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新高!明天341万考研大军将走进考场,大学生该不该考研

 2023-03-07 09:42:37  考研全封闭辅导班    11
[摘要]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这个周末,341万人考研大军将走进考场,迎战人生又一场大考。而这个数字意味着,2020年逐鹿考研“战场”的考生人数比去年再增 51万人。为什么考研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考生报名呈现哪些新态势?考生结构有...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这个周末,341万人考研大军将走进考场,迎战人生又一场大考。而这个数字意味着,2020年逐鹿考研“战场”的考生人数比去年再增

51万人。

为什么考研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考生报名呈现哪些新态势?考生结构有哪些特点?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奋斗者的梦想,走近考研人群,记者力图勾勒一幅鲜活的考研图鉴。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

个人认为,本科生多数都在考研的原因主要有:%20

一是用人单位标准越来越高。体制内用人单位逢进必考,但是往往都设有一个门槛:研究生以上。高校更是这样,很多高校非博士不要。还有一些单位无论是单位岗位能不能用得上研究生,都一律把标准定到研究生以上。

之所以这样,人事单位也有难处,如今本科生的基数实在太大了,要不要求985、211,要不就要求研究生以上,甚至有的单位还会要求第一学历必须211、985,甚至参考一下高考分数也都在情理之中。%20

二是没有靠山和背景的本科生就业难度大。不少用人单位“萝卜招聘”,本来就已经内定了非要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然后再堂而皇之地增加面试环节,通过面试来确保想要的人“入围”。有部分笔试成绩优秀的只能当作陪衬。本科生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考研到相对公开、对人才的真才实学要求高的大城市去谋求出路。%20

三是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讲是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个衍生品。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基本不会依靠子女来承担家庭负担只要儿女有能力往上考,绝大多数父母会全力支持,甚至不惜代价。有人曾经计算过研究生毕业后收入与家庭投入的性价比。但这种评价与孩子的成家立业后的前途,家庭的幸福,子孙后代的知识积累相比,考研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

多数人考研会有一些社会问题%20。比如很多学生结婚的年龄会推迟,可能会带来一些人口社会问题。还就是国家未必需要这么多研究生,这种现象造就的很高学位、低能力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已经发现所谓的高学历人才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基本的技能都不具备。实际上,工作能力更多的是在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而不是靠“研究生”这样的经历去提升。%20

其实讨论这个问题真的不必采用一种特别严肃,非此即彼,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不妨用轻松一点的思维方式来考虑。

作为大四学生,摆在面前的是三条路:

1.就业;

2.考研;

3.家里蹲啃老;

第3种咱们不提倡也不考虑,那么就只有1、2两种选择,就业或者考研。在面对两个选择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认为这是“互斥”的两种选择,非此即彼。

但是打开思路想一想,这两种选择真的绝对互斥么?

首先,考研是每个大四学生都拥有的权利,而且非常便利,既然拥有这个权利,为啥不考考试试呢?为啥上来就放弃呢?不管家庭条件如何,是否急于就业,都可以报名去考呀,即便考不上,那么自己在准备考试时读的书,考试时经历的过程,不都是人生财富吗?有什么损失呢?

再来,如果考上了,读书就一定会和就业互斥吗?笔者在研究生时期做了多份实习工作,写了很多广播稿,还参与编辑了书籍,这些当时看起来“没啥用”的事情恰恰为我现在的写作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与其说考研与就业互斥,不如说考研与那段时间是否能赚钱互斥,和是否能获得短期收益互斥。当然,笔者并不支持考研和就业谁优于谁的二元对立的观点,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需求和合理性,只是在这里轻松地为大家打开一下思路。

毕竟,只关注于结果,我们人类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归宿,而关注于过程,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20

早年,高中生以上就是知识分子,初中生就是知识青年。现在,随着大学生近乎普及到过去的扫盲情况一样。那不上大学的几乎只有打工和自主创业的份儿了。

近几年大学要求博士学位的才能进校当老师,据我所知研究生学历的才有应聘到北京的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师资格。

无形中,学历把知识阶层做了细化,学历和能力基本是等同的了,不再是有能力无学历的时代认知了。每个招聘单位都喜欢招学历高的,因为大学生普及到无法来证明能力了。现在博士生成为上上等,能博士毕业的也真算是学霸到底了。

还有一个原因,大学生们有学历,缺乏能力主要是心性的不成熟,成长过慢。对事情的判断力,主观意识太弱,希望晚些参加工作。这和全社会家庭教育偏文化知识,忽视社会知识教育,社会,家庭责任感等有绝对的关系。

过去学生渴望毕业独立工作,现在很多人恐惧心理,不敢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所以考研是可以让自己再成熟一些。研究生是博士生的后备军,说明接下来就是剧增的博士生报考大军来临。这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就业的门槛高了,所以考研人多是非常正常的了。

现在教育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又没有大的风险,当然报考的也就多了,有多少学生是发自内心想做教育的,无非就是挣钱就业相对容易罢了。

我认为:考研有必要没必要能考就考,拿到文凭好找工作,拿到文凭好考博士,%20随行就市了。%20

这个新闻里面看到了从社会焦虑,传导到老师父母的焦虑,传导到学生焦虑。整篇新闻里谈到的和就业相关的数据,从数据反映出了就业市场的严峻,更反映出了为了就业而出现的各种焦虑心情和针对这样的就业市场而带来的自我调整。在焦虑心情中,人就容易迷失方向,忘记初心。

所以这种心态的调整很有可能是盲目的攀比和随大流。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家和政府部门可以去把握和改变这个大流的方向。改变人们对于研究生教育的真正含义的理解。因为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培养研究型的人才。举一个我比较熟悉的社会工作专业的例子。

在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学的本科和硕士都有资格申请实习和临床实践,也有资格去获得相关的注册和认证。反而读到了博士学位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从所有的课程设置里面都没有了临床和实践,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的方法,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所以在国外的大学里研究生教育里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已经有了一定工作经验,或者是年龄比较大的学生。

而并不全是那种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博士的学生。另外一个例子是,国外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找到对口的工作也相对更容易,而且也并不会被人看做低人一等。在中国人眼里,读职业教育的学校往往就是失败者或者学习不好的表现。这些都是可以从国家层面通过政策改革和宣传进行改变的。

从微观层面,每一个学生就需要从内心出发,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和想做的事情。最近比较热映的电影的导演应该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但是这个时候就需要顶住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父母老师的压力,还有自己内心的那种焦虑。这个往往只有信念比较强的人,能独立思考的人才可以做到。

否则的话,非常建议去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职业规划师去帮忙和辅助。他们会帮你拨开迷雾,看清楚自己内心。这样,我们虽不能够说这个人是否会成功,但起码这个人生活起来,工作起来会更开心和快乐。%20

考研的热度不断提升,其背后的推手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优质就业岗位对学历和学校的门槛提高,本科及以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下降,学生出于“改变身份”的目的投身考研。

二是“万般皆下品%20,惟有读书高”传统思维的影响,既有考生自我提升的期许,也有来自家长或亲友施加的压力。

三是肓从,比如跟从同宿舍的同学或者好友报考。这种情况往往是准备不足,大多以弃考了之。事实上,无论准备考研,还是考上以后读研,都是极其艰苦的过程,更要付出财力和机会成本,考研读研的选择必然是一种理性行为。

适合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于是否考研,因人而异。无论结果怎样,通过考研的准备,对知识的固巩以及心理的磨砺,对考生来说都会受益。%20

考研热基本是近些年常规话题,我担忧的是两点∶

第一,媒体年年都拿考研来说事儿,已经成功形成一种舆论,就是本科学历不够,考研是潮流。大量毕业生追随潮流就不好了。本科四年没有扎实的阅读和思考,研究生两三年可能更功利,不见得收获更大,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功利性的虚耗。当学生能不受潮流裹挟,自主冷静决定是否考研时,他可能更能珍惜三年读研生活。

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和学生,从上大学之初就开始准备考研,甚至组建考研班或考研书院之类组织,典型的学历主义。

第二,用人观念和人才评价标准滞后,工作绩效不敌光鲜学历,在招聘升职等环节设置学历限制,带来了负面效应。如中学教师需清北博士,且限第一学历等新闻。

我们应该改变一种想法,那就是“本科,硕士或是博士就是能否找到更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不应该被看成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台阶或是踏板,如果是的话我们的大学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有什么区别呢?“该考,不该考?”这个问题应该由学生们自己来回答,而不是我们。

如果是给建议的话,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要考虑的是“适合,不适合”以及“需要,不需要”的问题。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在为自己的科研道路做准备,打基础,初探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能从现象看到本质,具备初步的批判性思维,扩充自己的知识广度。

当决定成为博士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给自己的生涯烙上了“科研”的道路,能够向本质性问题挑战,通过科学方法论得出阶段性建议或给出有科学价值的结果。换一个比较好理解的比喻,站在金字塔

尖上的人,他/她的眼界会更宽广也更深入,但实际上他们给自己脚下留出的位置并不大。

又到一年考研时,今年报考人数创新高,到明年公布成绩,那时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现在的考研多少有点变味,手段高于目的,真的想通过读研从事相关研究的并不多,多的是想将其作为手段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考研群体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是把考研当作就业不成的收容站,没准备好就业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于是考研;

二是想通过读研改变人生,这其中既有不入流的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已就业对工作不满意的往届生,考研成了改变身份和状况的不二法门;

三是除上两种之外的其他人。

当然,不管哪种动机,其行为无可厚非,但希望他们都能理性地思考一下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自己是否适合所报考的专业,不要一腔青春热血撞上将来现实的冷水。

个人认为大学生是否要考研,主要还是看学生个人的意愿吧。如果学生本人在学业上有着强烈的目标和研究方向,那么加入考研大军好好复习,争取考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但是,如果学生本人,并没有强烈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具体的学习安排,也不想走钻研学术的路子,那就没必要随大流考研。很多人认为,读研出来以后会大大增加找工作的几率。可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已不是那种唯学历是从。很多本科毕业生,整体素质高,能力强,一样会成为应聘单位的香饽饽。

从某种角度来看,考研人数是宏观经济状态的一张晴雨表。报考人数增多,说明就业市场严峻,同时也说明经济发展增速减缓,市场投资力度变弱。 是不是该考研,依然还是取决于两点:

其一,家庭经济状态。有家底,继续考研读研,这自然可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家庭条件一般般,还是早点遨游市场比较合适,毕竟读研有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其二,个人职业规划。这一点无需多议。

标签:
北京寄宿考研志同道合研友,单人单桌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