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23-04-18 20:43:07  考研全程班多少钱    13
[摘要]

2018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一、名词解释1.推恩令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



2018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推恩令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天津教案

1870年天津发生的教案。由于天津法国教堂涉嫌迷拐幼孩等罪行,引起居民愤恨,数千人前往教堂抗议。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杀人,群众当场将他打死。接着,群众放火烧毁教堂等处房屋,杀死外国教士等20人。事后,法、英、美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遣军舰到天津海口及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调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接着又派李鸿章会同办理。曾、李杀20人,充军 25人,把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派崇厚为钦差大臣赴法国道歉,并赔银五十余万两。

3.变文

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唐代佛教宣讲经文,以普通人为对象的是为俗讲。俗讲的话本,称为变文。由于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因此变文很快从最初只讲唱佛经故事,发展到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传记等,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变文对当时的传奇小说、后来的宋人话本以及民间的弹词说唱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流传下来的变文,是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的,已整理出版的辑本有《敦煌变文汇录》《敦煌变文集》和《敦煌变文校注》等多种。

4.同文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设立的机构,附属于总理衙门。该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以后兼收年岁较长的满汉科举出身人员。是清代在北京开办的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901年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5.中山舰事件

1926年蒋介石利用中山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又称三·二〇事件。1926年3 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 国焘至广州,釆取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6.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7.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于11世纪末成书。内容涉度自然科学、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书中还记述作者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现和创见,如他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的见解和见闻的笔录,总结了沈括多年来对科学技术、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记录了许多当时中国劳动人民在工业、工程上的杰出发明,保存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8.府兵制

西魏、北周至隋唐的兵制。西魏宇文泰创建,起源于鲜卑的部落兵制。有六柱国,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府为一军,共二十四军。隋初军府改称骠骑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领。大业三年(607年)改称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击郎将统领。各府分隶十二卫,府兵称“卫士”。唐贞观十年(636年)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左右果毅尉。天下十道共设六百三十四府,分属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大部分在京师附近。卫士平日务农,农闲军训,服役时自备兵器衣粮,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临时命将统领,事毕解甲归农。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

9.长城抗战

1933年中国军队为阻止日本侵略军入关南下在长城一线的战斗。1933年3月初,日军侵占热河,继续向长城一线进犯,长城抗战爆发。驻守喜峰口的第二十九军从3月9日至4月中旬屡挫日军攻势,并主动出击,夜袭敌营,守住了阵地。驻守古北口的第十七军与日军激战两月,阵地被日军逐次突破,才奉命撤退。第三十二军、第三十五军分别在冷口、怀柔对日军进行了反击。4月初,日军攻陷秦皇岛等地,使长城线上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5月下旬,中国军队相继放弃长城各口,长城抗战失败,使华北处于十分危急的境地。

三,简答题

1.东汉庄园的特点

(一)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经过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土地兼并,东汉的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 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宗族宗法色彩浓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东汉地主田庄往往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社会动乱时,每个田庄就是一个坞堡。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在庄园里所处地位不同,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田庄主常以宗主的名义对族人进行安抚慰问,阶级矛盾与对抗相对比较缓和,从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

(3)拥有私人武装。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主要由依附农民中的青壮年男子组成,称为“部曲”或者“家 兵”,其任务是看家护院,后来转变成豪强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和拥兵割据的武装力量。

(4)与自耕农经济相比,地主田庄具有很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地主田庄实力雄厚,可以组织大规模农业生产,具有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等的能力,这是个体自耕农不可能做到的。

(二)历史地位:

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也有了发展。但东汉政权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豪强宗法势力统治的基础上,这也是东汉一代的地方宗法势力不断发展,以至于控制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造成严重的封建割据,形成军阀混战、三国分立的重要原因。

2. 明代倭寇之患

明朝建立后,厉行海禁,除了政府与海外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外,其它民间海上私人贸易一概禁止。从永乐到嘉靖年间,海禁时紧时松,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海禁政策形成了强烈的矛盾。海上武装走私与海盗劫掠在东南沿海声势大盛。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批无业游民、渔民纷纷加入走私贸易队伍,成为社会治安一大问题。嘉靖二十八年明朝政府首次把王直集团骚扰沿海地区,称为“倭人入寇”,起因于一时不明真相的地方官的仓皇报告。嘉靖三十一年明朝政府又在此设巡视大臣,推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走私集团则采取武装对抗的态度,终于形成了所谓“倭患”。嘉靖倭寇的首领大都是中国人,前期李光头,中期王直,后期张琏。如王直是徽州海商出身,经营海上走私贸易,嘉靖三十一年吞并了另一股海盗后,横行海上,成为海上走私集团的领袖,由于要求通商不果,便抢掠浙东沿海,次年遭官军围剿,无处容身,逃往日本,以五岛列岛为根据地,还在平户建造了邸宅,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王直的队伍中确有一批真倭,他们是受王直集团雇佣。长期以来把倭患说成是日本海盗的入侵,原因非常复杂。其一,倭寇中确有一部分真正的日本人。其二,王直等人有意制造混乱,以假乱真,保护自己。其三,明朝平倭将领为了冒报战功,虚张声势。在作战失利时谎称倭寇进犯,夸大敌情;稍有斩获,便把一般海盗冒充真倭上报。

由于倭患严重,明政府倾全力平定,直到嘉靖四十三年平倭战争宣告结束。然而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是明朝政府逐步放弃了海禁政策。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去世,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

3.五四时期马列主义的传播

十月革命对中国最大最深刻的影响是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中国最早

歌颂十月革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李大钊于1918年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并阐明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前途。

五四之后,首先是一些有影响的刊物开始以较大篇幅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被陆续翻译出版。1919 年9月李大钊把他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长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该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1920年 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成员不仅以多种形式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且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实际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要通过日文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

四,论述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贵族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时期。曹魏时期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巩固自己势力的工具,一些当朝为官的家族逐渐独占上品,垄断高官,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西晋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将世家大族的特权固定下来,使西晋初步形成了门阀政治的格局。

(一)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原因。两晋之际,南渡士族成为南方政权的核心,与皇权共同治理江东,形成了皇权政治的特殊形式——门阀政治。东晋立国江南,无论是政治影响还是军事实力都极为有限,不得不借助于自中原南迁的士族以及南方本地士族的联合支持。东晋朝廷对士族特别是士族中的代表人物,给予尽可能多的倚重和照顾,以至于使高门士族的首领得以和东晋皇室在实际上分享统治权力,他们控制了最重要的军政实权,把皇帝的权力压缩到有限的范围之内,出现了“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局面。其中琅邪王氏对晋元帝的拥戴之功无人可及,其权势盛极一时、无可比拟,故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种皇帝和高门士族共掌国政的局面,在东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又先后控制朝廷中枢。

(二)南朝至隋唐,门阀政治的衰落及原因。(1)作为士族代表的高门士族已经严重衰败。颍川庾氏、樵国桓氏、太原王氏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已基本覆灭,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高门人才凋零,失去实权,仅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他们首先是鄙薄武职、脱离军权,其次是不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最终只能出任俸禄优、品级高、事务清闲的所谓“清官”。(2)寒人的兴起。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南朝的将帅,也多是庶族寒门出身。寒人的兴起,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和门阀士族的衰落。(3)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

2. 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

(一)一战与巴黎和会。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 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一律废止。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立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

(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 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 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 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 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解决。

(三)北伐时期。主要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是 1861年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不平等条约设立的。1927年2月19日、20日,英国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中英关于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中英关于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正式将汉口、九江英租界交还中国。

(四)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至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税自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年南京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

(五)二战时期。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 同时宣布废止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年1月11日,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止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

(六)共和国时期。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


2018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推恩令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天津教案

1870年天津发生的教案。由于天津法国教堂涉嫌迷拐幼孩等罪行,引起居民愤恨,数千人前往教堂抗议。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杀人,群众当场将他打死。接着,群众放火烧毁教堂等处房屋,杀死外国教士等20人。事后,法、英、美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遣军舰到天津海口及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调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接着又派李鸿章会同办理。曾、李杀20人,充军 25人,把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派崇厚为钦差大臣赴法国道歉,并赔银五十余万两。

3.变文

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唐代佛教宣讲经文,以普通人为对象的是为俗讲。俗讲的话本,称为变文。由于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因此变文很快从最初只讲唱佛经故事,发展到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传记等,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变文对当时的传奇小说、后来的宋人话本以及民间的弹词说唱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流传下来的变文,是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的,已整理出版的辑本有《敦煌变文汇录》《敦煌变文集》和《敦煌变文校注》等多种。

4.同文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设立的机构,附属于总理衙门。该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以后兼收年岁较长的满汉科举出身人员。是清代在北京开办的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901年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5.中山舰事件

1926年蒋介石利用中山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又称三·二〇事件。1926年3 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 国焘至广州,釆取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6.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7.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于11世纪末成书。内容涉度自然科学、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书中还记述作者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现和创见,如他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的见解和见闻的笔录,总结了沈括多年来对科学技术、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记录了许多当时中国劳动人民在工业、工程上的杰出发明,保存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8.府兵制

西魏、北周至隋唐的兵制。西魏宇文泰创建,起源于鲜卑的部落兵制。有六柱国,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府为一军,共二十四军。隋初军府改称骠骑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领。大业三年(607年)改称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击郎将统领。各府分隶十二卫,府兵称“卫士”。唐贞观十年(636年)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左右果毅尉。天下十道共设六百三十四府,分属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大部分在京师附近。卫士平日务农,农闲军训,服役时自备兵器衣粮,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临时命将统领,事毕解甲归农。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

9.长城抗战

1933年中国军队为阻止日本侵略军入关南下在长城一线的战斗。1933年3月初,日军侵占热河,继续向长城一线进犯,长城抗战爆发。驻守喜峰口的第二十九军从3月9日至4月中旬屡挫日军攻势,并主动出击,夜袭敌营,守住了阵地。驻守古北口的第十七军与日军激战两月,阵地被日军逐次突破,才奉命撤退。第三十二军、第三十五军分别在冷口、怀柔对日军进行了反击。4月初,日军攻陷秦皇岛等地,使长城线上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5月下旬,中国军队相继放弃长城各口,长城抗战失败,使华北处于十分危急的境地。

三,简答题

1.东汉庄园的特点

(一)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经过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土地兼并,东汉的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 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宗族宗法色彩浓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东汉地主田庄往往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社会动乱时,每个田庄就是一个坞堡。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在庄园里所处地位不同,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田庄主常以宗主的名义对族人进行安抚慰问,阶级矛盾与对抗相对比较缓和,从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

(3)拥有私人武装。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主要由依附农民中的青壮年男子组成,称为“部曲”或者“家 兵”,其任务是看家护院,后来转变成豪强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和拥兵割据的武装力量。

(4)与自耕农经济相比,地主田庄具有很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地主田庄实力雄厚,可以组织大规模农业生产,具有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等的能力,这是个体自耕农不可能做到的。

(二)历史地位:

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也有了发展。但东汉政权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豪强宗法势力统治的基础上,这也是东汉一代的地方宗法势力不断发展,以至于控制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造成严重的封建割据,形成军阀混战、三国分立的重要原因。

2. 明代倭寇之患

明朝建立后,厉行海禁,除了政府与海外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外,其它民间海上私人贸易一概禁止。从永乐到嘉靖年间,海禁时紧时松,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海禁政策形成了强烈的矛盾。海上武装走私与海盗劫掠在东南沿海声势大盛。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批无业游民、渔民纷纷加入走私贸易队伍,成为社会治安一大问题。嘉靖二十八年明朝政府首次把王直集团骚扰沿海地区,称为“倭人入寇”,起因于一时不明真相的地方官的仓皇报告。嘉靖三十一年明朝政府又在此设巡视大臣,推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走私集团则采取武装对抗的态度,终于形成了所谓“倭患”。嘉靖倭寇的首领大都是中国人,前期李光头,中期王直,后期张琏。如王直是徽州海商出身,经营海上走私贸易,嘉靖三十一年吞并了另一股海盗后,横行海上,成为海上走私集团的领袖,由于要求通商不果,便抢掠浙东沿海,次年遭官军围剿,无处容身,逃往日本,以五岛列岛为根据地,还在平户建造了邸宅,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王直的队伍中确有一批真倭,他们是受王直集团雇佣。长期以来把倭患说成是日本海盗的入侵,原因非常复杂。其一,倭寇中确有一部分真正的日本人。其二,王直等人有意制造混乱,以假乱真,保护自己。其三,明朝平倭将领为了冒报战功,虚张声势。在作战失利时谎称倭寇进犯,夸大敌情;稍有斩获,便把一般海盗冒充真倭上报。

由于倭患严重,明政府倾全力平定,直到嘉靖四十三年平倭战争宣告结束。然而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是明朝政府逐步放弃了海禁政策。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去世,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

3.五四时期马列主义的传播

十月革命对中国最大最深刻的影响是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李大钊于1918年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并阐明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前途。

五四之后,首先是一些有影响的刊物开始以较大篇幅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被陆续翻译出版。1919 年9月李大钊把他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长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该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1920年 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成员不仅以多种形式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且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实际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要通过日文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

四,论述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贵族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时期。曹魏时期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巩固自己势力的工具,一些当朝为官的家族逐渐独占上品,垄断高官,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西晋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将世家大族的特权固定下来,使西晋初步形成了门阀政治的格局。

(一)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原因。两晋之际,南渡士族成为南方政权的核心,与皇权共同治理江东,形成了皇权政治的特殊形式——门阀政治。东晋立国江南,无论是政治影响还是军事实力都极为有限,不得不借助于自中原南迁的士族以及南方本地士族的联合支持。东晋朝廷对士族特别是士族中的代表人物,给予尽可能多的倚重和照顾,以至于使高门士族的首领得以和东晋皇室在实际上分享统治权力,他们控制了最重要的军政实权,把皇帝的权力压缩到有限的范围之内,出现了“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局面。其中琅邪王氏对晋元帝的拥戴之功无人可及,其权势盛极一时、无可比拟,故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种皇帝和高门士族共掌国政的局面,在东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又先后控制朝廷中枢。

(二)南朝至隋唐,门阀政治的衰落及原因。(1)作为士族代表的高门士族已经严重衰败。颍川庾氏、樵国桓氏、太原王氏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已基本覆灭,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高门人才凋零,失去实权,仅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他们首先是鄙薄武职、脱离军权,其次是不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最终只能出任俸禄优、品级高、事务清闲的所谓“清官”。(2)寒人的兴起。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南朝的将帅,也多是庶族寒门出身。寒人的兴起,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和门阀士族的衰落。(3)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

2. 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

(一)一战与巴黎和会。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 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一律废止。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立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

(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 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 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 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 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解决。

(三)北伐时期。主要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是 1861年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不平等条约设立的。1927年2月19日、20日,英国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中英关于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中英关于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正式将汉口、九江英租界交还中国。

(四)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至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税自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年南京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

(五)二战时期。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 同时宣布废止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年1月11日,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止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

(六)共和国时期。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

2018年考研报名常见问题初试及命题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