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四女学生频遭他人修改考研志愿,到底是谁下的手

 2023-01-15 21:41:50  考研全封闭式培训机构    17
[摘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国桐 4月11日,一则“女生频遭他人恶意修改考研志愿”的消息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据悉,在考研志愿被人修改的过程中,该位女大学生曾发现自己的学信网账号存在异地登录的情况,因此,不少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国桐

4月11日,一则“女生频遭他人恶意修改考研志愿”的消息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据悉,在考研志愿被人修改的过程中,该位女大学生曾发现自己的学信网账号存在异地登录的情况,因此,不少网友怀疑这位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等已被泄露。

那么,生活中个人信息是怎样被泄露出去的?记者从警方获悉,很多时候人们在不经意间,就可能将自己的信息泄露出去。比如,被随意丢弃的快递单、乘坐公共交通的票据、填写的调查问卷等。

登录网站后发现志愿已被填报

近日,一名大四学生在参加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该学生的学信网账号被人登录,并且被取消考试报名,甚至存在考研调剂志愿被人乱填写一通的情况。

在该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在网上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为了寻找该事件发生的原因,有的网友替该位女生出谋划策:基本是熟人所为,可以想想身边的人,一个个列出来,再一个个排除。

据相关媒体报道,去年12月,22岁的新疆某大学大四学生小张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成绩下来后,她收到了第一志愿大学的复试通知,不过复试时被刷了下来。

事后,为了不错过填报调剂志愿这个机会,4月6日,在考研调剂系统开通后,小张便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准备填报三个平行调剂志愿。

然而,在接连两次登录该网站的过程中,她发现输入的密码存在错误。在更换其他方式成功登录网站后,她看到3个调剂志愿已经被填报。

之后,由于调剂志愿填写之后存在36个小时的锁定期,加之调剂志愿与自己所学的物理专业无关,这些招生单位均将小张拒之门外。

网站曾出现异地登录

此事件发生后,小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11月,在她的身上还曾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而这起事情的发生差点让她无法考研。

据悉,事发时小张也是通过学信网账号进行网上报名的,但在进行报名确认和照片上传时,她竟然发现,自己的报名被取消了。

接连出现考研志愿、考研报名被他人修改后,小张表示,自己的账号密码并未告诉过别人,一起考研的同学也不存在同校竞争关系。与此同时,按照小张提供的登录网站信息,据媒体报道,在登录网站的IP地址中,有一个地址显示为新疆,登录时间都为深夜或者凌晨。

面对种种线索,小张猜测,会不会有人恶意操作?会不会是熟人作案?因此为查明事情原因,小张选择了向警方报案。

实际上,志愿被人恶意修改的事情已屡见不鲜,因此在该事件被曝光后,部分网友怀疑这位女大学生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甚至有个别网友猜测,会不会是遭到黑客攻击?

不经意间自己就可能把自己的信息泄露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人们对如何保护自身信息尤为重视。那么,个人信息都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就此,4月11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联系到济南市公安局历城区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二中队副中队长高征。

“其实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途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时候人们不经意间就可能把自己的信息泄露出去了。”高征告诉记者,现在网络购物、网络社交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但在此过程中,人们有时只享受着拆快递、聊天、看短视频而带来的喜悦感,恰恰忽略了保护个人信息这根弦。

“一般快递单上都会写有我们的个人信息,一些社交软件在使用时需要打开各种权限,甚至在网上海投简历,都可能泄露个人信息。”高征说。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会打着商家“调查问卷”或是抽奖活动等旗号,来获取公民个人隐私和信息。此过程中,不法分子会告知参与者,需要扫二维码或是填写个人信息才能获取抽奖资格,参与者一旦扫码或填写个人信息就增加了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如果这些个人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会给市民造成损失。”高征说。

近年来,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轻则被销售电话时常骚扰,重则被诈骗分子骗尽家产。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警方对涉及个人信息、隐私等案件的从严打击,个人信息的价格也出现了增长,原本几毛钱一条的个人信息或已涨到了几块钱。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一定“最贵”

那么市民们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高征表示,现如今,各大公共场所都会有无线网络,站在网络安全的角度上,市民不要随意“蹭”公共场合的无线网络。

而在网络购物层面,市民在注册时,不同平台的密码不能设置为同一个,密码不简单化,可在账号、密码设置上增加一些大写英文字母或标点符号,以此增加账号和密码的安全性。

其次,市民要选择正规平台进行网购,并在支付过程中,不要绕开平台。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来历不明、非官方的网站不要轻易登录。对于手机上收到的中奖、积分兑换等信息,以及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及其附件,切勿轻易点击信息,更不要下载和注册。

在生活中,如果碰到各种问卷调查、购物抽奖或申请免费试用、参与投票等活动,一定要提高警惕。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一定是‘最贵’的。这些活动一般都会要求市民们填写联系方式等,此时一定要谨慎,不要贸然填写。”高征说。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快递单、车票等,有的市民会选择随意丢弃,但在此过程中,他们忽略了这些单据上会写有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因此这些单据一定要及时、妥善地销毁。

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离不开手机App,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会借助某些App违规采集公民个人信息,所以在市民下载App时,一定要从官方下载且在使用时要对授权进行相应地限制。

此外,说到App不得不提社交软件,市民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状态时,一定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

保护个人信息、隐私不被泄露,不仅仅要靠公安机关等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整治,作为市民也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牢记安全这根“弦”,从而避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上海海洋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办法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7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