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考研参考书重点笔记复习资料(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pdf)

 2024-03-18 20:24:34  考研全封闭式培训机构    16
[摘要]

考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1.两类代表性诠释 近年来,诸多学者在相关著作中对新闻采访所下的百余条定义都比较繁杂,大多数欠科学、欠准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诠释有以下两类: (1)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或主观认...




考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1.两类代表性诠释
近年来,诸多学者在相关著作中对新闻采访所下的百余条定义都比较繁杂,大多数欠科学、欠准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诠释有以下两类:
(1)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或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
2.当前比较科学、准确的诠释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这一诠释使新闻采访区别于一般的调查研究活动和新闻工作。
考点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的特点包括:
(1)目的的差异性。新闻采访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进而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这与其他信息采集活动有—定区别。
(2)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特别注重时效性。
(3)项目的突发性。新闻采访除部分项目提前有计划和准备之外,其余大部分项目具有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人们对新闻的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要求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也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新闻采访学是综合性应用学科,人们通过新闻报道满足多层次和广泛性的信息需求,因此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记者应当成为杂家。
(6)活动的艰辛性。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较高。
考点三: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从形式上分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主要为下述十种:
(1)个别访问
个别访问又称“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最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此形式的好处是:谈得具体且深入,记者容易掌握主动权。
(2)开座谈会
开座谈会是指记者就某个采访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这种形式适用于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此形式的好处是:①记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②记者同时采访几个对象,容易营造出轻松和谐的采访气氛,采访对象不易紧张、拘束;③采访对象之间可以互相启发、补充,有利于即时验证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
(3)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认真观察现场事物的生动细节。现在,现场观察已为越来越多的新闻界人士所注重,其中体验式采访越来越被倡导。
(4)参加会议
会议通常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会议新闻采访主要通过参加会议这种形式采写。
(5)蹲点
蹲点是指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这种形式适用于对时间性要求较低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如调查报告、解释性报道等。此形式的好处是:有利于记者更加仔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进而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中,不断抓取典型、揭示事物本质,报道出具有深度、厚度和力度的内容。
(6)查阅资料
“报纸传播新闻的工作现已进入解释性阶段”,查阅资料对采访活动的影响日益重要。一般资料包括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受众来信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
(7)改写
改写是指将新闻线索或现成的稿件,通过修改或补充的方式形成—则新鲜的新闻。
(8)问卷
问卷是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此形式的好处是:①匿名性;②成本低;③便于受访者思考。
(9)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渠道,它通常能弥补其他采访的不足,使新闻能够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实施电话采访时要注意:①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③记录要及时。
(10)网络采访
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包括:①直接转载信息;②组织网络调查;③通过电子邮件、博客、msn等交流;④查阅收集资料。
2.从性质上分
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主要为下述六种:
(1))常驻采访。向外地或外国派驻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没有事前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叉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依据编辑部指示,沿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又称旅行采访。
(5)隐性采访。隐藏记者身份或不表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通常也称作暗访。
(6)易地采访。记者在分工范围以外地区进行的采访活动。
考点四: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是指新闻报道作品的表现形式,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积累形成的较为规范的写作样式。通常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两大类。
消息
消息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与最常用的体裁。它将最大量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洁的文字传播给受众,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称消息为“报纸的心脏”。消息分为两类:①动态消息;②综合消息。
2.通讯
通讯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细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的基础上,可适时、适当利用抒情与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目前,通讯体裁的主要题材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考研真题节选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体验式采访[湘潭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北京大学2014年研]
答: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体验生活,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
2.隐性采访[安徽师大2018年研;山东师大2018年研;湘潭大学2017年研;南京师大2015年研;上海大学2015年研;中传2015年研]
答:隐性采访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而言的,与“微服私访的政治空气相适应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均呈现复杂化与多层次的态势及趋向,新闻采访手段也就必然相应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预见,隐性采访的潜在价值将日益增大。
3.显性采访[暨南大学2018年研]
答:显性采访是相对隐性采访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记者在采访中主动向采访对象表明身份以及采访意图后再进行采访的采访方法。显性采访是一种常规采访,公开记者身份和表明采访目的,是构成显性采访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显性采访有利于采访对象了解报道的目的与意义,积极与记者配合,达成良好的采访效果。从使用频率来看,显性采访是记者最常使用的采访方法。从适用范围来看,显性采访适用的题材和内容非常广泛:既适用于对人物新闻的采访,也适用于对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既适用于对会议新闻、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的采访,也适用于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政法新闻的采访;既适用于表扬报道的采访,又适用于批评、揭露性报道的采访等。
4.通讯[上海大学2019年研;湘潭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6、2014年研]
答:通讯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在叙描结合的基础上,可适时、适当使用抒情与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经其事、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在我国,最早的通讯是出自王韬在1872年编译的《普法观战纪》。真正在通讯上自成一格并有重大影响者是黄远生,《远生遗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报刊通讯为主的文集,由此也正式奠定了通讯在新闻体裁中的地位。目前,通讯体裁的主要题材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5.易地采访
答: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可以克服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等弊病,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
6.突击采访[陕西师大2019年研]
答:突击采访是指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具体要求是:记者必须闻风而动,迅速赶赴事件现场,要忙而不乱,冷静观察,尽快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质和相关材料,并有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一般要实行严密封锁,不让闲人进出,常常连记者也在被挡驾之列。此时,记者更要下定决心,调动自己平日建立的一切关系网,使用—切能够使用的手段,最终冲破封锁,深入现场采集新闻。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采访的特征。
答: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相较于其他的一般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新闻性
新闻采访的直接目的是传播消息,为了报道新闻。而一般调查的目的大都是为了给有关部门提供制定或检验方针政策、开展工作的事实依据,或做出相应的判断与决策。正是由于这种目的性的不同,导致了新闻采访必须讲求新闻性,也就是“求新性和“求实性”。
求新性
求新性是要求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值得传播的信息和具有新意的事实上,要追求那些新闻价值大的新闻事实。同时,“求新性旧”的新闻事实中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方面,从而给受众—个全新的感受。
②求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它不能有半点虚构和想象。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努力探寻事实真相。
(2)突击性
新闻是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的反映,讲求时间性是它的一大特征。
①新闻事实的发生与这―新闻被发布出去之间的时间差越小,那么这条新闻的价值就越大。如果错过时机,新闻事实就会贬值,有的甚至会失去采访和传播的价值。因此,新闻采访的调查研究必须要求“速战速决”。
②新闻采访的突击性的另一层意思是突发性。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突发性事件是不可预见的,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在采访过程中不可能像其他几种调查研究—样按部就班,记者必须以采访调查到新闻事实为第一要义。
(3)广泛性
新闻要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新闻采访所涉及的题材也是丰富多彩的。记者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同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采访所接触的范围大,没有固定的工作对象,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可纳入记者广阔的采访视野之内。因此,记者的活动范围、采访对象、采访领域都具有广泛性。
(4)灵活性
采访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记者需要广交朋友,与采访对象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决定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关系上的自由性。
①新闻采访的“灵活性特征,要求记者熟练地掌握各种采访心理和采访技巧。
②新闻采访的“灵活性”还指采访具体方式的灵活性。有时采访是随机的,线索随时可能出现,采访范围和采访对象可能随时变动,这些都要求记者能够随机应变。
(5)公开性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获取那些值得向社会公众传播的信息。记者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社会大众,这决定了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是公开的,而其他一些类型的调查大都讲究保密性,或者没有必要向社会公开。
采访调查的公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记者的采访活动是公开的。
记者的采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采访对象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使“隐性采访”,在结束采访和公开发表报道前也要让采访对象知道。
②新闻采访的结果必须公开。
任何新闻只要是受众需要的,都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受众具有知情权,记者没有权力将采访到的新闻信息人为扣押。记者采访活动结果的“公开程度也体现着记者活动的价值,知道记者采访活动结果的人越多,记者采访活动的价值也就越大。
(6)连续性
新闻采访活动是连续的。客观事物在矛盾中不断运动,不断变化,总有一个从低到高、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这种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连续性。
(7)时间的限制性
新闻采访特别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记者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思维敏捷,动作迅速,争分夺秒地将新闻采集到手,传播出去。
(8)艰辛性
报纸天天出版,电台、电视台、网络时时开播和运作,记者天天得去采访,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还得三天两头熬夜,人的正常生活规律全被打破,很少有喘息、休整的时候。加上采访的项目每次不一,采访对象的性格又千差万别,记者又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完成任务,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可想而知。
2.消息和通讯的区别。[南京师大2019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消息和通讯的不同特点。[山东师大2016年研]
(2)简述消息与通讯的关系。[陕西师大2016年研]
(3)比较消息和通讯的写作特点。[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消息是指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消息和通讯的区别在于:
(1)从文体特征来看
消息体裁较为简短,通讯报道详细、深入、完整,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通讯可以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
②消息中的事实较为中性客观,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通讯报道把人们熟悉的生活和不熟悉的新闻现场推到读者眼前,使读者在认知中形成自己的体验,比消息能更多地触动读者的感官。
③通讯的文体比消息自由。消息往往有固定的格式,如“倒金字塔结构”,而通讯有些类似于散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作者很大的创作舞台,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相当自由洒脱。
④消息是一些零碎的事实,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通讯是作者通过一根主线把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粗有细庞杂的事实材料串起来的文体,文章中的每一个素材——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材料都是对主题有用的,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完整、严密,不容任意拆散。
相比于消息,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通讯内容丰厚、题材广阔,需要作者对素材有强有力的把握。如何表现这些事实,完全受记者主体意识的支配。作者的主体意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a.作品有鲜明的主题; b.作者常常以情动人。
⑥通讯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消息则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消息文字要求简练明快,因此,常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而通讯的素材比较详细,因此多用详述、白描手法再现事实,强调事实的生动性和可感知性。
⑦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通讯要求更详细、更深刻,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写作上也需要用比消息更长的时间。
(2)从社会功能来看
通讯比消息更具可读性,它既能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也能传播情感。可读性―般指具有可感受性,是指一篇报道拿到读者面前,报道中的白纸黑字不仅向读者传达理性的逻辑信息,即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触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阅读报道后不仅仅是得知了信息,还能够“感受到报道中的事实。
②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在这一点上,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一条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信道——情感的传播。
3.新媒体环境下,记者有什么新的采访方式?[上海交大2017年研]
答: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宽带局域网,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型传播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便携性、即时性、全时性等特点给新闻采访提供了新的方式。
(1)智能手机现场采访
4g手机让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不再受到采访设备的限制,利用4g通信技术,记者可以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及时向台内回传或播报新闻现场情况。例如,在2016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就有许多专业记者以及非官方记者通过手机录像或者直播的方式进行新闻采访和现场的直播活动。
(2)网络远程采访
随着网络的普及,记者往往可以足不出户的通过网络完成特定的采访,即网络采访。网络的出现,使新闻记者大受其益,比如外出采访成稿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将稿件迅速传回,这种传输方式方便、快捷、安全,而且交互性强、费用低。
(3)新媒体互动采访
新媒体条件下,新闻采访当中会出现更多地记者与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以外观众的互动,可以 助记者提问以及深挖采访材料,给观众他们想得到的内容。在新媒体条件下,采访活动中可以经常通过微信摇—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让采访现场以外的观众也加入采访当中,进行相关提问,能够丰富报道内容。
(4)数据挖掘生产新闻
数据挖掘是指通过仔细分析大量数据来揭示有意义的新的关系、趋势和模式的过程,与大数据、数据新闻密不可分。数据挖掘能使记者发现常规新闻中不能发现的逻辑, 助读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通过数据挖掘生产的新闻也往往比传统新闻报道更有力度,英国《卫报》,国内的搜狐数字之道、网易数读等都是典型的数据挖掘网站(栏目)。
(5)众包新闻生产
众包内容是目前新闻机构普遍采用的一种新闻生产模式,即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英国《卫报》对于议员消费调查等新闻,便是采取众包模式,让大型的新闻生产任务在众多受众参与下变得迅速、快捷。因此,众包新闻生产也可以视作记者在新媒体时代新的采访方式。
当然,尽管新媒体技术为记者提供了更多采访方式,但仍不能放弃传统的新闻采访方式。深入现场、找到关键人物、进行实地采访并获取第一手材料,仍然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必要条件。
4.隐性采访的特点和风险。[华中师大2019年研]
答: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作为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特点鲜明又因其工作方式的特殊性而具有一定的风险,具体来说,其特点和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隐性采访的特点
①隐性采访都是有条件的。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不能借口隐性采访,任意侵害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
②隐性采访的出发点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揭露社会不良现象或不道德行为,使用显性采访的方法无法达到目的,此时记者可以考虑谨慎地使用隐性采访手段。
③隐性采访要冒一定的风险。为了获取一些犯罪团伙,如毒枭组织、传销组织,或犯罪活动,比如毒品交易、买卖假文凭、私刻公章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罪证,记者就必须隐藏自己的身份,因为此类采访可能威胁到记者的生命安全。
(2)隐性采访的风险
①记者的人身安全。记者一旦被对方识破其真实的身份和目的,必然会引起一定的争议。另外,暗中采访的记者被打,并不是件新鲜事。例如,2001年,女记者罗侠进入重庆南岸区一家涉嫌从事违规营业的夜总会暗中拍照采访,遭到几名歹徒毒打,当场昏厥,几致残废。
②隐性采访行为的职业道德风险。在隐性采访中,记者多使用伪造身份、偷拍等手段进行采访,因此,这种采访方式非常容易侵犯当事人隐私,导致公众质疑新闻机构违反职业道德。
5.简要回答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湘潭大学2016年研]
答:新闻采访和写作,两者在时间分配上,一般是“七分跑,三分写”,或者“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两者的关系如下:
(1)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决定写作
①新闻写作所需要的材料来源于新闻采访
如果没有记者先前的采访活动,就没有新闻事实材料,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写作活动,也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的出现。离开了采访,离开了材料,新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取决于新闻采访
记者的采访工作如果不仔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就很难有保障。要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就必须在采访过程中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深入调查,获取第—手材料,对新闻事实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研究。
3新闻写作的可读性取决于新闻采访
从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看,报道要写得“活”,首先要采集到起来,它的可读性才能够增强。
4新闻写作的深度也同样取决于新闻采访
新阗作品的深度,取决于采访的深度。没有采访过程中的深入研究,就没有写作时的游刃有余,也就不可能写出令人震撼的作品。
(2)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成果和结晶,且反作用于采访
记者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反过来就能促使采访有的放矢
写作的需要对采访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引|导”,明确如何有的放矢,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②写作时出现材料不全、互有矛盾的情况,能对采访存在的不足起到—种检验作用
总之,新闻采访和写作是整个新闻活动中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在处理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者的关系时,应奉行两者重要性一致的原则,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另外,还要避免那种“坐在上面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的做法。
(3)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致性
①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新闻写作,都必须从接触和了解报道对象开始。
②新闻采访的目的在于:掌握与客观对象有关的各种素材,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获得对客观对象的正确的认识。新闻写作的目的在于:依据采访所获得的素材,进一步发掘其新闻价值,寻找独特的切入角度,在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他们的新闻需求,从而最终实现新闻作品的价值。
因此可以说,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4)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①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对新闻事实的真实的和有深度的报道,都是深入细致地进行新闻采访的结果;虚假失实的报道,往往都与新闻采访不深入有一定的关系。
②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a.多种因素影响着新闻报道的深度,如记者的政治思想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新闻素材思考的深度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调查采访的深度。
b.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总是和深入的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而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的一个原因在于,新闻采访满足于蜻蜓点水。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努力向纵深处开掘,以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尚未有人发现的材料,或者从材料中发掘出别人所没有悟出的深意。
③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新闻作品要写得有血有肉,不能依靠虚构,也不能依靠合理想象(在细节描写方面进行虚构和想象也不被许可)。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生动感人的事件细节和人物动作、言语等方面的细节。
(5)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①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做到“去粗取精
③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
丰富之处。
要进行这样一种升华,必须立足于采访所获得的材料,而不是天马行空、凭空想象,也不是离开材料进行主观臆断。
三、论述题
1试论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活动中的作用。
相关试题:简述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浙工大2019年研]
答:(1)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活动中的地位
新闻采访是整个报道工作的起点,是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础。新闻采访的这一基础性作用,最明显地体现在它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对新闻写作具有决定作用。采访还是锻炼和培养记者的主要途径。
(2)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活动中的作用
①发现和落实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一种与新闻事实相关的信号和征兆。它只是有关新闻事实的一鳞半爪,具有不完整、转瞬即逝、可信性小、可变性大等特点。新闻线索不会自动生成为新闻作品报道出去,这里的“生成器只能是记者的采访。发现新闻线索之后,需要靠记者去落实。在选择新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

这—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其次才是宣传价值。
②获取第一手材料
“第一手材料”又称“直接材料”,它是指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所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现场访问新闻人物、参加实践以及现场收集的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以下的优势:
a,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一条信息从“信源发出的信息之间的差别就越小。第一手材料,是记者直接从新闻事实那里获得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可信性。记者在采访中较多地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有效途径。
b.第一手材料是记者检验其他材料的有效依据。记者获取第一手材料之后,可以用它跟其他的材料作比较,这不仅有利于记者发现事实的真相和本质,同时还可以促使记者把采访深入下去。
c.第一手材料是最生动、形象的材料。亲眼观察过的事物,在写作中就比较得心应手,文章也更加顺畅、耐读。相反,间接材料在写作中总是枯燥乏味,倍感苦恼。
3增加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直接同外界事物接触获得的,具有直接、生动、具体等特点,是认识的基础。亲身体验是指记者从身体到心灵都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当中去。这种采访方式被称为体验式采访。亲身体验的优势包括:
a.使记者获得真情实感,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b.步入采访对象的生活,促进双方感情交流沟通。
④核对新闻事实
采访的过程是一个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了解事实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肯定和吸收;否定和抛弃。核实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a,当面核实。在采访的过程中就某些材料当面与采访对象核对,看看和他所说的是否有出入。
b.现场考证。记者在获得—些间接材料后,及时去新闻现场做―番考证,亲自去看看知情者或目击者所说的是否符合事实真相。
c.多方求证。对于一些重要的事实材料,或者用以上两种方法都无法搞清楚的,要用多方求证的方法。记者可以听取多方意见,还可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多方面的说法、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很多记者往往会把审稿当作是对采访的核实。核对新闻事实是新闻采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记者采访必须达到的目的。
2试论新闻采访的工作原则。
答:记者是社会活动家,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采访的工作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新闻采访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要求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思想上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它要求:
1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实践行动;
②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因此作为新闻媒体的主体的记者必须坚持党性,增强党性,服从党的领导,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确认识记者的地位和作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2)西方新闻界对记者的工作有“无冕之王第四等级”(与行政、司法、立法并存)论等说法,片面夸大了记者的地位和特权,必须清醒地认识它的虚伪性。
(3)新闻采访的具体工作原则。
除了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在新闻采访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工作原则:
1实事求是的真实性原则
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也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报道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是新闻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是在社会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存在的。
要把握好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而言,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好以下三个界线:
a.“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的界线
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对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宣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的设想,包括报道的目的、预期效果、内容重点、范围、步骤和要求,是编辑部具体工作计划的指针。报道思想明确,有利于采访进行,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观框框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想象和主观臆测,不管事物如何发展,都纳入主观构想的框框,犯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毛病,属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的界线
客观报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运用客观叙述的方式表达事实和意见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二是指尊重客观实际,经过充分调查,如实反映事实真相的—种报道形式。
“客观主义绝对化,完全忽视了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主观性”,这是错误的。
c.“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的界线
“选择角度”,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是否以事实为基础。
②依靠领导的组织原则
依靠领导是采访的组织原则,是指记者在采访中坚持党性原则在组织上的体现,也是记者完成报道任务的组织保证。记者在采访中依靠领导,能及时了解“面上”的情况,掌握典型,能得到工作中的许多具体 助。
在新闻采访中依靠领导的方法: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这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跟自己工作范围内的同级党政机关保持联系;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要尊重、依靠基层的党政机关;不但要做好党中央的“耳目”,而且也要当好基层党政机关的“耳目”。
③执行政策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应积极宣传并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这也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切新闻采访报道活动,都要在法律的权限范围内进行,严格执行各项方针、政策,任何新闻报道都不能与党和政府的政策相抵触。记者要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些条文,生搬硬套。记者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创造性地、艺术地进行宣传。
4内外有别
新闻采访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纪律的活动,哪些可以采访报道,哪些不能采访报道,要严格注意,“内外有别”,“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a,内外有别,首先是指某些事实是不能公开的。一些不适宜于公开报道的情况,只允许写成内参”。—些机密部门不允许记者涉足,对此应表示理解。
b.一些事实并不适宜马上向外界报道。对于一些敏感、重大的事件,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的指示,在把握好口径的同时还要注意报道时机。
c.对于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一些灾难事件,记者是有责任、有义务让受众在第一时间知道的。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838管理综合考研参考书目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录取名单)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