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师生参访新华社湖北分社_工作_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博士招生)

 2024-01-17 02:42:38  考研全封闭培训    13
[摘要]

原标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师生参访新华社湖北分社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师生参访新华社湖北分社 7月18日,我院珞珈职航华中线小分队参访了新华社湖北分...





原标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师生参访新华社湖北分社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师生参访新华社湖北分社

7月18日,我院珞珈职航华中线小分队参访了新华社湖北分社,近距离感受媒体机构的发展脉动、用人需求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

实地参观

新华社湖北分社热诚欢迎了丁雪琴副书记及研究生辅导员杨辉等师生代表,引领他们深入了解分社的工作环境和设施,深切领略了媒体业务的多元性及其在地方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分社领导在座谈中向来访代表介绍了分社的发展历程,强调了新华社在塑造公众舆论和传递信息方面的责任和影响力。



丁雪琴副书记表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续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确保学生能够适应行业需求,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她还表示,学院将积极与实际新闻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交流平台,培养更多优秀的新闻与传播人才。

此次交流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搭建了与行业前沿接轨的机会,也为双方今后更紧密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交流不仅加深了学院与实际新闻机构之间的联系,还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与传播领域的教育和实践深度融合。



q1:如果我们想报考新华社的话,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或者说我们需要把自己培养的拥有什么样的一些素质?

a1:

第一个方面是要有实习经历。因为老师们在课堂上面讲的都是非常偏理论的,如果说你们之后想去媒体这种偏新闻事务的地方工作的话,那一定要在媒体单位去实习,最好是在央媒,一定要有这样的实际经历,并且需要有自己的作品。

第二个方面就是技能。因为现在是一个全媒体时代,需要全媒体记者,这就要求不仅会写稿子,还要会拍视频,还需要会制作一些流媒体的产品。其实这些东西可能上课的时候也学了,但是需要在实习的过程中把这些技能熟悉起来,成为一个马上就能上岗的熟练工,这样的话求职的时候可能会比较轻松。

第三个方面是目标要明确。因为新闻是一个就业很广的学科,比如说很多人会去考选调生,或是考公务员,或是去当老师,在各个赛道上奔跑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精力给分散掉。如果你选择了记者作为职业的话,你要非常坚定这个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积攒学习经历和新闻作品。

a2:

我补充一下。我觉得当一个记者,特别是当一个新华社记者,第一是要学会与人打交道。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很外向,有的人很内向,尽管并非说内向的人就不能当记者,但是总归还是要偏外向一些更好。新华社记者采访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有职位很高的,有很基层一线的,你都要能够跟他们说得上话,能够让他们信任你,甚至能够跟他们交得上朋友,这个就非常考验一个人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作为一个记者,比如说让你去采访一件事,你如果非常胆怯,连口都不能开,也不知道自己该说啥,那这样是不行的。所以是第一个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第二个我觉得是要善于观察。不管是我们讲写作也好,还是拍摄也好,这个它实际上都是一种观察。你要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然后你要思考,然后你还要有表达欲以及表达的能力。你如果不观察社会,你不思考也懒得表达,那你就当不好这么一个记录者和一个传播者。

第三个我觉得要能够有吃苦耐劳的作风。新华社记者要忍得住寂寞,要能够坚守这个岗位。新华社记者是很辛苦的一个工作,你所跑的行当,你所研究的领域,你所关注的某一个地方,都需要你长期的坚持钻研。不仅钻研人,还要钻研事,你才能有记录,你才能有思考。加班加点和随时出差都是家常便饭,新华社记者是需要长期忍受这种寂寞劳苦。

q2:各位老师在平常的工作中会不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又是怎样应对的?

a:

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一个是需要平时的积累,第二是突破能力。你平时的积累体现在面对采访对象的时候,你会不会说外行话?你能不能就是跟采访对象的频道是一样的?所以采访可能就是花你三分的功夫,背后有七分功夫。我们去采访某些部门的时候,肯定要先对这个部门有一个了解。通过上网查阅也好,翻阅各种书籍也好,你得先有一个了解,才能够跟他一起交流上,才能够问到你想问的东西。

第二方面就是一个突破能力。就比如说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你在跟他打交道的过

程中,你要知道他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你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用什么样的语气出现他的面前?可能会应用到很多平时为人处世的技巧。所以一方面积累,一方面突破,我觉得这是我们遇到的困难时需要具体的能力。

q3:当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选择了新华社湖北分社,然后现在的一个工作状态和内容和当初预想的这个差别大不大?

a:

契机的话就是我是湖北人。新华社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我在这个平台,不管是未来的发展还是学到的东西,还是能力的施展,都是比武汉的其他的公司或者是单位会好得多。

经过工作,我觉得跟我的设想其实没有很大差别,因为我之前已经尝试过采访、写稿、拍摄和做视频等等。我觉得记者这份工作比较吸引我的一个点是,可以走到湖北的每个村子里面去,可以接触到很多不一样的新鲜的事情。

q4:做记者这个行业会不会有一个职业倦怠?

a:

我觉得很有可能大多数工作的从业者都存在职业倦怠等问题。因为大多数工作,甚至所有的工作都有重复的成分,这就很容易倦怠。还有一个就是你会发现你所从事的这项事情存在一些壁垒和瓶颈的时候,你也会有挫败感。所以实际上不仅仅是说记者的这个倦怠感,觉得任何行业都存在倦怠的可能。

在七八十年代,这个社会的流动性变化性没有这么大,选择性没有那么多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工作干一辈子。那么他们有没有倦怠过?他们一定也有倦怠过。但是他们的倦怠感为什么没有显得很突出?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选择很少,诱惑很少,那么他们就干脆踏踏实实地干到老。那么现在社会非常的多元化,诱惑有很多,人性里面也有一个,这山看那山高,那么就经常会出现倦怠。

很多年前,新华社可能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文字媒体。比如当我觉得自己不能光靠文字发展的时候,我就开始去学习视频。那么再往后走,当我觉得不能光靠中文的时候,我就去做外文。具体讲到新华社,我们新华社有十八般武艺,你厌倦了刀叉之后,你就去试试枪。新华社全都有,就看你自己行不行。所以新华社足够大,武器库也足够多,你倦怠这一项,你可以去试一试其他的。

但是永远就是要有一种精神追求,是你的职业追求、人生价值的追求。有这个精神追求引领的时候,你多试一些武艺,多试一些领域。我相信这是战胜倦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单位简介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在陕西延安改为现名。新华社总部设在北京,在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各省区市均设有分社,在台湾省派有驻点记者,在一些重点大中城市设有支社或记者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设有分支机构,在境外设有182个分支机构。

新华社湖北分社是新华社的派出机构,担负着湖北地区各类新闻信息的采集发布和综合新闻信息服务任务。按照中央和总社的要求,新华社湖北分社始终站在全面履行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智库、信息总汇和世界性通讯社等“四大职能”的高度,对湖北省的重大情况进行报道。

来源:樱花大道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最新承德医学院考研难度考研分数线考研报录比考研招生简章_教学科研(承德医学院最新消)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