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如果重来,一定不让孩子考研”,引起很多家庭的共鸣

 2023-08-15 22:06:00  考研全程班多少钱    16
[摘要]

研究生,作为我国最高学历,又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近几年受教育内卷的影响,考研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已经由去年的377万,到今年的457万。 一年之间考研人数增长近80万人,但据各大研究生院校给出的招生...




研究生,作为我国最高学历,又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近几年受教育内卷的影响,考研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已经由去年的377万,到今年的457万。
一年之间考研人数增长近80万人,但据各大研究生院校给出的招生计划来看,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做出明显的扩招,也就是说随着考研人数的增长,无形中加剧了考生之间的竞争。

据悉,在今年457万考生中,最终仅有24%左右的上岸率,其他近300万考生到最后只能沦为陪跑,面对如此庞大的淘汰率,让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变得焦躁不安。
毕竟大学生考研是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如果最后努力再三还没考上研究生,同时也错失了一些不错的工作机会,岂不是得不偿失,对考生今后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重来,一定不让孩子考研”
如今,2022年考研已经到了复试备考环节,却让网友在网上翻到了这样一篇帖子,一位妈妈针对孩子考研写下的亲身经历,却没想到引起了很多家庭的共鸣。
这位妈妈的孩子是一名普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毕业那年刘同学很认真地找到父母,说出了自己毕业后的打算,就是想给自己多一种可能,决定努力学习然后考研。

这在当时的他们夫妻俩看来,无疑是自家孩子知道上进了,并且在第一时间就给予孩子肯定和支持,因此

,刘同学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在家专心备考。
本来也是信心满满的一家人,直到孩子初次参加研究生考试,结果连初试都没考过,但第一时间刘妈妈想到的还是安慰孩子,毕竟只要他肯努力学习。

考研上岸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孩子消极了一段时间后,在刘妈妈的鼓励下,又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备考当中,但是在这备考期间,刘妈妈总觉得有什么地方很怪。
直到刘同学考研二战结束,这次是初试通过了,但是在复试时又被刷下来了,刘妈妈才清楚地意识到问题所在,原来自家孩子根本就没有做好考研的准备。

换句话来说:“不过是假借备考的名义,不用外出找工作!”否则,也不会在备考期间,每天睡到自然醒,偶尔还要和已经工作的朋友、同学出去聚会。
生活过得别提多安逸,在这期间所有的生活支出,都是张嘴向父母要的,直到这时刘妈妈才清楚地意识到,自家孩子根本就不是考研的料。

回想起孩子毕业那年,经常给自己打电话抱怨工作难找,给出的薪资太少等,现在一想考研不过是幌子,如果毫无准备地回家,父母就会强迫他出去找工作。
所以刘妈妈说:“如果能重来,一定不让孩子考研!”作为帖子的标题,就是希望让更多和她有相同经历的父母,清楚地意识到有的时候考研并不是上进,也要量力而行。

有准备的考研是上进,反之,则是啃老
对广大家长来说,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想主动承认自家孩子差,特别是在看到孩子信心满满地计划着未来时,这才是家长最欣慰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孩子终于懂事了。
但是,也希望家长能明白,很多时候所谓的上进,是有迹可循的,不是单凭孩子几句响亮的话,就能证明他们在努力着,其实大部分家长心里很清楚自家孩子的实力。

只是不想面对现实而已,理直气壮地在家待着,说出去一定没有在家考研备考好听,所以,一些家长更愿意听到孩子们精心策划的借口,殊不知无形中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毕业后的前两年是找工作的黄金期,特别是在应届毕业生身份的加持下,毕业生可以轻松找到一些像国企、事业单位等体面且稳定的工作。

如果毕业生错失了这些机会,最后可能找到的工作不仅稳定性极低,薪资待遇也拿不出手外,随时还要承担失业的风险,这对毕业生来说,着实算不上好的发展。
所以,家长要分清楚孩子考研的真实目的,有准备的考研才是上进,反之,就是假借考研的名义回家啃老,这对毕业生和家长都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结语:
考研对毕业生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却并不是当代毕业生唯一的选择,如果毕业生在没有想清楚考研的意义时,就草率地决定考研,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最终也只能沦为“陪跑”。
今日话题:考研是一种“新式啃老”,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 】清华813建筑设计考研培训班怎么选_复习_阶段_考试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