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深圳大学新闻考研高分经验分享第四名超级详细_自律_时间_科目(深圳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2024-03-24 10:48:57  考研全封闭培训    10
[摘要]

原标题:最新深圳大学新闻考研高分经验分享第四名超级详细 大家好,应研学森师兄师姐团队的邀请,这里分享一下下自己的上岸经验,希望可以 到大家:自律习惯+良好心态+学习技巧=上岸 ...





原标题:最新深圳大学新闻考研高分经验分享第四名超级详细

大家好,应研学森师兄师姐团队的邀请,这里分享一下下自己的上岸经验,希望可以 到大家:自律习惯+良好心态+学习技巧=上岸



大家好,我是23考研一战上岸深大新传学硕的学长。首先简单地讲一下我为什么要报考学硕,一是因为从报录比来看,学硕的竞争要小于专硕(尤其是2022年),二是学硕的考题更适合我,既有只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也有一些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但一般只要前期准备充分就不会有大问题;而且媒体文化这个全国独有的科目也让我感受到深大的标新立异。



如题,自律习惯+良好心态+学习技巧=上岸。我将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分享我的备考经验:一是自律的习惯,涉及整体备考的状态;二是良好的心态,关于如何对待一场大型考试;三是学习的技巧,包括各科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的总结。

一、自律提高学习效率

这个自律其实跟我的个人性格或习惯有关。本人是一个目标导向型选手,平时都会去做一个to do list,会把需要做的事情惦记在心上,争取尽早完成然后才好安心地去玩,有点平时所说的“工作狂”的意味,而考研就成为了我2022年最大的目标。

因此从3月开始的整个备考期间,我都把学习作为第一任务,而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则尽量地减少。300天的备考时间里,我玩的时间可能不超过20天。当然注意劳逸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时间安排虽然可能一周无休,但每一天我并没有把自己安排得特别满,比如早上8、9点起,晚上9点以后休息,中间还会午休。我有朋友一周会用一天的时间来休息,其实也可以,不过对于我而言我觉得中断一天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状态。所以最重要的还是选择自己适合的时间安排~

如此一来,虽然我的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肯定不是最高的,但正所谓“勤能补拙”,养成自律的习惯、适当抵御娱乐的诱惑、适当减少社交活动能够提高总体时间的效率。

二、良好心态是必需品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因为担忧自己会不会考不上、自己的进度是不是太慢而产生焦虑。这非常正常,而我们需要做的一是化解“考不上”的焦虑,二是化“进度太慢”的焦虑为学习的动力。

首先,担忧自己会不会考不上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尘埃落定之前谁也不知道花落谁家。或许我们可以转换一下对于考研的认识,放下一些我非考上不可的执念,而把考研视为学习知识、陶冶自我的一段旅程。在我学习新传知识的时候,我受到知识的启发而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每天都感觉很充实,而且考研本身还培养了我的意志力和健康的生活作息。无论最后结果如何,这就已经足够了。

其次,担心自己进度太慢也是很多人常常会问到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与他人进度的过度比较。我认为在你足够自律的情况下,自己的进度比别人慢一些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备考节奏。我因为备考学硕,需要读的书比较多,自己又还是自学,看书速度也不算很快,所以其实八月才把所有的参考书过完一遍。但我认为我读书质量是比较高的,可以有很多自己的理解。所以当我听说别人几天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我也不会焦虑,毕竟最后比拼的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是拼谁读书读得快。不过,这也不是说我们可以慢慢悠悠地学,我们还需要把焦虑化作追赶进度的动力,反过来化解焦虑,比如当时我因为书太多没看完而焦虑,因此立下flag八月底前必须看完。

三、学习技巧总结

专业课方面将首先分科目进行阐述,然后再谈一谈两个专业课科目通用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之后是两门公共课的技巧。

(一)专业课

1、科目和参考书目介绍

l 703新闻传播学基础

这个科目需要掌握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三个二级学科的理论(100分)以及新闻评论实务操作(50分)。参考书阅读顺序推荐先传播学,再新闻学/广告学一起读,因为传播学是理论,新闻、广告都是应用。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需要读的书目(全都要用最新版):





此外,再讲一下这个科目特有的实务题(新闻评论)的备考思路,因为它占到了703总分的三分之一。在阅读完《从想法到写作》后,带着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去定期阅读今年每个月份的新闻评论作品,比如你可以每天在学习其他知识的间隙读一两篇评论,换一换头脑。要边阅读边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是我想不到的?我为什么想不到?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是否还有别的观点补充?它有什么不足之处?并且把一些不同事件共有的主题进行专题归类(比如与大学/大学生相关的,重点关注那些深大真题考察过的主题,见下图↓),建立一个“典型事件和优秀段落”素材库,当考试时遇到类似主题可以触类旁通,甚至还可以直接用你读过的事件进行举例,以显示你平时关注时事的素养。一些与新传有关的事件甚至可以用进你的论述题举例中,所以说准备新闻评论的用处并不局限于这道题本身。

(自己整理的一些专题↓,论述题也能用)



(深大历年新闻评论真题↓)



然后暑假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自己写评论了,一个月练2-4次,可以从今年的新闻事件中选题,在未看过媒体的评论文章的前提下独立思考和写作。一开始可以不限制时间,因为一般都会写得很慢、感觉有写作困难。但建议从一开始就手写,适应考试状态,训练自己的卷面和手写速度下的时间把控。

(第一次写评论的时候非常困难↓)



多写几次之后就需要控制时间在40-50分钟之内完成了。写完之后再阅读媒体的文章,看自己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批改,或者找学长学姐批改。然后再自己根据问题进行修改。

l 930媒体文化

这个科目需要重点掌握经典的文化理论、新媒体文化、新的青年文化现象等,次要掌握符号学理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下面介绍一下各个参考书目。



2、通用的学习和考试技巧

l 读书的技巧

首先,我们要清楚对于读书的认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甚至背到尾。在我看来每本书都是一个材料库,我们需要以真题的考察热点作为参照系,来在书中有重点的阅读,甚至跳读。有同学可能会疑惑什么是重点,这就需要建立在你对多年来的真题的充分熟悉的基础上,需要大家学会自己判断。这个材料库一方面有一些可能会直接考察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会给你提供很多语料、案例、知识等,以及在此基础上你自己的想法,这些都能够成为丰富你答题的“砖”,而这块砖可以用在不同的题上面。

然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不同书目的整合。很多书都会重复谈到某个知识点,这些书之间既有重复的部分,也有各自的新东西。如果不进行整合,读的书越多,自己对知识的认识非但没能变得更丰富,反而在脑袋里面变成一团乱麻。这时候就可以进行两个方面的整合,一方面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推荐xmind软件;

(我当时做的传播学思维导图,打印出来以后又有改动↓)



另一方面是对一些具体理论进行整合,两个方面相结合就做到了“既见森林,也见树木”。比如,一些经典的大众传播学理论在《传播学教程》、《范式与流派》、《传播理论导引》甚至《网络传播概论》中都有涉及。我就会同时翻开这四本书,然后将要点手写到一张a3空白纸上(用ipad的话修改会更加方便),并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重组,发现内在的关联,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思考。

(自己当时整理的一个理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写一遍的过程就能让记忆更加深刻(特别适合图书馆无声记忆),并且当后续进行二轮、三轮复习的时候,看一张a3纸就可以对一个大的知识点一目了然,而不需要再去翻好几本书。

其他的不需要整合的书的内容就勾画一些关键句子即可,后续第二遍看书的时候就重点看勾画的内容,还可以用荧光笔在这些内容里面再勾出一些更重点的内容。总之无论是整合还是勾画,都要把书越读越薄,才能给自己减压。

此外,书中遇到的问题要学会自己做个标记,并试图解决,无论是百度、问学长学姐、或者问chatgpt都可以。有些问题可能自己再多读点书,回过头来再看你自己标记的问题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迎刃而解了。读书的时候有什么思考也可以写在空白处,等回过头来再次看书的时候仿佛就在与当时的自己对话。

还有一个小技巧是可以把书的目录打印出来放在一旁,读书的时候时不时可以看看目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不是迷失在正文的海洋中。在目录上圈点勾画、写一些点也很棒。

l 除了读书以外:论文和公众号

新传是个快速变化的学科,所以仅仅知道参考书讲的内容其实对于考试来说还不够。很多真题其实跟深大老师发的论文很有关系。但也要根据真题来判断看哪些论文(重点看近年来的),因为深大老师太能发论文了,看不完的。(比如很多学硕老师研究电影,但是这个没考过)

大家可以直接上知网搜索这个老师的名字,注意找到深大的老师↓



然后可以点这个题目后面的作者名↓



进入作者主页,老师的关注领域和论文一目了然↓



优先读深大老师的论文,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看其他学校的学界大牛的论文,比如彭兰、刘海龙、喻国明、胡翼青等等,积累新理论、观点、语料、案例,当然研学森师兄师姐的资料(淘宝店铺:深圳大学考研店铺)里这些深大导师论文整理很多了。

我认为考试最需要注意的是时间分配。新传的题量比较大,全是问答题,3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其实非常紧张,如果在一些题上“过分发挥”(很容易犯这个问题,因为一些大知识点可能安排在简答题),则会影响到你其他题的答题时间。建议按每道题的分数来分配时间,比如10分的简答题10分钟,当超时的时候需要尽快收尾并开始写下一道题。每个考场都会有时钟,可以自己卡每一道题的时间。个人觉得网上常说的1分=30~40字可能不太现实,最好还是按照一道题多少分钟来进行时间分配。

其次,是平时练题。到9月份就可以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输出(当然你在9月之前开始有输出也非常好!可以就读书的内容本身进行想法阐述,前期不用直接上真题)。我当时开始练题的时间其实有点晚,因为前期看书的时间比较多。好在当我看到那些题还是能有一些想法的,不至于无话可说(所以说前期阅读的时候保持思考真的很重要)。当时是先把深大近5年的真题拿来模拟,可以一整套卷子来仿真模拟,独立思考,然后再参照学长学姐的真题解析找不足。我还做过一个学姐的模拟题和接收批改,别人的意见能给你很大启发。到后面因为我时间不太够了,所以就只写框架,后来还翻了22年其他学校的真题解析来看看院校总的考察热点。考场上遇到没见过的题也不要慌乱,要学会试图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来对其进行解释。

(二)英语一

深大的专硕和学硕都考察英语一,但不用惧怕英语一会很难什么的,其实近年来英语一和二的难度是在接近的。我从05年开始做真题,越做到后面越感觉难度在下降。今年考试完下来就觉得英语一难度不大,阅读题甚至没有一道需要纵观全文的总结题,全是直接到文章中去找对应的地方就行。下面将从单词、语法、做题来讲讲经验。

l 单词

单词我第一轮用的是 的那本厚的绿色的书,采用的是把生词的英语抄到本子上的方法,然后第二天默写中文,回忆不起来的就空着、回到书中再次记忆,并且开始抄新的生词;第三天再来默写第二天空着的,直到第一天所有生词都完成为止。其实就是艾宾浩斯记忆法,不断地重复。

(当时手写的生词↓)



第一轮单词我用的是整段的时间,比如一两个小时。背完一轮单词后我就用墨墨app背第二轮了,这样就可以用平时零碎的时间来背。单词要一直反复背直到考试前,到后期就可以多背那些核心词里面还不太熟悉的词。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考试的时候永远都还会有生词的,但只要你的词汇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就不会有什么影响。(最重点的是出现频率较高的核心词)

l 语法

语法我听的是刘晓燕老师的长难句课,很通俗易懂,也很有趣(不过如果你不想听刘老师讲故事就直接快进就好)。简直能当脱口秀来看,顺便轻松地学习。语法不需要你去记忆各种从句是什么,只需要能读得懂长难句、会翻译就行。你还可以把一些语法用在作文里。

l 做题

下面来到了最为关键的部分。单词过完一轮后就可以开始做题了。做题建议直接从10年开始做就好,0几年的难度有点太大,翻译成中 不一定做得对。不要一天做一道题,建议直接从一开始就整套地限时做(除了作文)。因为要知道你做一道题和你做一套题的脑袋清醒程度是不一样的,后者才是你考试的真实状态。

真题我用的是张剑黄皮书,解析很清楚,所以我没有就没有看每道阅读题的那种视频解析。做题前我看了刘晓燕老师的各种题型的方法课,时间不长,但重要的还是要自己结合别人的方法来找到自己的方法。关于时间安排,我当时是周一的下午会做一套题,然后这周剩下的六天每天复盘一道题。下面重点讲讲如何复盘。

首先,生词(主要关注核心词)、长难句是要弄懂的,这个结合解析就行。还可以把一些很好的语法、单词、短语记录到作文积累本上(9、10月份开始看作文书)。然后,关键是要总结错题。结合解析弄明白每一道错题的原因(不存在粗心,任何错误都有深层的原因),并且把这个原因写在错题旁边。做完一套题还需要把错题的题号写在一个本子上,方便后面刷第二轮真题的时候再次做(二刷只需要刷错题,节约时间)。

(错题题号记录,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变化↓)



二刷的时候往往有些错题依然会错。这种错题及背后的原因就需要重点关注,可以分类别整理到错题本上。到后期因为专业课复习任务很大,所以英语真题甚至都没有刷完。但不用担心,没有谁规定英语题一定要刷完,重点是要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具体安排。而且越到后期其实英语成绩基本已经定型了,在专业课和英语上花同样的时间所获得的分数增长幅度是不一样的。总之,前期英语和专业课并重,后期可以减少英语的准备时间。我在最后两个月只做过一两套英语真题来找手感,以及需要准备作文。

(三)政治

政治其实我没什么发言权,73的分数中规中矩。简单讲讲我的经验和教训。

我高中是文科生,并且比较喜欢自己看书,所以我跟大多数人看网课不一样,选择自己去看《精讲精练》,勾画重点;看第二遍的时候也是重点看勾画。然后最关键的是刷1000题,我会把错题对应的解析里的一些知识补充到精讲精练相对应的部分,方便复习。1000题的错题也是需要记录题号方便二刷的。

政治选择题里面会有很多挖坑的套路,比如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等等,这些都需要去总结。我当时用的是 的背诵手册附赠的一个知识挖空小册子,是一个很好的总结资料,然后还自己在空白处补充了一些其他的易混知识点。

下面谈谈两点教训。

第一点,肖四的问答题答案需要自己再做整理。因为真题其实可能考得跟肖四不太一样,其实肖四更多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答题素材库,而不是直接去押题、背答案。因此根据每道肖四大题的答案形成一个方便自己回忆知识的框架很重要。当时我就有点死记硬背,觉得背诵很困难,结果到考场上脑袋里一锅粥,有点想不起来。

第二点,我对于问答题的准备只是背题,但是没有限时模拟过,导致当我在考场上第一次做政治大题的时候,前面的题答得比较满,但是做到后面发现时间不太够了,于是答得很匆忙。我身边的同学也有这种情况。所以前期限时模拟一两次也是有必要的。

写在最后:

别人的经验永远是别人的,俱往矣。现在的路,在你自己脚下。

祝你早日找到生活的岸。

附上深大的辅导班课程:







返回搜狐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有颜值更有才华沈阳药科大学学霸寝室专访考研研究生本科毕业保...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