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鸭丨心中一念,顿生妙法——浅论天台宗之一念三千丨哲学考研...

 2024-04-14 16:53:34  考研全封闭培训    17
[摘要]

/ 一念三千 / 导言 智者大师所开创的天台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其思想义理具备鲜明的中国佛教之特征,天台佛学即是将般若与如来藏结合到一起而论证说明佛性论。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宗经,开出了“一念三千...



/ 一念三千 /
导言
智者大师所开创的天台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其思想义理具备鲜明的中国佛教之特征,天台佛学即是将般若与如来藏结合到一起而论证说明佛性论。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宗经,开出了“一念三千”、“性具善恶”等天台宗重要的命题,这些命题亦是在佛性的层面进行展开。“一念三千”这一思想流传甚广,为大众所熟知,亦是智者大师修证境界的体现,它不仅道明了何为诸法实相,何为佛性,甚至为后来的学人指引了修行解脱的根本方法;它既具有宗教意义,也具有理论意义,更具备现实意义,对净化人心,完善人格,促进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part.1?提要钩玄
何为一念三千,想要明白这个问题须从“止观”这一概念入手。天台宗的特色在于止观双修,即禅定与智慧的结合。静止妄念称“止”,真智通达称“观”,“止”可以解脱世间诸多烦恼束缚,“观”可以扫除迷惑,启发神明理解智慧,从而显露众生真如不灭的本性。止观二者相互结合,由止成观,由观资止,两者互成为止观,彼此不可偏废。南岳慧思曾传授智者大师三种止观法门,分别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以及圆顿止观。其中圆顿止观最为殊胜玄妙,主要的具体内容即是一念三千。智者大师认为,一念三千即是诸法实相的本质,是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究极真理。

陈太建元年,智者大师于瓦官寺讲经时初步提出了一念三千的理论雏形:“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可以看到,智者大师在此处指出,一念心起的是“根尘相对”,也即主客相待的理论结果。此一念即是凡夫无明之一念,然此妄念则具备一切诸法。实际上智者大师认为,只要凡夫通过修行并抵达实相之境界,就能够体证无明一念心与法性是平等不二,此即一念心之发端。

而后开皇十四年,智者大师于荆州玉泉寺明确提出了一念三千的说法:“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我们将一念三千的理念拆开,可以发现这一理论由十法界、十真如、三种世间共同组成的。

法界为真实之意,本身即是诸法实相。所谓十法界,即是六凡(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十种世界。十法界遍摄一切法,森罗万象无所不包。那么心与十法界有何关系呢?《华严经》有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不造作。心如佛亦尔,佛如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十界皆由心起,一念心起必然属于十法界之一。十界彼此之间流通交互,形成百界。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一心具十界,一心具百界”的说法与华严宗人提倡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关系。

十如是的概念出自《法华经》,《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其实十如是就是诸法实相所具备的十种不同的特性,如“如是相”即是指诸法外在的表象、“如是性”则是指诸法内在的本质,最后的“等”意为平等,即表征“十如是”本末相待,相即不二,是空,亦是实相。智者大师认为“本末互相表帜,览初相表后报,睹后报知本相”,也即通过事物的表现特征能够知晓事物的本质规定与未来的结果,透过表象足以认识实质,透过实质亦可认识表象,故而具备认识论上的意义。前面提到十界互具成百界,而每一界中各有“十如是”,故而形成了“百界千如”。

三种世间的提法出自《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云:“观此庄严空无所有,心无所著,能照一切世间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众世间。” 世,隔别之义;间,间差之义。五众世间也叫五蕴世间,也即此世间种种皆由色、受、想、行、识组成;众生世间即是由五蕴和合而生的人类与生物组成的,因十界众生彼此相异,故以其名。住处世间,又叫国土世间、器世间,即是十界众生所居住的世界。

至此,百法界、十如是、三种世间相互配合,即构成了“一念三千”这个概念。“三千”亦是虚指,统称一切诸法。智者大师认为,主客相待则一念心起,一念心既起便圆具三千诸法。故而一念三千的含义就是于凡夫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之诸法性相。值得注意的是,“一念心”与“三千妙法”不是相生关系,既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亦不存在空间上的含容,实际上二者是互相等同的。

一念三千为信众提供了一个圆满的世界,一切有情,不论凡圣,乃至染净诸法都能够平等一如,和谐共处。一切事物都是诸法实相的表现。凡夫一念即具备无量诸佛妙法

,只不过凡夫未曾修行故而不能察觉,实际上众生已经具备了成佛的可能,故而可以推出众生皆具佛性,一切众生悉能成佛,亦可解脱,得以通过修行超脱世界种种烦恼,到达存在诸多美好的世界之中。

part.2?探骊寻珠

前文已说天台的核心就是在于说明如来藏思想和佛性论,智者大师提出的一念三千就可推论众生都具有成佛的权利,而后同为天台宗的荆溪湛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无情有性”的命题,不但有情众生具备佛性,乃至于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等无情之事物皆具佛性。

华严宗人法藏曾区分佛性与法性的差别,认为“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在非众生数中,名为法性”,他将佛性看做有情众生专属的特性,有情众生具备智慧,具有转迷成悟的可能性;而法性被看做是一切事物的固有本源,法性遍布一切,故而草木瓦砾与有情众生皆有法性,但草木并不具备智慧思维,故而不具备佛性。

荆溪湛然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将佛性、法性、真如等概念联结起来,指出不论是真如,还是法性,实际上都是佛性的别名,三者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金刚錍》云:“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不论是佛性、法性还是真如,都指称的是宇宙万象的究极本体,之所以做出名称上的区分只是因为“世人共迷法相”,但实际上“名异体一故也”。尽管荆溪湛然强调“无情有性”,认为无情的事物拥有佛性,但对于无情之事物究竟能不能成佛这些问题,荆溪湛然并没有做出正面的答复,并且无情之事物具备佛性与无情之事物都能成佛是两回事,故而不能把两者弄混淆。

part.3?知己知彼

天台宗义理圆融,一念三千的概念更是玄妙。智者大师认为不可思议的境界广大深邃,不能以常理来揣测,其中思想义理丰富,涉及到的佛学术语在初次接触时亦颇为难解,这也是一个难点所在。总的来说“一念三千”是比较重要的考点,重要指数两颗星★★

“一念三千”这个知识点都以大多高校都以名词解释的形式来考察,鸭鸭们可以松一口气。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都考察过这个知识点,虽然一念三千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比较难以想象,但是在考场上只要记得3000=100×10×3即可,也即由百法界、十如是、三种世间相互配合即可得到这一概念,把握到这个精髓即可,至于十如是、三种世间的诸多名相记不住也可以不用强求自己,名词解释题也不需要写的这么详细,不过如果有志于读宗教学的鸭鸭们还是需要记得详细一些,初试不考复试也有可能考到。


...广东高考分数线出炉文科455分、理科390分可以上本科_总分(广东高考分数计算方法)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7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