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考研

 2023-11-04 01:48:50  考研全程班多少钱    9
[摘要]

??这两年备考陆续从很多学长学姐的经验贴中受益,怀着感恩的心来延续上财优良传统了,尤其感谢rookie学姐和qio学姐。因为考虑到我曾经也纠结过计划、笔记、报班、二战等等的问题,于是有了这篇由很多碎碎念组成的万字经验...



??这两年备考陆续从很多学长学姐的经验贴中受益,怀着感恩的心来延续上财优良传统了,尤其感谢rookie学姐和qio学姐。因为考虑到我曾经也纠结过计划、笔记、报班、二战等等的问题,于是有了这篇由很多碎碎念组成的万字经验贴。

?先贴个成绩单:

初试390,同分段4人,排名30-34。复试87.08,最后综合排名24。其实初试各科成绩都平平无奇,除了专业课还行,其他都是勉强均分的水平,政治还拖了后退,所以我复盘了考试和复习情况,找出一些可圈可点和不足的地方。全篇分为本科背景、择校、二战历程、学习习惯和各科复习安排。

?

本科背景

我是浙江工商大学的会计学,考研专业课只学过税法,因为大二的f6开始对税务产生兴趣,于是考研直接选择了税务专硕,算是三跨考生。本科绩点中等,没有和学习、综合类的奖学金沾过边,只拿过单项奖。数学不好,政治零基础+记忆力很差,英语基础还行,六级刷到602,考了bec中级。但是个人觉得本科成绩、四六级这些过去式的阶段性检验和考研这样的选拔性考试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认为只要选定了合适的目标和找对方法,朝着目标坚定地前行,机会总会偏爱有准备的人的。

?

关于择校

我先确定了专业才开始的择校,做了个表格列出有税务专业的学校,粗略地根据公共课科目划分难度等级(但其实这样不太科学…专业课难度才是大头!!),我把“英一+数三”划为最难,因为数学不好首先排除数三院校,接着首选英二的学校,加上本校每年都有不少考上上财的同学,就这样认定了上财。

补充一句:虽然上财是英二+396的组合,但是单凭专业课的广度和难度就拉满了难度指数,今年120分以上的是4人,所以择校还要考虑专业课用书、真题难度和均分等等。

20年整理的择校信息,可能有些变动
?

?关于二战


时间线:21年2月出成绩后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考研,没有马上投入二战。3月返校后去事务所实习了两个月,中途边体验社畜边写论文,5月中结束实习后在校边答辩边度过快乐的毕业季,六月底回家后正式收心开始备考,所以我的备考时间具体是从6.28开始的。因为一战学的不够扎实大多知识都很陌生了,只能说在基础阶段能以稍快倍速的进度捡回来,不那么痛苦一点,所以和我一样跨专业的一战的朋友们可以把时间线往前延长3-4个月,用来慢速地稳扎稳打过基础。二战顺带报名了8月cpa税法和11月两门税务师,最后cpa没过税务师过了。
前期准备:因为想象得到二战背负的压力和孤独,也很害怕重蹈覆辙,患失情绪加重,于是给每科都进行了考场回顾和自我反思,把经过了糟糕的应试表现才意识到自己是学的多废的痛苦教训一一记录下来,找到每科失败的原因。看了微博上考研博主发的二战教训贴(@格瑞是光呀 ??),因为担心有自我认识的盲区还找学姐聊,学姐也很耐心的给到了建议,最后自我复盘写下几点教训贴在书桌前每天警醒自己。总结一句就是建议二战的朋友们先找出考不好科目的原因,如果自己不明白哪里出问题也欢迎大家私信我。
二战地点:因为家里书桌干扰物太多,怕自习室路途花费时间,所以我是在亲戚家里学的。因为离家很近,经常是把手机放家里,饭点回家了再看手机,后来发现我半天一天的不看手机生活还是照常没啥影响,也没有什么非秒回不可的事情。

?

关于学习


学习习惯:在家学习最大的困难是早起,经常要把闹钟放门口才能逼自己起床。大致是早上学习396/专业课,下午英语和专业课/396,晚上专业课和政治,具体会再根据状态调整。在家的好处是自由分配时间,晚上八九点学累了就去洗澡清醒一下,没有早睡的习惯,所以也很惯性学到零点后直接入睡。虽然学习不带手机但是会上b站网页摸鱼,夸张的时候一天住在b站三小时(千万不要学我,这些时间用来好好刷数学题多好!)。各科习惯用电子资料和做电子笔记,特别是文字量大的专业课会省时很多!
学习计划:前期学习时长8小时,中期10小时,后期11-12小时。做计划会把月度计划分成三块,以十天为一个周期,然后每天早上把日计划写在本本上,和研友每天互相打卡。因为计时app需要一段段的点比较麻烦,我就学完一门在计划本上写时长。但是对初试的复习进度忘得一干二净了,下面是翻出计划表努力回忆出来的,和实际可能会有些偏差。

我的二战复习进度
我的每日计划


各科复习安排

?

一、政治67分:选择40+大题27

政治太拉垮了就不写经验啦,有好多70+的大佬们,可以去参考他们的经验贴,就以我为反面教材给点提醒叭。


?题型:客观50+主观50;客观包括单选(16x1')和多选(17x2'),主观包括5道大题(5x10')。
考试情况:单选错2多选错4,大题字迹工整地写满了答题卷,马原第二小问的原理没有背到所以瞎掰了点+抄材料也写满了,其他都是默写肖四。虽然上海大旱区,但看考研群里姐妹们的反馈大多都是没怎么被压分,所以主观题分低还是我太菜了。
复习情况: 强化班+ 技巧班+ 冲刺班。选择题靠刷肖腿王米的模拟卷、1遍 带背和看2-3遍的背诵手册( 要求5遍),徐6写了两套觉得怪怪的就没刷了;大题是在肖四出了才开始背,背了2-3遍但是上考场发现还是会忘,可以永远相信肖爷爷的大题,只是我的记忆力真的不行。后期时间紧张就没有跟 的大题带背,但是保险起见最好还是背下马原的原理词( 带背音频有),因为肖爷爷不是每年都能押中马原,比如今年就有个原理没押到。
推荐资料:强化班和技巧班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博主的笔记,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排版边上课边看,节省下做笔记的时间。 选择题技巧真的好用!和冲刺背诵手册搭配使用很不错!比如说她反复强调的马原17、18全选概率很低,结果我在考场上犯了宁愿相信直觉也不愿意遵守真题规律的低级错误,找不到错误选项就在17题涂了全选。所以打好基础和运用技巧都很重要,不要像我一样两样都没学到位。
模拟卷:因为今年的选择题有点反押题,比如时政单选题,一个反制裁法和一个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肖和腿卷子里几乎没见到过,隐约记得王吉的卷子里出现过,凭着模糊的印象选对了,所以模拟卷还是尽量多刷不同老师的以防反押题,如果时间不够就还是首选主流老师的卷子。

背诵手册搭配技巧班
背诵手册搭配带背


二、英二83分:客观54+主观29



题型:客观60+主观40;客观包括完型10’、阅读40’、新题型10’,主观包括翻译15’、小作文10’、大作文15’


考试情况:客观扣6分(完型4个,阅读1,七选五1),翻译和大小作文共扣11分。翻译和作 是打好草稿再写答题纸上,所以三小时用得很充分,确保卷面无涂改和字迹工整。


复习情况:因为一战英二也是83(客观扣6.5主观扣10.5),二战就给自己定了85的目标,但是其他三门一战都学得不好,二战就经常牺牲英语复习时间给其他三科,有时候英语的学习时长一天不到1小时,后期有近一个月没有刷阅读后一写就错5题,很影响心态,在12月匆忙地找回题感,所以大家还是要保持阅读题感。考试时可以明显感觉到22年比21年简单,以至于考完感觉客观题可以突破去年,没想到扣的分数和去年持平,总的来说今年英二虽然没有符合我的预期,但不退不进也是我以不够认真的态度取得的最好结果了,所以我还是主要分享第一年的学习经验。

备考经验

? ? 复习顺序是单词阅读(包括七选五)→完型→翻译→作文。

(一)单词:

曾经背单词走过弯路,大学老师推荐我们用英文意思背单词,于是我考研尝试用英译法去记单词,结果发现不仅加重记忆负担,还记不住单词的中文意思,主要还是我的记忆力和英语能力不够,最后就老老实实地记中文,用app每天背,没有买额外的单词书。

(二)阅读:资料:黄皮书、真题pdf

写了几年的英一阅读(11-17)就开始专攻英二了,到考前总共是三刷。第一遍写完后看黄皮书解析,逐句精读整理长难句。第二遍开始计时,顺便复习前面整理出的长难句,这时候还是会继续错一刷的错题,但是我安慰自己没关系说明自己没记住题目和答案。第三遍就只刷还有错题的阅读,计时时长缩短。看黄皮书解析会看一下每篇的中英文标题,顺便找一找主旨题的题感。记得要留出近两年的真题到最后模拟用!

(三)长难句:曾经摸索过整理长难句的办法,因为手抄过于费时,于是摸出了marginnote脑图的整理办法,发现mn真的很好用!只要打开真题和黄皮书的pdf,再用ocr就可以很快速地复制粘贴中英文,也便于后期翻出来复习。我没有专门解析长难句的语法,就是摘出来后看两遍,熟悉语感。

长难句笔记
(四)翻译:

资料:唐静翻译课10月底开始看唐静的翻译课,大概每天1小时然后跟练英一的句子翻译,网课看完后开始写真题,每写完一篇就去看唐静的真题视频讲解。建议大家练习真题时手写在纸上然后扫描成电子版再订正,可以顺便调整书写。

翻译练习
(五)作文:

资料:m小作文强化、石鹏磊大作文强化、黄皮书、图书馆的雅思作文书、雅思讲义。

11月中看 大作文强化课(大概10+h),练大作文真题;12月初开始小作文,中间写题时参考范文慢慢形成自己的模板,最后就是练真题和背模板。其中我特别推荐黄皮书的范文,虽然每篇都不是固定模板,有的过于宏观和不常规,但也正是他这样去模板化的丰富的范文,提供了很多不一样的素材,我从里面摘出了一些句子放在我大小作文的模板里,真的非常推荐!如果不习惯看黄皮书,大家也可以从各自讲义里挑出实用性强的句式拼贴成自己的模板。个人认为不是模板得不了高分,而是市场上固化统一的模板不好拿高分,所以要主观能动地从学习材料里整合出适合自己的模板。

1. 小作文:看了m的课程(2h),他说的三分归元法很清晰也很实用,我先把他当做一个基本的模板框架,再摘出黄皮书上历年的范文分类,背下每种书信我划出的可套用句式,两者结合组成我的“框架+句式”小作文模板。

蓝色是范文里可反复使

用的句式
2. 大作文:最开始无从下手时先看了石磊鹏大作文,他讲的很基础每节课都很耐心的带练,跟着他特别快入门,由于基本上用的是同一个模板,几节课后就能模仿着写出一篇作文,由此形成我的初步框架。后来参考了雅思资料和黄皮书范文,东摘西抄地积累了一些句式和主题词相关短语,最后从中挑出平时练习里最常用最万能的句子放在最终模板里面,然后在真题练习里反复套用,形成大作文的肌肉记忆。作文跟翻译一样手写练习,后期会一整套的草稿后答题纸书写,可以扫描看看电子版字迹美不美观。因为我几乎是套用我的最终模板,所以考场上的答卷除了主题和字迹涂改其他都和平常练习的大差不差,放一张练习在下面:

作文练习


三、396经济类联考122分:客观90-92(数7逻2,存在一题的误差),作文30



题型:客观110分+主观40分;客观包括35题数学20题逻辑(55x2’),主观包含论证有效性分析(20分)和论说文(20分。)


考试情况:考场上大致是数学75-80分钟,逻辑35分钟,作文70分钟。埋头写了三小时,数学前几道题都能快速过,大概到10几题我开始出现计算困难,几题算到一半卡住就蒙了个答案,标记着想写完回头再来算,逻辑不难顺着写完了,但是 分组推理没有推出来,剩下十五分钟时大概还有两三百字的论说文。全程就是很赶很赶,也根本没有时间返回检查数学,那几道未算完的题被我心心念念至今。数学 超纲题我看了一分钟直接蒙,考后发现大家都不会就庆幸自己没有花时间死磕,所以遇到没见过的难题不要死磕,毕竟有35道题呢!后面还有简单题等着你拿分。

备考经验

(一)?数学:用书资料: 基础班;《核心笔记》、《800题》、 《基础30讲》、396模拟卷(王诚八套、老吕六套、刘玮宇三套)

模拟卷电子版
7-8月基础阶段:按396的大纲看 的基础课,看一章后做核心笔记,写完一遍《核》。 老师把知识点都拆解得很细,我很喜欢他提出的一些 助理解的概念,比如说线代的空间概念和向量夹角与线性相关的关系。然后发现他的《基础30讲》很符合我做笔记的思路“知识点—例题题型—解法步骤——练习”,于是结合这本书的电子版做了基础数学笔记,就这样很慢地过了一遍基础,大概到9月了才形成完整版笔记。

9-11月强化阶段:没有看额外的强化和冲刺网课,主要是在刷题,《核》第二遍和刷两遍《800题》。然后把第二遍《核》和《800》的错题集中起来,结合我笔记的题型分出题块,理出比较常见的固定题型的解题思路。我的数学笔记和错题都是电子版,这样就不用抄题目比较方便。

我的数学笔记
12月冲刺阶段:过完两遍核心、800题和一遍错题后就开始写真题和模拟卷了。真题只写了改革后21年的,模拟卷写了王诚8套、老吕6套卷、刘玮宇3套卷。个人感觉市面上的模拟卷各个难度系数都有,王诚、刘玮宇和仲毅/老吕给我感觉是更贴近真题的,虽然也会掺杂着个别较难的题但是基本上符合真题分布。听说赵鑫全的卷子计算量大, 的最难,我怕写他们的数学要花很长时间又影响心态就没写。

总体来看我的数学看课和刷题量都是偏少的,这也是我数学不扎实考场上慌乱的原因,后期也会因为刷题量和计算速度不够在模拟的时候难以在75分钟内写完数学,所以数学还是要实打实的按阶段寻找合适的网课和多多刷题,我知道的396数学老师刘玮宇老师和仲毅老师都很不错,具体可以看其他同学的经验贴推荐。

?

(二)逻辑:

用书资料:老吕形式逻辑网课、薛睿论证逻辑网课;老吕《逻辑要点精编》、周建武《逻辑历年真题分类精解》、王诚《逻辑真题》

?7-8月基础阶段:先看老吕“一天学会形式逻辑”的网课,课是搭配《要点精编》讲的,如果只看形式逻辑部分用电子版的就行,看完后写《周》里的形式逻辑部分。接着看mba大师上薛睿的论证逻辑,一口气看完网课才开始写《周》剩下的题目。老吕的形式逻辑和薛睿的论证逻辑我都非常推荐!我曾经听过赵鑫全老师的逻辑课,接收了他的代入子母法后就会深感老吕教的口诀法和六边形法解题有多快速,可能最开始用他的办法写真题有点慢,但是刷刷题很快就上手了。薛睿老师的论证逻辑也给我打开新思路,尤其是他推理论证里用的空格法,用来写综合推理的题真的很快。今年考了道兽首的综推,如果按照题干推可能很慢,但用他代入答案排除法很快就解出来了。

9-10月强化阶段:《周》第二遍,王诚的《逻辑真题》,一天一套掐着时间做,因为这时候相当于是写第三遍真题所以正确率还可以。

11-12月冲刺阶段:依旧是一天一年的逻辑真题,199写完后开始写396,但是感觉改革前396的题型分布和难度相差有点大,只写了几年就没写了,把21年真题留到最后做了全套模拟。

关于争议题,我是参考mba大师和王诚的真题解析,会发现各位老师的答案经常不一样,但这种情况通常是出现在本就有争议的题目里,以后这样不规范的情况会越来越少见,所以争议题我一般也不纠结,哪个老师能说服我就选哪个,总体上个人会比较偏向王诚老师的解析。

?

(三)写作:用书资料:张乃心作文课;王诚《写作分册》《写作真题》、张乃心《写作真题库》

《写作分册》一直都没怎么用到,不建议购买。王诚真题范文比张乃心更有深度一点,但是张乃心的易于理解,阅读省时,所以我建议和王诚的写作真题结合着看。

10月:在海绵app上看张乃心的写作课,10.24开始练199真题,1天论效1天论说交替练习,研友互相批改,写完之后看张乃心或者王诚的范文。因为我跟的是张乃心,按她“正正反辩”的思路在写,研友跟的是王诚,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所以我们正好互补上对方没有的思路和内容,也能感觉出王诚更加严谨和深入。得到研友的反馈后,我把我的结构优化成了“正正反辩+怎么办”。一定要记得手写练习!!最开始尝试手写的时候脑袋空空挤不出字,一篇作文要磨一小时,后面才慢慢上手,手写完语音转化文字再互改。不得不说找同学互改真的有用!虽然比不上专业机构的逐句分析,但是也能 助对方发现自己看不出的错误,一个月下来能明显感觉到对方的进步。11-12月:到11月底我们练完了199的十年真题、396的两年真题。12月后就自己练习不再每日互改,后面的背书任务很重,我就保持一周一次写作的练习频率。

和同学互改作文


四、433税务专业基础:118分

题型:客观70分、计算+主观80分
今年题型稍有变动,简答题多1道,计算题少1道,具体分值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是客观包括单选(24x1’)、多选(12x2’)、判断(22x1”);主观包括简答(5x5’)和论述(2x10’);4道计算(35’),可能会存在误差。

考试情况:
前面写的还算顺畅,不确定的题目迅速选过,半小时内写完了客观题。简答题速度就放慢了,其中两道题没有背到就凭着印象写了两三点。计算题今年新规定不让带计算器,以为会是整除的数字,没想到遇到了诸如70/0.96*0.13这样的计算,第一二题都是算了两遍才敢写,最后就是时间完全来不及,到个税时只剩下半小时写论述了,空了最后一步汇算清缴没算。导致两道论述都没写全,第一题漏看题目只写了问题没有写解决,第二题只写了个概念和一点问题,直到最后一分钟我还在奋笔疾书他的问题然后草草的画个句号收尾。因为不合理的时间安排导致我觉得自己的专业课都上不了110,最后出分的时候就感觉奇迹发生在我身上了,特别感谢阅卷老师们555。后面回想可能是客观题比较顺,也可能是大题按照统一的大小序号分点作答看起来比较有逻辑。但是考场上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在计算题或简答上花过多的时间!!特别是遇到不难的论述题,来不及写的叹惋心理伴随至今。

报班和网上笔记:
我的专业课报了国定的课程,笔记用了rookie学姐一本通和qio学姐的。国定大概三四月份开始基础课程,我在6月底开始看回放,课件和授课内容是学姐把各个专业书本里的知识点按照大纲顺序整合一起,再按基础、强化和冲刺阶段一点点扩大知识面。所以很感谢学姐的课件 我初步成形了专业课笔记,我认为报班的好处在于有明确的时间线提醒你专业课进度,网课以及网上学长学姐的笔记是整合版的专业书,能较快地铺开知识面,但是后续的展开和细化,以及更漫长的理解和消化还是靠自己。因为我习惯用自己的笔记,所以又花了很多时间在做笔记上,没有直接拿学姐的笔记和课件复习,所以关于有没有必要报班和买笔记还是因人而异,主要还是认清需求后看网课和别人的笔记能否满足你。

我的专业课笔记
?专业课复习tips:
?(1)重视真题:尤其是简答和论述,把历年真题放进考纲里,重点考察哪几个部分就一目了然。我一战完全没有重视真题,以为大题就是考热点,但其实热点内容并不多,从真题里能明显发现还是考基础知识为主。如果非说会考热点,我认为更多的是想借新规和税收新闻考察基础知识,比如去年征管题考的“范冰冰逃税”(当时还没有郑爽税案),我个人理解是想看考生对21年“首违不罚”的关注,再结合所学的税收法治具体分析。还有今年的“核定征收”,应该是想看考生对“取消核定征收”规定的关注。

把真题放进大纲里找规律
(2)专业课和政治的串联:中国税制历史和各税种改革历程对我来说很难记忆,但这里有个小技巧,可以和政治贯通起来,先了解经济背景再学税改会更好理解和记忆。比如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正好对应了1950开始建立新的税制。 说过“第x届三中全会”一般和经济相关,所以经济体制转变和税改都是在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朱老师书里关于税制历史也是按经济背景→改革措施的逻辑,比如先有改革开放政策再有涉外税制,以及计划商品经济下的工商税改,这样把时代背景和政策结合在一起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3)助力记忆:anki背书和口诀法。我从自己的专业课笔记里挑出可能考的大题,制作成anki卡片,按记忆曲线每天背,前期背的很痛苦,但是后面会发现把反复记忆真的有用!到后面原理掌握得比较扎实。难记的大题会编成适合自己记忆习惯的口诀,记住口诀相当于记住大致框架,具体再自己展开。

(4)背素材而不是背答案:虽然专业课是按照题目来背的,但是考试往往更加综合,比如说今年论述“结合公平理论谈谈实际存在问题”,就需要贯通原理和实务,答案组成要结合量能量益和具体税种不公的实然问题。所以背书更多的是素材,考试就需要把各个知识专题的素材整合在一起来分析问题。

(5)考前抱佛脚:考试第二天我带了好几份专业笔记在书包里用来临时抱佛脚,考完朋友来找我的时候看我沉沉的书包还开玩笑说是不是一年份的学习量都在今天了,但不得不说考前抱佛脚真的有用!我记得我考前一直在翻税法的易错点和小税种细碎的要素知识,结果选择题里真的考了好几道小税种,凭着新鲜记忆秒选了出来,所以一定要看到进考场前的最后一秒,一刻也不能放弃!

(6)有层次的分点作答:因为老师们很注重答案的逻辑思路,就像论文里的大小标题一样,简答和论述也需要按照统一的大小序号分点作答,在分析之前可以先写个总起句,每个小点前面用关键词概括。

(7)打印学习资料:推荐淘宝打印店,我自己整理的200多页笔记找淘宝打印装订只花了20元钱,便宜大叠适合考研学子。

?

备考经验
(一)税收学原理:30%用书资料:国定课程、学习通上《中国税制》课程;王玮《税收学原理》、胡怡建《税收学》、朱为群《中国税制》、学姐笔记。

看完国定课程开始看书,看书顺序是:王→朱→胡。对比这三本书,难度不一侧重点也不同,王玮和朱老师的书很适合入门,前者是从整个大原理的角度入门,比较笼统;朱老师的书是引入税收概念后从中国税制的角度介绍,更贴近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胡老师的书就是偏重经济学理论了,会比较难懂但是可以加深理论基础。

7月:看第一遍《税收学原理》,这时候就简单的画画线,没有做笔记。跟着学习通的网课看《中国税制》前五章,对应做每章的课后习题,系统自动批改。因为我看的时候课程是在8月份过期,过期后做题记录就消失了也不能批改,后来我就只好在公众号上一题题的搜答案出来复习,所以要抓紧在课程有效期内及时记录题库或者错题。

?8月:看第二遍《税原》,在xmind里面打出每个章节的框架,对原理的脉络清晰了一点。接着是看《税收学》的前六章,这本书我没有额外的框架和笔记,从网盘资源里找到了一本《税收学课后习题》来做,但是知识点并非百分百的契合胡老师的书,所以也没有必要做这份课后题。

?9月-10月:看第二遍《税收学》和背《中国税制》前五章,?然后按照考纲顺序,结合课件和这三本书整合成我的原理笔记,后期就打印出来只看笔记了。

?11-12月:复习笔记,从里面整理出可能考的简答论述,制作成anki卡片后开始疯狂背书。

税原考纲笔记
打印成册的专业课笔记
用anki制作的大题卡片
(二)实务部分:40%用书资料:王颖基础班、马兆瑞串讲班;《中国税制》、《税收学原理》、朱胡的论文、cpa《轻一》?、cpa《轻二》、税务师《税法i轻一》《税法ii轻一》

由于考纲列出的内容是18个税种的基本理论及制度规定、改革与完善,相应地我把这块分为实务中的原理、论文和cpa税法。

1. 实务中的原理:按照货劳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的顺序学基本理论,主要是从《税收学原理》和《中国税制》的第6章至23章当中摘取出税制相关的原理,前者是税制大类的概括性原理,后者是具体各税种的性质、征收目的、改革历程等。两本书组成实务笔记里税种的基本理论。

实务的考纲笔记
2. 论文:9月底开始看论文,每天2-3篇,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个月。主要看朱老师和胡老师的论文,按专题分类,看第一遍时用marginnote边划线边做脑图,把大概70篇的论文整合在一个脑图里,最后复习的时候要看哪块知识直接在脑图里搜索关键词,就能出现相应的论文和脑图分支。后来再根据论文整理出几个常考税种的存在问题及改革,和1的基本理论共同组成实务的完整笔记,把可考的大题单独拎出来制作anki卡片后背书。后面学热点的时候也会直接在脑图里搜索,比如搜“税收透明度”,就会扫描到所有提及这个词的论文和定位到具体段落,可以找到相关例子之类的。(再次推荐mn!)

我的论文脑图
3. cpa税法:

7月:看王颖基础班,看一章网课做一章节的轻一,紧跟她布置的作业,后来把她的作业放置我的税法笔记里。个人觉得王颖的税法课很适合入门,她会解释一些点的为什么, 助你更好的理解。而且我很喜欢她每章前的谈古论今,顺便巩固原理里的税制历史。

8月:看马兆瑞的串讲班,串讲班是把18个税种打散了再根据税种要素纵向罗列着整合在一起,看完对实务印象更深刻一点。这时候写了王颖的43道大题,二刷轻一的大税种,为了赶8月底的注会考试中途写了一套真题和3套模拟。

9月:考完cpa有点懈怠了,继续三刷轻一,没有找新题做,这时候就只写轻一的章节练习。

10月:感觉税务师要来不及了就开始写税务师《税法i轻一》,个人觉得税务师比cpa更加细碎,比如税收优惠就列了很多cpa上没有的,但是考研难度会比cpa简单,所以没有必要过于纠结税务师里的过多过杂的知识点。

11月:赶在税务师考试前把税务师《税法i》《税法ii》的轻一写了一遍。12月:这时候在努力四刷cpa轻一的章节练习,写了一点点的cpa《轻二》。12月中旬知道不能带计算器后开始试着手算,然后把自己的易错点和小税种税制要素整理活页里,不断地补充,考前反复看。这一份是可以看到考前最后一刻的!

计算题易错点整理
因为实务学起来就是碎法,所以即便反复刷轻一,也还是会有同样的错题出现,但是记录下错题会发现自己还是有进步的,前一两遍因为初学容易遗忘进步不明显,后面因为刷题的多次印象配上适当的记忆就能比较牢固的掌握,所以在税法里重新犯错也没关系,我刷到计算题第四遍也不能保证全对,关键还是保持计算手感和记下自己容易忽视的错误点,确保下次不再出错。

记录轻一章节练习错误率
!注意:实务不仅会考计算,也可能出现在大题里,比如20年真题考过对比免税、不征税和零税率,我把这些补充进1实务中的原理笔记当中。所以在学实务的时候要理解为什么这么规定,注意并列规定的比较。

(三?)国际税收:15%用书资料:朱青《国际税收》、cpa《轻一》和税务师《轻一》

1. 原理

9月:把《国际税收》看了一遍,简单背过一遍课后题,但是对照真题会发现课后题和真题关联度并不大,所以个人觉得课后题看过一遍就好,挑出和考纲相关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不用花太多时间记忆。

10月:看第二遍《国际税收》,按照考纲顺序把知识点重组成自己的笔记,补充了cpa和税务师里国际税收章节的知识点。热点部分结合了学姐笔记和税务相关公众号的期刊论文。

11月:结合笔记和课后题整理出可能考的大题制作成anki,之后就是反复地背书了。

2. 计算:

看王颖老师的cpa网课,她通过两道例题把税收抵免的计算讲的很清楚,后来我就定期地练她课件里的计算题,特别到考前几天记得再多练几遍,练到能全对的程度考试就没问题啦。

国际税收的考纲笔记
(四)税收征管:15%用书资料:吴旭东《税收管理》、cpa《轻一》

1. 原理:先看一遍《税收管理》,然后照着考纲顺序,把书和国定课件整合出一份笔记。这部分的热点就是笔记哪里不完善,再去公众号搜论文和新闻补充。因为我的征管比较晚开始,没有整理出这块的大题,背书时间很赶,就照着历年真题的规律记忆高频考点,比如征管现代化。但是近年的考察范围更广,不仅限于现代征管,比如前年考的“征管的必要性”是《税收管理》书上的知识,今年的“核定征收”我也没有背到,所以不敢保证看书和热点就能全面覆盖潜在的考题。这部分的分数占比不大,如果没有考到准备的,就尽量按它在考纲里的分布写出相关知识。

征管的考纲笔记
2. 具体税种的征管:这块是通过cpa网课和轻一学的,最开始我只是刷题图个印象,到后面就系统地整理出了每个税种的征管规定,比如说18各税种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进行横向对比的记忆,到考前反复看!

各税种的征管对比记忆
感谢每一位看到这里的学弟学妹们,希望我的一点点经验教训能为你所用。祝愿你们也能“明年此日青云去”,在国定路相见。最后把政治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
@考研人2023年考研调剂信息陆续发布招生陆可复试院校考研成...(考研人数2023官方数据)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9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