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会暨全国研究...来自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2023-11-30 03:48:56  考研全程辅导    19
[摘要]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

17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思潮,也称实学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进步思想家抨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同时,也对当时教育上的专制主义和科举学校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改革意见。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关于学校改革的主张,表达了他对当时学校的不满和改革学校的设想。他提出,学校应成为民主议政的场所,变“是非一出于朝廷”为“公其是非于学校”。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学校的作用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更在于议论国家政事。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来讨论国家政事的得失,议论国家政策的是非标准。

黄宗羲主张将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理想,而且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紧密结合,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

黄宗羲的上述思想,是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闪烁着民主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对中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

清华-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2023年迎新生活动顺利开展(清华贵州大数据硕士项目好不好)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9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