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才子”郑献甫与武宣灵湖的情结——郑献甫生母家世考研小记

 2023-11-07 03:49:55  考研全封闭培训    13
[摘要]

原标题:"岭南才子”郑献甫与武宣灵湖的情结——郑献甫生母家世考研小记 灵湖美景 近日午间公干,候人之暇而重至武宣县灵湖村。观泉水之涌澈,叹为观止。览张...





原标题:"岭南才子”郑献甫与武宣灵湖的情结——郑献甫生母家世考研小记




灵湖美景

近日午间公干,候人之暇而重至武宣县灵湖村。观泉水之涌澈,叹为观止。览张氏祖祠,追先贤之风,门口“囗囗流芳”石刻残碑犹存,“进士第”横匾高挂门上。进入堂中又见“世德堂”之匾,虽为复制之物,却甚为惊奇,皆因此匾乃吾乡象州人郑献甫(郑小谷)。献甫名气甚大,曾获清廷以“品学兼优、澹怀荣利、孝友廉洁、楷模士林”钦赐加赏五品卿衔,后诰封为“中宪大夫”,他被后世尊为“岭南才子”、“两粤宗师”。他因何而书此匾?他与灵湖又有甚渊源?皆因郑献甫之生母张氏(以下简称郑母)为灵湖人氏也!



张氏祖祠之“进士第”横匾

然郑母的家世,后人研之不深,多有误传。象州廖才兴、黄任波诸人所写之文,均称郑母为灵湖村清代进士张梦骥之女。而武宣又有不同的说法,在对其家世传说中版本不一,鱼目混珠。笔者试着从史书实载中还原其真实面目,以正视听。

郑母确系武宣灵湖村人

郑献甫所著《补学轩文集》收录的《诰封宜人母氏张宜人墓表》有载:“吾母宜人姓张氏,武宣人。世居灵湖。永淳县教谕某公之孙女,诸生叶唐公之女,辛酉拨贡修巳公之妹也。年二十归先大夫为继室。”



《补学轩文集》中对郑母张宜人之记

灵湖村以灵湖而名,清朝嘉庆十三年(1808年)《武宣县志》载:“灵湖在县东二十里,水色澄清。其源伏地涌出,四十(时)不竭,青萍红莲点缀其间。湖岸绿柳浓荫,有大松三株数百年。盘曲 苍翠,直上云霄。每风雨交至,籁由天发,如听涛声。县八景所谓‘灵湖松籁’即此。”正是此灵湖的灵气孕育了张家的世代人杰。

张氏之先祖概况

张瑞为灵湖张家之始祖,明代曾官任广东廉州教授,“因从征大滕峡诸苗,寄籍广西武宣,遂家焉。”

张瑚,郑母的曾祖父,为清代附贡生。《补学轩文集》中之《归化通判德亭张君别传》亦载:“祖讳瑚,附贡生。父讳任忠,岁贡生,官永淳县训导。”

张任忠,字进恩,号臣斋,郑母的祖父,为清代岁贡生,后任永淳县今(广西横县)训导,为官做人品行好,有政声。嘉庆《武宣县志》载:“(岁贡)张仁(任)忠,任永淳县训导,灵湖人。”“张任忠,号臣斋,在厢(今三里镇)人。品行端洁,不履城市,好施与有,称贷者度不能偿还以券。丙申中丁酉岁荒饿琈载道,倾囊掩囗(痉)。后司训永淳,以立品端方训士,凡学中有嘱托力拒弗纳。解绥日,閤(全)邑士民制锦饯行。归家六载卒,年七十三。”



张任忠墓碑

母之父亲张梦驹与小叔张梦骥

张任忠共有儿子四个。张梦驹为长子,张梦骥为最小。

张梦驹,字(或号)叶唐,为时之秀才(诸生、庠生。庠生即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诸生为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也即通称的秀才),目前史料几无,郑母即为其女也,他也即郑小谷真正的外祖父(俗称外公)。考张任忠墓碑文字之记,其落款的首男即为“梦驹邑庠生”。此与郑献甫在为其母写《墓表》中的“诸生叶唐公之女”,及献甫所写《武宣<张氏族谱>序》中记有“献甫即派下第一房外孙也”等,相吻合并能互相论证。

张梦骥,郑母的四叔(小叔,也即郑献甫的外叔祖父),字子俊,别号德亭先生。民国三年《武宣县志》载:“张梦骥,字子俊,姿质颖异,少力学。登嘉庆丁丑进士,授贵州绥阳知县,升古州同知、护理贵东兵备道。历充戊寅各科乡试同考官,所履皆有政声。在绥久,惠政最多,士人设位祀之。年七十告归,日课子孙,足不登长吏之庭。及卒,乡人咸哀慕之。”



民国三年《武宣县志》之记载

郑小

谷曾为张梦骥作传,即为《归化通判德亭张君别传》,其中有记:“先生兄弟四人,皆出一母,先生其季也,幼而岐嶷,最称孝友,生二十三年而饩于庠,又十有二年而举于乡,又十有七年而成进士。先此已挑取教官,至是改用知县,分发贵州,先署兴义县事,题补绥阳县,运铅入京引见,以卓异兼理正安州事,再迁归化通判,引见以本官暂署普安县事,最后署古州同知。历官皆山岩僻邑,苗民杂处。先生本儒者,文雅高广旷,吏事非所娴,而所至伸士气,理民冤,除吏獘,有古循吏传之风。”

张梦骥学识渊博,擅长吟诗作对,著名的武宣《八景合作》诗作即为其作,是为:“双髻晴岚耸碧空,三台叠翠映霞红。龙翻古迹钟声雨,鹤舞灵湖松籁风。石壁遗书多鸟篆,仙岩留迹半云封。坐看神窟流泉异,听彻音山迭奏终。”

郑母之胞兄张廷敬

据郑献甫所记,其母亲为“辛酉拨贡修巳公之妹也”。按清朝“拨贡”制度,清初定六年一次,至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而查嘉庆《武宣县志》“国朝(清)拨贡”有6人,而辛酉科只有1人,即为“张廷敬,嘉庆辛酉科,灵湖人。”由此可知,郑母之胞兄实为张廷敬,字修巳,即郑小谷之亲舅也,其于嘉庆辛酉年(1801年 )获中“拔贡”。



郑献甫像

郑献甫与灵湖之情

象州白石村的郑家亦为书香门第,【清】蒋琦龄在记郑小谷时有:“曾祖名士,始入郡庠。祖郑璨,为乾隆乙酉科举人,父郑珊,名诸生,教授乡里。”而受灵湖书香之气熏陶长大的郑母作为继房,在二十岁时嫁给郑珊,并于辛酉年(1801)生下郑献甫。她并对献甫等倾心照顾,言传身教。在献甫年少时,不时还带他回灵湖探亲。

郑献甫对灵湖是有感情的。他写的《内兄嫂张母陈孺人七秩寿序》即有:“献甫,故武宣灵湖张出也。”“献甫愧外家之宅相,忆少日之门风。粥粥引雏,儿方随母;嗈嗈鸣雁,士正归妻。自此十年,长悬百里。”他

在《外叔祖母张母梁安人墓志》中写道:“余外祖父伯仲四人,获见者二;外祖母娣姒亦四人,获见者三。献甫,长房出也,少时希至外家,又悬隔异乡,常有不逮之憾。”



张家祖祠这“世德堂”横匾

正是郑献甫对灵湖村和张家有着特殊且深厚的感情。当年灵湖村重建水月宫,献甫曾书一绝对上联,即为:“水月宫坐东向西湖北江南分左右”,至今无人能工整地对出下联。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时年已64岁的他挥毫书匾“世德堂”三个大字,横匾两侧分别为“同治三年孟春”、“刑部主屯鄭獻甫敬書”,以褒灵湖张家之风。此匾后一直挂在张氏祖祠之内。

正是此“世德堂”之横匾,映射了武宣、象州这两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联姻,又恰是白石与灵湖两个文化名村在文脉上的融合潜传。而今象州白石村已依托郑献甫而打造成文化旅游名村,武宣灵湖村似也应有所作为才是。(吴孝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苏州大学考研[超话]#蹲一个苏州大学课程...来自Jashadow_-微博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