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考研艺术学基础知识《青春祭》20

 2023-02-21 21:58:18  考研全封闭式培训机构    15
[摘要]

《青春祭》——张暖忻哈喽啊,小伙伴们,今天小深美给大家带来了张暖忻导演的《青春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一位知名中国女导演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吧!话不多说,咱们接着往下看。导演介绍张暖忻,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青春祭》——张暖忻

哈喽啊,小伙伴们,今天小深美给大家带来了张暖忻导演的《青春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一位知名中国女导演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吧!话不多说,咱们接着往下看。

导演介绍

张暖忻,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祖籍辽宁省铁岭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74年,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给桑弧、谢晋当助手。

1981年,独立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沙鸥》,她凭借该片获得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

1985年,由其自编自导的剧情电影《青春祭》映。

1990年,执导剧情电影《北京,你早》,该片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年度十大华语片奖。1994年,执导剧情电影《南中国1994》。


人物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评

张暖忻在电影创作多元的时代,没有拘泥于政治体制和商业体制的要求,而以自己的眼光在主流题材和商业题材之外重新发掘电影表现的领域,注入自己的思考,成就了自己的电影观念。采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力图直接而深刻地触及生活,并且尽量采用实景拍摄或者必要的现场加工、自然光效、音响等能够客观还原现实、纪录现实的形式是张暖忻导演一直追求的纪实表达。张暖忻导演的真实观念不是对“戏”的完全放弃,而是寻找一种具有“戏剧性”的内在真实,这种真实依靠于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依靠于对电影表达能力的熟悉。同时,其电影的真实更来自于时代,无论是刚刚经历过“文革”之后《沙鸥》的伤痕和振作,还是《北京,你早》中改革浪潮之下对北京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临摹,都极浓厚地沾染了时代最强的气息。因此,张暖忻的真实观念是对生活细节的考察与体悟中所蕴含的戏剧性,而戏剧性与时代的结合即是她最突出的美学特色。


影片信息

导演:张暖忻

编剧:张暖忻

主演:李凤绪

片长:96 分钟

上映时间:1985年

剧情简介

女知识青年李纯初到傣寨,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

。傣乡的风俗和傣家人的生活观念与她完全不同。她不会干傣家活,衣着也很破旧,与大家格格不入。寨子里美丽又傲慢的姑娘依波为此经常嘲弄她。渐渐地她也学会了像傣家人一样地生活。她用床单裁成筒裙,又戴上漂亮的耳环,她好像变成了傣族姑娘。乡亲们都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房东一家细致入微地关怀她,依波也同她结成了好友。在赶集时,李纯和在邻寨插队的男知青任佳相识并逐渐成为要好的朋友。一次,在举寨欢庆丰收的晚宴上,房东家的大哥喝醉了酒,和任佳打了起来。李纯这才发觉大哥深深地爱着自己,而她毕竟不是真正的傣家人,不可能接受大哥的爱。最后,她只得离开这些忠厚善良的傣族乡亲,到一个山区小学去当教师。她走后,房东家90多岁的老奶奶因为思念她而去世了,她怀着思念和内疚的心情参加了老奶奶的葬礼。又过了一些年,李纯回城上了大学,但是,任佳和寨子里的乡亲们却在一次泥石流中罹难。

获奖记录

1986年

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音乐:瞿小松、刘索拉(提名)

法国赛特国际电影节 ?评委特别奖:《青春祭》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韩尚义评

该片以景色抒情,以潜在的内涵型刻划人物,把傣族原始古朴的文化和现代青年的思想情愫结合起来。既强调了主观性的抒情色彩,又能为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所理解。片中所采用的手法是充分运用造型空间所带来的情绪空间的变化,使每个画面富有内涵性。该片强有力的造型结构的视觉规律为导演所掌握,连音乐的造型也是既古朴又有现代感,它不太强调旋律的完整,只是一种情绪的感觉,一种朴素的民族风味和美的交响,带给观众心理上的感应。

《文艺报》编审、作家何孔周评

该片把虚与实、梦幻与现实、主观虚灵性与客观实在性辩证性统一在一起,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似的,始终弥漫着主人公的也是导演的如梦似幻的主观感受。这种幽远的“虚灵”韵味的获得,是影片编导别具匠心地追求流畅的个人表现的结果,是独辟蹊径地采用了避实就虚,化实为虚,,若实若虚的艺术手法所结出

来的一种别有风味的艺术果实。

负面评价

《电影新作》评

该片因为想概括的问题太杂,又理得不够顺,有失落了整体之嫌。如果影片把涉足的思考领域收缩一下,从不同层次开掘其意义,似能达到更佳的深度上的“多义”效果。本来作为一部“表现派”影片,如能始终以人物情感贯穿全片,诗的主旋律时时以重复再现加以推进,当会更为感人。但是,由于导演偏爱古朴美丽的大自然和傣家奇异多姿的风俗,而忽略了某些镜头中人的心理含义,使得贯穿影片的主旋律时有淹没在其它美妙而游离的变调中,留下了美中不足。

该片出于“诗电影”表现形式的需要,为了追求诗的形态和意境,在影片后半部分,由纪实性手法发展为非纪实性的主观艺术抒发,如灵堂、葬礼两场戏中,编导用意是通过“效果间离”造成一种审美气氛,使观众进入审美高潮,但是由于没有情绪发展作铺垫,镜头组接又太跳,使观众刚“入乎其中”又被迫“出乎其外”,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这几场戏的艺术魅力。

最后的话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更多干货欢迎大家关注

希望小伙伴们在初试好成绩哦

为你们点赞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考研经验和备考指导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5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