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详情介绍、必看经验指导...(2019-2023图片箭头)

 2023-08-12 08:42:50  考研全程辅导    8
[摘要]

原标题:2019-2020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详情介绍、必看经验指导 学院简介 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最早设立了考古学的教学研究机构。1922年,北京大学国...





原标题:2019-2020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详情介绍、必看经验指导


学院简介

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最早设立了考古学的教学研究机构。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在历史系内成立考古专业。北大考古的历史,和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几乎同样久远。考古专业成立以来,几代学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将专业发展壮大成今天的基础设施完整、学科覆盖面宽、教研力量雄厚的考古文博学院,为中国考古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做出重大贡献。

考古文博学院现有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系;下设考古学、博物馆学两个本科专业,古代建筑、文物保护两个本科专业方向。研究生阶段则有旧石器时代考古、新时器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古文字、佛教考古、陶瓷考古、中西亚考古、科技考古、中国古代文物、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科学等方向。学院还设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点和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的课程按本科、硕士、博士分层次设置。本科课程主要有《考古学导论》、《中国考古学》、《考古学技术》、《博物馆学概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文物保护概论》、《文物建筑导论》、《文化人类学》等专业课。本着学校本科阶段要淡化专业,提高素质的教改精神,学院将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加强了相关专业理论、方法的学习内容,旨在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

学院拥有强大的教师阵容,现有教工107人。其中事业编在职49人(含新体制5人),劳动合同制9人,博士后8人,离退休41人。事业编在职人员中,教学科研系列35人(含新体制5人),实验技术系列4人,博物馆研究系列3人,图书资料系列2人,行政岗位5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中,教授21人,副教授11人,助理教授3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31人,硕士学位3人,本科学位1人。28人有在海外一年以上的学习工作经历。

学院每年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学生约200余人。学院正拟采取与国内著名研究机构联合办学的形式,扩大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此外,学院每年还接收进修生、访问学者,并承担着国家文物局等委托的专业岗位培训等重要工作。

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2000余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第一线,成为当地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力量。海外学生学成回国后,更成为所在国家地区开展中国考古学教学研究的主力。

学院拥有图书资料室、考古教学标本室、考古技术室、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cad制图室、专业教室、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教学设施完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

此外,学院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山东临淄桐林、河南邓州八里岗、山西曲沃曲村、陕西扶风——岐山周原暨周公庙等遗址处,建有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曾经说,中国考古学在北大。是说虽然有溢美夸张的成分,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上所做出的突出成绩,是得到公认的。

考古文博学院科研力量雄厚。设有教育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遗产地保护与研究中心等重要研究机构,以及实验设备先进的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通过这些机构,每年组织和实施一批重大研究课题,以及承担国家重要研究任务。在举世关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项目中,北大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队伍也即科研的主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开拓性成绩,是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当然,这些科研成果也不断地体现在学院的教学之中。

目前,考古文博学院正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发展趋势,不断提升科研实力,以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建设与发展。

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并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学者互访、实施共同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推动考古学的发展。

目前正在开展的重要国际合作项目有,“中法史前人类文化与环境研究”、“中美湖南玉蟾岩新石器早期洞穴的合作发掘与研究”、“中美合作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聚落调查与研究”、“中日合作良渚文化石器研究”、“中日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学研究”等。2003年,学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联合成立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iccha)”。中心成立以来,每年向伦敦大学学院选送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生,并合作开展 “浙江余姚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自然遗存综合研究”、“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的咨询研究”等项前沿课题。

学院经常邀请国际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学院的教师也经常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及合作研究。

近年来,学院每年平均主持召开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早期文明进程”、“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关乎人类历史的重大课题上,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广泛和深入的对话。

回顾过去,成绩令人欣慰,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学习方式

全日制

招生人数

2019拟招30人,推免16人

研究方向

00. 不区分研

究方向

考试科目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04 英语二 或 253 法语 或 254 德语

③ 348 文博综合

考试科目③考题分为田野考古技术(含科技考古)、文化遗产展示(侧重于展览策划与推广、遗址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侧重于文物的化学保护与修复)及文物建筑(侧重于地面文物的维修与保护规划的制定)四组,每组总分均为300分,考生任选其中一组作答,不可跨组答题。若考生作答超过一组,根据答题顺序按前一组计分。

参考书目

1.田野考古技术(含科技考古)

考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共100分,内容分考古学技术与方法、科技考古两类,考生任选其一作答;第二部分共200分,内容分中国考古学、物理、化学三类,考生任选其一作答。不可跨类别答题,若跨类别答题,按答题顺序取前者计分。

科技考古参考书: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考古学 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

陈铁梅:《科技考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物理参考书: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学》,第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参考书:华彤文,陈景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文化遗产展示

主要包括博物馆展示、博物馆教育和文化遗产管理等内容。

参考书: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珍妮特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

玛格丽特霍尔:《展览论——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

3.文化遗产保护

以文物保护基础知识为主,约占70%,还有物理学、化学和中国美术史等内容。

参考书:

奚三彩: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台湾)国立台南艺术研究院发行(1999.9)。

· 王慧贞:文物保护学。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

· 中国文化遗产院编: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 黄克忠:岩土文物建筑的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10月。

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彤文,陈景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4.文物建筑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史及城市史、木构建筑年代学和文物建筑修复基本理念与原则等内容。

参考书: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

[芬兰]尤嘎·尢基莱托(jukka jokilehto)著,郭旃译:《建筑保护史》,中华书局。

祁英涛:《中国古建筑年代的鉴定》,文物出版社。

宋·李诫《营造法式》

专业解析

北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文博硕士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门类,因为其内容多而杂,需要多学科的一起研究,跨专业考研也是完全可以的,主要也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关于哪部分更好考,就得根据你自身的优势了。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文博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考古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最后,无论以何种方法复习,考生都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报个 一对一辅导班。

复试线

18年:总分320 政治英语50/专业课180

17年:总分330政治英语50/专业课180

16年:总分315 政治英语50/专业课180

录取情况



此原文来自公众号【pku燕园考研联盟】,由佳明老师整理发布(xxxfenglaosh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19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认知神经考研经验分享_网易订阅(2019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8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