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大学生,从来不“考公”公务员毕业生考研考试高考...(20年前的大学生什么样)

 2023-12-04 20:47:49  考研全封闭式培训机构    17
[摘要]

每一个渴望温暖的灵魂 都爱上了这杯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图:《一地鸡毛》 说来惭愧,直到今年以前,我都不知道“考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后来在网上老是刷...




每一个渴望温暖的灵魂
都爱上了这杯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图:《一地鸡毛》
说来惭愧,直到今年以前,我都不知道“考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后来在网上老是刷到“考公”这样的标题,看了一些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考公务员的简称。
很奇怪,在我多年的认知里,公务员的工作是很枯燥的,更不要说能体现什么个人价值,而且一入体制深似海,从此自由是路人,把自己的一辈子绑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样的人生多无聊。
这可不是我的个人看法。
20年前,我从上海的一所大学毕业,班里同学几乎没人考公,都是去人才招聘会上应聘企业。
大家的想法很简单,都不想要那种一眼就看到头的工作,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为什么不靠自己的力量去拼一把呢?有手有脚的,还找不到口饭吃?每天呆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有什么意思?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最终绝大部分人都去了企业工作,只有一个北京的同学回北京进了某部委,连那几个山东的都进的外企。
20年沧海桑田,就业市场风云变幻,没想到考公在今天的很多人心中,已经成了和高考一样能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
而且不光是普通本科的做题家,连985那些浓眉大眼的毕业生们也上起了考公培训班,重新刷起了海量的培训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像对于毕业生来说,继续考试才是唯一的出路。
考试当中首选是考研,然后是考编和考公,实在没办法了,才勉强找个公司上班凑合一下,然后接着复习,继续来年再战。
甚至不管现在混的多牛,只要没个体制内的身份,就感觉自己缺少保护。
否则你说就四字弟弟现在的圈内地位、人气、待遇,他为啥要去国家话剧院?是图那个工作稳定?还是在乎那仨瓜俩枣的工资?
当然都不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真正想要的,是背靠国字头的单位,得到体制的庇护,获取一份安全感。
名人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不必说。
之前澎湃有个报道,说那些烂尾楼的受害者中,有一位母亲。她和老公东拼西凑贷款一百多万买了一套不到一百平米的房子。
没想到小区房子卖光之后,工地就停工了。
她天天处于悔恨之中。也确实考虑过要不要干脆怒而停贷。但是银行说“一切后果自负”,于是她更担心的是,“将来小孩考公务员什么的,会不会政审通不过?”
有网友说,被坑害成这样了,还想考公。又有网友说,正因为被坑害成这样,所以才更想考公。
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的寓意,太沉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20年前,公务员法还没有颁布,公务员还没有实行逢进必考,那时国家刚刚裁减机构和人员,但经济发展速度快,企业机会多,所以,考公并未成为潮流。
而且以前公务员是真没钱,只是说起来好听,实际上日子也很难,很多人还得靠农村老家的亲戚接济。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说的就是一个叫小

林的小公务员,每天的琐碎生活。
因为一斤馊了的豆腐和老婆吵架,因为老婆打碎一个暖水壶吵架,因为孩子咳嗽到医院看病花钱吵架。
说来说去,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
钱。
所以90年代流行下海,号召公务员停薪留职,到南方去,到改革开放的窗口去,到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扑腾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情况又不同了。
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影响,年轻人也太难了。在校三年全封闭,完全比不了前几届,眼睛里明显少了些光。
好不容易找个工作,起薪可能只有三四千,还赶不上十年前的水平。
即便这样的工作也不保险,就算你能坚持996,还是说让你毕业就让你毕业,大刀砍得干净利落。当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已经没人在意什么个人梦想,只能先想办法满足马斯洛的最底层需求:
生存。
另外一方面,公务员的整体待遇和从前相比提高了很多,性价比提升明显。
导致大家无论以前多么喜欢轰轰烈烈,现在就想考公上岸。
有人说,经济形势越好的时候,是没有人考公的,恰恰是越差的时候考公人多。
我觉得目前的现状就是:
在长期的产业转型过程中,遭遇了短期的就业困难。
两种摩擦一叠加,于是高学历人才都在干一件事:
卷编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无法对未来给出预测,只能说20年过去,我的班里同学混得都还凑合,起码在各自的领域都当上了个小领导,大富大贵说不上,好歹也是个破中产。
问题是如果当初去考公呢?最起码收入这一块恐怕就会差很多。
当然,我知道过去20年是高速发展的20年,无法把过去的经验简单套用到现在。
我只是看到太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把精力和时间消耗在考公、考编上,心里替他们惋惜。
说到底,考公大热,说明人们更愿意投身支配而非生产。
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分配性努力,意味着大家都更倾向于去“分蛋糕”,而非“做蛋糕”,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恐怕并不是件好事。
当所有人都在挤着上船,排队等着吃现成的蛋糕后,迟早他们会发现做蛋糕的越来越少,船上人分到的也会越来越少。
最终船外的人先死,船上的人后被饿死。可即便如此,大家还是愿意争着做后死的人。
这又何必,还不是早晚的事。
后台发送关键词“裁员”,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裁员故事。
作者:秋日么么茶
一个认真记录生活的中年男人
带给你最真实的人生感悟
活了大半辈子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人到中年,未来却越来越迷茫?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我能给到的建议就是,首先搞明白自己的性格。因为在漫漫人生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的选择和发展。


20艺术考研择校—云南师范大学_云南省(建筑学考研择校)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7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