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社科院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9)

 2024-06-15 14:42:10  考研全程班多少钱    18
[摘要]

2018社科院中国近代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资源委员会 国民政府统制工矿企业的主要机构。其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关于资源的调查研...



2018社科院中国近代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资源委员会
国民政府统制工矿企业的主要机构。其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关于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及关于资源的动员开发,逐步转向重工业建设。规定凡国防上所必需、经济上有统筹之必要以及规模宏大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之事业,均由该委员会经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资源委员会改隶于国民政府经济部。其任务是创办和管理经营基本工业、重要矿业、电力事业,并负责主持战时沿海工业内迁事宜。
2.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联合发表的促令日本投降的公告。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又译作《波茨坦宣言》。主要内容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必须永远肃清;日本军队必须完全解除武装;日本的战犯必须审判,《开罗宣言》必须实施;日本的领土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和其他小岛之内,同盟国军队占领日本。苏联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时,宣布加入该公告。8月10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
3.北洋三杰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的合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任用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王、段、冯三人担任要职。袁世凯死后,王、段、冯三人成为北洋军阀的核心人物,他们以各自的力量结成派系,长期控制北京政权,担任要职。北洋三杰左右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化。
4.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年10月8 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作为《虎门条约》的一个部分。共十五款,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1)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规定海关税率相当于值百抽五。此章程开启了中国同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中国失去了海关自主权。
5.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德、法亦随声附和。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6.?东北易帜
1928年张学良将控制的东北地区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的事件。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东北易帜只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而且当时外蒙古仍被苏联所占据,加上原北洋政府仅于西藏设立代表处而并未实际管辖也并未派驻军队。
三,论述题
1.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成为最有影响力思潮之一,试析原因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传播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五四以前,曾有过一些社团;五四以后,社团大批涌现,如李大钊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周恩来等组织了“觉悟社”等。讨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这些社团的重要议题。
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大量涌现。除“五四”前创办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外,“五四”后,各种进步刊物大量涌现,主要有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李大判主编的《少年中国》,以及上海的《星期评论》等等。
三是大量发表了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大批进步刊物的创办,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 地,它们大量刊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特别是《新青年》第6卷第5号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出了一系列介绍、讨论和批评马克思学说的文章。
四是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开始出版。五四运动时期,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1920年,陈望道 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同年,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叙》、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出版。在这一时期,列宁的一些著作也开始被翻译出版。
(2)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第一,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国、救民,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悲惨境地。为此,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这符合中国革命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迅速、广泛传播的一个根本条件。
第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一战期间及其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工人的斗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
第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有力地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潮流。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四,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重新探索中国出路的时候,俄国发生了十 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国情与中国有许多近似之处,又是中国的近 邻。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倾向于社会主义,推动他们去认真地了解指导十月 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2.?论述清末新政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一)主要内容。
(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 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岢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 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
(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3.简述府院之争
所谓“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总统和总理之争。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4.你认为重庆谈判有无和平的可能?谈谈你的看法
重庆谈判,指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中国重庆举行的,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次谈判。重庆谈判没有和平的可能性。
首先,分析一下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苏美两个大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还没有做好打内战的政治军事准备;苏联共产党希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和平建设新中国,国内民众和民主党派也希望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这就是重庆谈判能谈起来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这个基础是不牢固的。
其次,分析一下重庆谈判失败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分歧,不是一般的政治分歧、政策分歧,而是政治路线上的分歧,不可调和的分歧。蒋介石一直没有改变以武力*****的政治主张,他也一直没有改变党国体制的意愿;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他也不想真心地贯彻三民主义,落实“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而毛泽东则从人民的愿望出发,已经做好了战与和的两手准备。当蒋介石做好了内战的军事准备,内战就必然爆发了。
5.中国共产党开辟抗日敌后根据地的逻辑依据和现实基础
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方针在政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从政治上调动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人民的团结,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敌后抗战渡过极端艰苦的阶段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2为了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军民长期独立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一环。没有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支持抗日战争和巩固抗日政权,都是不可能的。
4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此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
6.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历史史实
1. 孙吴遣人至台
孙权统治的黄龙二年(230年),遣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
2. 隋与台湾的关系
台湾在三国时代称夷州,在隋唐时代称流水。高山族人很早就住在这里,他们的文化与东南沿海地区 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隋大业三年(607 年)四年,炀帝两次派朱宽到流求。大业六年(610年),又派 陈稜、张镇周带万人前去。流求人看见船舰,以为他们是商人,都去做买卖,这说明台湾与大陆早就有联系。
3. 元朝设行政机构
台湾、澎湖地区,在元朝同中国大陆之间的政治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元朝初年,澎湖隶属江浙行省,后改属福建行省。元朝政府又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并征 收盐税。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4. 明朝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入侵
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荷兰殖民主义者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率舰队来到东方,先后于万历三十 一年(1603 年)和天启四年(1624 年)偷袭我澎湖地区,但都被福建军民击败。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的 阴谋不逞,又转而侵占台湾。
5.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为了建立根据地,清朝初年,明将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 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屯田垦 荒,又派遣汉族“农师”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6. 清政府统一台湾
随时日推移,清政府治下的满汉之间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台湾逐渐失去郑成功时代作为抗清据点的积极意义。台湾问题已转化为割据独立、脱离祖国的性质。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廷派施琅率兵攻打台湾时,已经完全成为统一性质的战争。康熙支持施琅的意见,正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澎驻军1万镇守。清政府攻取台湾,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有利于保卫主权、抗御外侵,有利于台湾经济开发、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7.赫德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赫德在近代中国海关中,对旧有海关制度的改革及大力发展海务,改造中国海关,为中国建立起一套“西化”的海关组织与制度。赫德革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创立新的会计制度。(二)新的统计制度的建立。(三)制定严格的用人制度。(四)考核制度的实施。赫德不仅仅只是做了这些,他还大力地发展海务。在沿海江口的地区设立测候所,构成了一个气象测报体系,为各地提供气象服务。在测量海区水道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成绩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在赫德主持下,中国海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从而使海关的主要职能得以真正发挥功效,关税在清政府的收入中的比重也逐渐增长。
产生影响:(1)关税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军的重要经费来源。如为清政府组建洋枪队;(2)近代海防经费基本取源于关税。例如阿思本舰队的经费开支,其他各省舰船的购进、各种海防设施的设置均依赖于海关税款;(3)为近代教育提供经费。派幼童出洋留学的经费是从江海关六成洋税下指拨,同文馆的活动经费则是利用南北各口的三成船钞;(4)关税成为清政府筹办海军的来源。1874年筹办的海军,200万两出自海关税收,而厘金多被各省扣留,唯关税能按时指拨;(5)关税收入还成了清政府举办洋务事业的重要来源 。
最后,赫德为晚清政府做的最现实的事情就是由海关关税担保赔款,为清政府大借外债提供担保。近代海关税收对晚清政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这正是由于赫德组建高效率海关的结果,这与他大刀阔斧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 。
?
2018社科院中国近代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资源委员会
国民政府统制工矿企业的主要机构。其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关于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及关于资源的动员开发,逐步转向重工业建设。规定凡国防上所必需、经济上有统筹之必要以及规模宏大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之事业,均由该委员会经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资源委员会改隶于国民政府经济部。其任务是创办和管理经营基本工业、重要矿业、电力事业,并负责主持战时沿海工业内迁事宜。
2.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联合发表的促令日本投降的公告。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又译作《波茨坦宣言》。主要内容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必须永远肃清;日本军队必须完全解除武装;日本的战犯必须审判,《开罗宣言》必须实施;日本的领土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和其他小岛之内,同盟国军队占领日本。苏联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时,宣布加入该公告。8月10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
3.北洋三杰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的合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任用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王、段、冯三人担任要职。袁世凯死后,王、段、冯三人成为北洋军阀的核心人物,他们以各自的力量结成派系,长期控制北京政权,担任要职。北洋三杰左右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化。
4.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年10月8 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作为《虎门条约》的一个部分。共十五款,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1)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规定海关税率相当于值百抽五。此章程开启了中国同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中国失去了海关自主权。
5.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德、法亦随声附和。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6.?东北易帜
1928年张学良将控制的东北地区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的事件。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东北易帜只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而且当时外蒙古仍被苏联所占据,加上原北洋政府仅于西藏设立代表处而并未实际管辖也并未派驻军队。
三,论述题
1.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成为最有影响力思潮之一,试析原因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传播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五四以前,曾有过一些社团;五四以后,社团大批涌现,如李大钊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周恩来等组织了“觉悟社”等。讨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这些社团的重要议题。
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大量涌现。除“五四”前创办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外,“五四”后,各种进步刊物大量涌现,主要有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李大判主编的《少年中国》,以及上海的《星期评论》等等。
三是大量发表了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大批进步刊物的创办,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 地,它们大量刊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特别是《新青年》第6卷第5号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出了一系列介绍、讨论和批评马克思学说的文章。
四是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开始出版。五四运动时期,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1920年,陈望道 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同年,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叙》、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出版。在这一时期,列宁的一些著作也开始被翻译出版。
(2)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第一,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国、救民,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悲惨境地。为此,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这符合中国革命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迅速、广泛传播的一个根本条件。
第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一战期间及其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工人的斗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
第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有力地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潮流。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四,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重新探索中国出路的时候,俄国发生了十 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国情与中国有许多近似之处,又是中国的近 邻。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倾向于社会主义,推动他们去认真地了解指导十月 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2.?论述清末新政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一)主要内容。
(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 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岢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 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
(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3.简述府院之争
所谓“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总统和总理之争。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4.你认为重庆谈判有无和平的可能?谈谈你的看法
重庆谈判,指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中国重庆举行的,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次谈判。重庆谈判没有和平的可能性。
首先,分析一下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苏美两个大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还没有做好打内战的政治军事准备;苏联共产党希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和平建设新中国,国内民众和民主党派也希望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

这就是重庆谈判能谈起来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这个基础是不牢固的。
其次,分析一下重庆谈判失败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分歧,不是一般的政治分歧、政策分歧,而是政治路线上的分歧,不可调和的分歧。蒋介石一直没有改变以武力*****的政治主张,他也一直没有改变党国体制的意愿;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他也不想真心地贯彻三民主义,落实“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而毛泽东则从人民的愿望出发,已经做好了战与和的两手准备。当蒋介石做好了内战的军事准备,内战就必然爆发了。
5.中国共产党开辟抗日敌后根据地的逻辑依据和现实基础
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方针在政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从政治上调动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人民的团结,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敌后抗战渡过极端艰苦的阶段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2为了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军民长期独立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一环。没有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支持抗日战争和巩固抗日政权,都是不可能的。
4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此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
6.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历史史实
1. 孙吴遣人至台
孙权统治的黄龙二年(230年),遣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
2. 隋与台湾的关系
台湾在三国时代称夷州,在隋唐时代称流水。高山族人很早就住在这里,他们的文化与东南沿海地区 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隋大业三年(607 年)四年,炀帝两次派朱宽到流求。大业六年(610年),又派 陈稜、张镇周带万人前去。流求人看见船舰,以为他们是商人,都去做买卖,这说明台湾与大陆早就有联系。
3. 元朝设行政机构
台湾、澎湖地区,在元朝同中国大陆之间的政治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元朝初年,澎湖隶属江浙行省,后改属福建行省。元朝政府又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并征 收盐税。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4. 明朝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入侵
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荷兰殖民主义者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率舰队来到东方,先后于万历三十 一年(1603 年)和天启四年(1624 年)偷袭我澎湖地区,但都被福建军民击败。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的 阴谋不逞,又转而侵占台湾。
5.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为了建立根据地,清朝初年,明将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 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屯田垦 荒,又派遣汉族“农师”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6. 清政府统一台湾
随时日推移,清政府治下的满汉之间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台湾逐渐失去郑成功时代作为抗清据点的积极意义。台湾问题已转化为割据独立、脱离祖国的性质。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廷派施琅率兵攻打台湾时,已经完全成为统一性质的战争。康熙支持施琅的意见,正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澎驻军1万镇守。清政府攻取台湾,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有利于保卫主权、抗御外侵,有利于台湾经济开发、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7.赫德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赫德在近代中国海关中,对旧有海关制度的改革及大力发展海务,改造中国海关,为中国建立起一套“西化”的海关组织与制度。赫德革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创立新的会计制度。(二)新的统计制度的建立。(三)制定严格的用人制度。(四)考核制度的实施。赫德不仅仅只是做了这些,他还大力地发展海务。在沿海江口的地区设立测候所,构成了一个气象测报体系,为各地提供气象服务。在测量海区水道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成绩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在赫德主持下,中国海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从而使海关的主要职能得以真正发挥功效,关税在清政府的收入中的比重也逐渐增长。
产生影响:(1)关税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军的重要经费来源。如为清政府组建洋枪队;(2)近代海防经费基本取源于关税。例如阿思本舰队的经费开支,其他各省舰船的购进、各种海防设施的设置均依赖于海关税款;(3)为近代教育提供经费。派幼童出洋留学的经费是从江海关六成洋税下指拨,同文馆的活动经费则是利用南北各口的三成船钞;(4)关税成为清政府筹办海军的来源。1874年筹办的海军,200万两出自海关税收,而厘金多被各省扣留,唯关税能按时指拨;(5)关税收入还成了清政府举办洋务事业的重要来源 。
最后,赫德为晚清政府做的最现实的事情就是由海关关税担保赔款,为清政府大借外债提供担保。近代海关税收对晚清政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这正是由于赫德组建高效率海关的结果,这与他大刀阔斧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 。
?

2018考研复试考前须知(百问百答)(2018考研复试时间查询)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8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