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徐升十年,从雕塑的原点谈起(十日小说徐问衍)

 2024-04-21 17:57:24  考研全程辅导    10
[摘要]

原标题:十日谈 | 徐升:十年,从雕塑的原点谈起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徐 升 pop-up project 艺术家徐升的...




原标题:十日谈 | 徐升:十年,从雕塑的原点谈起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pop-up project

艺术家徐升的工作室坐落在京郊,他把四合院打理成工作室,工作室隐蔽在安静的村中,他把这里称为“徐園”,“徐園”源于他2015年个展的名称,亦如徐升的雕塑空间。天井中参差摆着徐升的这些年来的创作,午后的阳光和煦,艺术家洗盏烹茶,添水落座,从旧时光说起。

泡沫作为材料性的起点

研究生时的创作是从泡沫开始的。2012年那时想以家乡的海浪作为创作的起点,“浪”这个主题我试过无数的材料,金属、陶瓷......直到偶然发现泡沫这个材质,我认定就是它了,泡沫被舞台美术广泛运用,是作为中间的材质,我却把它作为终极材料来使用,我觉得材料性不应该被界定在固定化的物质层面,那些不易保存的、转瞬即逝的材料同样具有生命力和魅力,就是这样的微妙感觉深深的吸引了我,那时候工作室在北四环的雕研所(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没有打石头的条件,所以我自己做了一个机器来切割泡沫。泡沫学名叫保丽龙,我做起来很得心应手,热切割、腐蚀、酸咬等各种处理,有一次差点把燕郊的工作室给点着了,之后接着就开始尝试大体量的泡沫,必须搭着架子踩着梯子做,不像小头像可以放在转盘上转着做,我必须围着它转。用泡沫做雕塑,一方面很有材料感,另一方面会有一些偶发的随机。就像中国书法里的笔墨感一样,在我们雕塑语言中叫痕迹,创作过程中在材质上留下自己的“手”塑造的痕迹,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这种直接的东西能够打动人。大体量的泡沫雕塑展出效果非常好,在黑暗的环境下打上聚光,把观看距离控制在两米之外,所有人都会以为这是大理石。因为在人的经验里,泡沫的体量很小,所以这么大的一定不是泡沫,因为超出了人类日常对于泡沫的认知经验。



《千层浪》 高4米 保丽龙 2012

艺术家的创作应该不断推进,最近我把六年前用过的泡沫又拿出来创作,但是对待同一块泡沫我的创作方法变了。以前从开始到完成都是一块泡沫,但现在我做完了会继续做扫描处理,就不再是作为泡沫存在了。起始点都在泡沫,只是后面的步骤变了。我发现以前的东西有部分值得发掘或是被我忽略了,但是随着艺术和科技的发展,之前的困难或是问题现在都能被解决,创作可以继续被推进、深入。之后我的创作从泡沫转向了大理石,创作起初的时候我做一个原型,后来我发现作品与原型之间有差异,两种材质之间会相互模仿,但是石头不是泥,泡沫不是泥,泥也不是泡沫,泡沫也不是石头,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语言,材料之间也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所以我开始直接塑造石头,完全靠石头的材料本身传达我要表达的内容。但是我最近又回到泡沫,发现了一个新的点,能把泡沫继续往前推进。所以我发现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反刍,不是简单的一直一条路走到黑,表面上我好像回到了材料上,但实际上是一个新的起点,这都建立在不断的实践中。



《浪》3d打印 高60cm 2018

习作与创作的分水岭

2008年是我由习作转向创作清晰的分水岭,创作开始于出土物这一系列的作品,是借发现予以创造,这是我比较清晰由练习进入创作界限。本科的时候大家可能只会“练习”不会做“创作”,因为没有清晰的创作出发点,或者只是单纯的形式变化,在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是创作?什么是艺术?艺术对我意味着什么?从这个作品开始,我开始与训练割裂开了,我很清晰我想要什么和不要什么,之后我就去法国了。



《不明物》金属 2008

刚开始创作的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有了想法,但理论还没有系统化,时至今日我才可以把以前的作品筛选之后归纳到自己的系统里。我的第一件作品《物系列》,包括“出土物”、“打捞物”、“不明物”等概念,我其实是在表达“制造”的概念——制造一个本不存在的东西。“出土物”很像一个萨克斯,但我借出土去否认现成品概念,合理化它的历史性。“不明物”是从外太空来的,没人知道是什么,它是未知、无法被鉴定的,但也是我做出来的。“打捞物”是从海里打捞起来的,仿佛不知沉了多少年,但是也是我“捞”出来的。



《出土物》陶瓷 2008

最早的一扇门

我的经历与其他艺术家不太一样,在我构建自己雕塑系统的时候,就被美院公派留学,我是处在时代变革之前最早的接受出国留学机会的人,所以走得比较前面,当时整个中国的抽象雕塑和观念雕塑都在西方的语境之中。在巴黎美院接受的教育对我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那时候我的状态就像海绵,疯狂的吸收法国艺术的精髓,开阔了眼界,视觉直观的获得的经验和创作上的直接沟通,也看了大量的当代艺术的原作。在工作室,老师只会给你方向,我就捕捉其中的信息并把它做出来,但是现在我才发现老师曾说的某些话对我现在有 助,虽然当时我还理解不透。一个好的老师就像一个引导者,他告诉你一个“方法”,让你不断的重复,可能五年之后你才会有一个顿悟,原来最初的那些话才是最关键的。



与导师giuseppe penone 在巴黎美院 2010

从巴黎美院回来之后我就保送研究生了,相比我的同学们,那段时间我是最自由的,因为大家都在忙着考研、毕业展、找工作,所以我的状态很好,在国外学的东西恰好又在这段时间消化理解。在期末剩余的课上,同样做一个人体,曹晖老师就说我做的东西带法国味儿,虽然是调侃,但是模特一样,同样用泥做,我对它的理解变了,所以做出来就很不一样。



《菩提》木 2011

我的毕业展作品是从法国回来之后做的,但是没有我想象的受欢迎,也没有获什么奖。但是我自己很满意,那件作品现在还在宋庄展览。很巧的是,研一的时候今日美术馆就推出了“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我投稿后就被题名了,所以我的毕业作品获得认可是迟来的,也通过这件作品从学院过渡到了社会,也是因为之前的积淀,所以在机遇面前我有更充分的准备。在研究生期间通过今日美术馆提名展我有了很多与外界合作的机会,学校的所有的奖学金和三好学生我也都拿过了,马爹利艺术奖、艺术8......当时校外的奖我也都获得过,那个时代也在推广年轻艺术家,我正好赶上了这种趋势。在这期间我又被公派留美三个月,之后又被派到日本半年,后来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出国的经历的确对我的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它架构起我全球观的视野和格局。

巴黎美院的老师说过一句话,说人离开家乡到陌生的环境,并不会完全学到那个环境的东西,而是在另一个环境和自我的碰撞中才会发现自己到底是谁。我出国的时候已经在中国完成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所以价值观已经形成了,骨子里有不可磨灭的东西和自然的喜好,所以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我会找寻自己的艺术语言,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颠覆的,一方面觉得要不断形成自己的造型体系,另一方面又觉得不要太早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因为会被固化。但是在市场看来,风格固定会很容易受到欢迎,因为好辨认;但是如果一个艺术家风格总变,大家就不知道你到底是什么风格,因为你好像什么都做。在我的作品系统中,转换的次数其实很多,石材居多,但我不仅做石头,还做木头、泡沫、金属。

把时间放进石头里

在日本的时候,我发现日本人可以把东西做的很精准到位,所以我当时也想“精准”塑造。但是泥巴太容易塑造了,所以当你想把泥做得很规则的时候,会发现做不规则,因为材料本身太柔韧。但是石头就可以做的很准确,只有准确的时候才禁得起推敲,石头可以赋予我把时间放进去的动作,泥巴最多可能只能做两小时,但是如果做两百天就做不下去了,因为四个小时可能就是极致了;但石头可以做两百小时、三百小时、四百小时......我认为泥是最容易使艺术家产生相似感的东西,虽然人的理念不一样,但是最终呈现效果都是泥巴,不容易从视觉和经验上拉开距离。所以我选择了石头,完全用石头来创作的艺术家其实很少,因为无论从材料或是技巧上来说,都不是很便利,是我选择把这个很艰难的材料做精。



《白色想象》高50cm 大理石 2014

我选择大理石是因为大理石材质稳定,硬度高,历史上有大量大理石的东西被延续、流传、经典化,这一定是有原因的,但是并不代表这种经典材料就无法具有当代性,艺术家的当代性并不是材料的当代性,比如说我用了声光电、综合材料,我就是当代艺术,用了传统材料就不当代艺术,当代与否还是取决于观念与思想。



《栖息》 大理石 2014

驻留项目应该怎么做?——就地营造

我参与过很多驻留项目,其实驻留的目的还是文化交流,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存在很多困难。因为在陌生的环境下很难短时间建立自己的体系,而且环境也无法满足创作的条件,没有工具就无法创作,如果由环境的局限决定了作品加工方式,加工方式决定了最后的成品,可能就不能说是呈现我在国内的作品,如果我还是沿袭以前的创作,就没有文化交流的意义了,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是一件很矛盾的事。在德国驻留的时候,我就渐渐的明白了怎么把握和取舍。当时我做了好多方案都自己否掉了,那时候我用了一种对抗的态度,就是抱着一种“我不能拿走,主办方也不能拿走”的想法在做一件作品,而恰恰艺术家证明自己的唯一价值也是用作品说话。那个驻留计划的创作地点是当地的一座改造过的女子监狱,所以我最开始想买钢筋,沿着监狱的轮廓把监狱焊起来,也就是在牢房里焊一个牢房。但是后来我把这个想法改了,把牢房的尺寸测量出来,用3d建模,在模型中把牢房的“轮廓”不断变粗,在这个过程中,牢房里面的空间就被挤压了,最终成为一个实体,这时候也就成了一个壳,同时,这个壳又是空的,在中国来看就像是一个由空到满再到空的循环,表达了我当时所感受到的压抑的状态。



《窒息》柏林女子监狱 尺寸等大 2016

另一件作品《移动的监狱》,我用木条把真实牢房的尺寸轮廓勾勒出来,用折页构件链接在一起,并且可以压缩,但是当这个被压缩的空间再次打开时,就还原了真实的牢房空间。这件作品永久的放在牢房中,并且其中蕴含一个悖论:作品一旦转移,意义即被消解。



《移动的监狱》木条 2016

如果没有搞艺术

我从小就开始学画画,没接触过其他活动,比如足球、围棋之类的,就是很喜欢画画,没有考虑过第二种可能性。一个艺术家能走多远,还是取决于他的根扎得有多深,内在的能量有多大。我干不了其他的事,对我来说,我的生活只围绕艺术,能做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就很好。在外人来看可能很单一,但是我沉浸其中觉得其乐无穷。平时我自己也收藏艺术品,我想让艺术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低洼地》 花岗岩 2018

徐升



生于大连,现居北京

新锐雕塑家、格思空间创始人、反观雕塑主编及撰稿人

教育背景

2006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

2010 巴黎美术学院,雕塑项目交流计划

2012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免试硕士

2013 京都市立美术学院,雕塑项目交流计划

个展

2017年 《十六种方式指向天空》深圳1618艺术空间

2015年 《连续的拱与穹》 西班牙特鲁埃尔

2015年 《徐園》 深圳1618艺术空间

2014年 《几何与自然》北京红鼎画廊798

2013年 《无限靠近》日本京都kcua画廊

2012年 《千层浪》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画廊

群展

2018年 《平面的厚度》北京欧盟大使馆

2018年 《在别处》北京中捷当代艺术美术馆

2017年 《找朋友》 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7年 《问石》桥空间 北京798艺术区

2017年 《在路上》大千艺术画廊 北京798艺术区

2017年 《艺-无界》四九画廊 北京三里屯

2017年 《在路上-青年雕塑家提名展》武汉美术馆

2016年 《器度-甘世代》上海

2016年 《去往从来》当代雕塑邀请展上海油画雕塑院

2016年 《在路上》中国青年雕塑家提名展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16年 《共生共荣》中国雕塑家邀请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

2016年 《天天向上》当代艺术家提名展 北京筑中美术馆

2016年 《窒息》 德国柏林里希费尔德

2016年 《通》 南通雕塑邀请展

2016年 《合一》北京欧尼克斯画廊

2016年 《自牡丹亭》 苏州金鸡湖美术馆

2016年 《林间空地》 北京木木美术馆

2016年 《“翼”雕塑学会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北京中间美术馆

2016年 “为坐而设计”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 《找朋友今日橱窗》 今日美术馆

2016年 “翼”雕塑学会青年雕塑家作品展 青岛

2016年 《有此山川-多维度的中国山水》中国三亚

2015年 《天天向上》筑中美术馆提名展 北京筑中美术馆

2015年 《器-度》红星美凯龙艺术大展 北京中华世纪坛

2015年 《全球印象》 柏林斯达克文化基金会

2015年 《徐園》 深圳ccdi

2015年 青年艺术100 北京农业展览馆

2015年 《自转与公转》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年度汇报展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

2015年“翼”雕塑学会青年雕塑家推广计划 武汉郑州河南省美术馆

2014年艺术三亚提名展 中国三亚

2014年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 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

2014年“乌托邦狂想曲” 南京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山西太原

2014年青年雕塑推荐计划第一站 常熟美术馆南通美术馆

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4年厦门艺术节 厦门sm中心

2013年 kcua国际交流展 日本 京都

2013年 问 石 —中国当代国际石雕艺术邀请展 福建崇武

2013年 大同雕塑双年展平行展 大同雕塑博物馆

2013年 抽象雕塑展 湖北美术馆

2013年 艺术8 中国邀请展 爱马仕基金会

2013年今日美术馆艺术橱窗 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3年 “雕塑年鉴展” 北京,国家大剧院

2013年 “关注未来艺术英才”提名展 马爹利艺术基金 北京 今日美术馆

2013年 “得意忘形”抽象雕塑展 北京 798朱秉仁艺术馆

2013年 第一届艺术三亚 海南 三亚

2012年 首届当代陶瓷艺术大展 北京 中华世界坛

2012年 首届当代抽象雕塑展 西安

2012年 铜陵金属雕塑展 安徽 铜陵

2012年 中美韩“ceramics / three ways”展 美国 蒙塔纳

2012年 “大艺 苏韵”,青年艺术家系列展 江苏 无锡

2012年 五四国际青年艺术展 北京 798悦美术馆

2011年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

2010年 《心》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法国 巴黎

2009年 中国动力国际雕塑展 北京 蟹岛

创作营驻留计划

2017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心脏艺术驻留计划

2017年德国柏林歌德学院 箭厂胡同 北京 草厂四条胡同

2016年德中文化中心驻留计划 柏林里希费尔德女子监狱

2015年西班牙

特鲁埃尔大学驻留计划 塞维利亚塞维利亚艺术大学

2014年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 重庆 虎溪公社

2012年美国蒙塔那州立大学陶瓷创作营 蒙塔纳 蒙塔纳州立大学

基金会

2013年 马爹利“关注未来艺术英才”入围奖

2013年 腾讯艺术基金赴日本学习考察

2012年 王式廓艺术基金奖学金赴美学习考察

2011年 获中华精英会“郑志刚”基金会奖学金

2010年 马爹利艺术基金奖学金赴法学习考察

出版物

《雕塑的语言》2016 北京民族摄影出版社

《徐園-徐升雕塑空间》2015广西美术出版社

《倾听岩石-野口勇的雕塑实践》2018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文|pop-up project

图|来自艺术家徐升

the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北京邮电大学考研复试真题大纲参考书复习资料(北京邮电大学考研分数线)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