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的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还不如b区二本的全日制_专业_招生...

 2023-11-28 20:23:10  考研全程班多少钱    19
[摘要]

原标题:名校的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还不如b区二本的全日制? 今天在知乎被邀请回答一个问题,名校非全和二本全日制,是不是后者含金量更高? 其实这题的提问者观点...





原标题:名校的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还不如b区二本的全日制?


今天在知乎被邀请回答一个问题,名校非全和二本全日制,是不是后者含金量更高?



其实这题的提问者观点是反对的,他从名校的师资层面来反驳,认为含金量不输二本全日制。但我觉得,这个题主还是对非全太没有自信了。

正好临近考研报名了,最近各类报考咨询比较多,我就在这里 广大非全来站个台,告诉大家到底非全的含金量应该怎么分析。



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主力到底是哪些?哪些专业更能代表非全招生?

我的答案是——mba/mem/mpa这三个非应届生才能报考的专业,才能真正代表非全。理由很简单,随便找个大学的研究生简章,把这三个专业的招生名额加起来,算算占该校总的非全招生名额比例。

以武汉大学为例,官方招生简章中,非全日制总招生名额1395人。

具体分析专业的话,其中

mba540

mpa200

mem200

这三个专业就占了940人,占比67%,妥妥的非全主流。



总之,除非这个大学不招mba专业(很少有了),否则这三个专业占比基本会超过2/3。至于其他的专业招生,所有的加起来构成剩下1/3。

所以,讨论非全我习惯讨论管理类专业,因为这个是主流,这个更有代表性!

当然,还有一些非全专业,比如法律硕士,农业硕士,教育硕士等等,同样也很适合开设非全。但一些传统的理工科专业,纯粹为了随大流跟风开非全,实在是不适合。



上图是浙大的机械工程专业招生,61个招生名额,其中60个全日制,1个非全。千顷地一根苗,如果这个非全是导师特招进来的还好,就怕为了“响应号召”特意开了个非全,结果仍然让这位同学和全日制一样工作日来打卡上课,这就太坑了。

既然管理类专业最能代表非全,那对标的全日制专业自然也是管理相关,也就是12开头的专业号,拿管理类的全日制和非全对比含金量,这样的比较才有意义。

否则你非得说非全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比不上全日制金融,我也无话可说。

在这个专业范围里,我的观点是,在名校非全的面前,二本全日制除了可以考公考编这唯一的优势之外,全方面被名校非全碾压。但对于考公考编的全日制同学来说,他们真的不用看专业,他们要的是全日制应届生身份去考公,全日制金融还是全日制卤煮科学与技术,对这个群体而言都一样。

当然,由于管理类联考的低门槛优势,这两年也有很多全日制考生冲进了mba这一专业,但他们的需求本质没变——还是只需要一个全日制身份去考公。

除去全日制应届身份这一优势而言,非全的优势就多了去了:

更低的分数线进更好的名校

更好的师资

更好的校友资源

更长的工作经验

如果对于名校非全的校友资

源不服气的话,可以看我之前关于同济和厦大mba新生的统计数据文章。

这仅仅只是两所中游985高校的非全mba,如果是更好的院校呢?和优秀的人做朋友,这是所有人都懂得道理。

另外,更关键的一点,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含金量高低与否的比较题,而是一个选择题

——辞职断供断贷去读全日制 or 一边攒工作经验一边读非全

毫无疑问大部分考生都选的是后者。

所以,现在对于这些非全日制的这几个“主流专业”来说,非全日制无论是含金量,还是适配性,都是更适合当前的职场人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名校都在逐渐取消这些专业的全日制招生的原因。任你网上喊得震天响,考生们自己会用脚投票的。

你可以从学术能力方面质疑这些非全,但你不可能从“工作履历+学历背景”这样一个综合维度去质疑他们,但凡跳槽过的人都会深有体会——工作经验在大部分社招场合里,比学历背景重要得多。

最后再重复一下,以上的观点全部基于“招生占比2/3的专业是最能代表非全主流”这一基础,如果不同意,那么杠就是你对。

有点啰嗦,但希望这些建议对大家有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厦门大学考研「会计学」报录比_图片_厦大_院系(厦门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9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