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考研真题精选

 2023-05-05 03:42:51  考研全程班多少钱    17
[摘要]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度。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慌,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谓此道德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于今不能谓此为道德。盖彼者,不过无疵而已,与社会虽...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度。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慌,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谓此道德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于今不能谓此为道德。盖彼者,不过无疵而已,与社会虽有若无。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谓“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否则,无道德可言。易言之,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若斯数语,包含无限道理。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己之尺,相染成风,使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度己亦用此尺,量入则去,所谓社会自觉心,社会进步者不远矣。

(节选自张伯苓:《以社会进步为教育目的》,1919年)

答:(1)材料中提到“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这体现了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以及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个方面:

①个体观念的社会化,就是个体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②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已成共识。学校教育对个体智力与能力的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比拟的。

③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和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2)材料中所反映的是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材料中“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度。”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基本主张:

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②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③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④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3)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所以,德育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德育,而且也包括一些社会劳动实践等间接的道德教育。

①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其优点是:a.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实践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b.有利于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c.迅速地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②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其特点是:

a.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道德渗透是德育;

b.道德学习的核心是价值观或态度的学习;

c.教材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很重要。

学校间接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各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学校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以及班主任工作。

2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最近,三(2)班品德与社会课的话题是“维护公共秩序”。倪老师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去过哪些公共场所,在那里干什么,进而指导他们根据功能的不同概括出七类公共场所。最后从每种类型中挑选出一个方便调查的场所,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从这其中场所的调查中概括出公共场所的一般生活规则,作为集体作业提交,并在班级里交流。

小明所在的小组恰好有七位同学,经商量决定每人调查一种场所。小明就住在剧院附近,还有亲戚在剧院上班。他自告奋勇,承担剧院调查的任务。小刚说他周末恰好会跟爸爸去看球赛,顺便可以了解体育馆的观众守则。另外五位同学则分别负责调查社区服务中心、公交车站、超市、医院和图书馆。

小明发现其他小组采取了类似的分工,他把各组去剧院调查的同学叫到一起,组队进行调查。小明的姑妈接待了调查小组,她告诉孩子们:观众来剧院现看演出要准时入场,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必须在演出间歇进场退场。观看演出时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不能随便鼓掌叫好,不能吃东西,不能拍照,不能接打电话,手机必须静音等,剧院宣传与推广部的负责人还邀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出儿童剧,让他们现场体会看戏规则的道理所在,出了剧院,小明发现剧票的背面就写有《观众守则》,但是没有提到姑妈所说的“坐中间的观众尽可能先入座,坐两旁的观众稍后入座”之类的礼仪,一位同学说,幸亏有姑妈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到书面规定之外的一些公共生活礼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维护剧场秩序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小明带着调查结果回到自己的学习小组,和调查其他公共场所的同学一道交流,总结公共场所一般都要遵行的行为规范,大多数情况下,小组成员都能迅速达成共识,但在“保持安静”上发生了争论,小刚说:在体育馆看球赛时不一定要保持安静,反倒可以呐喊鼓掌吹号击鼓,为球队加油助威。小刚的异议令人不快,但是大家都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实话,所以在小组研究报告中,除了陈述一般规则之外,还讲到了一些例外。

这份研究报告获得了全班最高分,倪老师在班上表扬这组同学对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全组欢呼雀跃,一一跟小刚击掌相庆。在以往的小组活动中大家多少有些嫌弃小刚,因为他调皮捣蛋,老是给小组制造麻烦。这一回,大家对小刚刮目相看。没有想到小刚不同寻常的发现,他在讨论中坚持的不同意见,居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小刚兴奋得满脸通红,心里乐开了花,他突然意识到今后可以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赢得同学的尊重。他的父母听了他的讲述,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鼓励他改正缺点,用良好的表现在班上树立威信。

小刚妈妈悄悄地给倪老师打电话,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倪老师放下电话,陷入沉思,她终于明白小刚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原来是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一个帮助小刚的改善计划在她的脑海里迅速酝酿……

(1)结合材料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程序。

(2)结合教例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效果。

(3)结合材料论述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统考2018年研]

答:(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小组合作学习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

①材料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是:社会实践讨论。

②材料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是:提出问题-开展计划-(合作探究)实践搜集资料-找到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

(2)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①知识与技能方面:规则制定的合理性与遵守规则。

②过程与方法方面: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则。

③德育方面:遵守规则。

④学生合作精神与实践方面:同学们相互学习,改变对他人看法,相互合作和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学习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⑤激励与自我觉悟方面:小刚获得了激励,更愿意自我觉醒的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

(3)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①教育的内涵

教育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②教育的外延

教育的外延不仅仅只局限于狭义的教育,更包括广义的教育。有效教学应该以学校教育主导,善于利用教育的外延,渗透到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材料中的教育走出学校,渗透到社会与家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学习社会规范等,促进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从小刚的例子可发现,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够使教育产生合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湖北师范大学1183名研究生被一次性清退!究竟考研难还是读研难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7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