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研没出路 “考研焦虑”已成为本科生常态,背后原因值得分析

 2023-03-26 17:58:26  考研全封闭式培训机构    16
[摘要]

??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常态。 在社会要求的推动下,本科生毕业之后只能选择“考研”来提升学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似乎“别无选择”。 不考研前途渺茫?备考路上产生的“考研焦虑”,原因值得深究 毕业季流传...







??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常态。

在社会要求的推动下,本科生毕业之后只能选择“考研”来提升学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似乎“别无选择”。

不考研前途渺茫?备考路上产生的“考研焦虑”,原因值得深究

毕业季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毕业意味着失业。十分形象地描述着当代大学生毕业现状,在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的今天,本科学历显得“平平无奇”,毕业后找工作屡屡碰壁。

残酷的现实驱使着本科生只能考研,而他们在备考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考研焦虑”已成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造成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原因有哪些?

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

学生个体内在因素,个体内在因素主要为学生自身因素,其中包含人格、应对方式以及认知因素。

人格因素,人格是大学生个体在社会适应方面的个性特征。

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考研焦虑情绪”,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将心理活动都指向自身,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在考试过程中容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不利于他们正常发挥,遇到疑难问题容易“一根筋”,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情绪不稳定的同学产生“考研焦虑”的几率更高,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反应都过于“敏感”,情绪激烈,往往难以自控。具有这样的人格特征的同学,在面对考试时同样很难控制情绪。

应对方式,在备考过程中,大学生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于“考研焦虑”的产生具有影响。

应对方式具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形式。

积极应对方式是大学生自身直接面对挫折和压力,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寻找方法和寻求他人帮助。消极应对则是极力否认,躲避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据研究表明,“考研焦虑”低的大学生往往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然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同学多数会产生明显的“考研焦虑”。

认知因素,在各种情绪问题中,认知因素在占其主要地位。

认知对学生在进行评价和产生考试焦虑情绪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受外部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在进行对认知和评价时,发现自己可能无法适应时,“焦虑情绪”随之而来。

外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中主要包括家庭、生活事件、社会等三方面。

家庭因素,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考试时的焦虑情绪有影响。

父母的求全责备、严厉的管教方式,会使孩子从小生活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之下。孩子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安全感,在考试时容易紧张,产生焦虑。

过分溺爱、全权负责的教养方式同样不利于孩子成长,孩子没有独立自主能力,遭遇困难时往往会难以应付,在考试时也是如此,最终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影响大学生考研焦虑的产生。

比如有重大考试挫败经历的同学大多具有“考研焦虑”。

他们害怕在考试中再次失利,这种担心成为心理负担,在平时考试中也显得“畏手畏脚”,归根结底是曾经失败的经历令他们难以释怀。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大学生考研的主要驱动力,日益艰难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破茧成蝶”走上考研之路。

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考研可以提高就业率,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之中,意味着考研难度的增加,此趋势促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大学生应该如何缓解“考研焦虑”?

调整心态,积极备考,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秘诀。

大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切记提醒自己要有个好心态!心情愉快,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在积极乐观情绪的带动下,学习效率会大幅提升。

大学生如果不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会“不堪一击”,长期以往“考研焦虑”便不请自来。

用阳光的心态对待备考中的每一天,相信会收获不一样的成果!

合理规划时间,注重学习效率,注意“劳逸结合”。

大学生在备考研究生之时,正值实习、上课、复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除去必须要做的事情(实习、上课)之外,把复习放在首要位置,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一律取消。学习疲倦之后可以适当放松,避免太长时间处于学习状态,注意“劳逸结合”,以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率。

要特别注意“自我欺骗式学习”,看似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书本上,实则收获的知识少之又少;看似一天都在刻苦用功学习,实则在胡思乱想其他。

大学生应该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认真对待考研,“自我欺骗式学习”最终会导致无缘研究生。

写在最后:

受社会、生活环境因素影响,“考研焦虑”已成大学生心理问题。这一问题需要被重视,大学生自身要学会调节,尽量降低“考研焦虑情绪”。
一旦不考数学了 考研就真的会变得简单了吗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