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舆见坚定理想信念是对待“考研热”的可行之道读研高考学硕...

 2024-03-22 14:45:03  考研全程辅导    6
[摘要]

导语:考研成绩出分在即,牵挂着众多考生的心。2024年是考研报名人数自2015年起持续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部分考生出于增强职场竞争力或弥补高考遗憾的目的而选择考研。对于考生而言,要结合自己内心...




导语:考研成绩出分在即,牵挂着众多考生的心。2024年是考研报名人数自2015年起持续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部分考生出于增强职场竞争力或弥补高考遗憾的目的而选择考研。对于考生而言,要结合自己内心想法并多聆听其它意见进而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考研热何以持续升温
王芊君
近8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不断上涨,屡破纪录,国家线普遍上涨,考研高分不断刷新。2024年是考研报名人数自2015年起持续、快速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但人数的暂时降温并不意味着竞争的降温,在“考研热”下,考研俨然已成为“二次高考”,考研似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规划,不考研者似乎成为了异类。考研热何以不断升温?其背后是就业、社会与教育的多重互构。
一、以退为进:就业困境下短暂纾困
考研热背后是隐匿的就业困境。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从毕业到就业的关卡开启困难模式。文科生沉淀文学流行,用自嘲调侃步入社会时的屈服与妥协;孔乙己文学风靡,跳不下的高台与脱不下的长衫昭示着理想与现实的深邃鸿沟;考公、考编晋升成内卷独木桥,被戏称为“宇宙的尽头”……在人才市场中,学历迅速通货膨胀,从可选到必选,从加分项到筛选器,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入职的最低门槛,应届生身份成为最宝贵的就业资本,岗位流转的速度赶不上大学扩招的速度,专业积淀从就业保障沦为“无用之学”——毕业生们在趋于饱和的职业负载中无从下手,在供需矛盾的就业高压下顿失气力,只能以退路为进路,用慢就业替代就业,期待以读研增添就业的新动能。
二、结构性困境下的局部最优解
难解的社会议题与艰深的结构性困境犹如房间里的大象,在心照不宣、无以改写中加重着考研热的惯性。《她被困在考研考编里的五年》一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学历崇拜下社会评价机制的僵化,上岸成为设定自我预期与他人预期的重要标准;较低的第一学历被视作无法弥补的原罪,学历出身论成为无法磨灭的阶序烙印,不断加深着考研与上岸的执念;上满发条的社会时钟容不得暂停与错位,正确且准时的社会节奏是必须遵循的人生步调,在混乱、易变的环境中,教育、社会、文化共同交织而成巨大的结构性困境,就业、社会认知尚不完善的毕业生们无力应对,只得期望借考研获得喘息的空间、规避试错带来的沉没成本、在有限的选择中等待通往人生旷野的另一条轨道。
三、人生海海:补足遗憾、重定理想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高考被视作建构人生可能性的起点,却也是充满随机性与未知性的单行道,无数学子在高考时折戟沉沙,意绪难平,将考研视作“二次高考”,从“错过的岸边”到“新的彼岸”,变“我本可以”为“我应如是”, 弥补失意的遗憾,重握崭新的未来。
同时,考研热亦是学术热、科研热,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尚的有形映射。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研究生教育可以发掘潜力与韧性,续燃热爱之火,点亮理想之光。学子们通过考研提升信息知识的增量,锚定人生新的定位,在勤耕不辍中寻求并坚定理想信念,描画梦想蓝图。

(山东师范大学考研自习室 图自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考研人数直降36万,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作用结果
庄海燕
据教育部消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人,较2023年的474万人,减少了36万人。这也是自2015年来考研报名人数的首降。“考研热”的降温,背后是就业市场、出国留学、个人认知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折射了现实要求、社会心态的变化。而个体面对升学或就业的抉择,较为合理的策略是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做出个性化的科学决策。“考研热”的降温,需从多方面辩证看待。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其最终归向都是要进入就业市场,而当前环境下,研究生就业相对本科生优势并不算大。首先,从就业情况来看,部分实操类较强的专业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学历滤镜”并不明显,这使得一些考生重新思考读研的必要性,进而转战其他赛道。其次,从企业用工角度来看,本科生对薪资或其他待遇期望不如研究生那么高,企业出于用人成本考虑进而有可能选择本科生。所以,基于对就业市场的考察,部分考研人经过权衡比较,从考研转向就业。
当下,职场人对工作的稳定性要求更高。“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编”等观念开始兴起,考公考编热度渐渐升温,部分考生也受此影响,转而加入“考公考编”大军。据统计,2024年国考有303.3万人报名过审,比2023年的近260万人增多了约43万人。与此同时,全国各省的公务员省考、事业编报名人数也比往年增了更多。从“考研热”的降温与“考公考编热”的升温,在一升一降中,能够窥见到考研人心态转变与就业需求。从外界因素来看,“后疫情”时代留学市场回暖,也分走了考研人数的比重。
当然,在看到考研人数首降36万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考研人的基数依然处在400多万,这说明读研升学,依然是不少人的想法。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一位本硕毕业于人大的博主发布一个话题——“985硕士毕业后,我的人生变好了吗”?她坦言,如果把读研当成上升的通道,那你大概率会对其感到失望,而本科毕业找到的工作,研究生毕业了反而进不去。但读书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正因为18岁高考那个梦没有实现,所以才倍加珍惜后来每一个能选择的机会。是的,读研不仅仅是功利地找到一份谋生工作,它更是渺小的个体,通过大量读书、积累,战胜无知、愚昧的伟大过程,获得对世界理性的、多元的认知。而这个自我蜕变的过程,也会对之后的人生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总的来看,读研或是就业,背后牵动着千万人的心。纠结于二者的人们,应理性思考,充分评估,选择最适合自己道路,避免盲目内卷。此外,唯有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和谐,充分为个体提供展示的舞台,促进教育、稳住就业,社会的有机系统才会更加稳固,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才会更加满足、幸福。而这,是一个美好现代化社会的应有之义。

(青岛某研招考点 图自半岛网)
“学硕专硕”考研抉择,需聆听自己内心和市场的多方想法
张盼盼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2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438万,报名人数出现了自2015年持续快速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考生考研报名更加理性。但面对学硕、专硕的考研抉择,依旧有不少考生不仔细调研就业市场、评估人生规划,迷茫无措的踏入了不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导致了读研后的持续痛苦。天空辽阔属于鸟,海洋深广适合鱼,考研热潮下的学硕专硕人生选择,每位考生更要顺市场、知自身、明规划,才能发挥出最高读研深造性价比。
学术学位硕士按照学科成立,偏向于理论研究学习,重点为培养非市场性就业学术研究性人才。专业学位硕士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主要针对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医生、律师等,重视高水平训练、实践及运用,重点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硕专硕最大的区别并非在于定义、学校和学制长短上,而是在未来子职业发展方向规划中。如若想要读博深造、留校任教、科研所进行科研活动等,可以考虑学硕;如若想要进入市场寻找合适的工作,实现广大职业理想,专硕肯定是完美匹配。
大多数考生在考研之初更多以“上岸”为导向,被报录比诱惑,最终导致了痛苦读研的悲剧。此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明确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但依旧有大部分考生认为学硕比专硕更高一层,却不知读研后需要加强学术能力培养,与市场就业关系不大的长线过程。缺少对专业领域浓厚兴趣、探索欲望的考生一旦上了研究生学硕、专硕错误的“岸”,不仅会加强读研的时间成本投入,更会对读研本身产生自我怀疑,更对以后就业而陷入无限内耗之中。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市场对专业学位硕士的需求更为旺盛。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预计到2025年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市场需要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服务,考生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领域,如it行业,就业市场中专硕往往更受欢迎,因为它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项目经验,能够快速适应风云变幻莫测的市场。而在一些传统工科领域,如机械工程或化学工程,学硕则更受青睐,因为它们能够深入研究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后盾。
古人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找寻适合自己的考研方向也是在探索未来职业方向的路径,谨慎思考才能匹配成功,每一种选择都会带来一段美妙的路程。在理性报考的同时,保持对学硕、专硕选择的高度严谨性和规范性,充分考虑个人兴趣、职业规划,深入了解行业趋势和市场动态,这样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为未来发展和梦想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转载自《舆情管理参考》第47期)


多所院校最新发布23考研报录比!赶紧收藏高校复试线国家线_网易...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