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小做考研】广州美术学院2022年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第二场(大题小做设计考研)

 2023-08-12 18:05:50  考研全程班多少钱    16
[摘要]

6月15日-28日,广州美术学院2022年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第二场(线下展仅对校内开放)在广美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和雕塑分馆举行。我们——来自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







6月15日-28日,广州美术学院2022年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第二场(线下展仅对校内开放)在广美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和雕塑分馆举行。
我们——来自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的603名同学,以各具专业特色的语言、深入细致的观察、丰富多彩的想象、灵活多变的媒介,描摹生活,绘制梦想,探寻文化根脉,唱响时代主旋律,高扬人文精神,呈现了一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艺术盛宴。
01
现场直播
?
02
中国画学院
?
中国画学院本次毕业展汇集了2022届中国画和书法学两个专业79名本科生的毕业作品,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展示方式,全力呈现出本届毕业生在老师们精心指导下的创作风貌。
作品紧贴当代生活,题材广泛,艺术语言丰富多样,构思生动,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同学们的苦心经营,正契合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咫尺匠心”,主题引自唐代诗人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二首》首句:“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正所谓“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作品名称:《渔火欢歌盛世时》
作者姓名:陈嘉琪
作品材料:纸本重彩
作品尺寸:200cmx120cm
指导老师:刘文东、张彦、邱佳铭、黄涛
创作说明:?2021年,我在海边看到许多荒废的渔排,疫情期间许多旅游业和养殖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这使我怀念疫情前的生活并畅想着疫情后的生活,于是以南方沿海渔排上的渔民生活为内容,创作这幅欢乐的丰收场景。
作品名称:《悠悠》
作者姓名:黄雯敏
作品材料:纸本设色
作品尺寸:238cmx118cm
指导老师:刘煜、刘瑗
创作说明:绿色,是世间的温柔,是纯粹的美好。看庭前花开花落,听鸟儿唧唧啾啾,悠然自得。当我们远离了平日里的喧嚣,安静且独处的空间让心灵得以支撑与依偎。
怀着对生活的憧憬,脑海中的画面不断涌现,也许此刻的悠悠与未来我所向往的有所不同。只愿在匆忙的生活里可以永远从容地保留这一丝浪漫,给自己留下一片悠悠绿地。
作品名称:《鱼桑曲》
作者姓名:梁雅颖、黄潮影、邓玉琴、梁丹
作品材料:岩彩、纸本
作品尺寸:390cmx210cm
指导老师:颜景亮、詹晓燕、袁溶
创作说明:作品以浪漫的手法表现佛山顺德桑基鱼塘的经济模式。对鱼、桑叶、箩筐等实物进行写生,并根据物象特点提炼,又根据艺术表现需要主观处理物象,注意画面线条长短运用、点线面搭配和组织构图,画面色彩绚丽,形成有趣味的效果。
作品名称:《朋友圈》
作者姓名:冯玉霞
作品材料:纸本设色
作品尺寸:89cmx66cm、58.5cmx38cm、57.9cmx36.2cm、57.5cm x 37.5cm
指导老师:于理、陈向阳、林霖、吴军、梁醒生
创作说明:以几个画面描绘一个其乐融融的生日会,分别表现在场几个女生手机拍摄的内容。
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所发的朋友圈展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不一样,除了手机滤镜等功能外,还有拍摄的角度等。
朋友圈体现的往往是自己希望别人看到的东西,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自己是否那样美好。所以,放下手机,更好地与寿星过生日,是不是更愉快的选择呢?
作品名称:《念奴娇·井冈山》
作者姓名:江伯威
作品材料:元书纸
作品尺寸:248cm×52cm×5
指导老师:王忠勇、谭文选、洪权、陈锴生
创作说明:此作内容为《念奴娇·井冈山》,是毛主席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所作的一首词。作品取法唐代怀素《大草千字文》,融入明清草书条幅的风格,以五条屏为章法布局,追求用笔的酣畅淋漓及率意天然,既有豪迈的抒发,亦有娓娓道来的诉说。将文本内容中的豪迈、壮美之气象予以诠释,以意象的草书语言进行表达。
03
绘画艺术学院
?
2022年绘画艺术学院本科毕业展览由油画系、版画系、水彩画系共有193名同学参展,其中油画系52人,版画系90人,水彩画系51人,涵盖油画、材料与油画修复、版画、插画与水彩画5个专业方向。
他们从自身专业的属性与个人日常生活所关注的兴趣点出发,在指导老师悉心教导与领悟当中,积极尝试用新媒介、新技术、新观念、新维度、新主题来丰富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并积极对当前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出应有的回应,以踊跃的姿态、真挚的情感、自信的力量,向观众呈现出一场精美绝伦的绘画图景,充分体现出了同学们的开阔视野、思辨能力、青春气息、审美取向、社会关怀与时代担当。
作品名称:《活的秩序6-1》
作者姓名:区晓彤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340cm×250cm
指导老师:韩建宇、黄一山
创作说明:按照既定的规则,我在空白布面上排列方块,尽力让它们整齐有序,尽量做到没有偏差与错误。






作品名称:《跳跃剧情》1-4
作者姓名:黎欣欣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150cm×106cm×4
指导老师:范勃、郭祖昌、薛若哲
创作说明:通过在画布上绘制网络产物的水印引出人们对于水印的想法,意在给人带来关于公众心理与知识产权、署名权的关系的思考,并挖掘水印的特别形式与画面碰撞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画面内容从作者自身趣味性出发。
作品名称:《289省道协奏曲》系列
作者姓名:谭乐超
作品材料:黑白木刻
作品尺寸:尺寸不一
指导老师:郑星球、吴壹华、徐娜
创作说明:作为上世纪90年代末出生在雷州半岛的一代人,我的成长过程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城镇飞速发展,那片种植着满是高糖高热量农作物的故土养育着我,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时刻体验着这片热土的生命气息,他们在炎炎烈日下丈量自己的脚印,践行自己的理想。
作品名称:《静穆的赋格》系列
作者姓名:王润世
作品材料:石版画
作品尺寸:49cm×65cm
指导老师:蔡远河、李长兴、杨山河
创作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音乐的赋格曲式,通过多重元素的并置排列、重叠反复等构成手段,将变幻的旋律转化至纸本视觉空间中,建构出别样的秩序之美,并试图激发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欲望,希望带给观者广阔的视知觉感受与想象空间。
作品名称:《寻家》系列
作者姓名:叶健聪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不一
指导老师:肖勇、雷梦婷、沈璐
创作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我的生活感受。我与家人因各种原因许久未能重逢。对他们的思念,随着时间越来越强烈。这组作品由我对陪伴的渴望以及疏离感受凝聚而成,映射出我的精神图景。
作品名称:《时间之物》
作者姓名:梁傑源
作品材料:纸本水彩
作品尺寸:320cm×180cm
指导老师:梁国辉、陈朝生
创作说明:承载了我四年生活的这片土地是我创作的素材,它是四年的见证,也是我最熟悉的土地,以本次创作回馈母校。
以每天午后“3点”为时间点进行拍摄,随后创作,做了一场体验时间的行为艺术。以反复、无机的写实手法描绘母校地砖最本质的特征,它的纹理、水渍、裂缝是感人的,也经历了多年的雨水洗礼,把这一“物性”保留。以每块单独分开绘画,以及按母校地砖规格比例缩小,在美术馆中构建一个“剧场”。它是冷静的、抽象的,我想当观众在与它对视的时候,去审视四年的生活或者进入这种情景。




作品名称:《同学系列--春》《同学系列--空》《同学系列--憩》《同学系列--忆》
作者姓名:聂宇霞
作品材料:纸本水彩、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49cm×34cm×4
指导老师:陈东锐
创作说明:人的面部表情是表达情绪最直白的方式。当人毫无戒备地释放情感信号时,是最真实、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
我想通过照相写实的绘画手法,去描绘人物肖像中更真实、更自然的情绪状态,不必去隐藏人物本就拥有的个性、情感和态度,同时融入装置艺术,强化人物肖像画的情绪表达,最终呈现出多维的视觉观看效果。
作品名称:《靠着窗沿的女人》油画修复过程
作者姓名:廖浩旭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116cm×78cm
指导老师:贾鹏
创作说明:本次展出针对广州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靠着窗沿的女人》及其作者自制的画框状况而展开对国内画框的探究。
作品表面堆积大量灰尘,边框有明显变形,外框下边也已经缺失, 画面有做底,但很薄,因此有颜料渗透到画布背面。作品最大的问题在于颜料层画像重色区域颜料粉化脱落的状况,清理时稍有不慎便会使得颜料层脱落,在修复时进行着重处理。
04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
2022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共展出来自具象、实验、公共三个工作室的60位学生的60件(组)作品。
具象雕塑工作室以超级写实的力量,民间艺术的趣味,主题创作的情怀,通过最古老的“手作”传统,承载理性与智慧的光彩。
实验雕塑工作室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在与物质的对话与共谋中,提出质询,呈现态度。公共雕塑工作室以“岭南传统”为题,继续探寻雕塑与公共性的新交集,通过艺术完成社会、文化、群体的链接。
作品名称:《花花补丁计划》
作者姓名:罗盛天
作品材料:羊毛毡、轻黏土、砖块、铁板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张弦、洛鹏
创作说明:在时间的推移下,村落、建筑、道路慢慢出现“皱纹”和“瑕疵”。这些缺陷不经意地生长着,或尖锐,或锋利。
我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让城市重新变得温和、圆润的方式。补丁计划的初衷是用羊毛毡填充于城市缺角,起到防磕碰的保护作用。
毛茸茸的小花,不光提示了潜在的危险,也点亮了灰暗的墙面与台阶,温暖了大家的心。
作品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接力参与其中,通过亲手修缮的补丁,让城市更加温馨可爱,也让疫情下的阴霾中闪现四处绽放的生机。
作品名称:《云纱重响》
作者姓名:吴泳敏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174cm×42cm×42cm、90cm×90cm×22cm、192cm×107.2cm×74cm
指导老师:张健、刘佳婧、屈金
创作说明:作品以传统香云纱染整技艺在纸张、布料、织带等软材料的染整试验为基础,在感知传统香云纱色彩、肌理的同时,以声音装置的方式呈现云纱重响的协奏,诉说岭南的“地方”故事,赞美自然的馈赠和先民的智慧,希望以艺术的方式反思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再造与重生。让云纱重“响”,“响”的是我们面对传统的态度、精神与自信。
作品名称:《马背上的法庭》
作者姓名:张灏
作品材料:铜
作品尺寸:310cm×110cm×40cm
指导老师:王海同
创作说明:移动的国徽,行走的法庭,将司法的光辉带到偏远地区的每一个角落。老法官踽踽独行的身影和闪亮的国徽,成为民族复兴历程坚韧的缩影,点燃了我们心中矢志不渝的激情。
作品名称:《25小时》
作者姓名:姚占涛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250cm×210cm×260cm
指导老师:张弦、洛鹏
创作说明:我们不停探索空间中的可能,探索未知的领域,是为了更好管理我们创造的时间概念以及许多专属于人类的自有产物。
《25小时》不是根据世界及各种事物的秩序构想空间,而是把空间构想为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本身。
通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链接,表达一种可以脱离时间和空间控制的缝隙。旨在向观众传递一种特立独行的、探索真实的态度,同时也对我们的生活和已建构的空间保持谨慎和怀疑的态度。对于未知的、不可知的事件以及过去、将来要有敬畏,更要有独立见解和探索真相的勇气。
作品名称:《双手——童趣》
作者姓名:卢春香
作品材料:硅胶、玻璃钢、布料
作品尺寸:90cm×85cn×70cm
指导老师:郑敏
创作说明:手,是记忆中的独特触角,是无需语言却直抵心灵的表白。儿时画在手腕上的手表,拿着花却藏在背后的羞涩心情,手里捧着丰收的水果时洋溢在脸上的微笑,所有这些都是至今仍可以触碰的生命情感。
05
跨媒体艺术学院
?
2022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中,跨媒体艺术学院共有68位学生参展,分别属于实验艺术专业、摄影与数码艺术专业和戏剧影视美术专业。
在秉持我院“立足当下、实验创新,整合公共知识、运用前沿技术”的理念之下,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人文与艺术间的温度、科技与艺术的力量及艺术融入社会的必要性。


作品名称:《景象,镜像》
作者姓名:施泽科
作品材料:数码印刷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吴伟烨
创作说明:2000年出生的一代,被称为千禧一代。这代人生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经历了从上个世纪过渡而来的事物和观念,也经历了新世纪的新事物和新观念的诞生。
作品以千禧一代的视角回望20年来的变化,对景象通过镜像的方式进行对照,以小见大展示整个大时代的城市化变迁,以期引发人们的思考。


06
工艺美术学院
?
工艺美术学院的同学们在广彩、掐丝珐琅彩、木雕、玉雕、金属工艺、岩彩画和漆艺课程中穿行游走,探索和构筑属于自己的工艺旅程。
他们的毕业创作,是无数个聚精会神的时刻凝聚而成的结晶,是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延展之物,这些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尊严、创造力、热情与匠心,当你认真观看、感受它们时,工艺的火炬便开始传递。
作品名称:《星燃》
作者姓名:陈瑶、陈永基
作品材料:大漆、螺钿、木片、干漆粉、金属粉、箔、蛋壳、瓦灰等
作品尺寸:220cm×780cm
指导教师:吴永强、余潮松
创作说明:大漆材料十分擅长表现层次丰富的画面,正如宇宙的广阔与深邃。这幅漆艺壁画的灵感即源于作者对宇宙与生命之间联系的思考:微小如构成生命的细胞,宏大如天体集合,它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宇宙大爆炸时形成的原子就是形成我们身体的原子,所以星星并不遥远,我们即是星星本身。
为了使这幅壁画与现代空间基调更加契合,作者在组织画面时刻意摒弃传统图案与符号,描绘了一幅介于写实与想象之间的星空景象。
它既可以是从某一星球的视角欣赏宇宙诞生的壮丽画面,又或是从宇宙观察自身,不禁感叹沧海一粟。在宏伟的宇宙中生命固然渺小,但追求理想的一生,也能如正在燃烧的恒星一般辉煌灿烂。
作品名称:《等量》
作者姓名:吴晓扬
作品材料:大漆、数码绘画
作品尺寸:漆画:110cm x 140cm/数码绘画: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余潮松、吴永强
创作说明:作品是关于劳动与时间,技术与生产力的。在同等时间当中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创作,一者为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一者为当下的数字技术。将两种方式所做的成果呈现在观众面前,由观众进行判断与思考。


作品名称:《舟舟》
作者姓名:庞天琪
作品材料:岩彩
作品尺寸:177.8cm×160cm
指导教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创作说明: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为主体进行探索,结合诺亚方舟的故事,意在向观者传达动物们同我们一样,有情感,有对于生的渴望与喜悦。
作品名称:《枯韵》
作者姓名:任韵洁
作品材料:纯银、珐琅
作品尺寸:8cmx4cmx10cm(其一)
指导教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创作说明:《枯韵》系列首饰意在表现自然形态的“枯”之美感。树木干枯落叶后空留肆意伸展的枝干;叶片腐败后残留下纤细脆弱又连结成网的经脉;细长的草叶在失去水分后的自然卷曲;入秋的树木一半枯黄又尚留半树绿意。
在这些枯景中,有着寂寥萧瑟之感,但却蕴含着昂扬的精神意志。“蜉蝣不饮不食,三日而终”,朝生暮死是它们一生的写照,它们短暂的生命却迸发蓬勃的生命力。
枯之下,万物生,在这些意味着逝去的景象中,包含了纯粹的、深刻的、永恒的生的力量,于是从古至今以枯为美,追求枯境,从未有止。


作品名称:《方子》
作者姓名:罗秋薇
作品材料:陶、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72cmx44cm炙麻黄/70x68cm 广藿香/72cmx57cm连翘/ 62x64cm金银花/?36cmx47cm绵马贯众
指导教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创作说明:国粹珍宝,韵味悠长,中草药文化底蕴深厚,早已深入万家灯火之间。在此次设计中,选择“清热解毒”为主旨,提取了连翘、金银花、广藿香、炙麻黄、绵马贯众五味草药,通过结合中草药植物自然生长形态与拟人化设计表现,呈现出鲜活喜人的草药娃娃。
材料上使用陶进行手工制作,也更具文化情怀与温度。设计旨在新时代审美下,让人们能够看到传统中草药文化迸发出新的展现方式,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也终将擦出热烈的火花。
07
艺术与人文学院
?
对图像建构的解读,对艺术现象的分析,是艺术与人文学院的主要关注点,四年的学术训练使得人文学子不满足于表面,而是更加好奇藏匿于表面之下的诸多信息。
无论是美术史还是艺术管理,都是从图像或艺术现象的表面深入,通过多重的“细读”和辨析,不断地发现问题,逐步靠近问题的核心,力图在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尝试给出新的回应。
在这个“从表面到进深”的过程中,艺术与人文学院的学生们也在丰富自己的视野和精神维度,从而踏入一个接一个新的问题领域。
作者姓名:曹颖雯
作品名称:《安德烈亚·曼坦尼亚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考古——以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园中祷告>为切入点》
指导教师:黄小茵
作品介绍:早期文艺复兴,一些有意识的学者掀起了考古活动的风潮,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随之兴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的注意,并且“古物”作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证据,为他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灵感。
安德烈亚·曼坦尼亚作为早期文艺复兴首批有意识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画家,他对“古物”有着强烈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这些“古物”的身影,但这些“古物”是真实存在还是画家个人想象呢?
鉴于此疑虑,本文以曼坦尼亚的伦敦国家美术馆《园中祷告》作品中“古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背景的古典雕塑和建筑的原型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再者,他另外一件不同时期但同主题的藏于图尔美术博物馆的《园中祷告》,不仅再度出现两座与前者背景建筑相似的建筑物,并且也有另外的古建筑出现。
以下文章将探究这二者之间是否有关联,还探索两件作品中代表不同宗教的建筑放于同一空间背后的原因。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曼坦尼亚的伦敦国家美术馆《园中祷告》的背景古物与东西罗马帝国的宗教有一定的理解。
?


作者姓名:邓思仪
作品名称:《艺术乡建与集体记忆重塑——以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例》
指导教师:沈森
作品介绍:唤醒乡村集体记忆对建构乡村地方感与认同感至关重要,乡村大地艺术节的建立重构了乡村集体记忆,使集体记忆发挥其功能,进一步实现艺术振兴乡村的愿景。
本文以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例,从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延续角度探讨艺术介入乡村如何重构乡村集体记忆,并实现集体记忆的传续,提升乡村社会价值,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作者姓名:何杰锋
作品名称:《广东科学中心家庭观众研究:以“实验与发现”展厅为例》
指导教师:付文军
作品介绍:博物馆的观众调查是博物馆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了解观众、认识观众众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博物馆走向社会,认识其自身的一种重要手段。
博物馆观众的研究的加强,反映了博物馆界对于博物馆观众的重视。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希望能在这里见到一场高质量的展览。博物馆也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提高博物馆的工作,必须了解观众,认识观众。
作者姓名:李婉
作品名称:《莫高窟第220窟“传记”——关于重构佛教洞窟的一个方法论实验》
指导教师:王玉冬
作品介绍:莫高窟第220窟作为初唐敦煌翟氏的家窟,保存有七世纪的初唐经变画。该窟是研究敦煌现存唐代佛教遗迹不可或缺的实物材料。
但目前中国学界关于第220窟的研究多集中于洞窟的基础研究和壁画解读,鲜少将第220窟视作整体,进行单窟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复原第220窟的方式,完成对于重构佛教洞窟方法论的实验,推进对于第220窟的立体认知,也便于更好地“走近”中国唐代敦煌地区产生的辉煌复杂的佛教视觉文化。
研究结果表明:
一、莫高窟第220窟的数次重修是基于翟氏家族对于敦煌局势变动后的实时反馈,可以钩联起莫高窟乃至敦煌内外的时空史序;
二、从佛教礼仪的角度对第220窟进行解读,能够更加清晰的呈现出第220窟内部空间多样的使用方式和多元的空间构成;
三、对于工匠和洞窟制作过程的挖掘,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技术美术史视野下第220窟艺术的“诞生”。期以本研究能为未来的单窟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作者姓名:林章源
作品名称:《空白的吸引力在哪裡?》
指导教师:王玉冬
作品介绍:如何看待画面中的空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空白有著不同于笔墨处的别样吸引力。
但是当我们从众多名画中选出一片空白并正视它时,我到底能看到些什么?空白在画面中究竟有著怎样的地位?表现为「无」的空白究竟有著怎样的內涵呢?
08
美术教育学院
?
教育,本质是价值对心灵的触动。以艺术触动人心,陶冶人格情操,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几十年来的办学宗旨。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对社会风气的矫正,在于用艺术触动人心。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美育在我国教育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表明了通过艺术审美的路径建立人的价值归属感的方针。
美术教育学院毕业创作正是以此为契机,不忘初心,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己任,怀瑾握瑜,任重载盛。
作品名称:《梦徊》
作者姓名:陈洪佳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水彩、彩铅、岩彩等)
作品尺寸:不同尺寸
指导教师:王丹、许以冠
创作说明:作品以系列小幅绘画展现为主,视觉小说呈现为辅。基于作者认知视角的现实碎片来进行联想与创作,表达作者在这一阶段对过去的怀旧、对于未来的思索。
作者想体现这种物是人非的可视化,选取一些生活中特定的、具有共鸣的符号,刻意地处理现实里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
然后通过绘画与文字游戏的结合,将视觉与感观引导至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这一特殊的阈限空间内,给人以记忆涌来的感受。
作品名称:《仙羽》
作者姓名:陈芷岚
作品材料:纸本设色
作品尺寸:214cm×107cm
指导教师:吴彩好
创作说明:湖光清澈,绿藤飘摇,碧波粼粼,浮萍点点,雍容的黑天鹅携雏缓缓而行,在蔓绿丛中悠游自在,如缎的羽毛乌黑透亮,玲珑曲项柔媚细长,高贵、优雅。绰约的身姿倒映水中,恰似水中仙子,“一江碧水任虞欢,戏罢深潭又浦滩。”优哉游哉!
作品名称:《云顶》
作者姓名:邵桂荣
作品材料:纸本设色
作品尺寸:140cm×70cm/20cm×33cm
指导教师:黄志娟
创作说明:以冬奥滑雪赛场为主题的意向山水作品,表达一种自由、拼搏的精神。
作品名称:《原生家庭说明书》
作者姓名:谢嘉俊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200cm×200cm
指导教师:欧阳莉
创作说明:原生家庭会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将问题聚焦于原生家庭影响下的遗留问题, 助人们摆脱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
以说明书的方式结合餐桌的形式进行呈现,餐桌是家庭中家庭成员最密集场所,将说明书的内容在餐盘上进行呈现,意在表达这个问题是我们需要解决,就如同我们每天需要用餐一般,营造家庭的氛围,希望能在这样的场景中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作品名称:《寻味与新生:一颗辣椒的故事》
作者姓名:杨天影、陈艳涛
作品类型:教育实践活动
作品内容:研学招募推文、研学教案、研学教具、研学手册、教学视频、教学评价
指导教师:梁迪宇、李琳、黄新然、张健昇
创作说明:本项目是以坪石为地点,根据坪石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故事为背景,让学生在对坪石产生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中,设计四个单元的美术课程。
本次课程是与乐昌市第二中学的师生一起实践,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的研学旅行课程。
课程通过两条线索的开展:一条是辣椒的生长过程,另一条便是坪石旧址的历史认识。课程最高潮和中心的部分,就是陈有记辣椒酱和坪石红色历史的交汇点最终使这两条线索汇集成一条主线——学生的一个整体发展。而在整体发展中,又体现出学生在学科知识、自然、人文、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09
线上展厅入口
?

“青春赋能,生涯 ”系列经验分享(十八)“华电储能考研经验...(永续青春之生涯)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