三娘的形象是典型的,她是千千万万在族权,夫权摧残下辗转挣扎,受尽凌辱的弃妇命运的典型概括,这也是《白兔记》真正价值所在,也是它在舞台上盛演不衰的根本原因。其次,质朴自然,鲜活生动的民间生活气息是其艺术上显著特色,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充满乡野之趣:如刘知远睡觉时有“异象”:火龙钻窍;咬脐郎的身世传奇:(磨坊产子,口咬脐带);白兔环节设置:咬脐郎追白兔至井边而见生母

3.《拜月亭记》

又名《幽闺记》,明·徐渭《南词叙录》中题作《蒋世隆拜月亭》,列为“宋元旧篇”。作者不详,相传为吴门医隐施惠字君美所作。《录鬼簿》记载:“施君美名惠,元末杭州人,以坐贾为业。”《拜月亭记》是根据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改编,原本不存,今存明人改本。

(1)剧情:故事发生在金末,蒙古军队进攻中都(北京),金国兵部尚书王镇奉旨往边地议和,金主逃亡汴梁,王镇之女瑞兰与母也仓皇的离开中都,途中母女失散,瑞兰路遇穷秀才蒋世隆,不得已结伴同行,蒋世隆是与妹妹瑞莲一起逃难的,兄妹二人也在路上走散,瑞莲却路遇王夫人,被认为义女,一起同走,蒋世隆和瑞兰一路上经过忧患生活发生了爱情,在一旅店经店主夫妇撮合结为夫妻,不幸世隆病倒在店里,这时王镇奉旨议和成功,回朝复命,路过这店,父女相会,才知母女逃难途中失散,和蒋世隆结伴并成婚,瑞兰要求父亲同意她嫁给蒋世隆,王尚书认为门第不当,撇下害病的蒋世隆带女儿去了,在驿站上遇见王夫人和瑞连,一同进京,瑞兰思念蒋世隆,焚香拜月,为他祈祷,被瑞莲识破,始知彼此原属姑嫂,后来王尚书做了宰相,看中了新科状元,一心要把女儿瑞兰嫁给他,瑞兰不愿意,新科状元也当面拒绝,他正在为难的时候,义女蒋瑞莲却认出新科状元就是自己的哥哥蒋世隆,于是各人的忧患全消,有情人终成眷属。

(2)分析:

a喜剧技巧的运用。p99充分利用误会,巧合等喜剧手法,而误会巧合的发生又是以特定戏剧情境为依据的,因而显得真实可言,另外,喜剧性还来自作者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和矛盾时幽默的态度。

b社会动乱背景的展示:把爱情故事置身于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上去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风貌,增加了剧作的社会性,把剧作由纯粹的才子佳人戏中升华出来,使故事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c北杂剧对南戏的题材影响:人物、情节、主题思想大致与关汉卿杂剧相同,曲文也有部分沿袭,只不过到了南戏中,体制规模有所扩大,因而得以增添出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致的描写,委婉的抒情,使剧情发展更显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d语言往往在平易自然中显露出文采。曲文本色自然,而又时露机趣,富有形象性和节奏感。

4.《杀狗记》

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功夫》作者不详,相传为淳安人许仲由作。北杂剧曾有《王翕然杀狗功夫》的剧目,内容相似。这应当是一部民间流传较广泛的故事,经过文人的反复创作,现存明代汲古阁刊本。

(1)剧情:p101,全剧36出。

(2)分析:

a主题上: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它强调了稳定的家庭秩序的重要性,提倡“亲睦为本”“孝友为先”和“妻贤夫祸少”的封建意识,道德说教气息较为浓郁,同时,它对传统社会家庭内部人伦关系进行了真实而有力的表现,它虽以道德训诫面目出现,却是针对因财产争执而使宗法家庭遭到破坏的现实,有着很实用的意义。

b风格上:语言通俗质朴,具有民间文艺的特色,被认为是四大南戏最为质朴的,很多文人将其都鄙视为“村儒野老途歌暮咏之作”,但它却最适合舞台念诵,也能恰当地表现人物心理,因而具有强大的舞台生命力。

四、《琵琶记》

《琵琶记》是元代南戏的集大成之作,在它之前的南戏无法与元杂剧相抗衡,它的诞生将南戏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阶段。它的作者是温州人名士高明。《琵琶记》是第一部受到统治者称赞的南戏,也是中国古典五大名剧(《琵琶记》《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之一,又是其中争议性最大的作品。

1.高明简介: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生卒年不详,温州人,出自于书香门第,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早年拜元末理学家黄晋为师,黄晋是著名的孝子,这一点对高明影响很深,高明在浙江丽水为官时曾为当地一位少女的孝道请求过朝廷的旌表,影响很大。

高明一生仕途不算平顺,进士出身,游宦在东南沿海一带,时农民起义频发,由于与主帅在军事问题上不和遭受贬落,后转任他地做地方官,清正廉洁,但一直得不到升迁,最后愤而辞官,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之后,隐于浙东宁波的栎社,以词曲自娱,《琵琶记》是他归隐后第二年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从高明的诗文中,可以看到他对仕途险恶的认识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民间疾苦的了解和同情。另外,他还写了些表彰孝子节妇的诗文,通过宣扬儒家传统道德来纠正“恶化”的风俗,调和社会矛盾,是高明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他创作《琵琶记》的基础,在《琵琶记》开场词中,作者批评一般的戏剧“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宣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表明他有意识的利用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2.《琵琶记》分析:

(1)剧情简介:共42出,汉代文人蔡邕字伯喈,开封陈留人,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里,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进京赴试。他走后,家里遭了灾荒,生活日益困难,蔡妻赵五娘一人奉养公婆,艰难度日,蔡伯喈高中状元,蔡以家有父母妻子为由,拒绝皇帝授予官职,但是被皇帝说服,留在京里为官,紧接着被牛丞相招赘到牛府,蔡伯喈在牛府过着思念父母妻子的生活。写信至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伯喈夜谈琴抒发思念,被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被说服派人去迎蔡亲人。赵五娘任劳任怨,尽心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卖发买棺,罗裙包土。十指刨土,埋葬了公婆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进京城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中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蔡伯喈和五娘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着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圆。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2)题材演变及创作意图:《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宋代)《赵贞女蔡二郎》的改编,被称为“南戏之祖”,作者对原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主旨进行了重新处理:蔡伯喈由三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变成了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由原来不忠不孝的被谴责对象变成了全忠全孝的正面典型,原先的悲剧也被大团圆的结局所代替。作者这样做,大致有两个目的:一是作为文人,不愿历史上著名人物蔡邕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二是可以更好的宣传他所信奉的儒家伦理观念。

(副末)“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正是: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琵琶记》卷首【水调歌头】

从中可见,高明主张戏曲应具有教化意义,并将教化民众作为戏曲最重要的功能,这实际上是将南戏视为一种“载道”的工具,有意提升了南戏的地位和价值。《琵琶记》的创作意图在于,通过塑造“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形象,树立道德楷模,宣扬封建礼教与封建道德。p105

(3)主题(思想内容)

a主题分析角度之一:对忠孝节烈的封建道德的宣扬。作者试图通过塑造“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节”的赵五娘的模范形象来达到教化民众,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目的,但同时作者有真实的描绘了功名利禄和家庭幸福的冲突,“事君”和“事父”的冲突,理念和情感的冲突,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封建社会封建道德本身的矛盾,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从其反映的现实内容看,剧作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蔡伯喈的“全忠全孝”并没有完全实现,赵五娘的“有贞有烈”是不得已的,蕴含着无尽的心碎。

b主题分析角度之二:成功的负心翻案戏。从题材演变看,“赵贞女蔡二郎”在宋代是一出典型的文人负心戏,蔡二郎考中状元,不仅不认上京寻夫的赵贞女,反而放马踩踏赵贞女,最后激怒天神,蔡二郎被暴雷劈死,高明将原来一出负心戏改写为歌颂男主人公的戏曲,将一个负心汉塑造成一个身不由己,迫不得已的正面封建知识分子形象,目的:不及在于改变文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高明对于戏曲作用的认识。他把戏曲当作是一种“载道”的工具,用戏曲来教化民众。

c主题分析角度之三: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社会悲剧。封建伦理是统治者赖以维护封建秩序的支柱,儒家以血缘为基础,推衍出一套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实现社会和谐,然而伦理纲常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即伯喈顺从了皇帝朝纲,便照顾不了父母家庭,反过来,他要做“孝子”则做不了“忠臣”。至于个人意愿,则遭到了无情的践踏,这样,一个努力按照封建伦理行事的“孝子”却因伦理纲纪的不合理及伦理纲纪的自身矛盾,成为可怜可悲的牺牲品。“强试不从——科举制度——孝;强官不从——君权制度——忠;强婚不从——婚姻制度——情”。可知,从剧中解读出来的除了二人的崇高节气外,更有浓重的家庭悲剧和婚姻悲剧的意味。

(4)人物形象:

①蔡伯喈:a从作者主观创作意图来论,这是一个“全忠全孝”的封建伦理楷模。虽然他对自己的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对妻子也有“不忠”的嫌疑,但在古代,忠则被视为“大孝”,实现了忠就是实现了“大孝”,所以成伯喈为“全忠全孝”在封建伦理语境下是说得通的。b从客观角度分析,蔡伯喈是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不仅努力践行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更集中体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但是,封建伦理道德本身存在缺陷,在封建伦理与人的情义与基本情感需求发生冲突时,他们多数选择退让。

②赵五娘:从作者创作意图来看,赵五娘是一个“有贞有烈”的封建女性形象。她温顺善良,吃苦耐劳,忘我牺牲,坚忍不拔。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a就其真实性一面来说,她代表着一种人物类群:在旧时代中下社会阶层一些妇女往往是家庭的真正支撑者,她们坚忍不拔,忘我牺牲,奉养老人,抚育子女,使丈夫能够在外界获得成功。在这过程中,她们往往需要忍受巨大的苦难。赵五娘的形象刻画在多方面做了强化,作者为她设计了极端困难的处境:被丈夫遗弃,必须奉养公婆,家境贫寒而又遭遇灾年,竭力尽孝仍被婆婆猜疑。。。。。b但从作者本意来看,即使作者对赵五娘这样的人物也有同情,主要的还是为了借助严酷的处境来突出男性社会要求于妇女的以自我牺牲来维持家庭的品格。而且,他还进一步在赵五娘性格中加入明确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说教:赵五娘的种种行为,根本上都是“代夫行孝”,而“代夫行孝”又被解说为妇女的本分,作者甚至借五娘之口说:“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名书青史。”这样看来,赵五娘的“有贞有烈”是无奈的选择,其中蕴含着一个封建女性的心酸与无奈,是个封建伦理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这就超越了对生活本身的关注而成为理念的表达,成为一种道德规劝。

所以说,赵五娘是一个由生活真实和道德理念混合而成的艺术形象。

(5)艺术成就:

《琵琶记》作为一部有意识宣扬道德教化的剧作,在后世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据说朱元璋认为它的可贵甚至超过四书五经。另外《琵琶记》也代表了南戏在进入明清“传奇”阶段之前的发展的顶峰,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如下:

a结构上:结构严谨,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相互对照,自伯喈离家赴试后,剧情就沿两条线索展开:p107

蔡伯喈(生) 赵五娘(旦)

入赘牛府——喜 赈粮被抢——悲

花前畅饮——贵 糟糠自咽——贱

仲秋庆赏——喜 艰难葬亲——悲

双线结构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许多场面交错出现,互相对映,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受。

b语言上:运用相当出色,其曲白接近口语,又富于文采,还能根据剧中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调。p109.剧中语言,“都在性情上着工夫,并不以词调巧倩见长”。大多本色自然,能够较深入的写出人物的心理及感情活动。如《糟糠自咽》中赵五娘两唱词:《孝顺歌》“呛得我肝肠痛,珠泪重,喉咙尚兀自牢嘎住。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白)丈夫,你便是米么?(唱)米在地方没寻处。(白)奴便是糠么?(唱)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曲子写赵五娘触物生情,从糠的难咽想到自己和糠一样受尽颠簸的命运,又从糠和米想到自己和丈夫分离,引起对丈夫的思念和埋怨。从口头语写心间事,委婉尽致。

c在戏曲声调格律方面,《琵琶记》改变了早期南戏不讲究宫调配合的做法,根据剧情的需要,考虑曲牌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相互之间的搭配,加以妥帖安排,对句格,四声的运用,也较严密细致。所以它在这方面也较被明清传奇奉为圭臬。

总之,经过高明这位著名文人的加入,南戏从民间俚俗的艺术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这在戏曲史上有重要意义。

(6)悲剧意蕴:

a社会悲剧:二人悲剧是由于个人与社会(伦理规范)的冲突。

b性格悲剧:伯喈的家庭悲剧和婚姻悲剧是由于蔡伯喈的软弱犹豫的性格造成。

综上,《琵琶记》虽以大团圆结尾,但蔡伯喈父母双亡,妻子受尽苦难,本身已使这出戏具有了浓重的悲剧氛围。

如果小伙伴们有需要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给咱的微信公众号发消息哦!

微信公众号:nacta国戏考研助手

中国戏曲学院考研答疑群:384303298,这里有你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还有老师为你解答有关考研的问题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音乐专业2022考研经验指导_英语(中国戏曲学院音乐学专业)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