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湖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

 2023-01-05 02:50:23  考研全封闭辅导班    6
[摘要]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1412—1431)是百年战争末期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法国民族女英雄。一译冉?达克,军事家、天主教圣徒。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十六岁时声称得到 “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1429年,她率军六千,重创英军,解除奥尔良之围,扭转了战局。贞德被称为“奥尔良姑娘”。成为法国人民斗争的旗帜。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 俘,教会法庭秉承英国人的旨意,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 法国鲁昂当众处死。后来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1920年5月16日她被封为圣人,她的纪念节日被定在5月30日。圣女贞德成了 罗马天主教会里最受欢迎的圣人之一。

3.新教

反对旧天主教的新教派。是欧洲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绘的各教派,主要包括马丁?路德建立的路德教派和加尔文建立的加尔文教派。路德教派在16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传入北欧各国,挪威、丹麦、瑞典分别在1536年、1537年、1541年改奉路德教。其他欧洲国家也有一部分信徒。加尔文教在西欧传播甚广,瑞士、尼德兰、英、法及德国南部均有大量加尔文教徒。加尔文教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宗教旗帜.

4.自然状态学说

“自然状态”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基石,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逻辑推演的前提。自然状态说在近代初期的盛行,可归因于近代政治学的数学论证方式的流行。18世纪欧美政治思想形成了两条支流,一条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和亚当˙弗格森开创的以经验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一条是浸透着笛卡尔理性主义的民主主义,它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卢梭。洛克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分析了自然状态的缺陷,形成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个人自然权力制约国家权力的自由主义理论。同样,卢梭也是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描述了自然状态的图景以及向文明社会运动的过程,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民主主义思想。洛克卢梭政治思想的差异是来源于他们对同一逻辑起点的不同假设,也就是说,他们的自然状态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5.《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公诸于世。全书除前言外,分为四章:一、资产者与无产者;二、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6.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7.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8.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该学派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关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更直接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的理论继承者;同时,还受到了黑格尔、康德、弗洛伊德和浪漫主义等众多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

9.凯末尔主义

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在1919-1931年的土耳其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10.正统主义原则

“正统主义”是指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由法国外交部长塔列朗提出的一项原则,即旨在肯定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并恢复其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维也纳会议以1815年6月9日《最后议定书》的签订而结束。会后,按照“正统主义”原则,许多国家被推翻的旧王朝得以卷土重来。这一原则符合所谓“正统”君主的利益,却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精神。

二,简单题

1.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一)背景。公元前509年(或前508年),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方案在公民 大会上通过。他针对梭伦改革犹未深入触动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作了较彻底的改革。

(二)主要内容。(1)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 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他将阿提卡的平原、山地、海岸三大地区各分成十个小区,称三一区,然后在三大区中各取一小区“三结合”,组成十个新行政区即地域部落。这样阿提卡就从原4部落的基本划分变为10部落划分,每个部落包括3个不相邻的三一区。(2)五百人会议。在组成新的选区之后,克利斯提尼便以10个部落各选50人 组成新的五百人会议,取代梭伦的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所有公民不分等级皆可担任,比四百人会议更民主。(3)改革以前按血缘部落征兵的办法,实行按地区部落征兵,每部落提供一队重装步兵、若干骑兵及水手,并且选举一名将军为统领。10名将军组成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4)实行陶片放逐法。按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政治放逐,因投票时把定罪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而得名。操作程序为每年召开一次特别公民大会,讨论国内是否存在危害民主制度的公民。如果大会认为有这样的人,便召集另一次特别大会,公民可将危害者的名字写在碎陶片上。写有同一人名的陶片数量超过6000即表示多数通过,此人应被放逐国外10年。放逐期间不牵连家属并保留被放逐者财产。

(三)意义。克利斯提尼改革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肃清了氏族制残余,最终结束了雅典国家政体从贵族制向民主制的过渡,从而在世界文明史上首次确立了一整套民主体制。

2.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一)过程。三十年战争的起因是捷克人反抗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 治。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引起捷克新教贵族 的强烈反对。他们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抵制,冲入皇帝在布拉格的行宫,按当地惩罚叛逆的习俗,将皇帝派来的两名使节从窗户扔了出去。这一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 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最初战争仅限于德意志境内,皇帝及支持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两大集团之间作战。但是不久丹麦、尼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相继加入战争,英国、俄国、教皇和波兰等则因支持不同的集团而纷纷介入,三十年战争遂演变为国际战争。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3年),丹麦阶段(1625-1629年),瑞典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一法国阶段(1635-1648 年)。1648年,交战各方经过协商共同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结束了三十年战争。

(二)历史意义。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和约》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1)它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定了国家主权的平等。(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4)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主权是国家的属性,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的国家主权学说和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认同。这就否认和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关系中的世俗化倾向加强了。(5)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其中,在法国体现得最为明显。(6)和约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3.列宁《四月提纲》的内容及影响

(一)内容:

(1)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

(2)提出了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

(3)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的战争仍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要摆脱这场战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用“革命和平发展”的方式, 广泛地发动群众运动,以尽快地掌握革命的主动权。同时,列宁也提醒人民要警惕资产阶级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革命;

(5)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

(二)意义: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奥古斯都元首政治的实质

(一)元首政治。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成为罗马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但由于共和制度的影响和维护共和传统的势力仍然存在,他并未直接称帝,而是采用“元首”称号实行个人的军事独裁,建立了元首制的统治形式。元首乃元老院中首席元老和公民中第一公民。屋大维采用这一称号,显示自己忠于共和制,而非实行军事独裁。所谓元首制,实际上就是指用第一公民的名义来对罗马进行统治的制度。

屋大维在公元前32-前23年连任执政官。公元前29年,屋大维从东方返回罗马,获得“元首”称号。当年,他还被赋予监察官的权力,次年即改组了元老院。在重新确定的元老名单中,屋大维名列首位,成为首席元老。公元前27年1月,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的尊称和其他荣誉,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3个行省,统率20个军团,为期10年,后来这个期限又得到延长。公元前23年,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但得到卸任执政官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公元前12年,他又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司长。公元前2年,屋大维重又担任执政


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至此,屋大维的权力达到顶峰。

(二)评价。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实质上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从表面上来看,屋大维统治时期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和官职依然存在,他所拥有的各种职权都是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的,其中有些职务和权力在共和时代也不乏先例。其实,屋大维假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加上他在当时享有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特别是他掌握着军队的领导权,保证了他对国家事务的最高决定权。

三,论述题

1.论述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

(一)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科学方面,特别在自然科学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二)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

2.15-16世纪西欧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

(一)这一时期在政治上是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时期。西 班牙通过再征服运动、王朝联姻统一了西班牙,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英法两国则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其特征是国王个人专权,也依据“君权神授”说,把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集于一身,并且依靠官僚制度和常备军,对全国实行集权统治。

(二)宗教改革。此阶段,西欧出现了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为形式的社会改革运动。1517年10月31日,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宗教改革运动期间,德国爆发了 1524-1525年的农民战争。 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并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英王亨利八世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与罗马教皇决裂。16世纪后期起,天主教会展开了反宗教改革的活动。

(三)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革命的开始,也是自然科学摆脱神学控制独立发展的标志。布鲁诺提出新的宇宙理论,指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个星系的中心,太阳系之外还有无数个庞大的行星系。开普勒通过对天体的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伽利略进一步论证哥白尼学说的科学性,批判“地心说”的荒谬,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推动了天文学和唯物论思想的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也有很大的进展。比利时医生维萨里总结了当时解剖学的成就,按系统分别叙述了人体结构。英国心理学家哈维论证了血液的循环运动,特别强调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慕尼黑协定》的签定及影响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

《慕尼黑协定》给了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以致命一击。张伯伦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使斯大林对英法将法西斯祸水引向东方的企图不能不有所警惕。因此,说一年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订立没有受到《慕尼黑协定》的影响是不客观的。

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1412—1431)是百年战争末期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法国民族女英雄。一译冉?达克,军事家、天主教圣徒。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十六岁时声称得到 “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1429年,她率军六千,重创英军,解除奥尔良之围,扭转了战局。贞德被称为“奥尔良姑娘”。成为法国人民斗争的旗帜。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 俘,教会法庭秉承英国人的旨意,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 法国鲁昂当众处死。后来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1920年5月16日她被封为圣人,她的纪念节日被定在5月30日。圣女贞德成了 罗马天主教会里最受欢迎的圣人之一。

3.新教

反对旧天主教的新教派。是欧洲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绘的各教派,主要包括马丁?路德建立的路德教派和加尔文建立的加尔文教派。路德教派在16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传入北欧各国,挪威、丹麦、瑞典分别在1536年、1537年、1541年改奉路德教。其他欧洲国家也有一部分信徒。加尔文教在西欧传播甚广,瑞士、尼德兰、英、法及德国南部均有大量加尔文教徒。加尔文教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宗教旗帜.

4.自然状态学说

“自然状态”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基石,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逻辑推演的前提。自然状态说在近代初期的盛行,可归因于近代政治学的数学论证方式的流行。18世纪欧美政治思想形成了两条支流,一条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和亚当˙弗格森开创的以经验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一条是浸透着笛卡尔理性主义的民主主义,它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卢梭。洛克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分析了自然状态的缺陷,形成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个人自然权力制约国家权力的自由主义理论。同样,卢梭也是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描述了自然状态的图景以及向文明社会运动的过程,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民主主义思想。洛克卢梭政治思想的差异是来源于他们对同一逻辑起点的不同假设,也就是说,他们的自然状态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5.《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公诸于世。全书除前言外,分为四章:一、资产者与无产者;二、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6.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7.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8.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该学派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关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更直接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的理论继承者;同时,还受到了黑格尔、康德、弗洛伊德和浪漫主义等众多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

9.凯末尔主义

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在1919-1931年的土耳其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10.正统主义原则

“正统主义”是指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由法国外交部长塔列朗提出的一项原则,即旨在肯定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并恢复其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维也纳会议以1815年6月9日《最后议定书》的签订而结束。会后,按照“正统主义”原则,许多国家被推翻的旧王朝得以卷土重来。这一原则符合所谓“正统”君主的利益,却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精神。

二,简单题

1.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一)背景。公元前509年(或前508年),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方案在公民 大会上通过。他针对梭伦改革犹未深入触动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作了较彻底的改革。

(二)主要内容。(1)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 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他将阿提卡的平原、山地、海岸三大地区各分成十个小区,称三一区,然后在三大区中各取一小区“三结合”,组成十个新行政区即地域部落。这样阿提卡就从原4部落的基本划分变为10部落划分,每个部落包括3个不相邻的三一区。(2)五百人会议。在组成新的选区之后,克利斯提尼便以10个部落各选50人 组成新的五百人会议,取代梭伦的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所有公民不分等级皆可担任,比四百人会议更民主。(3)改革以前按血缘部落征兵的办法,实行按地区部落征兵,每部落提供一队重装步兵、若干骑兵及水手,并且选举一名将军为统领。10名将军组成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4)实行陶片放逐法。按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政治放逐,因投票时把定罪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而得名。操作程序为每年召开一次特别公民大会,讨论国内是否存在危害民主制度的公民。如果大会认为有这样的人,便召集另一次特别大会,公民可将危害者的名字写在碎陶片上。写有同一人名的陶片数量超过6000即表示多数通过,此人应被放逐国外10年。放逐期间不牵连家属并保留被放逐者财产。

(三)意义。克利斯提尼改革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肃清了氏族制残余,最终结束了雅典国家政体从贵族制向民主制的过渡,从而在世界文明史上首次确立了一整套民主体制。

2.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一)过程。三十年战争的起因是捷克人反抗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 治。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引起捷克新教贵族 的强烈反对。他们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抵制,冲入皇帝在布拉格的行宫,按当地惩罚叛逆的习俗,将皇帝派来的两名使节从窗户扔了出去。这一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 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最初战争仅限于德意志境内,皇帝及支持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两大集团之间作战。但是不久丹麦、尼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相继加入战争,英国、俄国、教皇和波兰等则因支持不同的集团而纷纷介入,三十年战争遂演变为国际战争。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3年),丹麦阶段(1625-1629年),瑞典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一法国阶段(1635-1648 年)。1648年,交战各方经过协商共同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结束了三十年战争。

(二)历史意义。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和约》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1)它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定了国家主权的平等。(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4)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主权是国家的属性,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的国家主权学说和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认同。这就否认和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关系中的世俗化倾向加强了。(5)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其中,在法国体现得最为明显。(6)和约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3.列宁《四月提纲》的内容及影响

(一)内容:

(1)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

(2)提出了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

(3)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的战争仍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要摆脱这场战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用“革命和平发展”的方式, 广泛地发动群众运动,以尽快地掌握革命的主动权。同时,列宁也提醒人民要警惕资产阶级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革命;

(5)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

(二)意义: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奥古斯都元首政治的实质

(一)元首政治。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成为罗马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但由于共和制度的影响和维护共和传统的势力仍然存在,他并未直接称帝,而是采用“元首”称号实行个人的军事独裁,建立了元首制的统治形式。元首乃元老院中首席元老和公民中第一公民。屋大维采用这一称号,显示自己忠于共和制,而非实行军事独裁。所谓元首制,实际上就是指用第一公民的名义来对罗马进行统治的制度。

屋大维在公元前32-前23年连任执政官。公元前29年,屋大维从东方返回罗马,获得“元首”称号。当年,他还被赋予监察官的权力,次年即改组了元老院。在重新确定的元老名单中,屋大维名列首位,成为首席元老。公元前27年1月,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的尊称和其他荣誉,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3个行省,统率20个军团,为期10年,后来这个期限又得到延长。公元前23年,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但得到卸任执政官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公元前12年,他又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司长。公元前2年,屋大维重又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至此,屋大维的权力达到顶峰。

(二)评价。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实质上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从表面上来看,屋大维统治时期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和官职依然存在,他所拥有的各种职权都是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的,其中有些职务和权力在共和时代也不乏先例。其实,屋大维假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加上他在当时享有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特别是他掌握着军队的领导权,保证了他对国家事务的最高决定权。

三,论述题

1.论述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

(一)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科学方面,特别在自然科学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二)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

2.15-16世纪西欧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

(一)这一时期在政治上是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时期。西 班牙通过再征服运动、王朝联姻统一了西班牙,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英法两国则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其特征是国王个人专权,也依据“君权神授”说,把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集于一身,并且依靠官僚制度和常备军,对全国实行集权统治。

(二)宗教改革。此阶段,西欧出现了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为形式的社会改革运动。1517年10月31日,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宗教改革运动期间,德国爆发了 1524-1525年的农民战争。 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并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英王亨利八世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与罗马教皇决裂。16世纪后期起,天主教会展开了反宗教改革的活动。

(三)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革命的开始,也是自然科学摆脱神学控制独立发展的标志。布鲁诺提出新的宇宙理论,指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个星系的中心,太阳系之外还有无数个庞大的行星系。开普勒通过对天体的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伽利略进一步论证哥白尼学说的科学性,批判“地心说”的荒谬,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推动了天文学和唯物论思想的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也有很大的进展。比利时医生维萨里总结了当时解剖学的成就,按系统分别叙述了人体结构。英国心理学家哈维论证了血液的循环运动,特别强调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慕尼黑协定》的签定及影响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

《慕尼黑协定》给了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以致命一击。张伯伦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使斯大林对英法将法西斯祸水引向东方的企图不能不有所警惕。因此,说一年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订立没有受到《慕尼黑协定》的影响是不客观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1988年,兰州大学校园里4位女生合影,她们是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