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23-04-22 06:01:26  考研全封闭辅导班    6
[摘要]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帮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18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帮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18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唐律疏议

唐朝颁布的国家法典,是刑律和注疏的合编。本名《律疏》。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唐永徽三年(652),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并设有问答,成三十卷,于次年颁行。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疏与律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开元二十五年(737)又重加刊定,故今所见刊本有永徽以后的地名、职官、名物及避讳字样。全书分十二篇,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五百条。《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为唐后各代立法所本,并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古代法律产生一定影响。

2.毛诗

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中国诗论的第一篇专著。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3.驻藏大臣

清政府设立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最高官员。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在拉萨设钦差驻藏办事大臣,驻拉萨,管理西藏事务。乾隆时,提高其职权,规定其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有关西藏的重要人事、行政、军事、外交、财政等,均由驻藏大臣裁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驻藏大臣的设置,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

4.忽里勒台

蒙元时期负责推举大汗的军政会议。为蒙古语音译,又作“忽里台”。《元朝秘史》释为“聚会”。原为氏族内部会议,蒙古兴起后成为蒙古各部选举大汗和决定军国大事的贵族代表会议。1206年成吉思汗就是由忽里勒台所推选出来的。此后新君须通过忽里勒台推举,君权须经其正式承认,故形式上仍例行召开。元世祖忽必烈以后渐废。

5.司寇

周代官名。《周礼·秋官司寇》说:“秋官司寇,使帅其之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称为“刑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有大司寇、小司寇、士师等官。春秋时各国诸侯亦设之,如孔丘曾为鲁司寇。南方楚、陈等国称司寇为司败。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寇。

6.《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7.张之洞

(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年间,他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82年,他出任山西巡抚,1884年擢升两广总督。中法战争期间,他主战,奏准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设立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办卢汉铁路,与李鸿章争夺权势。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他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维新变法。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在帝国主义策划下,他参与所谓“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地区人民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事。1907年,他调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有《张文襄公全集》。

8.中华革命党

民国初年由孙中山组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指1928年由谭平山等人成立的国民党左派组织。1914年 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国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同年底,谭平山在上海开始筹组新党的工作。在筹组过程中,决定为继承孙总理革命的遗志,拟采用在二次革命失败时代孙总理所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作为新党的名称。1928年春召开了成立大会,邓演达被选为党的总负责人。活动范围仅限于文化教育界,组织上缺乏统一领导。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同年8月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这标志着中华革命党的结束和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正式建立。

三,简答题

1.?简述元对西藏的管理

元朝对西藏的管理。元朝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来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以后,元朝皇帝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既是佛教的最高首领,统领全国佛教;又是西藏地区的最高政治首领,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务。除去委任帝师外,元朝又设置中央和地方机构,直接管辖西藏。在中央设宣政院,主管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军、民之政,以帝师领院事,设置院使十员,其中为长者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二者必由帝师推荐僧人担任,以下设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又在西藏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此外,还在西藏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等。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

2.?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 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3.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即用适当方法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的手中,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的土地,对富农和地区区别对待,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2)1947年7月9日,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两个原则:一是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无土地的农民都分得了自己的土地其作用意义在于,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支援解放战争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4.简述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内容及影响

(一)主要内容。(1)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 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4)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二)历史意义。中共八大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它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提出的许多新方针、新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对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论述题

1.?论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但自魏晋以来,由于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再加上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江南,以及江南自身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所有这些都促使南方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东汉末年起,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最终完成。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发展;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来说其过程为:

(1)东汉末至三国时吴国对江南的开发。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牛耕之法、水利灌溉事业都推广到江南地区。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仅为江南增加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工具和先进技术,这为吴国对江南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从全国总的经济发展看,这一时期江南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开发仅限于平川和交通发达的地区。吴立国之后,在江南的广大地区建立屯田,奠定了江南农业和水利发展的基础,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大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黄河流域战火连绵,北方人民举族南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峰。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人民共同致力于江南的发展。农业方面,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以及种植方法的改进,使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商业方面,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建康、成都等都有非常繁荣的商业,还出现了用于商品交换的市场。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安史之乱后,北方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但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又有不少北方人因避乱而南迁,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保持了迅速发展的势头,其总体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唐后期,江南人民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纺织业、造纸业、造船业、茶叶生产都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长江流域的商业更为活跃,出现了扬州、益州等商业城市。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夜市。

(4)五代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五代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社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南方各政权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下游的吴和南唐以及吴越,经济发展更为显著。五代南方都重视发展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生产方面也各有新的发展,南方的商业也相当活跃。总之,全国的经济重心,经过五代,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

(5)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特别是靖康之变后,中原战乱再起,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南迁的高峰。“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南方经济也随之出现了第三次飞跃。农业方面,水利建设、生产技术、种植方法、粮食产量等都迅速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造船业、制瓷业等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商业极其繁荣,如江浙一带已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商业中心。自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 最终完成。

(二)影响: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同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2.?论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特点分析

(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商办企业的出现。产生的主要途径:第一,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和买办,除了投资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之外,有的也独自投资经营近代企业,创建了一批纯粹由私入经营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少数手工工场或手工作坊,通过采用机器生产,走上了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这种情况较少,而且他们的资本很有限。

当时出现的比较出名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巢丝厂、贻来牟机器嬙坊、同文书局、天津自来火公司、通久源轧花厂等。

(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第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过程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主要不是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生产的阶段而产生的,大部分是在外国资本的入侵后,工场手工业遭到破坏和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的情况下,由官僚、地主、商人、买办直接投资创办的。第二,工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尤其以上海最多,广州、武汉、天津次之。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投资少、利润高的缫丝、火柴、面粉等轻工业部门和小型采矿业,机器制造业微乎,其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第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道路极为艰难。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资金、设备、原料和产品销售方面不同程度地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在企业开办、关税、厘金及专利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本国封建势力或多或少地保持一定联系。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以及本国封建主义之间,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又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这些特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一种反映。

3.论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倡导和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

?形成过程:

(1)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3)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标志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4)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5)“八一三事变”后,改组军队,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未参加长征、留驻根据地的军队改编为新四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特点: ?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除极少数汉奸和卖国贼以外,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统一战线内,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复杂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和作。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存在严重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了正确的策略。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长期性。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长期存在。(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有力的国际环境。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2018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唐律疏议

唐朝颁布的国家法典,是刑律和注疏的合编。本名《律疏》。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唐永徽三年(652),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并设有问答,成三十卷,于次年颁行。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疏与律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开元二十五年(737)又重加刊定,故今所见刊本有永徽以后的地名、职官、名物及避讳字样。全书分十二篇,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五百条。《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为唐后各代立法所本,并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古代法律产生一定影响。

2.毛诗

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中国诗论的第一篇专著。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3.驻藏大臣

清政府设立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最高官员。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在拉萨设钦差驻藏办事大臣,驻拉萨,管理西藏事务。乾隆时,提高其职权,规定其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有关西藏的重要人事、行政、军事、外交、财政等,均由驻藏大臣裁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驻藏大臣的设置,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

4.忽里勒台

蒙元时期负责推举大汗的军政会议。为蒙古语音译,又作“忽里台”。《元朝秘史》释为“聚会”。原为氏族内部会议,蒙古兴起后成为蒙古各部选举大汗和决定军国大事的贵族代表会议。1206年成吉思汗就是由忽里勒台所推选出来的。此后新君须通过忽里勒台推举,君权须经其正式承认,故形式上仍例行召开。元世祖忽必烈以后渐废。

5.司寇

周代官名。《周礼·秋官司寇》说:“秋官司寇,使帅其之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称为“刑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有大司寇、小司寇、士师等官。春秋时各国诸侯亦设之,如孔丘曾为鲁司寇。南方楚、陈等国称司寇为司败。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寇。

6.《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7.张之洞

(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年间,他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82年,他出任山西巡抚,1884年擢升两广总督。中法战争期间,他主战,奏准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设立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办卢汉铁路,与李鸿章争夺权势。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他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维新变法。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在帝国主义策划下,他参与所谓“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地区人民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事。1907年,他调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有《张文襄公全集》。

8.中华革命党

民国初年由孙中山组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指1928年由谭平山等人成立的国民党左派组织。1914年 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国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同年底,谭平山在上海开始筹组新党的工作。在筹组过程中,决定为继承孙总理革命的遗志,拟采用在二次革命失败时代孙总理所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作为新党的名称。1928年春召开了成立大会,邓演达被选为党的总负责人。活动范围仅限于文化教育界,组织上缺乏统一领导。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同年8月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这标志着中华革命党的结束和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正式建立。

三,简答题

1.?简述元对西藏的管理

元朝对西藏的管理。元朝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来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以后,元朝皇帝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既是佛教的最高首领,统领全国佛教;又是西藏地区的最高政治首领,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务。除去委任帝师外,元朝又设置中央和地方机构,直接管辖西藏。在中央设宣政院,主管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军、民之政,以帝师领院事,设置院使十员,其中为长者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二者必由帝师推荐僧人担任,以下设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又在西藏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此外,还在西藏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等。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

2.?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 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3.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即用适当方法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的手中,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的土地,对富农和地区区别对待,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2)1947年7月9日,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两个原则:一是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无土地的农民都分得了自己的土地其作用意义在于,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支援解放战争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4.简述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内容及影响

(一)主要内容。(1)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 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4)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二)历史意义。中共八大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它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提出的许多新方针、新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对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论述题

1.?论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但自魏晋以来,由于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再加上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江南,以及江南自身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所有这些都促使南方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东汉末年起,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最终完成。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发展;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来说其过程为:

(1)东汉末至三国时吴国对江南的开发。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牛耕之法、水利灌溉事业都推广到江南地区。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仅为江南增加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工具和先进技术,这为吴国对江南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从全国总的经济发展看,这一时期江南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开发仅限于平川和交通发达的地区。吴立国之后,在江南的广大地区建立屯田,奠定了江南农业和水利发展的基础,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大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黄河流域战火连绵,北方人民举族南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峰。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人民共同致力于江南的发展。农业方面,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以及种植方法的改进,使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商业方面,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建康、成都等都有非常繁荣的商业,还出现了用于商品交换的市场。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安史之乱后,北方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但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又有不少北方人因避乱而南迁,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保持了迅速发展的势头,其总体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唐后期,江南人民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纺织业、造纸业、造船业、茶叶生产都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长江流域的商业更为活跃,出现了扬州、益州等商业城市。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夜市。

(4)五代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五代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社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南方各政权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下游的吴和南唐以及吴越,经济发展更为显著。五代南方都重视发展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生产方面也各有新的发展,南方的商业也相当活跃。总之,全国的经济重心,经过五代,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

(5)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特别是靖康之变后,中原战乱再起,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南迁的高峰。“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南方经济也随之出现了第三次飞跃。农业方面,水利建设、生产技术、种植方法、粮食产量等都迅速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造船业、制瓷业等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商业极其繁荣,如江浙一带已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商业中

心。自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 最终完成。

(二)影响: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同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2.?论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特点分析

(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商办企业的出现。产生的主要途径:第一,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和买办,除了投资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之外,有的也独自投资经营近代企业,创建了一批纯粹由私入经营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少数手工工场或手工作坊,通过采用机器生产,走上了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这种情况较少,而且他们的资本很有限。

当时出现的比较出名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巢丝厂、贻来牟机器嬙坊、同文书局、天津自来火公司、通久源轧花厂等。

(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第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过程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主要不是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生产的阶段而产生的,大部分是在外国资本的入侵后,工场手工业遭到破坏和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的情况下,由官僚、地主、商人、买办直接投资创办的。第二,工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尤其以上海最多,广州、武汉、天津次之。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投资少、利润高的缫丝、火柴、面粉等轻工业部门和小型采矿业,机器制造业微乎,其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第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道路极为艰难。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资金、设备、原料和产品销售方面不同程度地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在企业开办、关税、厘金及专利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本国封建势力或多或少地保持一定联系。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以及本国封建主义之间,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又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这些特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一种反映。

3.论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倡导和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

?形成过程:

(1)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3)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标志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4)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5)“八一三事变”后,改组军队,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未参加长征、留驻根据地的军队改编为新四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特点: ?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除极少数汉奸和卖国贼以外,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统一战线内,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复杂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和作。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存在严重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了正确的策略。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长期性。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长期存在。(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有力的国际环境。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

2017考研数学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