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鸭丨善恶既分,性存三等——浅论韩愈人性论丨哲学考研

 2024-03-25 05:20:19  考研全封闭培训    18
[摘要]

/韩愈人性论/ 导言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性情论则是人性论的核心。自先秦开始,先贤便针对于人性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他们将善恶与性情相联系,并构建了诸如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无善无恶论等理...




/韩愈人性论/
导言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性情论则是人性论的核心。自先秦开始,先贤便针对于人性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他们将善恶与性情相联系,并构建了诸如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无善无恶论等理论。然而到了唐代,随着佛教的发展,其凭借着精致严整的理论体系以及高深玄奥的思想义理,对民众的伦理思想冲击甚大,甚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此时儒家在

思辨性上受到了来自佛教的巨大挑战,这也导致了儒家处于衰微状态。韩愈为了扭转佛教思想对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与破坏,积极吸收部分魏晋玄学思想与隋唐佛学思想,提倡崇儒抑佛。他一生以复兴儒道,批判佛老为志向。他撰写了著名的“五原”,在《原性》中集中阐发了对人性的思考,并提出了性三品说,突出了仁义礼智信作为人性的内容。韩愈作为宋明理学的先驱,亦对后世的思想发展有巨大影响。

part.1?提要钩玄
佛教自西汉时传入中原,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代乃至巅峰。唐玄宗就接受密宗灌顶,唐代宗把李唐王朝的延续当做对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验证。亦有多为君主迎佛祖舍利,至唐懿宗共计六次,可见佛教的影响之大。大批民众崇佛信教,甚至有“丁皆出家,兵悉入道”的情况产生。寺院经济亦是快速发展,乃至于出现了“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的局面。这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弊病,使得寺院经济与封建政权在人力、土地、财物等方面争夺更加严重。韩愈先针对这些情况,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提出排佛的主张,后来更是思想方面入手,提出新理论来达到崇儒排佛的目的,其主张的性三品论亦是与佛教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针锋相对。

韩愈提出的人性论可以概括为“性三品说”,但却与董仲舒、王充等人的观点略有不同。韩愈关于对性的讨论集中反映在《原性》一文中。韩愈在《原性》一开头就定义了什么是性、什么是情,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是一种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可以说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亦可引申为生命或性命;而情则是经验上与事物接触后才产生的心理活动。

紧接着韩愈从等级形式上对性进行了划分,认为性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上品之性,其外在的表现特征在于纯然质善;下品之性则是至恶无善;中品之性可为善可为恶。三品之性的判断标准则在于性是否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上品之性是五德“主于一而行于四”,也即具备上品之性的人能够以仁德为根本,同时兼而具有其他四种道德,并且配合得非常齐全。具备下品之性的人所拥有的品德则是“反于一而悖于四”,他们不仅违背仁,而且同时又背离了其他四德,是天生的恶人。韩愈对中品之性则描述为:“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在人性构成的五种道德方面,中等之人缺少仁,甚至有的还违背仁的德性,同时其他四种道德也是好坏混杂,杂而不纯,彼此之间相互搭配也不尽齐全。

对应三品之性则有三品之情,具体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绪。上品之情“动而处其中”,这七种情绪相互配合,发乎中节;下品之情“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下品情发多过与不及,不管是不足还是过度,都是直抒表达并且予以行动。中品之情则是“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中品情发虽有过与不及,但倘若努力亦可符合于中道。

基于这种对性情的理解,韩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以及杨雄提出的性善恶混论都不满意,并批评到:“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不论是着眼于性善还是性恶,都是执其一而失其二,都没有看到人性的全貌。

在三品之性的教化问题上,韩愈认为上下二品之性虽然并不能被后天人为地改变,但是却可以通过上品之性“就学而易明”,下品之性“畏威而寡罪”而特性加以教导约束。只有中品之性才可以改变,通过后天的教化可以让中品之性向纯善或是纯恶靠拢。

正如前文所说,韩愈提出的性三品说目的在于针对佛教。首先,佛教的涅槃佛性论认为众生皆可成佛,乃至于断绝善根的“一阐提”亦可成佛。而韩愈认为人的性情都是天生的,尤其是上下两品之性都是与生具有,不可变更的,这就与佛性论思想针锋相对。其次,佛教将性与情相对,认为情是无明烦恼,主张灭情以见性,必须灭情才能见性成佛。在佛教的观念下,封建社会中以情为核心的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必须破裂。韩愈则主张三品之情与三品之性相互配合统一,亦是与佛教的观点截然不同。

韩愈的人性论尽管没有脱离以气论性的旧式人性论的窠臼,但是其贡献在于强调人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虽然宋明理学家对韩愈人性论整体持批判态度,但却指出其一仁义礼智信为性的内容是有见于道的。此外,《新唐书》也对韩愈其人以及学说给出了积极的评价:“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part.2?探骊寻珠
除了韩愈通过探讨人性并构建儒家伦理学以对抗佛教之外,其弟子李翱则在《复性书》中提出性善情惑、扬性抑情的理论,建立起以性命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的伦理学体系。他认为“性善情惑”,并提出要恢复至善之性的思想,对宋明理学有深远影响。

李翱说:“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是情的根据,情是性的表现,两者密切相关。李翱在韩愈的“性分善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性善情惑”论。他也继承孟子的“性善说”,提出性善情有善有恶的人性论。他在《复性书》中写到:“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人成为圣人的关键就在于“天命之谓性”,人禀赋天命而生,其性必然为善。李翱强调:“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也”,人人都具有善的本性,甚至桀纣和尧舜的善之本性都是一致的。

针对于情,李翱在原则上认为情“有善有不善”。然而实际上秉持的态度是性善情恶,他之所以不敢断定情是绝对恶的,也是害怕落入圣人无情说和佛教出世说的窠臼。李翱认为情动就会使百姓“惑其情”,正所谓“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指出了人之所以被迷惑改变本性的原因则是因为情的干扰。当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的发挥超出了正常的限度,那么纯善的性就会被情藏匿起来而无法发挥作用。李翱列出的七情实际都是情之动,情动即是恶,故而有学者认为李翱是“持情之恶说的”。

尽管百姓受到了情的干扰,但终究有成就圣贤的可能,正所谓“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百姓通过一定的功夫就能够回复湛然本性。他以沙水想混,不能自清的例子来揭示性情之间的关系:“水之浑也,其流不清……非水火清明之过。”浑浊翻动的水不会自己变得清澈,这并不是水本身性质的缺陷,而是因为沙子翻滚在水流中使得水浑浊不堪,如果能够使沙子不再翻滚,水流自然清澈。“水之性清澈,其浑之者沙泥也。方其浑也,性岂遂无有耶?久而不动,沙泥自沈。清明之性,鉴于天地,非自外来也。故其浑也,性本勿失,及其复也,性亦不生。人之性,亦犹水之性也。”在这里李翱将性比作水,情比作沙子。故而“沙不浑”,则“流斯清矣”;“情不作”,则“性斯充矣”。只要人们能够灭情复性,去除情欲对性的遮蔽,性体本身自然就能充实且发挥。由此,李翱开出了复性之方。

李翱认为复性是一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弗思弗虑与动静皆离。

何谓弗思弗虑?李翱认为:“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也”,通过弗思弗虑的功夫可以让感情不能起到作用,达到正思的境界。到达此境界时,心只是静。这种静是相对于动的静,即是处于动中的静,所以仍然是 “动静不息”,并没有摆脱 “情”。这当然不符合复性的要求。

故而李翱提出第二阶段“动静皆离”,要求使在第一阶段达到相对的静变化为到绝对的静。他强调“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他认为到达这一阶段,心灵能够与外物相接触却不为外物所动,虽对外物有所见闻亦不受其影响,能够保持“动静皆离,寂然不动”的状态。到了这种境界,就达到了“诚”,也复了性,甚至有了一种“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的内心自觉。

贾发义老师认为:“李翱重新提出并发展了性善论的学说之后,中国封建社会中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从总体上说已经结束。后来又经过宋明理学的发展和完善,性善论的正统地位终于确立。”便可窥见复性说的重要意义。

李翱同时也援佛入儒,部分思想明显取于佛教。例如李翱的性情说就明显地留下了佛教“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痕迹;到达“诚”的那种“寂然不动”、超越动静的状态也显然来自于佛教的涅槃说。但是李翱并没有因为吸收了佛教的部分思想而偏离了儒家的立场。佛教义理对李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形式、境界、思维方式等层面上,并没有影响到李翱自身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他对佛教义理的吸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伦理的合理性,这与佛教本体论是根本相对的。

part.3?知己知彼
通过学习,鸭鸭们也应当了解了韩愈的性情学说,本知识点考察频率较低,重要指数一颗星★

尽管出现频率较低,但出题方式灵活,各大高校都曾以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来考察本知识点,鸭鸭们也应当给予重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自不必多说,鸭鸭们作答时只需要把本知识点的内涵答到试卷上即可。

此处以分值最高的论述题为例,北大在20年时曾经考察过韩愈的人之性情观点及历史渊源。这就需要鸭鸭们不仅仅掌握韩愈的性三品说,也要掌握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乃至于韩愈批评孟子之性善论、荀子之性恶论、杨雄之性善恶混论也需要有所准备,可以说难度比较大。除此以外本知识点还出现在综合性的答题中进行考察,如中国人民大学在2019年考察过汉唐人性论。一般鸭鸭们对先秦或者宋明理学的人性论掌握程度较深,对汉唐人性论的理解可能就较为一般。故而对立志于考名校的鸭鸭一定要掌握本知识点,不能因为本知识点考察频率较低就忽视了,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与韩愈的低考频不同,其弟子李翱的性情说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考点,重要指数三颗星★★★

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专门考察过李翱的复性说,多以名词解释题与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答题时需要注意一下两个要点,一个是李翱对性、情的定义与看法,另一个则是李翱开出的两条复性之方。倘若时间充足,也可以简略说一说李翱性情说对宋明理学的影响,这样更容易拿到高分哦。如果是考察论述题,则大体情况同韩愈的性情说一样,大多是综合性强的大题目,鸭鸭们也应当注意。

最后,希望鸭鸭们能够在学习中保持“勇猛精进,志愿无倦”的劲头,如此在考场上方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盘点初试成绩占比70%的高校!复试总分统考百分制全国硕士研究生...(考研初试成绩占多少)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8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