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热爱发现生物学问题,理性推理解释生物学现象_中大_专业_研究生

 2023-07-03 04:48:47  考研全封闭辅导班    19
[摘要]

原标题:保持热爱发现生物学问题,理性推理解释生物学现象 人 物 介 绍 陈春龙 博士 1997年入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基地班,于200...





原标题:保持热爱发现生物学问题,理性推理解释生物学现象












陈春龙 博士

1997年入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基地班,于2001年获优秀毕业生及理学学士学位,并继续于中大生科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屈良鹄教授实验室完成研究生深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现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主任研究员、学部委员,居里研究所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功能基因组学、癌症生物学和基因组演化等领域,主要关注细胞dna复制程序(replication program)的调控机制及其与基因组不稳定性和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陈春龙校友在nature、cell、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和genome research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多篇重要研究论文,引领相关领域的发展。

q

&

a

?

1

关于本科学业



当时是什么样的原因和契机,使您选择中大,并且选择生物学专业?



我在深圳中学读的高中,数理化基础比较好。当时的生物老师讲课非常有趣,在学到遗传学课程时其中涉及到一些统计的内容,使我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生物学界已经知道不同细胞中都存在同一套dna,但还不完全清楚基因的表达为什么会有不同。对这个问题的好奇让我更加坚定的选择了生物学专业。

因此我选择第一志愿北大,第二志愿中大,都是只填了生物相关专业并且不服从调剂。当时生物专业非常热门,我过了北大的线但没达到生物的专业线(当年广东只招收4人)。最后也很幸运能进入中大生科院的基地班。



能介绍一下在本科期间,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吗?



中大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所体现出的 兼容并包的气质。首先,生科院的 专业课教学水平都非常高。同时, 课余时间我们有许多机会接触跨学科的知识。例如,当时学校每周会举办“中外优秀文化讲座”,邀请中大各个学院的教授分享他们研究领域的内容。只要有时间,我几乎每次都去参加,这让我在科学以及人文素养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我认为这种氛围是中大非常好的一个特点。



以您现在的视角来看,您认为对于本科生来说,在课上或课外,哪些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我认为从高中到本科的转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 从解决问题转向提出问题的过程。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人文知识对我的启发一样,没有一个理论是绝对正确的,它们都可以被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思考的重点可以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思考前人是如何通过逻辑推理和猜想、验证推导出结论的。其次,思考所提出的科学问题本身是否是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后是否可以进一步发现其他未解决的问题,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这个思考过程在文科和理科之间都是通用的。



您认为本科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专业课的学习?



我认为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学习非常重要。当时我在中大生科院的基地班,学习了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打下了一个广泛而坚实的基础。除了理论课,我们还有相应的实验课程,通过进行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陈春龙研究员在中大生科院读书期间

2

关于科研选择



了解到您研究生期间师从屈良鹄教授,您当时为何选择继续深造?在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的时候您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我很早就确定自己想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大二时,我参加了屈老师的一场关于非编码rna的讲座,对他的研究非常感兴趣。由于屈老师的工作结合了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手段,当时在国际上也属于新领域。在报告结束后,我就询问屈老师是否有可能在课余时间到他的实验室做一些实验,他非常欢迎,虽然当年本科生一般都是大四实习才进入实验室。之后,我在平时以及寒暑假中的集中时间里,都在他的实验室进行了一些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



现在生科院本科生普遍实行导师制,但一些同学在选择时会迷茫,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请问您是如何这么早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的?



我认为同学们会有这样的迷茫,首先是因为现在生科院的老师普遍水平提高了,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是好事。其实大一、大二相对来说是比较早的阶段, 我建议大家多参加一些老师的讲座,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表达风格,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此外,访问实验室主页或者与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交流也是了解实验室情况的好途径。多了解几位老师后,可以更好地判断哪些研究工作和实验室氛围更适合自己。



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和系统生物学等领域成为热点领域,您认为统计和计算思维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生命系统有着怎样的帮助?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测序技术已成为常规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博生, 掌握基本的生物信息学概念和技术都是必须的。

现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者主要包括三种不同背景的人:计算机、数学或理论物理,以及生物学背景的人。他们关注的问题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会有很多交流。计算机背景的人注重于发展新的算法,数学和理论物理背景的更关注建立模型,而生物学背景的人更关注计算背后的生物学问题。

我从本科论文开始进行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研究,但同时也一直在自己做实验或与其他生物学家合作。因此,相较于计算机专业人员,能更深入了解实验细节和限制条件。

总之,对于不同背景和兴趣的人,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同。 对于生物学家,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找到好的生物学问题。软件或算法的开发都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如今,生物信息学获取测序数据只是第一步。后续分析需要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结合。例如,我们近期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结合结构生物学,将结构、功能和基因组分析联系起来,才能完整地讲述一个科学故事。



陈春龙博士答辩,中/法方导师屈良鹄教授(右一)和amar研究员(右二)



3

关于出国深造



您从中国前往法国进行学习和科研工作之后,直观上变化最大感受是什么?



我感受最深的是 法国整体交叉合作研究的氛围非常浓厚。法国的科研系统比较特殊,比如我所隶属的法国科学院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部门。它包含生物、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并且非常强调跨学科的工作与交流。我目前在居里研究所的实验室现在很多的文章都是和世界各地的不同学科的研究者进行合作,这也是受到这里整体科研氛围的影响。

此外,法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属于公务员系统,被聘用后是终身职位,因此相对来说压力较小。这给了科研工作者进行开放性、冒险性工作的空间。在博后期间和现在在居里所,我都感受到大家对科研的热情非常高,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您提到法国的科研工作者非常注重交叉学科的合作,您认为这样氛围是如何产生的?



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法国有着较为深厚的科研传统,早期许多研究者通过业余兴趣进行跨学科研究,这种合作和交流方式催生了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

法国在数学和理论物理方面的发展辐射到工程学科以及生物、化学等其他理科领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比如数学应用于气象预测、建立经济模型和神经生物学计算等方面。虽然相比美国和中国,法国的整体研究经费较少,但国家项目基金要求必须是合作项目。另外在评价体系方面,共同第一作者(或者共同通讯作者)的认可度基本相同,这也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因此在法国,科研者之间开展整体交叉合作研究的氛围非常浓厚。



您之前提到欧洲整体的科研压力相对不算太高,但我们又可以看到欧洲科研机构的工作往往是比较完整深入的。您觉得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我认为这是因为许多欧洲科研工作者在对科学的热情和严谨的思维模式方面具有优势。虽然欧洲的本科以及硕士时间相对国内较短,但其博士生培养体系相对更为系统。首先,欧洲国家通常博士生人数较少,导师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为其提供指导。其次,实验室配有技术和工程人员,可为学生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欧洲的博士培养体系鼓励学生花费更多时间思考和提出科学问题,寻找最高效的解决方案,并提高科研效率,实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总的来说, 欧洲的博士生培养体系注重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高效的科研工作,实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陈春龙研究员参加bettencourt schueller基金会的颁奖典礼



陈春龙研究员生活照



最后请您对在生科院学习的同学们寄语。

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希望大家能够“have fun”。我们知道现在的生物学有这么多的未知和挑战,但是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广泛阅读,探索不同方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会成为未来科研工作最大的驱动力。

其次我认为是培养一个科学理性的思维模式,这对我们从事任何领域都很有帮助。中大生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我认为做得非常好。保持努力和信心,我相信大家在未来都会取得很好的发展!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相应内容

专业 | 实验室 / 团队 | 校历

校友 | 生科视角 | 资讯

学院 | 校车 | 时节

导航 | 如需其他信息,欢迎随时咨询主页君

留言 / 投稿lsmedia@mail.sysu.edu.cn

-----------------------------------

采访人 校友工作小组

撰稿人 田嘉源

排版 杨尔祺

初审 熊丽娜

审核 张雁

审核发布 张斯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从考研名师到人设崩塌,张雪峰曾是考生指明灯,如今为何备受争议...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9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