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8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2024-06-15 17:58:54  考研全程辅导    17
[摘要]

2018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兴起的道教流派之一。又称天师道,主要流行于巴蜀。因人道的信徒需出米五斗,故名。主要首领为张鲁,传教方式与太平道基本相同,自号师君。下属有祭酒,各领部众...



2018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兴起的道教流派之一。又称天师道,主要流行于巴蜀。因人道的信徒需出米五斗,故名。主要首领为张鲁,传教方式与太平道基本相同,自号师君。下属有祭酒,各领部众,部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五斗米道信徒很多,成为汉末一支很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2.廿二史札记
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读史札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3.留美幼童
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其中50多人,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着名 深造。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时,遭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4.三反五反运动
共和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政治运动。在朝鲜战局稳定、土改和镇反取得重大胜利之后,首先于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三反” 运动进入高潮后,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部署在各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中开展 “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胜利结束。该运动巩固了共和国的政权基础,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5.关中本位政策
关中本位政策,是史学家陈寅恪所提出的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四代政权的特点。根据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下称为《略论稿》和《述论稿》),关中本位政策分为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为宇文泰采用苏绰建议所创建,目的在于融合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为一体,以对抗北齐和江左萧氏。隋朝及唐高宗之前仍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逐渐破坏,至唐玄宗时期完全破坏无遗。
6.国民党改组派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政府内部的主要反对派。1928年下半年成立于上海。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与“七?一五”政变后,国民党内各派之间的权利之争更加激烈,其中以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矛盾最为尖锐。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同年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改组派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在削弱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方面起了某些作用。
三,简答题
1.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王朝,从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开始,至1368年覆亡。元朝统一全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多个政权并存,互相攻伐,经济凋敝,交通阻塞,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元朝统治者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从蒙古成吉思汗到元世祖忽必烈,经过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最后元朝把中国境内的不同政权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之内。国家的统一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契机。
(二)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元朝幅员之广袤、地域之辽阔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朝代。与唐、宋相比,那些鞭长莫及、只能设立羁縻州郡的地区,元时都悉数置于中央政府有效的管辖之下,设立了行政机构。
(三)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由于政令统一、交通方便,辽、宋、西夏、金时的畛域已不复存在,四通八达、遍及全国的驿站,把素无来往的各民族联系到了一起,为 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蒙古人入主中原,包括色目人、蒙古人在内的一批少数民族先后进入内地,有些汉人则到了漠北。这种民族迁移,终元之世也未停止。元代民族融合的规模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四)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由于元朝疆域广袤,交通发达,元政府又鼓励商人四海经商,因而外国商人来中国者极多。再加上元政府对各种宗教、文化采取兼容并蓄政策,这就给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武器制造等科学技术传入西方,阿拉伯、波斯人的天文、医学成就也被介绍到中国来。其他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内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等,均可圈可点。总之,元朝是在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中起过重大作用的王朝。
(五)主要内容。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临时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品级皆与中书省官相同。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此外还有高丽行省。由中书省直辖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称腹里,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历史意义。元代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另外,在一些边远地方设立行省,如甘肃行省、云南行省、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元代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
2.?简述东南互保
所谓东南互保,是指在义和团运动高潮期间,由英国首先出面倡议,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积极响应,督办卢汉铁路大臣盛怀宣从中穿针引线,东南各省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维护南方各省原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防止义和团和其他反帝斗争而共同承当相关义务,保护各自有关区域内的中外商良、教士的生命财产安全、“两不相扰”所达成的谅解和推行的政策。
《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东南互保”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侵华联军集中兵力进军京津。在客观上也有着避免联军大举侵入南方,维护南方社会经济免遭战争破坏的作用。
“东南互保”上地方督抚公开与外国勾结,大力镇压人民反帝斗争的事件。这和清政府暗地出卖义和团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因而得到了清政府的肯定。
3.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的条件和办法
长期以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制度,其代表人物是达赖喇嘛等宗教上层人士。比欧洲中世纪的制度还要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已经在雪域高原上延续了上千年。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挫败了美英等阻挠谈判的阴谋。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终于在1951年4月下旬抵京谈判,并于5月23日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民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人民从此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西藏地方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四,论述题
1.?根据明代白银地位的变化,分析明代经济的发展情况
(1)农业: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种类增多。出现了来自美洲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薯等。
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③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烟草、棉花等。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家庭手工业,棉布成为普遍的衣料。②制瓷业。瓷器制作工艺水平更高,出现了青花瓷等精美瓷器,远销海外。③造船业。明朝造船业位居世界前列,沿海、沿河有著名的造船基地。
(3)商业:①各种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涌入商品市场;②出现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③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④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区域性大商 ;⑤江南地区某些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⑦与邻国(蒙古等)互市。
2.?马关条约的内容和意义
(一)内容。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二)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 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3.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
就国际而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上面临严峻的 考验。就国内而言,到了 1990年后,中国已呈现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可喜局面。但如何保持中国经济 快速稳定地发展,克服我们前进中的问题,继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大步前进,是全党迫切 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内容
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二,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第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敢于闯。
第四,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五,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
第六,调调对社会主义的前途要充满信心,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三)意义
邓小平南巡讲话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时刻发表的,是他社会主义思想的髙度概括和新的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也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下了基础。
4.北宋“防弊之政”
宋初政治制度的建设以防弊为核心,所谓“防弊”就是围绕着预防“无状”的“奸邪”、“内患”而展 开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 收权
即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从制度上保证藩镇割据局面不复出现。具体言之则包括“稍夺其权,制 其钱谷,收其精兵”等几方面。
稍夺其权——稍,意为逐渐。最初于平定南方诸国后,在当地各州设通判一职,选京官充任,号为“监 郡”,后全国普遍设立,对节度使形成牵制。继而罢领“支郡”,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 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此举使节度使行政权力大为 缩减,与一般之知州相等,仅级别稍高,以后更渐演变为虚衔,只领取俸禄而不赴任。对包括宋初节度使 在内的州长官,一方面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通判一职的监督权,规定凡事须 通判共同签署始得实行,以此保证中央对诸州的控制。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的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 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设诸路转运司,代表中央综理一地区财政(全国共分十 五路),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检查。又下令废止晚唐以来藩镇经营贸易的特权,“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收其精兵——继续推行周世宗时期的政策,将地方精锐部队尽量征入禁军,地方所统皆老弱不堪攻战, 仅任工程力役,称为“厢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守内虚外”策略,20 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 10 余 万,地方分驻 10 余万。地方的禁军皆非常驻,而是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移动。如此,使中央相对于 地方的军事优势较之五代更为强化。
2. 分权
即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令其互相牵制,防止出现专擅现象。在中央,宰相(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又改变昔日宰相机构“事无不统”的状态,令枢密院专掌军 政,三司专掌财政,其中枢密院与宰相对掌文武大政,号为“二府”。三司长官三司使则号称“计相”。枢 密院虽掌军政,其权主要限于发令调遣,并不参与日常统辖。统辖军队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 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机构,合称“三衙”。即所谓“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 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按指禁军),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1。不仅如此,日常统 兵与战时统兵又有区分,三衙仅是日常统兵,遇战事由朝廷另委将帅统兵出征,战毕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在地方管理方面,初设诸路转运使司(简称漕司)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号为“监司”。但 以后又增设多种名目的路级监司,提点刑狱司(简称宪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简称仓司)主管仓储,
安抚使司(简称帅司)主管军务、治安,合称“四监司”。它们互不统属,路之辖境划分不尽相同,或虽 相同而治所未必在一地。既各有主管范围,但也互有重叠,往往使之兼理他务。州级机构中(宋朝州以外 又有府、军、监等地方机构,大体与州平级),通判与长官形成分权,同签文书,“既非副贰,又非属官, 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以致“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
3. 重文轻武。
为抑制武将势力,巩固皇位,宋太祖即位不久即利用举行宴会“杯酒释兵权”,剥夺宿将石守信等统 领禁军的权力,代以资浅才庸之将领。以后更是有意识地压制武将,枢密院长官皆用文臣,作战时多不设 主帅,将从中御。大行募兵之法,多招地方流亡无赖之人为兵,本来主要是为了消除动乱因素,但也使军 队形象与社会地位日渐下降。与轻武相对,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鼓励台 谏言事,强化监察工作,逐渐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家法”。大 抵文臣多受儒家伦理薰陶,尊君敬上,而武将往往不读诗书,跋扈无礼。宋初惩戒晚唐五代的教训,故有 重文轻武之举。
统观宋初防弊之政的具体内容,可以说是用心深远,几乎算无遗策,防止了唐中叶以来地方割据的再 现,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结果,导致对少数族政权的战争一败再败。
?
2018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兴起的道教流派之一。又称天师道,主要流行于巴蜀。因人道的信徒需出米五斗,故名。主要首领为张鲁,传教方式与太平道基本相同,自号师君。下属有祭酒,各领部众,部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五斗米道信徒很多,成为汉末一支很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2.廿二史札记
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读史札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3.留美幼童
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其中50多人,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着名 深造。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时,遭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4.三反五反运动
共和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政治运动。在朝鲜战局稳定、土改和镇反取得重大胜利之后,首先于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三反” 运动进入高潮后,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部署在各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中开展 “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胜利结束。该运动巩固了共和国的政权基础,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5.关中本位政策
关中本位政策,是史学家陈寅恪所提出的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四代政权的特点。根据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下称为《略论稿》和《述论稿》),关中本位政策分为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为宇文泰采用苏绰建议所创建,目的在于融合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为一体,以对抗北齐和江左萧氏。隋朝及唐高宗之前仍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逐渐破坏,至唐玄宗时期完全破坏无遗。
6.国民党改组派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政府内部的主要反对派。1928年下半年成立于上海。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与“七?一五”政变后,国民党内各派之间的权利之争更加激烈,其中以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矛盾最为尖锐。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同年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改组派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在削弱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方面起了某些作用。
三,简答题
1.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王朝,从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开始,至1368年覆亡。元朝统一全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多个政权并存,互相攻伐,经济凋敝,交通阻塞,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元朝统治者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从蒙古成吉思汗到元世祖忽必烈,经过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最后元朝把中国境内的不同政权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之内。国家的统一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契机。
(二)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元朝幅员之广袤、地域之辽阔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朝代。与唐、宋相比,那些鞭长莫及、只能设立羁縻州郡的地区,元时都悉数置于中央政府有效的管辖之下,设立了行政机构。
(三)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由于政令统一、交通方便,辽、宋、西夏、金时的畛域已不复存在,四通八达、遍及全国的驿站,把素无来往的各民族联系到了一起,为 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蒙古人入主中原,包括色目人、蒙古人在内的一批少数民族先后进入内地,有些汉人则到了漠北。这种民族迁移,终元之世也未停止。元代民族融合的规模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四)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由于元朝疆域广袤,交通发达,元政府又鼓励商人四海经商,因而外国商人来中国者极多。再加上元政府对各种宗教、文化采取兼容并蓄政策,这就给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武器制造等科学技术传入西方,阿拉伯、波斯人的天文、医学成就也被介绍到中国来。其他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内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等,均可圈可点。总之,元朝是在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中起过重大作用的王朝。
(五)主要内容。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临时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品级皆与中书省官相同。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此外还有高丽行省。由中书省直辖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称腹里,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历史意义。元代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另外,在一些边远地方设立行省,如甘肃行省、云南行省、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元代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
2.?简述东南互保
所谓东南互保,是指在义和团运动高潮期间,由英国首先出面倡议,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积极响应,督办卢汉铁路大臣盛怀宣从中穿针引线,东南各省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维护南方各省原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防止义和团和其他反帝斗争而共同承当相关义务,保护

各自有关区域内的中外商良、教士的生命财产安全、“两不相扰”所达成的谅解和推行的政策。
《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东南互保”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侵华联军集中兵力进军京津。在客观上也有着避免联军大举侵入南方,维护南方社会经济免遭战争破坏的作用。
“东南互保”上地方督抚公开与外国勾结,大力镇压人民反帝斗争的事件。这和清政府暗地出卖义和团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因而得到了清政府的肯定。
3.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的条件和办法
长期以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制度,其代表人物是达赖喇嘛等宗教上层人士。比欧洲中世纪的制度还要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已经在雪域高原上延续了上千年。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挫败了美英等阻挠谈判的阴谋。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终于在1951年4月下旬抵京谈判,并于5月23日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民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人民从此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西藏地方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四,论述题
1.?根据明代白银地位的变化,分析明代经济的发展情况
(1)农业: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种类增多。出现了来自美洲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薯等。
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③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烟草、棉花等。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家庭手工业,棉布成为普遍的衣料。②制瓷业。瓷器制作工艺水平更高,出现了青花瓷等精美瓷器,远销海外。③造船业。明朝造船业位居世界前列,沿海、沿河有著名的造船基地。
(3)商业:①各种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涌入商品市场;②出现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③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④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区域性大商 ;⑤江南地区某些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⑦与邻国(蒙古等)互市。
2.?马关条约的内容和意义
(一)内容。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二)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 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3.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
就国际而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上面临严峻的 考验。就国内而言,到了 1990年后,中国已呈现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可喜局面。但如何保持中国经济 快速稳定地发展,克服我们前进中的问题,继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大步前进,是全党迫切 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内容
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二,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第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敢于闯。
第四,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五,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
第六,调调对社会主义的前途要充满信心,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三)意义
邓小平南巡讲话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时刻发表的,是他社会主义思想的髙度概括和新的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也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下了基础。
4.北宋“防弊之政”
宋初政治制度的建设以防弊为核心,所谓“防弊”就是围绕着预防“无状”的“奸邪”、“内患”而展 开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 收权
即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从制度上保证藩镇割据局面不复出现。具体言之则包括“稍夺其权,制 其钱谷,收其精兵”等几方面。
稍夺其权——稍,意为逐渐。最初于平定南方诸国后,在当地各州设通判一职,选京官充任,号为“监 郡”,后全国普遍设立,对节度使形成牵制。继而罢领“支郡”,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 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此举使节度使行政权力大为 缩减,与一般之知州相等,仅级别稍高,以后更渐演变为虚衔,只领取俸禄而不赴任。对包括宋初节度使 在内的州长官,一方面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通判一职的监督权,规定凡事须 通判共同签署始得实行,以此保证中央对诸州的控制。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的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 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设诸路转运司,代表中央综理一地区财政(全国共分十 五路),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检查。又下令废止晚唐以来藩镇经营贸易的特权,“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收其精兵——继续推行周世宗时期的政策,将地方精锐部队尽量征入禁军,地方所统皆老弱不堪攻战, 仅任工程力役,称为“厢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守内虚外”策略,20 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 10 余 万,地方分驻 10 余万。地方的禁军皆非常驻,而是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移动。如此,使中央相对于 地方的军事优势较之五代更为强化。
2. 分权
即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令其互相牵制,防止出现专擅现象。在中央,宰相(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又改变昔日宰相机构“事无不统”的状态,令枢密院专掌军 政,三司专掌财政,其中枢密院与宰相对掌文武大政,号为“二府”。三司长官三司使则号称“计相”。枢 密院虽掌军政,其权主要限于发令调遣,并不参与日常统辖。统辖军队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 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机构,合称“三衙”。即所谓“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 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按指禁军),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1。不仅如此,日常统 兵与战时统兵又有区分,三衙仅是日常统兵,遇战事由朝廷另委将帅统兵出征,战毕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在地方管理方面,初设诸路转运使司(简称漕司)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号为“监司”。但 以后又增设多种名目的路级监司,提点刑狱司(简称宪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简称仓司)主管仓储,
安抚使司(简称帅司)主管军务、治安,合称“四监司”。它们互不统属,路之辖境划分不尽相同,或虽 相同而治所未必在一地。既各有主管范围,但也互有重叠,往往使之兼理他务。州级机构中(宋朝州以外 又有府、军、监等地方机构,大体与州平级),通判与长官形成分权,同签文书,“既非副贰,又非属官, 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以致“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
3. 重文轻武。
为抑制武将势力,巩固皇位,宋太祖即位不久即利用举行宴会“杯酒释兵权”,剥夺宿将石守信等统 领禁军的权力,代以资浅才庸之将领。以后更是有意识地压制武将,枢密院长官皆用文臣,作战时多不设 主帅,将从中御。大行募兵之法,多招地方流亡无赖之人为兵,本来主要是为了消除动乱因素,但也使军 队形象与社会地位日渐下降。与轻武相对,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鼓励台 谏言事,强化监察工作,逐渐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家法”。大 抵文臣多受儒家伦理薰陶,尊君敬上,而武将往往不读诗书,跋扈无礼。宋初惩戒晚唐五代的教训,故有 重文轻武之举。
统观宋初防弊之政的具体内容,可以说是用心深远,几乎算无遗策,防止了唐中叶以来地方割据的再 现,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结果,导致对少数族政权的战争一败再败。
?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场确认工作在我校举行_报考点(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数学二答案)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7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