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扬州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军机处_保民_思想

 2023-04-18 18:11:04  考研全封闭辅导班    6
[摘要]

原标题:2015扬州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扬州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禅让制 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



原标题:2015扬州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扬州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禅让制

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替与继承的一种制度。尧舜时期实行 禅让制度。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是在民间选择继承人。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摄行政务。在长期考察之后,尧终将首长之位禅让给舜。舜到晚年也同样禅位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禅让时都要经过“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实际上“四岳十二牧”就是联盟议事会成员,他们有权推选军事首长。

2.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田亩征税的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史学界对初税亩中土地税的性质及税亩制本身的历史意义存在着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取税,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4.前四史

二十四史中前四部的总称。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体例上均为纪传体。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偏重使用“春秋笔法”,在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5.军机处

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任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无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三、论述题

1.西周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1)敬天保民思想

西周时期的统治阶级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思想,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最高统治者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玉天下的“天子”。但是前有商之代夏,后来又有周之代商,都相继变革了天命,即"汤、武革命”。这样的历史事实,又使他们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文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为了 "保民",统治者还须“明德”,这就是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的功夫,同时也要加强对"民”的思想约束。“敬天”“保民"“明德”,反映了西周时期统迨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德政的重要,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

(2)教育

周朝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西周时代,文化教宵为贵族所垄断,无论中央国学还是地方乡学,均由官府开设,而且学校就设在官府中,教育的特点也是"政教合一'因而叫做"学在官府”,亦称"官学”。

3,天文

西周时期,天文学有相当进步。《诗经》中有火、箕、斗、牛、室、毕等星宿名称。到战国时期,天文 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名称和方 位明确。二十八宿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坐标图,日、月、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的运行,彗星、新星、流星的出现,都可以在这个坐标图上标定出方位来。根据恒星的方位,又可以比较准确地推算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的到来。二十八宿的划分和应用,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就。

2.隋初促进社会生产的措施

大索貌阅

隋唐时地方官亲自检查百姓年貌形状,以便核实户籍的制度。隋大业五年(609),民部侍郎裴蕴因当时“户口多漏”,又诈伪老小以避赋役的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国家收入,故建议推行“大索貌阅”。“大索”的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而“貌阅”目的则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通过严责官吏执行,“若一人不实,官司解职,里正、里长皆远流配”,奖励告密,“若纠得一丁,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等办法,达到“进丁”及增加“新附口”的目的。据记,当年进丁二十四万三千人,新附六十四万一千五百人。

输籍定样

隋朝初年,户籍混乱,一方面存在诈老诈少逃避租税的现象,另一方面,强宗大族隐庇户口,隋文帝开皇年间曾采取大索貌阅政策检括户口,但成效有限。于是隋文帝便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法——中央政府制定“输籍定样”即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州县,每年正月初五,限令派人下乡,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的登记,旨在拆散大户,经过历年检括,从中析出若干大户。开皇九年(599)隋朝旧境之内的民户由隋初的四五百万户增加到六七百万户,大业二年(606)又增加到八百九十万户。

隋朝大运河

为了巩固政权,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从已经成为富庶地区的江南运转物资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以及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隋开通贯通南北水路的大运河。隋朝开运河始于文帝时期,当时引渭水从大兴城到达潼关,长三百里,名广通渠,转运关中物资。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共分四段: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并且继续实行均田制。

3. 南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及表现

宋代商业的发展,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宋朝的户籍制度规定,佃农(客户)直接编入国家户籍,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获得了人身自由。人口流动加快,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从政治上来看,宋朝形成了一个从总体上看比较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治环境。首先,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口纷纷南迁,带去了劳动力、技术和财物,使南方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靖康之难”后,又发生了一次人口大迁移,结果不仅政治中心南迁,经济中心也南迁了,南方得到了充分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终于超过了北方。其次,宋朝建国后所采取的各种削弱地方权利的措施,使中央政府的力量空前加强,它改变了地区阻隔、交通不畅、政令与赋税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商品、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再次,宋代统治者实行的“守内虚外”政策,使宋朝把主要力量放在国内,有效地维持了国内的长期稳定,也使得商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此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显著进步,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1)农业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和改善耕地;圩田大量增加,粮食亩产提高,以至于当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占城稻的栽种进一步推广; 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

(2)手工业方面:制瓷业和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纺织业初步发展;造纸和雕版印刷技术提高;造船业迅速发展。

(3)对外贸易方面:南宋的对外贸易空前繁盛;瓷器开始成为主要输出品;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输出窗口;泉州、广州等城市形成外国商人聚居区,称为“蕃坊”。

(4)在货币方面:广泛使用带有纸币性质的流通债券;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印制、发行和管理。

4.清初中央机构

(一)内阁。清朝沿袭明制。仍以内阁作为政府的中枢机构,以内阁大学时作为宰辅,但实际上内阁的实权远不及明朝。内阁的职责一如明朝,但由于它的一些重要事务分与后来所设的南书房和军机处,因此实际权力比明朝要小。

(二)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是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议政制度的雏形可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明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设置议政五大臣,他们同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参与机务。皇太极时期在每旗增设议政大臣三人,开始出现带职衔的议政大臣。此后,由宗室贵族‘八旗旗主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确定下来,这种议政大会即称议政王大臣会议。

(三)军机处。清代雍正设立的处理机要的中枢机构。雍正年间,因与准葛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军机处的中枢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内阁,但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正式的衙门。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大臣无定员,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中选用,军机处设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八人,轮流担任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具体工作。又有军机行走,入值办事。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废止,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顶点。

5.南朝的更迭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的孙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的格局,220年后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263年蜀汉亡于魏,280年吴亡于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建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刘曜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

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南朝历经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起义,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之后分别自立为北齐与北周。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统一北方。578年9北周武帝死后,政权逐渐掌握在杨坚手上。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长达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

2015扬州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禅让制

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替与继承的一种制度。尧舜时期实行 禅让制度。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是在民间选择继承人。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摄行政务。在长期考察之后,尧终将首长之位禅让给舜。舜到晚年也同样禅位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禅让时都要经过“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实际上“四岳十二牧”就是联盟议事会成员,他们有权推选军事首长。

2.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田亩征税的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史学界对初税亩中土地税的性质及税亩制本身的历史意义存在着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取税,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4.前四史

二十四史中前四部的总称。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体例上均为纪传体。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偏重使用“春秋笔法”,在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5.军机处

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任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无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三、论述题

1.西周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1)敬天保民思想

西周时期的统治阶级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思想,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最高统治者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玉天下的“天子”。但是前有商之代夏,后来又有周之代商,都相继变革了天命,即"汤、武革命”。这样的历史事实,又使他们在不动摇"天命"的

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文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为了 "保民",统治者还须“明德”,这就是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的功夫,同时也要加强对"民”的思想约束。“敬天”“保民"“明德”,反映了西周时期统迨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德政的重要,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

(2)教育

周朝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西周时代,文化教宵为贵族所垄断,无论中央国学还是地方乡学,均由官府开设,而且学校就设在官府中,教育的特点也是"政教合一'因而叫做"学在官府”,亦称"官学”。

3,天文

西周时期,天文学有相当进步。《诗经》中有火、箕、斗、牛、室、毕等星

宿名称。到战国时期,天文 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名称和方 位明确。二十八宿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坐标图,日、月、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的运行,彗星、新星、流星的出现,都可以在这个坐标图上标定出方位来。根据恒星的方位,又可以比较准确地推算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的到来。二十八宿的划分和应用,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就。

2.隋初促进社会生产的措施

大索貌阅

隋唐时地方官亲自检查百姓年貌形状,以便核实户籍的制度。隋大业五年(609),民部侍郎裴蕴因当时“户口多漏”,又诈伪老小以避赋役的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国家收入,故建议推行“大索貌阅”。“大索”的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而“貌阅”目的则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通过严责官吏执行,“若一人不实,官司解职,里正、里长皆远流配”,奖励告密,“若纠得一丁,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等办法,达到“进丁”及增加“新附口”的目的。据记,当年进丁二十四万三千人,新附六十四万一千五百人。

输籍定样

隋朝初年,户籍混乱,一方面存在诈老诈少逃避租税的现象,另一方面,强宗大族隐庇户口,隋文帝开皇年间曾采取大索貌阅政策检括户口,但成效有限。于是隋文帝便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法——中央政府制定“输籍定样”即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州县,每年正月初五,限令派人下乡,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的登记,旨在拆散大户,经过历年检括,从中析出若干大户。开皇九年(599)隋朝旧境之内的民户由隋初的四五百万户增加到六七百万户,大业二年(606)又增加到八百九十万户。

隋朝大运河

为了巩固政权,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从已经成为富庶地区的江南运转物资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以及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隋开通贯通南北水路的大运河。隋朝开运河始于文帝时期,当时引渭水从大兴城到达潼关,长三百里,名广通渠,转运关中物资。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共分四段: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并且继续实行均田制。

3. 南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及表现

宋代商业的发展,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宋朝的户籍制度规定,佃农(客户)直接编入国家户籍,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获得了人身自由。人口流动加快,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从政治上来看,宋朝形成了一个从总体上看比较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治环境。首先,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口纷纷南迁,带去了劳动力、技术和财物,使南方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靖康之难”后,又发生了一次人口大迁移,结果不仅政治中心南迁,经济中心也南迁了,南方得到了充分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终于超过了北方。其次,宋朝建国后所采取的各种削弱地方权利的措施,使中央政府的力量空前加强,它改变了地区阻隔、交通不畅、政令与赋税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商品、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再次,宋代统治者实行的“守内虚外”政策,使宋朝把主要力量放在国内,有效地维持了国内的长期稳定,也使得商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此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显著进步,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1)农业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和改善耕地;圩田大量增加,粮食亩产提高,以至于当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占城稻的栽种进一步推广; 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

(2)手工业方面:制瓷业和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纺织业初步发展;造纸和雕版印刷技术提高;造船业迅速发展。

(3)对外贸易方面:南宋的对外贸易空前繁盛;瓷器开始成为主要输出品;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输出窗口;泉州、广州等城市形成外国商人聚居区,称为“蕃坊”。

(4)在货币方面:广泛使用带有纸币性质的流通债券;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印制、发行和管理。

4.清初中央机构

(一)内阁。清朝沿袭明制。仍以内阁作为政府的中枢机构,以内阁大学时作为宰辅,但实际上内阁的实权远不及明朝。内阁的职责一如明朝,但由于它的一些重要事务分与后来所设的南书房和军机处,因此实际权力比明朝要小。

(二)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是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议政制度的雏形可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明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设置议政五大臣,他们同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参与机务。皇太极时期在每旗增设议政大臣三人,开始出现带职衔的议政大臣。此后,由宗室贵族‘八旗旗主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确定下来,这种议政大会即称议政王大臣会议。

(三)军机处。清代雍正设立的处理机要的中枢机构。雍正年间,因与准葛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军机处的中枢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内阁,但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正式的衙门。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大臣无定员,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中选用,军机处设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八人,轮流担任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具体工作。又有军机行走,入值办事。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废止,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顶点。

5.南朝的更迭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的孙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的格局,220年后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263年蜀汉亡于魏,280年吴亡于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建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刘曜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

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南朝历经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起义,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之后分别自立为北齐与北周。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统一北方。578年9北周武帝死后,政权逐渐掌握在杨坚手上。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长达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就业不行,我该咋办还要报小语种嘛考研英语上外毕业生硕士...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