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考研真题及解析(2019年中国人均gdp美元)

 2024-02-28 08:40:56  考研全程辅导    14
[摘要]

4.历年真题及解析 马老师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2017年厦门大学;2016年中国科学院;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




4.历年真题及解析 马老师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2017年厦门大学;2016年中国科学院;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
共负
(4)公共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2.公共行政(2019年湖南大学;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行政泛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主体)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依据宪法及法律的规定(依据),通过科学及时的制定和准确、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途径),管理公共事物、维护公共秩序、保证公共安全、提供公共产品、实施公共服务(目的)的活动(落脚点)。换言之,公共行政是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众利益、满足公众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它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
3.公共部门(2018年辽宁大学;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

,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其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无偿占有社会公共资源,并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除政府机构外,还存在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机构等“准公共部门”组织,又称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但因其具有的鲜明的“公共”特性,也将其归入公共部门之中。
4.公共物品/公共产品(2019年东北大学;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南开大学)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与之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它则是指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公共物品可细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是指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如国防,法规政策等。
准公共物品是指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如道路,能源等。
5.第三条道路(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
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所选择的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体系。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点,是第三条道路关注的核心问题,既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逐步改善中下阶层的社会福利,是第三条道路的目标。
作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旗帜,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的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第三条道路的六项原则:
(1)超越左、右划分的旧思维。
(2)国家、市场和市民之间的有效平衡。
(3)责任与权力相平衡的新的社会契约。
(4)发展一套广泛的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以使经济增长与福利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协调一致。
(5)平等与社会多样性原则的统一。
(6)重视全球化。
主要理论:
(1)在政治价值方面,主张打破传统的左与右的两分法。
(2)在经济体制方面倡导一种混合经济。
(3)在国家的功能问题上试图分解国家的权力。
(4)在国家的主权问题上,强调建立世界主义的民族国家。
(5)在福利国家问题上,主张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6.行政国家(2014、2018年对外经贸大学;2015年东北财经大学)
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的一种国家现象。
7.政治—行政二分法(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中山大学;2011年中国矿业大学)
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古德诺都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他们认为政府体制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职能,即国家利益表达的政治职能和国家意志执行的行政职能,即政治与行政。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指导和影响政策相关,是国家和政治家的活动;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与政策执行相关,是事务性的领域,公务员的行为,必须有技术标准。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也不能反映行政的实际。政府是国家机器,是由政治性的,行政不可能超越政治,必然是反映政治,并受政治的制约。政府不可能完全政治中立,不可能是纯粹的管理主义,与政治无关。政府不仅有政治统治职能,而且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意志。政治与行政分离,在理论上说不通,也不符合实际。世界上没有脱离政治的公共行政,也没有脱离公共行政的政治。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是把行政定位在狭义的管理主义上的,所以当时将公共行政又称之为公共管理。(参见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8.帕金森定律(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北京大学)
帕金森定律是指分析导致组织机构臃肿低效原因的定律。
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机构所完成的工作与工作人员的多少无关,管理层次的增加也与工作本身无关,这是由一个规律性的动机所导致的,即工作的增加只是为了填满完成这一工作时可资利用的时间。帕金森把这一定律概括为两条法则:
(1)增加部属的法则。帕金森提出,当行政官员对他们自己的工作量感到过重时,对此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受动机规律引导的,即“一个行政官员想增加的是下级而不是对手”,其目的是为了减少组织中的竞争对手,同时增加部下也可以提高该官员自己的地位。
(2)增加工作量的法则。帕金森指出,由于职位上的工作虽不变(或略微增大),而人员却大幅度地增加,这就决定了下属行政官员们必须互相合作地从事工作。对于以前只需要一两个人就可以做完的事情,如果分解之后,人为地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从而便需要由许多行政人员来共同分担;这一法则概括起来说就是行政官员彼此之间人为地制造工作、增加工作量的法则。(参见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9.彼得原理(2008年北京大学)
彼得原理的具体内容是: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
“彼得原理”对现实公共行政管理的意义在于:
(1)彼得原理揭示了最基本的人事行政原则,即是知人善任、适才适用。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能力、志向和条件,做到才以致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政府机构中的每个职位都有其要求和条件,行政领导和人事部门应该根据这些条件和要求来选拔人才,一个人的能力、专长只有在与工作职位要求相一致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人事行政必须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用、因事用人。否则,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更会给工作造成损失。
(2)彼得原理反映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彼得原理可以简单地将一个组织中的人分成两类,第一类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但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永远只能做好现职工作;第二类不但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素质和能力。可见,组织的用人之道可简单地概括为发现并培养第二种人。由此推导的结论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有效运作,发现(包括招聘和在组织内部发展)并培养组织每一职位的接班人,在人力资源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参见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10.公共选择理论(2012年湖南大学;2012年重庆大学)
育明名师解析:本部分第三部分政策主张可作为名词解释、简答题的答题语言,其余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点扩展,以应付公共选择理论相关的论述题。此外,根据我们统计,公共选择理论是最近几年各个高校常考的题目,这一理论将“经济人”假设引入政府管理的分析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特点
公共选择理论着力探讨的是政治过程对经济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使这种影响正当、合理。
1.问题界定和问题导向
公共选择理论的指向,是政府公共选择的失败和政府公共管理的无能,针对的是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国家干预所引发的种种经济的和社会的弊端,试图解决的则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问题。
2.传承和借鉴
公共选择理论继承了经济人概念、假设及其理论,借鉴了美国联邦主义和宪政主义的理论,又吸收了投票数学理论等理论,进而构筑了包括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个人主义的行为偏好、交换的普遍性这样三个维度的综合研究视角,形成了颇具冲击力的公共选择理论。
3.理论开创和方法创新
公共选择实际是非市场的集体选择,或者政治市场的集体选择,指的是人们通过民主的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即把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的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这种过程或机制表现的是关于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直接应用于政治行为的分析过程中,分析的重点则在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表现,即政治的理性经济人如何决定和支配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以及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和制约的方式,由此传统经济学界将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截然分开的研究缺陷,进而提出了公共选择者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利己主义本性和政治交换过程的性质,即相互尊重契约双方的利益,是经济秩序赖以建立的前提,也是政治秩序赖以建立的前提的观点,从而形成了“政治交易”市场的概念和理论。
(二)政治与官僚制度的失败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造成政府失灵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关于政治人的人性的基本假定存在谬误。
2.政府具有犯错误的天然倾向。
(1)政治家与选民都是经济人。
(2)利益集团影响。
(3)选举规则问题。
(4)决策代价权衡。
(5)扩大和延伸决策错误。
3.政府具有低效率的天然倾向。
(1)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存在追逐个人利益的倾向。
(2)缺乏竞争机制。
(3)缺乏激励机制,尤其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4)缺乏监督机制。
(5)政府存在不断扩张倾向。
(三)政策主张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西方社会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市场制度的失败,而是政治制度的失败,准确的说,是政府制度安排的失败。所以有必要以宪政改革委基础,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地制约政府公共行为的政治决策体系,即公共选择制度。
1.宪政改革。
其重点在于重新建立足以约束政府权力的规则和程序。
2.引入竞争机制。
其基本途径在与打破传统政府机关关于公共物品生产的垄断权,形成竞争结构,进而形成部门间的竞争关系,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政府低效率的最大障碍。
3.建立激励机制。
其要点,在于引入商业式的利润观念,建立与个人和部门利益直接挂钩的财政预算制度。
4.改革税制。
改革要点则在于确立关于政府税制的制度性约束,即公民的以税基、税种、税率结构的公共选择权,事实上是通过限制政府的税收收入,限制政府权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两个方面控制公共预算制度:其一、收支平衡。其二、增长平衡。
5.监督政府。
通过成立外部专家委员会,定期对政府机构职能进行评审,确立其应气功的公共产品量,核定其可以支配的预算资金等。
(四)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1.关于经济人假设说。
批评者认为,公共选择作为一种对政治行为动机的描述是不真实的。人不是简单经济人,应该是复杂人。
2.关于方法论。
批评者认为,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导致了其结论的偏误:其一、建立在单一经济人动机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存在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其二、缺乏必要的实证基础。
3.关于政府失败。
批评者认为,政府失败是客观事实,市场失败同样是客观事实。
二、简答题→论述题
1.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2018年厦门大学;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还具有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使得私人企业或市场不愿意提供、难以提供,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比如国防、道路等。
私人物品是是指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在个人支付之后独自享有其使用权。
准公共物品是指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产品。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
2.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区别(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私部门,则是指个人、家庭和私人所拥有的企事业单位。
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实体,其组织性质决定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反映在组织的管理中,不可避免出现差异。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任何一个经济和社会,都是公共部门和私部门的有机结合,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私部门依赖政府部门提供基础结构和法律,政府依赖私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依赖它们提供政府运作的基础结构——赋税。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2016年中山大学;2016年对外经贸大学;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私人管理,又称私营部门管理,是指在私营部门中,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增加组织弹性所实施的管理形式。
区别: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本质上是国家活动,可避免地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政府是政治权威的执行者,许多公共管理活动本身即具有强制性,当人民有违反法令的事情发生时,其便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予以处理。
私部门管理也是权威的行使,这种权威称为经济的或市场的权威,非制度与法律所授予,而是来自经济性的市场力量,这种权威不能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政治越民主的国家,越注重政治权威的分立与制衡。
私部门管理受到权威的影响较小,有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公共管理从本质上是国家目的之一的国家作用和活动,而所谓的国家目的就是指公共利益,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公共管理应该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私部门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经济利润是其管理的底线。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并非完全处于对立的关系,有时二者也可以相得益彰,互蒙其利。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该以公共利益为重。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公共部门的行为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受到法律的支配和约束。
私部门管理遵循的是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拥有高度的管理裁量权,其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交易活动完全可以自己的意思而为之。
(5)政府与市场(垄共自利)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控制体系,二者差异分析如下:
①垄断与市场:公共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私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多有竞争者
②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私部门所提供的是私人产品,具有可分割性和排他性
③自由与依赖:公共部门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公民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私人产品时可以自由选择
④利润与支持:政府往往缺乏服务的动机;私人部门大多以利润为导向,而利润的多少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
远离市场的压力是公共部门绩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公共管理者主张通过市场化,模拟市场机制等办法来提高政府绩效。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都是多元的,利益和价值之间往往是冲突的,政府需要在多元、冲突的利益和价值之间做出抉择,因此政府治理中的理性是多元理性。
私部门管理职能有限,标的人口少,因此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的考虑。
共同点: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都需要政策管理,包括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执行与评估等
(2)都涉及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问题,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3)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4.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

公共行政

行为主体

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

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

价值导向

社会性:着眼于社会事务的管理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弱化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

公众性: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保持公共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及公众利益最大化

理论基础

政治-行政二分法、官僚制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强调以管理主义的理念和思维改造传统公共行政,以市场机制、顾客导向、参与机制等新工具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

政治-行政二分法、韦伯的官僚制
关注过程、程序,强调以规则、制度提升组织的行为效率和维护组织的稳定与团结
5.简述公共管理范式的创新之处(2013年对外经贸大学)
凯特尔认为,公共管理运动所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途径是一种全新的途径,它既不同于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也不同于政策分析中的执行研究途径,它认为公共管理途径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①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
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研究这两种传统。
②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
与政策执行研究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或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
③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
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
④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
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公共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
⑤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
在公共政策学院中,政策分析已取得支配地位,而公共管理在决策分析中是次要角色,公共管理自觉地为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的同等地位而努力。
6.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2014年对外经贸大学;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
作为一门研究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公共管理学可以被界定为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务管理,即公共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例: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等。
(5)公-既是实证的有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2006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A,Text3(2006考研英语一答案)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4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