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复旦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改革_议会_社会

 2023-04-18 19:11:01  考研全程班多少钱    10
[摘要]

原标题:2017复旦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7复旦大学通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100分) 1.永嘉南渡 衣冠南渡又称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



原标题:2017复旦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7复旦大学通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100分)

1.永嘉南渡

衣冠南渡又称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少数族内徒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或者“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自此史称东晋。

2.六朝

六朝(222–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六朝京师均是南京(孙吴时期名为建业,西晋司马邺称帝后为避讳,改名建康)。

3.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4.北伐

1926年至1927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西路军解放了湖南,攻克了湖北武汉;中路军解放了江西;东路军解放了福建。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蒋介石反动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

5.俄国1861年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以废除农奴制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6.普莱德清洗

第二次内战期间,议会里的长老派仍然企图使国王在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复位,引起军队士兵和社会中、下层人士的不满,他们要求审判国王。军队还通过了一项“军队抗议书”,要求解散议会,审判国王,废除君主制。但议会反而通过决议,准备接受查理一世的要求,准许他回到伦敦。于是军队决定在12月2日进军伦敦。12月初艾尔顿等高级军官和平等派的领导人在白厅进行了一次辩论,双方在宪法基本原则、宗教宽容等问题上分歧很大。军队进入伦敦后,下院的许多议员仍坚持同国王谈判的立场,并通过了相关决议。12月6日,普莱德上校率军占领了议会,把110名议员清洗了出去,另有约200个议员自愿退出议会,这就是所谓“普莱德清洗”。此后议会里剩下的议员大约有200人左右,称“残余议会”,独立派占据统治地位。

7.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首席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推行的政治社会改革。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实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设立十个地区部落;组成五百人议事会,代替梭伦创设的四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实行陶片放逐法。克利斯提尼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高峰。

8.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代后期代表江南中小地主阶级与中下级官吏利益的一个政治集团,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领。明万历中叶以来,出现了许多党派。1604年,顾宪成和好友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聚会讲学,批评朝政,议论人物。许多在野士大夫“闻风响附”,一部 分在朝官员也“遥相呼应”。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他们要求改良政治,反对宦官专权,要求加强君主集权,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城市工商业者,反对宗室贵戚无限占田。熹宗即位后,东林党人得到重用,盛极一时,但是他们忙于打击政敌,没有做出改良社会的实 际行动。不久又受魏忠贤排挤,遭到残酷镇压。此后,东林党人被斥逐殆尽,几乎无人在朝。

9.年鉴学派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10.巴黎和会

1919年战胜的协约各国在巴黎召开的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英、法、美、日等27个国家的代表。主要内容是各战胜国拟定和签订 对战败国的媾和条件及和约。经过数月争论,通过创立国际联盟的决议;6月28日签订《协约和参战国对德和约》;制订武装干涉苏俄的计划。此后,战胜国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六镇起义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给北魏王朝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这些消极影响与政治腐败和其他社会矛盾相结合,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动乱发起于北部边境的六镇。北魏为防御柔然骚扰,在北部边境自西而东设立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屯兵的军镇,军士以鲜卑人为主。北魏前期,六镇地位重要,将士往往以军功得官。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朝廷南迁,且重文轻武,六镇地位下降,当地鲜卑子弟受到歧视,仕途艰难,与迁洛并汉化的鲜卑人差距悬殊,“处世无入朝之期,在生绝冠冕之望”,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加上镇民内部贫富分化、将官欺压军士等原因,遂使六镇成为当时社会矛盾的焦点。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杀镇将反,六镇军士纷纷响应,并波及到西部的高平(今宁夏固原)等镇。后破六韩拔陵败,北魏朝廷将其部众迁往河北,这批六镇流民又在河北各地起事,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以葛荣为首的强大军事力量。孝昌二年(526),葛荣称帝,国号齐,势力及于河北七州,南逼邺城,对北魏构成了巨大威胁。

此时北魏朝中也发生了事变。孝明帝与其母胡太后争权,于武泰元年(528)被太后毒死。在镇压六镇起事中屡立战功、握有重兵的并州契胡(匈奴别部)酋长尔朱荣以为孝明帝复仇为名,攻入洛阳,杀胡太后,拥立孝庄帝,又在洛阳东北的河阴屠杀北魏王公百官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

此后尔朱荣独揽大权,相继击败葛荣及各地反魏起事。但朝中的内乱又一发不可收拾,经过一番混斗,北魏终于在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自道武帝建国起,共历14君,149年。六镇起事虽然失败,却导致了北魏王朝的崩溃,六镇军人及其后裔也成为此后百余年中北方乃至全国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2.简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首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权力也集中到皇帝手中。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二)巩固统一的经济政策有: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这次登记的意义,在于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稳定赋税收入。这样,也就以国家统一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与车轨。具体措施是:规定货币为两等,上等为黄金以镒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上有“半两”二字。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的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全国范围内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这一措施对发展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的作用。

(三)文化政策主要有书同文和焚书坑儒。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统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的残暴做法,给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四)军事措施有征服越人、开凿灵渠、通西南夷、修万里长城北防匈奴。秦始皇经略岭南地区,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三郡定居,这些居民带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秦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具有空前的重大的历史意义: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接受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在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从这一意义讲,没有秦,就没有汉、唐、元、明、清,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2、统一为中国的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创建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这一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因此也就成了中国的千古大帝,他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体制的总工程师.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对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语,这里的“中学”,一般是指“纲常名教”、“四书五经“历朝典故”等一整套封建文化思想、道德观念。“西学”最早是指“西艺”,即造船制炮及其他技术;尔后开始超出应用科技,推广到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经济思想等;再进一步涉及到西政、西史、转向社会制度等方面。最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是洋务政论家冯桂芬,对这个思想表述的最为全面的则是孙家鼐,他详尽地说明了“中学”和“西学”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国正统封建文化为主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洋务论者一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跨出了兴西学的第一步,兴办同文馆和各种洋务学堂,较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学书籍,充分表现出“西学为用”的革新意义。他们提出“中学为体”,主要也是用以应付顽固派对所谓“用夷变夏”的攻击,因为“中学”作为古代东方文化的核心,有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优越感,在伴随侵略者的炮舰和商船而来的西方文明面前,具有一种顽强的排他性,所以洋务派“中学为主体”的说法可减少来自顽固派方面的阻力和抵制,以保障“采用西学”的顺利进行。

(二)“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1)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文化思想,促进了开明思想和改革思潮的出现。“中体西用”思潮贯穿洋务运动三十余年,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为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维新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学习西方,创立军事企业,开展“求强”运动;(3)创办民用企业,走向了工业近代化道路;(4)仿效西方,努力造就和培养人才;(5)“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当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时,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特别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深入,使商品市场扩大,大量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破产、失业,使劳动力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客观的可能条件;洋务派利用官僚资本举办近代企业,从外国引进机器设备和技术,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设了重要条件。(6)“中体西用”对维新运动的影响。维新运动的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的议会和实行君主立宪制,他们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舍本逐末,认为学习西方要从政治制度入手,才能“体用”一致,并开始改革维新,这些被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所不容,随着西太后的权杖所指,天下顽固派群起而攻之,特别是洋务派。张之洞抛出了 对抗维新思想的代表作《劝学篇》,他主张用封建纲常加强对人民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束缚,而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和坚船利炮来镇压人民,反对维新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的车轮前进的情况下,“中体西用”思想又跟不上形势了,这时,又对历史前进起到了不良影响。

4.列举十位近代科学家及其贡献(略)

5.简述伊斯兰·阿拉伯地区文化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一)成就。

(1)天文学和数学。阿拉伯人十分重视天文学研究,他们在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科尔多瓦、开罗、撒马尔罕等城市都设有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台,利用天球仪、地球仪、日晷仪、星盘仪等精密天文仪器进行系统的观测。花刺子密制定的《天文表》,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白塔尼比较准确地确定了黄道、回归年和四季之长,他编制了《萨比天文表》。在数学方面,阿拉伯数字、零的使用和十进位法虽然不是阿拉伯人的首创,但他们在改进和传播上起了很大作用。阿拉伯人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学传入欧洲,以代替繁琐的罗马数字,并使阿拉伯数字在全世界流传开来。阿拉伯最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花剌子密,他所著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是第一部代数学专著,直到16世纪还是欧洲大学里使用的课本。

(2)医学。拉齐斯和阿维森纳是阿拉伯医学两位杰出的代表。拉齐斯著有《医 学集成》《精神疗法》《天花和麻瘆》等,被誉为“阿拉伯的盖伦”。阿维森纳(即伊本?西那)是杰出的医学权威,被誉为“医中之王”。他的名著《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结晶,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著作。

(3)文学与艺术。《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该书起初由哲海什雅里起草,以6世纪的波斯故事为蓝本,吸取印度、希腊、埃及等地的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传说、名人逸事等,集中地反映了阿拉伯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查希兹和哈利利是散文作家的杰出代表。查希兹的代表作为《动物书;哈利利的名著《麦噶麻特》,被誉为仅次于《古兰经》的名著。阿拉伯的艺术,以建筑艺术最具特色,并且集中地表现在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方面。清真寺以圆顶寺为主体,大马士革清真寺和萨马拉清真寺是阿拉伯帝国早期和晚期清真寺建筑的典型代表。

(4)历史与地理。泰伯里、马苏迪和伊本?艾西尔是阿拉伯历史学家的杰出代 表。泰伯里的名著为《历代先知与帝王史》和《古兰经注》。前者是一部世界编年通史,记录了从真主创世至915年止的阿拉伯历史。《古兰经注》被公认为《古兰经》注释的权威,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马苏迪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其代表作《黄金草原》叙述了帝国境内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等多方面内容。天文学家花剌子密也是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编写的《地形学》,是阿拉伯的第一部地理学专著。胡尔达兹贝著有《道程及郡国志》(又译《省道记》),是研究当时东西交通及商业贸易的重要参考文献。

(5)哲学。阿拉伯哲学,是以伊斯兰教教义学为基础,吸收东西方主要是吸收希腊的某些哲学思想而形成的哲学体系。阿拉伯哲学家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同伊斯兰神学,把新柏拉图的“流出说”同伊斯兰教的真主“神质”观念加以糅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哲学。早期著名哲学家有金迪、法拉比、阿维森纳等。

(二)影响。(一)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科学方面,特别在自然科学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二)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

6.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当代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较,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技术革命群体化。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纺织机、蒸汽机,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发电机、内燃机。这次技术革命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新技术汇人,形成一个多层次、紧密相连、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2)科技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这次革命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揭示的正是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二战后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形成需要国家大幅度投资、监控的大科学,决定了这一新技术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3)发展进程高速化。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大为缩短。

三、论述题(三选二,每题40分,共80分)

1.论述清朝(乾隆末前)对蒙古的控制及管理(略)

2.南京政府十年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一)加强政治上的统治。

第一,东北“易帜”,国民党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国民党于1928年8月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布训政开始。10月,国民党中常会颁布《训政纲领》。后又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国家的“治权”。国民党中常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海、陆、空军总司令,谭延闾、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分别任五院院长。至此,国民党反动政权正式组成,其组织形式也更加严密。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就在全国建立了“清党委员会”,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进行疯狂的血腥镇压,严禁工人罢工,解散工会、农会及其他各种群众团体,取缔群众运动。

第三,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颁布一些法令,进行政治欺骗活动。如制定的《工厂法》、《土地法》、《工会法》等,其虽也有一些冠冕堂皇的条文,但实际上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限制工农运动,以维护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二)加强对财政金融的控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整顿税务关税:南京政府分别与各国谈判,收回部分海关自主权,适当提高了税率。

第二,控制金融:为进一步控制财政金融,设立并控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金融垄断网。

第三,改革币制: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所有白银都要在限期内到银行兑换成法币。全国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法币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受国际市场上银价涨落的影响,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白银收回国有,对防止白银外流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后期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

第四、四大家族的形成: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而其积累的巨额财富又成为国民党统治基础。

(三)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第一,特务组织,核心有两支,一支简称“中统”,源于国民党党务系统内的中央俱乐部(名CC),主要首脑为陈果夫、陈立夫;另一支简称“军统”,源于军队系统中的中华复兴社,首脑为戴笠。两支特务机构在各地建立起许多外围特务组织,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特务组织网,其势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二,保甲制度,1932年,保甲制度开始在接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建立起来,后来推行到全国各地。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当选保甲长的,多是豪绅地主及流氓地痞,他们欺压百姓,为非作歹。

(四)外交上亲帝反苏。

第一,为了取得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制造国家独立自主的假象发起的“改定新约”运动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亲帝的实质。

第二,与亲帝相对照,南京国民政府对苏联采取报复和仇视的政策。1927年12月,借口共产国际代表纽曼参加广州起义,围攻苏联领事馆;随后,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又挑起了中东路事件,中苏断交。

(五)思想专治的加强。

第一,以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攻击共产主义,在全国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第二,宣传、加强个人权威和一党专制。

第三,在国统区对革命文化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围剿”。剥夺革命文化的出版自由,检查进步书刊,袭击捣毁进步文化机构,暗杀进步文化人士。

综上所述,南京国民政权有着对内剥夺人民、镇压人民革命,对外亲帝反苏的阶级实质。它强化了国家机器,建立了全国系统的特务组织,统治更加严密残暴。它进一步投靠英美,特别是美国,具有更强的买办性。

3.学者认为新教与资本主义有关,请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谈谈你的想法(略)

2017复旦大学通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100分)

1.永嘉南渡

衣冠南渡又称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少数族内徒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或者“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自此史称东晋。

2.六朝

六朝(222–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六朝京师均是南京(孙吴时期名为建业,西晋司马邺称帝后为避讳,改名建康)。

3.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4.北伐

1926年至1927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西路军解放了湖南,攻克了湖北武汉;中路军解放了江西;东路军解放了福建。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蒋介石反动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

5.俄国1861年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以废除农奴制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6.普莱德清洗

第二次内战期间,议会里的长老派仍然企图使国王在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复位,引起军队士兵和社会中、下层人士的不满,他们要求审判国王。军队还通过了一项“军队抗议书”,要求解散议会,审判国王,废除君主制。但议会反而通过决议,准备接受查理一世的要求,准许他回到伦敦。于是军队决定在12月2日进军伦敦。12月初艾尔顿等高级军官和平等派的领导人在白厅进行了一次辩论,双方在宪法基本原则、宗教宽容等问题上分歧很大。军队进入伦敦后,下院的许多议员仍坚持同国王谈判的立场,并通过了相关决议。12月6日,普莱德上校率军占领了议会,把110名议员清洗了出去,另有约200个议员自愿退出议会,这就是所谓“普莱德清洗”。此后议会里剩下的议员大约有200人左右,称“残余议会”,独立派占据统治地位。

7.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首席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推行的政治社会改革。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实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设立十个地区部落;组成五百人议事会,代替梭伦创设的四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实行陶片放逐法。克利斯提尼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高峰。

8.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代后期代表江南中小地主阶级与中下级官吏利益的一个政治集团,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领。明万历中叶以来,出现了许多党派。1604年,顾宪成和好友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聚会讲学,批评朝政,议论人物。许多在野士大夫“闻风响附”,一部 分在朝官员也“遥相呼应”。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他们要求改良政治,反对宦官专权,要求加强君主集权,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城市工商业者,反对宗室贵戚无限占田。熹宗即位后,东林党人得到重用,盛极一时,但是他们忙于打击政敌,没有做出改良社会的实 际行动。不久又受魏忠贤排挤,遭到残酷镇压。此后,东林党人被斥逐殆尽,几乎无人在朝。

9.年鉴学派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10.巴黎和会

1919年战胜的协约各国在巴黎召开的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英、法、美、日等27个国家的代表。主要内容是各战胜国拟定和签订 对战败国的媾和条件及和约。经过数月争论,通过创立国际联盟的决议;6月28日签订《协约和参战国对德和约》;制订武装干涉苏俄的计划。此后,战胜国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六镇起义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给北魏王朝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这些消极影响与政治腐败和其他社会矛盾相结合,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动乱发起于北部边境的六镇。北魏为防御柔然骚扰,在北部边境自西而东设立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屯兵的军镇,军士以鲜卑人为主。北魏前期,六镇地位重要,将士往往以军功得官。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朝廷南迁,且重文轻武,六镇地位下降,当地鲜卑子弟受到歧视,仕途艰难,与迁洛并汉化的鲜卑人差距悬殊,“处世无入朝之期,在生绝冠冕之望”,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加上镇民内部贫富分化、将官欺压军士等原因,遂使六镇成为当时社会矛盾的焦点。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杀镇将反,六镇军士纷纷响应,并波及到西部的高平(今宁夏固原)等镇。后破六韩拔陵败,北魏朝廷将其部众迁往河北,这批六镇流民又在河北各地起事,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以葛荣为首的强大军事力量。孝昌二年(526),葛荣称帝,国号齐,势力及于河北七州,南逼邺城,对北魏构成了巨大威胁。

此时北魏朝中也发生了事变。孝明帝与其母胡太后争权,于武泰元年(528)被太后毒死。在镇压六镇起事中屡立战功、握有重兵的并州契胡(匈奴别部)酋长尔朱荣以为孝明帝复仇为名,攻入洛阳,杀胡太后,拥立孝庄帝,又在洛阳东北的河阴屠杀北魏王公百官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

此后尔朱荣独揽大权,相继击败葛荣及各地反魏起事。但朝中的内乱又一发不可收拾,经过一番混斗,北魏终于在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自道武帝建国起,共历14君,149年。六镇起事虽然失败,却导致了北魏王朝的崩溃,六镇军人及其后裔也成为此后百余年中北方乃至全国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2.简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首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权力也集中到皇帝手中。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二)巩固统一的经济政策有: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这次登记的意义,在于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稳定赋税收入。这样,也就以国家统一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与车轨。具体措施是:规定货币为两等,上等为黄金以镒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上有“半两”二字。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的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全国范围内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这一措施对发展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的作用。

(三)文化政策主要有书同文和焚书坑儒。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统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的残暴做法,给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四)军事措施有征服越人、开凿灵渠、通西南夷、修万里长城北防匈奴。秦始皇经略岭南地区,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三郡定居,这些居民带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秦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具有空前的重大的历史意义: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接受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在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从这一意义讲,没有秦,就没有汉、唐、元、明、清,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2、统一为中国的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创建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这一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因此也就成了中国的千古大帝,他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体制的总工程师.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对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语,这里的“中学”,一般是指“纲常名教”、“四书五经“历朝典故”等一整套封建文化思想、道德观念。“西学”最早是指“西艺”,即造船制炮及其他技术;尔后开始超出应用科技,推广到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经济思想等;再进一步涉及到西政、西史、转向社会制度等方面。最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是洋务政论家冯桂芬,对这个思想表述的最为全面的则是孙家鼐,他详尽地说明了“中学”和“西学”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国正统封建文化为主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洋务论者一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跨出了兴西学的第一步,兴办同文馆和各种洋务学堂,较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学书籍,充分表现出“西学为用”的革新意义。他们提出“中学为体”,主要也是用以应付顽固派对所谓“用夷变夏”的攻击,因为“中学”作为古代东方文化的核心,有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优越感,在伴随侵略者的炮舰和商船而来的西方文明面前,具有一种顽强的排他性,所以洋务派“中学为主体”的说法可减少来自顽固派方面的阻力和抵制,以保障“采用西学”的顺利进行。

(二)“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1)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文化思想,促进了开明思想和改革思潮的出现。“中体西用”思潮贯穿洋务运动三十余年,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为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维新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学习西方,创立军事企业,开展“求强”运动;(3)创办民用企业,走向了工业近代化道路;(4)仿效西方,努力造就和培养人才;(5)“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当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时,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特别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深入,使商品市场扩大,大量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破产、失业,使劳动力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客观的可能条件;洋务派利用官僚资本举办近代企业,从外国引进机器设备和技术,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设了重要条件。(6)“中体西用”对维新运动的影响。维新运动的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的议会和实行君主立宪制,他们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舍本逐末,认为学习西方要从政治制度入手,才能“体用”一致,并开始改革维新,这些被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所不容,随着西太后的权杖所指,天下顽固派群起而攻之,特别是洋务派。张之洞抛出了 对抗维新思想的代表作《劝学篇》,他主张用封建纲常加强对人民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束缚,而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和坚船利炮来镇压人民,反对维新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的车轮前进的情况下,“中体西用”思想又跟不上形势了,这时,又对历史前进起到了不良影响。

4.列举十位近代科学家及其贡献(略)

5.简述伊斯兰·阿拉伯地区文化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一)成就。

(1)天文学和数学。阿拉伯人十分重视天文学研究,他们在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科尔多瓦、开罗、撒马尔罕等城市都设有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台,利用天球仪、地球仪、日晷仪、星盘仪等精密天文仪器进行系统的观测。花刺子密制定的《天文表》,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白塔尼比较准确地确定了黄道、回归年和四季之长,他编制了《萨比天文表》。在数学方面,阿拉伯数字、零的使用和十进位法虽然不是阿拉伯人的首创,但他们在改进和传播上起了很大作用。阿拉伯人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学传入欧洲,以代替繁琐的罗马数字,并使阿拉伯数字在全世界流传开来。阿拉伯最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花剌子密,他所著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是第一部代数学专著,直到16世纪还是欧洲大学里使用的课本。

(2)医学。拉齐斯和阿维森纳是阿拉伯医学两位杰出的代表。拉齐斯著有《医 学集成》《精神疗法》《天花和麻瘆》等,被誉为“阿拉伯的盖伦”。阿维森纳(即伊本?西那)是杰出的医学权威,被誉为“医中之王”。他的名著《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结晶,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著作。

(3)文学与艺术。《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该书起初由哲海什雅里起草,以6世纪的波斯故事为蓝本,吸取印度、希腊、埃及等地的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传说、名人逸事等,集中地反映了阿拉伯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查希兹和哈利利是散文作家的杰出代表。查希兹的代表作为《动物书;哈利利的名著《麦噶麻特》,被誉为仅次于《古兰经》的名著。阿拉伯的艺术,以建筑艺术最具特色,并且集中地表现在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方面。清真寺以圆顶寺为主体,大马士革清真寺和萨马拉清真寺是阿拉伯帝国早期和晚期清真寺建筑的典型代表。

(4)历史与地理。泰伯里、马苏迪和伊本?艾西尔是阿拉伯历史学家的杰出代 表。泰伯里的名著为《历代先知与帝王史》和《古兰经注》。前者是一部世界编年通史,记录了从真主创世至915年止的阿拉伯历史。《古兰经注》被公认为《古兰经》注释的权威,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马苏迪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其代表作《黄金草原》叙述了帝国境内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等多方面内容。天文学家花剌子密也是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编写的《地形学》,是阿拉伯的第一部地理学专著。胡尔达兹贝著有《道程及郡国志》(又译《省道记》),是研究当时东西交通及商业贸易的重要参考文献。

(5)哲学。阿拉伯哲学,是以伊斯兰教教义学为基础,吸收东西方主要是吸收希腊的某些哲学思想而形成的哲学体系。阿拉伯哲学家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同伊斯兰神学,把新柏拉图的“流出说”同伊斯兰教的真主“神质”观念加以糅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哲学。早期著名哲学家有金迪、法拉比、阿维森纳等。

(二)影响。(一)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科学方面,特别在自然科学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二)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

6.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当代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较,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技术革命群体化。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纺织机、蒸汽机,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发电机、内燃机。这次技术革命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新技术汇人,形成一个多层次、紧密相连、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2)科技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这次革命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揭示的正是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二战后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形成需要国家大幅度投资、监控的大科学,决定了这一新技术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3)发展进程高速化。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大为缩短。

三、论述题(三选二,每题40分,共80分)

1.论述清朝(乾隆末前)对蒙古的控制及管理(略)

2.南京政府十年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一)加强政治上的统治。

第一,东北“易帜”,国民党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国民党于1928年8月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布训政开始。10月,国民党中常会颁布《训政纲领》。后又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国家的“治权”。国民党中常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海、陆、空军总司令,谭延闾、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分别任五院院长。至此,国民党反动政权正式组成,其组织形式也更加严密。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就在全国建立了“清党委员会”,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进行疯狂的血腥镇压,严禁工人罢工,解散工会、农会及其他各种群众团体,取缔群众运动。

第三,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颁布一些法令,进行政治欺骗活动。如制定的《工厂法》、《土地法》、《工会法》等,其虽也有一些冠冕堂皇的条文,但实际上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限制工农运动,以维护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二)加强对财政金融的控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整顿税务关税:南京政府分别与各国谈判,收回部分海关自主权,适当提高了税率。

第二,控制金融:为进一步控制财政金融,设立并控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金融垄断网。

第三,改革币制: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所有白银都要在限期内到银行兑换成法币。全国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法币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受国际市场上银价涨落的影响,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白银收回国有,对防止白银外流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后期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

第四、四大家族的形成: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而其积累的巨额财富又成为国民党统治基础。

(三)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第一,特务组织,核心有两支,一支简称“中统”,源于国民党党务系统内的中央俱乐部(名CC),主要首脑为陈果夫、陈立夫;另一支简称“军统”,源于军队系统中的中华复兴社,首脑为戴笠。两支特务机构在各地建立起许多外围特务组织,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特务组织网,其势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二,保甲制度,1932年,保甲制度开始在接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建立起来,后来推行到全国各地。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

,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当选保甲长的,多是豪绅地主及流氓地痞,他们欺压百姓,为非作歹。

(四)外交上亲帝反苏。

第一,为了取得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制造国家独立自主的假象发起的“改定新约”运动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亲帝的实质。

第二,与亲帝相对照,南京国民政府对苏联采取报复和仇视的政策。1927年12月,借口共产国际代表纽曼参加广州起义,围攻苏联领事馆;随后,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又挑起了中东路事件,中苏断交。

(五)思想专治的加强。

第一,以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攻击共产主义,在全国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第二,宣传、加强个人权威和一党专制。

第三,在国统区对革命文化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围剿”。剥夺革命文化的出版自由,检查进步书刊,袭击捣毁进步文化机构,暗杀进步文化人士。

综上所述,南京国民政权有着对内剥夺人民、镇压人民革命,对外亲帝反苏的阶级实质。它强化了国家机器,建立了全国系统的特务组织,统治更加严密残暴。它进一步投靠英美,特别是美国,具有更强的买办性。

3.学者认为新教与资本主义有关,请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谈谈你的想法(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998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