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名校生,为何考研去“双非”

 2022-11-26 12:59:50  考研全封闭式培训机构    18
[摘要]

??原创 发现优质高等教育 软科 考研道路千万条,有人逆袭挤进名校,有人逆流扎堆“双非”。 2023年考研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关于考研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在这之中,一个名为“逆向考研”的现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所谓“...



??原创 发现优质高等教育 软科

考研道路千万条,有人逆袭挤进名校,有人逆流扎堆“双非”。

2023年考研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关于考研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在这之中,一个名为“逆向考研”的现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所谓“逆向考研”,主要描述的是985、“双一流”名校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

作为“天之骄子”的名校生,为何选择逆流“双非”?这让不少网友表示费解。

名校生扎堆“双非”

其实,“逆向考研”的风早在去年就开始刮了。

2021年,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公布,报考该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来自“双一流”高校,仅浙江大学就有96人,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一流大学的毕业生。

今年,“逆向考研”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高校公布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大数据中发现,全国各地不少“双非”高校都出现了名校生“逆流”现象。

昆明理工大学公布的新生数据显示,学校2022级研究生新生中,有92名本科来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四所C9高校。

在深圳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源中,出现了一大批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学生,来自“双一流”高校及本校的生源占41%,创历史新高。

此外,同坐落于大湾区的广州大学也成了名校生考研的“香饽饽”,在该校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出现了一批985、211高校学生的身影,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

可见今年从985、“双一流”高校,考研到“双非”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已成为大学生考研的新出路。

另辟蹊径

考研竞争日趋激烈,“逆向考研”不失为上岸的一条通途大道。

上岸名校,难上加难

如今,考研到“双一流”高校这条路变得越来越难,虽然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增幅要远低于报名人数增长幅度,导致研究生报录比持续攀升。

2021年,考研人数录取人数首次突破百万,报录比为3.6:1,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比去年增加了80万人,达到了457万的历史峰值。纵观近十年的硕士研究生报录比,考研难度肉眼可见的加大。

除了考研人数增加,考生还需要面对名校推免生占比持续扩大,统考席位大幅缩水的现实,对本就拥挤的考研之路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从全国部分高校2021-2022年的推免生占比来看,目前大多数“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实际上已经在不断上升,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2022年的推免生占比在50%及以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推免生占比也超过40%。

淡化身份,专业为王

逆向考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考生们从“挑学校”到“挑学科”的观念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双非”高校展现了的不凡学科实力。

比如,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深圳大学学科水平疾驰攀升,凭借上榜36个学科在“双非”高校位居第2名,其中光学工程、艺术学理论两个学科成功跻身全国前5;广州大学以31个上榜学科的优异成绩大绽光芒,网络空间安全、公共管理、天文学等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此外,昆明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多所“双非”高校上榜14个学科,彰显了极强的学科竞争力。

一些在王牌学科或专业上实力卓群的“双非”院校便成了争抢的热点,部分考生为了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选择学科优势与特色更明显的“双非”院校,看似是“向下考”的逆流,实则是“专业为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朱迪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就业,比如随着本科四年的学习,或者是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对自己的专业、学校、就业等有了新的认识,“可能为了去比较好就业


的专业,或者是跟着比较好的导师,或者想去一个理想的城市,出现所谓这个‘逆向考研’的情况”。

考研不再只为“圆名校梦”,基于竞争压力、专业方向、学校层次、城市位置和就业前景等因素综合择校,或是更为理性的规划。

逆流“双非”,冲破偏见

部分名校生跳出学历崇拜、克服“世俗”评价,逆流报考“双非”,成为冲破“唯名校论”偏见的一股重要力量。

“逆向考研”不仅让考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也给“双非”高校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一些办学上有特色、有水平,与地方和行业深层融合的“双非”高校,打破了由“身份附加”带来的“名校办学资源虹吸”,促其优质生源扩大进而办学质量水涨船高,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更加优化配置。

“自从‘双一流’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双一流’高校毕业,也成了一些地方引进人才的重要标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认为,这是和“双一流”建设初衷相背离的,是在强化唯名校论。

今年两会上,胡卫提交了《关于禁止将“双一流”作为引进人才落户条件》的提案。他建议,各地特别是大城市要推进人才引进落户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不能简单以高学历论人才。

其实,在破除唯名校论情结上,国家层面早有举措。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曾表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

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在2020年11月20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尤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


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

名校未必就是通途大道,让人才得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拔高用人学历,不造成人才浪费,或许是能够给烧得过火的“名校情结”社会降温的一剂良方。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些人希望用艰苦的学术生涯,换取卓越的学术能力;有些人希望用硕士学位作为求职路上更好的敲门砖,即使每一年都宣称“史上最难考研年”,考研大军仍孤注一掷地往前。

2023年考研在即,无论是选择拾级而上,还是逆流前行,坚信他们终将抵达每日凝望的山巅。

互动话题

你如何看待“逆向考研”?
“985”本科生,考研上岸武汉科技大学,“逆向考研”为了啥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8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