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嘉慧跨学科考研受哪些因素驱动

 2023-04-06 05:58:24  考研全封闭辅导班    13
[摘要]

闫嘉慧.跨学科考研受哪些因素驱动[eb/ol].(2022-12-22) https://mp.weixin.qq.com/s/cgstxmw_v0uwtjhbd5o1vg “跨学科考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下文将从高校招生、学生报考、国家政策等方面,探究跨学科考研受哪些...



闫嘉慧.跨学科考研受哪些因素驱动[eb/ol].(2022-12-22)
https://mp.weixin.qq.com/s/cgstxmw_v0uwtjhbd5o1vg



“跨学科考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下文将从高校招生、学生报考、国家政策等方面,探究跨学科考研受哪些因素驱动。

规模驱动:
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与考研热趋势

我国研究生教育总体规模经历了自1978年恢复研究招生制度以来的补偿性扩张(至1988年增长到19.9万人)到高校扩招政策(1999年)间接推动下的持续性扩张[1]。据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1999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7.23万人,在学硕士生17.95万人[2],至202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105.07万人,在学硕士生282.29万人[3],招生规模已是1999年的14.5倍,可见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发展,本科毕业生的规模也迅速膨胀。面对就业的压力以及国家对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的需求,不少本科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这就使得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也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自2016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长15.8%[4]。从近年的数据来看,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341万,比2019年增加了51万人,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377万,比2020年增加了36万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更是达到了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5],增幅为21%,可见考研热已成为一种社会趋势。考研是进入研究生教育的入口门卡,对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与考研热的背景之下,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考生今后的发展,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考研及跨学科考研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效益驱动:
能实现综合性目标且有现实可行性

近年来持续扩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不断需求的大势潮流使得跨学科考研的现象也日益普遍。很多本科生在确定读研方向时会综合考虑专业的就业形势、自身的兴趣、学校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将读研视为另一次选择的机会,希望能够通过研究生转专业来实现高考未实现的愿望[6]。因此,跨学科考研成了很多学生的选择,跨考类型从相邻专业到文转理、理转文的大幅度跨越皆有。早在 2004 年中国就成立了“跨考网”、“跨考教育”等教育服务机构,专门为跨学科考研的学生提供择校、择专业、复试准备等多个方面服务[7]。一项研究发现,在2007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报考中,随机调查的近300位研究生之中跨学科考研人数已高达 47.7%。[8]在2010年,也有研究调查显示,当年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招考的学生中,接近一半的考生选择了跨学科考研。[9]《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较全面地调查了考研人群的报考特征,调查发现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报考的学生分别占总调研人数的48%、78%、63%。由此可见,选择跨学科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尽管笔者尚未找到目前跨学科考研的官方人数统计,但从一些社会现象以及一些学者所做过的相关调查当中,跨学科考研的热度可见一斑。然而,跨学科考研现象的普遍化与国内有关跨学科考研相关研究的薄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跨学科考研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理论的研究亟需加强。

政策驱动:
国家重视跨学科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跨学科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大势所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高等教育只有打破日益僵化的学科界限,在尊重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培养跨学科领域的人才,才能紧跟世界发展潮流。2013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指出完善创新人才需要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在优化人才培养方面,文件表明要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10]。2018年,《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11]。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指出,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新门类。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下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也是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符合我国建设高层次、创新性人才队伍的需要,而跨学科教育则是产生输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2]。重视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如果跨学科考生对自身没有清晰的定位,而是盲目地跨考,那么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也将面临困境。由此,帮助考生树立科学的报考观念,将复合型、多学科思维人才与跨学科考生的特性联系起来,既能为跨学科考研群体提供一些解决思路,也能为当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做一些扩充。

[1]李永刚.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动力、影响与发展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 2021(02):77-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tnull_841.html
[3]中华

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
[4]2022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
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2/detail.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举[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12/t20211228_590672.html
[6]王传毅,程斯辉.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跨学科考研现象分析[j].湖北招生考试,2009(18):39-41.
[7]曹丽.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9]曹丽.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t20130419_154118.html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交叉学科”成第14个学科门类
[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1/t20210114_509767.

html
选择比努力重要2019适合跨专业考研的10大专业_考生比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