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基础考研真题2022年参考书目

 2022-11-01 14:04:54  考研全封闭辅导班    14
[摘要]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答案】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甫旅居州时的作品,它由八首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答案】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甫旅居州时的作品,它由八首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组成,本诗是其中一首。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 难酬,心境寂寞阴郁。在《秋兴》中,诗人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和清凄的秋声,风格悲壮苍凉,意境深远。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作者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亮讽的秒号,本福人的寒气,使人的非流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首定了一个非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遇零、秋气萧森奇寓伤


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领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奋“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般态气情,骇浪滔天,阴云师地。这里老村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师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从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星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忧,对家人家乡的思令。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成边的将十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其言“语不惊人死不休"。该诗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如领联中的“兼接”一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级以急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从菊”,表明客居惠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原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潜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从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秋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直下,凸显的是"顿挫”。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尽西风、季庭归未。求用问舍,怕应着儿,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秋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装神,搵英雄泪。

【答案】 辛弃疾是南宋木出的爱国词人,他曾亲自集结两千余人起义以抗金,后投入北方最强大的抗金队伍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南归后他空有满腔救国的热情 但不被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即是这一心境下的创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当时词人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便借登建康城西心亭游览之际抒发了郁结心头的愤满。

从结构方面来看,本词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词的上片登高远眺,由物及人,触景生情。先写秋高气爽的南国秋色--水天相连,苍茫清冷,江天无际,秋色无边;紧接着写山的形状--挺拨秀丽如“玉簪”,似“螺髻”,既绘声绘色又抒情传神,面对眼前的美景,此人想到的却是沦陷区无知无情的山此时也因中原沦丧而向人们"献愁供恨”;最后写登楼远眺,并由外物联想到自身--似“断鸿”的辛弃疾22岁时率众南下,离开论陷区父老兄弟的他就像是一只失群的孤雁,而他的报国忠心至今仍无人领会,只能空配宝剑伤心地站在常心亭上看夕阳西沉,听孤鸿哀鸣。

词的下片是借典抒情,以之明志。先通过古人故事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既不愿像张翰那样只思莼鲈美味,也不愿像许汜那样只知“求田问舍”,其中的“休说怕着”等字从反面入笔,表达了词人不甘从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接着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细说自己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苦闷心情;至干“可惜"三句,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的“忧秋”所在-国势日益衰微,而自己不得不虚度年华;最后三句以问句作结,照应前文,写了词人忠贞爱国却无人理解的苦闷:有谁能想到唤来歌女抚慰英雄的忧伤?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如此落泪,可见其已伤心至极。然而,更让人伤心的事,英雄的心境竟然从不被人理解。这与上片中"无人会,登临意”前后照应,读来的确荡气


回肠。

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看,这首词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矢志报国的情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交织而成的那种特有的沉雄豪壮的“稼轩风”。“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栏杆拍遍”,胸怀报国大志,耻于“莼鲈之思求田问舍”,气度何其豪壮!悲恨填鹰,无人理会,国势危殆,无路请缨,虚度光阴,空酒英雄之泪,感情何其沉郁!全词将豪情郁气一并交织,将词的壮美发挥到了极致。

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
内蒙古农业大学22考研复试分数线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4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