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考研倒计时242天,你学政治了吗...来自研鹿考研-微博(今天离考研倒计时多少天)

 2023-12-21 08:29:39  考研全封闭培训    20
[摘要]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20东...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20东北师范大学通史真题

中国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推恩令?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中牺牲的六位维新人士。百日维新期间,慈禧暗中布置反扑。1898年9月21日突然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穷搜维新党人。24日捕获杨锐、刘光第、林旭,25日捕拿谭嗣同,26日命军机大臣会同刑部、都察院于28 日会审谭嗣同等军机四卿及杨深秀、康广仁、徐致靖。同日慈禧太后下令,不必审讯,即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正法,六人同时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遵义会议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洽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4.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二、简答??

1.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原因和内容

(一)租庸调制。它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2.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影响着北魏的发展。北魏统治者如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二)改革内容。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1)整顿吏治。太和八年(484年),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宰的任期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 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三)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 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3.清代初年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一)平定三藩之乱。清初,利用明朝降将镇守南方:平西王吴三桂驻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福建,称为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决定全部撤藩,吴三桂随即在云南发动叛乱,响应吴三桂叛乱的还有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平定三藩之乱。这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统一台湾。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收复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败回台湾,郑克塽遣使军乞降,清军遂进驻台湾。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帝收复台湾,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三)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始于康熙年间,继续于雍正年间,终结于乾隆年间,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主要事件有:(1)平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2)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木叛乱,统一新疆。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关系到国家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的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元年(1723年),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支持青海 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反叛清朝。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余万人,进攻西宁。雍正帝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统兵进讨。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岳钟琪发动奇袭,罗卜藏丹津军大败,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部,清朝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

(五)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推行改土归流,把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隶云南,命他总督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负责规划其事。从雍正四年至九年,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次第推行,许多土司被撤消,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

三、论述???

1.孔孟学说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是孔子的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孔子主张行“仁”,“使民以时”;反对“暴政”,反对残酷剥削,反对“非礼”,这些都是他的思想观点的体现。孔子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进步,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他熟悉古代经典,相传他曾删订“六经”,以为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乐》今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孔子的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孟子的思想主张。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他主张行“仁政”,主张“保民”,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孟子的性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他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这是奴隶社会崩溃、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其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的《孟子》一书中。

?

世界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商博良

商博良(1790-1832),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盖赫西地区的菲雅克,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从而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

2.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国王朝。750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62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中心东移。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

3.明治维新

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854年,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门户,列强纷纷与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国的入侵,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1868年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天皇制政权,从此实行一系列扶植资本主义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从此,日本“脱亚入欧”,加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侵略亚洲各国,把自己置于同亚洲各民族对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4.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二、简答????

1.柯立芝繁荣

(一)表现

战后,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由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涨。国内工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建筑、汽车、电气工业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控制了国际 金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 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美国对欧洲和拉美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不断增长,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2)经济上的优势大大加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战后欧洲各国的重建、德国的赔款以及国联建立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美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国内经济的繁荣主要集中在部分工业部门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和农业的不景气,使美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并且由于股票投机成风,使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则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孕育着新的危机。

(二)原因: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战双方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此外,美国还在战争期间对英法贷款,并乘欧洲交战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良机,扩大工农业生产,进行商品输出。战争结束时,美国已从战前一个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一半,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这就大大加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为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发展生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从而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2)技术革命是“柯立芝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战争结束后,美国靠在战争中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并随着一些新技术的突破,出现了一个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采用新技术的热潮。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推行“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还以加强工业部门的科学研究工作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

(3)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一战后,美国凭借其在一战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和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之机,以及西欧各国在财政上对美国的依赖,夺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场,实行资本和商品输出。美国对欧洲和拉美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不断增长。国内市场也不断扩大,建筑、汽车、电气工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

(4)战后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和平。

2.罗马帝国衰亡后的国际格局

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趋衰败,边防松弛,难以抵挡500多万日耳曼人的渗入。大批日耳曼人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他们或以“同盟者”身份,移居帝国境内,缴纳贡赋,戍守边疆;或以参加帝国军队的方式,进入帝国境内。4世纪以后,罗马军队中的日耳曼人越来越多,甚至军团上层将领也有日耳曼人充任;有些则作为奴隶,被输往罗马各地。这些进入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罗马化”影响,同时也使罗马帝国出现了“日耳曼化”的现象。两个不同的人种、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两类不同的文明开始了彼此影响的历史进程。

(1)375年,来自东方的匈奴人向顿河流域的东哥特人发动进攻,触发了一场长达200年的欧洲民族大迁徙浪潮。5世纪上半叶,汪达尔—阿兰王国、苏维汇王国、哥特王国、勃艮第王国等大小蛮族国家将西罗马疆士分割殆尽,只有意大利和部分高卢地区还掌握在帝国手中。

(2)5世纪中叶,点燃欧洲民族大迁徙之火的匈奴人,在休整了半个世纪之后,由阿提拉统率,再次以雷霆万钧之力发起冲击,杀向高卢,对罗马和新建的蛮族国家构成极大的威胁。罗马与法兰克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联手抵御匈奴。451年夏,双方举行会战,各死伤十几万人,未分胜负。后阿提拉又攻入意大利,蹂躏城乡。453年,阿提拉病死,匈奴人遂定居在多瑙河下游。

(3)476年,蛮族出身的罗马将领奥多亚克在帕维亚举行兵变,废黜了在拉文那的西罗马最后1位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灭亡。在意大利又出现了1个以奥多亚克为国王的蛮族国家。489年被狄奥多里克率东哥特人冲入意大利,经3年激战,占领几乎整个意大利。493年,狄奥多里克施诡计杀死奥多亚克,建起东哥特王国。与此前后,又有1批蛮族国家出现,如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王国、不列颠的诸多小王国。民族大迁徙、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的覆亡,使欧洲文明进入了1个新的历史时代。

4至5世纪,游牧世界的各个民族大规模向农耕世界迁徙,是亚欧大陆的普遍现象,也是两个世界长期交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一现象又对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社会矛盾,以及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

3.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期间,美、苏、英、中等反法西斯盟国在军事上的合作为其经济上的合作创造了可能。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反法西斯盟国就开始探讨战后世界经济的合作问题。为了恢复战后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二战后期的美国和各盟国都希望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其两个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规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国际金融组织,以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这些文件与规定共同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27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家(不包括苏联),在美国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仪式,宣告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的成立。

世界银行于1946年6月正式开业,次年成为联合国的常设机构,是二战后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机构。 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并成为联合国的常设机构。其宗旨是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不平衡问题等等。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都设在华盛顿。

鉴于美国在经济及黄金储备上的绝对 地位,布雷顿森林协定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各国政府相应也规定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这一汇率不得随意变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同时,由于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投票权均与成员国的投入资金多少成正比,因此从一开始,美国就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了这两个机构。通过这些措施,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三、论述?????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容、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建立的战后世界新秩序。1919-1920年,英、法、美等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美、英、日等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确立和巩固了战胜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短暂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一)实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反映了各国综合国力强弱及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一战后,列强为分赃和争霸世界而互相争夺,为共同利益而相互勾结。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影响:

凡·华体系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实力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它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英法仍不失欧洲大国地位,通过操纵国际联盟发挥作用;美国依靠经济实力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失败,但在拉美进一步巩固了西半球的霸权,在东亚和日本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

这个体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国际联盟组织创造出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23年?1929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复苏,政局相对稳定。但帝国主义这一新的国际体系从建立的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矛盾:

(1)它完全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不对等的,为德日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2)它完全排斥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在凡尔赛体系中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营造下的国际秩序是不完整的;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对广大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欺压和剥削基础上的,所以从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受到新兴的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4)体系缺乏公正、民主、普遍性,决定了其在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决定了其寿命必然是短暂的。原有帝国主义矛盾无法根除,新的矛盾又出现,并日益尖锐,成为不稳定因素。

?

?

2020东北师范大学通史真题
中国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推恩令?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中牺牲的六位维新人士。百日维新期间,慈禧暗中布置反扑。1898年9月21日突然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穷搜维新党人。24日捕获杨锐、刘光第、林旭,25日捕拿谭嗣同,26日命军机大臣会同刑部、都察院于28 日会审谭嗣同等军机四卿及杨深秀、康广仁、徐致靖。同日慈禧太后下令,不必审讯,即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正法,六人同时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遵义会议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洽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4.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二、简答??

1.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原因和内容

(一)租庸调制。它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2.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影响着北魏的发展。北魏统治者如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二)改革内容。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1)整顿吏治。太和八年(484年),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宰的任期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 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三)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 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3.清代初年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一)平定三藩之乱。清初,利用明朝降将镇守南方:平西王吴三桂驻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福建,称为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决定全部撤藩,吴三桂随即在云南发动叛乱,响应吴三桂叛乱的还有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平定三藩之乱。这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统一台湾。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收复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败回台湾,郑克塽遣使军乞降,清军遂进驻台湾。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帝收复台湾,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三)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始于康熙年间,继续于雍正年间,终结于乾隆年间,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主要事件有:(1)平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2)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木叛乱,统一新疆。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关系到国家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的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元年(1723年),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支持青海 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反叛清朝。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余万人,进攻西宁。雍正帝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统兵进讨。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岳钟琪发动奇袭,罗卜藏丹津军大败,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部,清朝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

(五)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推行改土归流,把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隶云南,命他总督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负责规划其事。从雍正四年至九年,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次第推行,许多土司被撤消,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

三、论述???

1.孔孟学说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是孔子的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孔子主张行“仁”,“使民以时”;反对“暴政”,反对残酷剥削,反对“非礼”,这些都是他的思想观点的体现。孔子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进步,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他熟悉古代经典,相传他曾删订“六经”,以为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乐》今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孔子的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孟子的思想主张。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他主张行“仁政”,主张“保民”,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孟子的性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他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这是奴隶社会崩溃、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其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的《孟子》一书中。

?

世界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商博良

商博良(1790-1832),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盖赫西地区的菲雅克,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从而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

2.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国王朝。750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62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中心东移。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

3.明治维新

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854年,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门户,列强纷纷与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国的入侵,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1868年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天皇制政权,从此实行一系列扶植资本主义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从此,日本“脱亚入欧”,加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侵略亚洲各国,把自己置于同亚洲各民族对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4.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二、简答????

1.柯立芝繁荣

(一)表现

战后,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由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涨。国内工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建筑、汽车、电气工业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控制了国际 金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 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美国对欧洲和拉美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不断增长,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2)经济上的优势大大加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战后欧洲各国的重建、德国的赔款以及国联建立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美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国内经济的繁荣主要集中在部分工业部门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和农业的不景气,使美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并且由于股票投机成风,使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则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孕育着新的危机。

(二)原因: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战双方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此外,美国还在战争期间对英法贷款,并乘欧洲交战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良机,扩大工农业生产,进行商品输出。战争结束时,美国已从战前一个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一半,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这就大大加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为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发展生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从而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2)技术革命是“柯立芝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战争结束后,美国靠在战争中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并随着一些新技术的突破,出现了一个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采用新技术的热潮。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推行“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还以加强工业部门的科学研究工作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

(3)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一战后,美国凭借其在一战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和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之机,以及西欧各国在财政上对美国的依赖,夺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场,实行资本和商品输出。美国对欧洲和拉美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不断增长。国内市场也不断扩大,建筑、汽车、电气工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

(4)战后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和平。

2.罗马帝国衰亡后的国际格局

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趋衰败,边防松弛,难以抵挡500多万日耳曼人的渗入。大批日耳曼人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他们或以“同盟者”身份,移居帝国境内,缴纳贡赋,戍守边疆;或以参加帝国军队的方式,进入帝国境内。4世纪以后,罗马军队中的日耳曼人越来越多,甚至军团上层将领也有日耳曼人充任;有些则作为奴隶,被输往罗马各地。这些进入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罗马化”影响,同时也使罗马帝国出现了“日耳曼化”的现象。两个不同的人种、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两类不同的文明开始了彼此影响的历史进程。

(1)375年,来自东方的匈奴人向顿河流域的东哥特人发动进攻,触发了一场长达200年的欧洲民族大迁徙浪潮。5世纪上半叶,汪达尔—阿兰王国、苏维汇王国、哥特王国、勃艮第王国等大小蛮族国家将西罗马疆士分割殆尽,只有意大利和部分高卢地区还掌握在帝国手中。

(2)5世纪中叶,点燃欧洲民族大迁徙之火的匈奴人,在休整了半个世纪之后,由阿提拉统率,再次以雷霆万钧之力发起冲击,杀向高卢,对罗马和新建的蛮族国家构成极大的威胁。罗马与法兰克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联手抵御匈奴。451年夏,双方举行会战,各死伤十几万人,未分胜负。后阿提拉又攻入意大利,蹂躏城乡。453年,阿提拉病死,匈奴人遂定居在多瑙河下游。

(3)476年,蛮族出身的罗马将领奥多亚克在帕维亚举行兵变,废黜了在拉文那的西罗马最后1位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灭亡。在意大利又出现了1个以奥多亚克为国王的蛮族国家。489年被狄奥多里克率东哥特人冲入意大利,经3年激战,占领几乎整个意大利。493年,狄奥多里克施诡计杀死奥多亚克,建起东哥特王国。与此前后,又有1批蛮族国家出现,如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王国、不列颠的诸多小王国。民族大迁徙、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的覆亡,使欧洲文明进入了1个新的历史时代。

4至5世纪,游牧世界的各个民族大规模向农耕世界迁徙,是亚欧大陆的普遍现象,也是两个世界长期交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一现象又对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社会矛盾,以及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

3.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期间,美、苏、英、中等反法西斯盟国在军事上的合作为其经济上的合作创造了可能。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反法西斯盟国就开始探讨战后世界经济的合作问题。为了恢复战后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二战后期的美国和各盟国都希望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其两个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与《国际复

兴开发银行协定》,规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国际金融组织,以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这些文件与规定共同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27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家(不包括苏联),在美国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仪式,宣告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的成立。

世界银行于1946年6月正式开业,次年成为联合国的常设机构,是二战后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机构。 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并成为联合国的常设机构。其宗旨是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不平衡问题等等。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都设在华盛顿。

鉴于美国在经济及黄金储备上的绝对 地位,布雷顿森林协定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各国政府相应也规定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这一汇率不得随意变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同时,由于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投票权均与成员国的投入资金多少成正比,因此从一开始,美国就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了这两个机构。通过这些措施,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三、论述?????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容、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建立的战后世界新秩序。1919-1920年,英、法、美等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美、英、日等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确立和巩固了战胜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短暂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一)实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反映了各国综合国力强弱及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一战后,列强为分赃和争霸世界而互相争夺,为共同利益而相互勾结。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影响:

凡·华体系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实力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它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英法仍不失欧洲大国地位,通过操纵国际联盟发挥作用;美国依靠经济实力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失败,但在拉美进一步巩固了西半球的霸权,在东亚和日本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

这个体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国际联盟组织创造出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23年?1929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复苏,政局相对稳定。但帝国主义这一新的国际体系从建立的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矛盾:

(1)它完全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不对等的,为德日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2)它完全排斥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在凡尔赛体系中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营造下的国际秩序是不完整的;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对广大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欺压和剥削基础上的,所以从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受到新兴的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4)体系缺乏公正、民主、普遍性,决定了其在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决定了其寿命必然是短暂的。原有帝国主义矛盾无法根除,新的矛盾又出现,并日益尖锐,成为不稳定因素。

?

?????

中国人民大学今迎八千余名新生,双胞胎姐妹花计划一起考研-环球网(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2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