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跨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是否可行,成功率高吗

 2022-12-15 18:57:37  考研全封闭式培训机构    20
[摘要]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几个角度去阐述明白。 1.了解报考政策。其实现在绝大多数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仅是允许非艺术生直接跨专业报考,更是号召、希望、鼓励和欢迎广大非艺术生积极报考,很多文学、传播学、管理学...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几个角度去阐述明白。

1.了解报考政策。其实现在绝大多数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仅是允许非艺术生直接跨专业报考,更是号召、希望、鼓励和欢迎广大非艺术生积极报考,很多文学、传播学、管理学、外语、哲学、统计学、工学、机械、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等本科背景的考生考研成功,现在的设计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跨界设计、创新设计、设计+需要更多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加入进来,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非但不限制,而是院校及导师十分鼓励和欢迎,是有一定程度优势的。

2.从考试科目上来看。初试政治、外语、专业一和专业二。文化课本来就是文化生的强项,很多考生文化成绩可以甩艺术类学生几条街,这绝对是优势所在;专业课多数院校一般一门理论,多数是设计史、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等,这些纯理论科目可以说也是纯文化生的主场,文化生往往思维更严谨,学习效率更高;另外一门往往是专业设计的手绘科目,这对于没有美术背景的文化生来说,的确一般是弱项,但手绘不好就做不出好的设计吗?其实并不尽然。

3.99%的同学都不知道的跨考秘籍。

对于设计师而言,手绘方案已成为必备的专业技能,它是帮助设计者表达方案构思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也是从概念提出到方案具体实现的重要过程。手绘方案不仅可以体现一位设计师的绘画水平,更包含着设计师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个性与性格,背后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

从考研的角度分析,专业快题主要考察两种能力:手绘能力和设计能力,而设计能力很重要的是设计思维,包括创意、版面、逻辑等板块。其实除了手绘能力是文化生短板外,其他方面可能文化生并不处劣势。

很多小伙伴将这两者混为一谈,误以为画得好看或者有个人风格就能够在考场中获得比较高的分数。其实,手绘能力好不一定代表设计能力强,但手绘技能弱势必会影响设计能力的展现和提升。手绘是设计师表达方案概念的手段而非目的,所以手绘练习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要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以视觉传达考生为例,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考场的短短3~4个小时之内,通过手绘的形式向老师完整地展现你的创意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整体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图形设计创意,最后是方案的创新和整体性。虽然说手绘能够表达意思即可,但在没有语言辅助的情况下,你是否能够通过画笔,比较直观有效地向阅读者传递你的设计理念,是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提升的能力。

手绘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思考。想法如果仅仅停留在脑海中只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只想不画或者打算讲细节全部敲定再落笔会极大地增加心理负担和设计手绘的难度,没有草图辅助记录,你的思绪也许会发散到和主题越来越远的地方。

手绘的自由度很大,利用得当是非常高效的思考工具。在设计概念诞生的初期,我们不应纠结于设计草图是否精妙,只要能通过寥寥几笔达到表达概念的目的就可以了。然后根据已有的概念草稿进一步塑造更美更有效的视觉语言。这个过程中也会关系到设计能力或者说思维能力上面。作为视觉传达考研人,你的思维发散能力和联想能力至关重要。其次需要强调的才是视觉形象造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比如,提到“记忆”你会想到什么?脑海中是否有一些具体的场景或者画面浮现?

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儿时和朋友一起在草坪上奔跑放风筝的场面,这个时候绿色的草,方形的风筝就成为代表儿童时期记忆的视觉语言。如果我们再发散一下思维,在这段回忆中,青草与泥土的味道,奔跑时自由的感觉,你要怎么通过图像的语言呈现出来呢?每个人都有关于快乐的独家记忆,你要如何通过色彩搭配传递情绪,通过图形的设计来将你的想法有形地传达给他人呢?

这种由抽象概念到具象图形的思维能力我们该如何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定向搜集素材+分类整理视觉参考图+手绘重塑概念的方式进行设计素材积累和设计灵感练习。

设计手绘与纯美术艺术创作不同,视觉传达的设计手绘也绝不仅仅是个人风格/情绪的展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人群,为他们解决具体的问题。那么在这个推敲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思维模型,比如IDEO提出的设计思维,还有分析用户需求层次的冰山模型等等。方案构想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够快速提升的。需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多维度理解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具体来说纯文化生发挥长处,提高可视化设计方案能力可以从以下入手。

灵感积累:看到的喜欢的设计作品,感觉能够用在快题里的就在笔记本里画一下草稿。虽然不一定最后能出现在自己的卷面上,但对思维的开拓和方案的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素材都是一点点积累的,都是有从小稿,积累,成稿,定下排版,重复使用训练的过程。

思维训练:思维方式没有固定的套路,大家都可以寻找看看,如何think out of the box!我们可以切换正向、反向思维,从图形推应用场景,从物料的形式推图形元素,从二维推三维,从三维空间再去观测二维世界。多逛逛Pinterest、Behance等,看看各路大神的设计思路和练习方法。

版面设计:考研设计时间非常紧凑,不可能在考场上临时安排版面布局,需要在短时间内确定设计方案,然后立刻开始绘制,这就要求我们在之前就确定好自己的版面。当然,版面最重要的就是逻辑性,要聚焦核心。

首先一定要主次分明,明确地告诉老师这一块是这一页最重要的内容(通常是试题直接要求的设计内容);其次是阅读顺序要流畅,要有意识地安排视觉动线,创造良好的阅读体验;最后是配色的和谐,协调好主色辅色的比例,画面避免过于灰暗,或者过于鲜艳(除非是很牛)。

工具使用:善用工具对于提高速度非常重要,是所有设计都要铅笔起稿吗,还是直接用扁头马克笔就行呢?这都是需要提前预演安排的,其实一些过于琐碎的设计直接上马克笔就行。

4.最后,我们今天为大家推荐一些书籍和在构思方案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小工具。

《IDEO,设计改变一切》

IDEO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 著作;这不是写给设计师看的书,是为追求设计思考的组织及个人打造的蓝图,协助将设计思考这种以创意解决难题的做法,带进生活、组织、产品和服务,为社会整体和企业发掘新的替代方案。

《设计心理学》

《设计&日常生活》一本是认知科学学者唐·诺曼在1980年代的重要著作。英文书原名为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后改名叫做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在中国大陆依照旧书名曾被译为《设计心理学》,再版时又被译作《好用型设计》。这本书以认知心理学为基本原理,提供了若干非常有用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心智模型、感知/现实映射原理、比喻以及可操作暗示等等。

《美的分析》

《美的分析》讲述了究竟什么是美?怎样才能达到美?是什么使我们觉得某些形式有吸引力而另一些则没有?《美的分析》通过从名个角度进行的探讨,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作者荷加斯,为英国18世纪的杰出画家,而《美的分析》作为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同时也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部以形式分析为基础的论著,对以后的绘画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最终带来了英国民族艺术风格的兴起。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该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格式塔理论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最重要的著作。在这本当时颇具争议的著作中,帕帕奈克提出自己对于设计目的性的新看法,即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设计不但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维克多·帕帕奈克对绿色设计思潮产生了直接影响,他首次提出了设计伦理的观念,即设计为什么?在“波普”设计运动的一片喧嚣的浪潮中,开始有人从设计理论的角度严肃提出“设计目的”问题。这对于现代设计的伦理、现代设计的目的性理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正因为有这个起点,日后的设计理论才出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情绪版 Mood Board

情绪板是通过实体或数字拼贴,将图像、材料、文本和其他设计元素排列成代表最终设计风格的格式。可以帮助我们搜集传达某种情绪的主色调和相应图形风格。

系统图 System Map

系统图是一种综合类图示,它在一个框架中展示了服务方案中涉及的所有参与者及其相互联系(例如材料、能源、信息、资金等的流动)。系统图阐明了不同的服务组件和角色如何相互连接与合作,突出显示它们交换的内容。

故事版 Storyboard

故事板是插图的线性序列,排列在一起组成可视化故事。作为一种工具,故事板来自电影制作。常常用来以情景化视觉呈现设计产出应用场景及动态设计关键帧。

旅程图 Journey Map

旅程地图是一个人为实现目标而经历过程的可视化。以时间发展顺序,体现各个环节中用户的体验和想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描述性序列。
教育部 2023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拟招收7261人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2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