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

 2023-10-20 19:47:02  考研全程辅导    8
[摘要]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内容摘要 理论探索 学术训练环境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影响 ———基于学科差异的视角 作者:谢鑫, 陈洪捷, 沈文钦 作者简介: 谢鑫...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内容摘要
理论探索

学术训练环境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影响
———基于学科差异的视角
作者:谢鑫, 陈洪捷, 沈文钦
作者简介:
谢鑫(1995- ) , 男, 江西瑞金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陈洪捷(1959- ) , 男, 陕西西安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沈文钦(1981- ) , 男, 广西北流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博士生; 学术训练环境; 科研能力增值; 学科文化
摘要:学术训练环境是致力于促进博士生科研素质发展的培养环境, 培养单位在创设学术训练环境时需考虑学科文化差异。 对2021 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反馈调查”的12078 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第一, 在各类学术训练环境中, 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促进作用最为突出, 而学位论文和论文发表要求的压力感对其有阻碍作用。 第二, 课题研究对理工科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促进作用更强; 课程教学、 学术氛围对人文社科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促进作用更强, 而学位论文压力对它的阻碍作用更强。 结合学术训练环境现状和重要性的学科差异可知, 在理工科中, 应优先提升课题参与和导师指导的质量, 在人文社科中, 则应加大对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的支持力度、 淡化论文发表要求。
学习者、研究者还是“打工人”?
———角色认同互动模型下的博士生情绪韧性研究
作者:孙晓红, 李琼
作者简介:
孙晓红(1993- ) , 女, 山东烟台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李琼(1974- ) , 女, 山东潍坊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学博士。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 情绪韧性; 心理状态; 角色认同互动模型
摘要:博士研究生的情绪韧性是其良好心理状态的体现。 基于角色认同互动模型, 以21 位博士研究生为访谈对象, 研究发现: 博士生的情绪韧性建构常囿于学习者、 研究者和“打工人”三种角色认同的矛盾张力中。三种角色认同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博士生从“角色认同分离”到“角色认同整合”之间的连续统。 在这个连续统中, “沮丧的适应者”“艰苦的追随者”“激情的战斗者”分别代表了博士生低、 中、 高三个水平的情绪韧性。 其中博三是博士生情绪韧性水平变化的关键时期, 个人、 关系、 环境三种因素联动, 共同影响了博士生的情绪韧性。 为此, 建议高校博士生招生应注重性格、 学术志趣等软实力的考核; 要创设适当条件, 助博士生搭建共同体; 应健全博士生培养过程, 为博士生的学术成长提供支持。


规训视角下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异化及修复
作者:张悦, 段鑫星
作者简介:
张悦(1996- ) , 女, 江苏徐州人,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段鑫星(1964- ) , 女, 山西平遥人,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规训; 研究生教育; 导学关系; 关系异化; 关系修复
摘要:规训视角下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本质是权力关系, 具有复杂性、 不平等性等特征。 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参与式观察, 对研究生导师和在读研究生进行调研, 发现在“师本位”观念、 单一导师制和工具理性的裹挟下, 导师通过分配的艺术、 活动的控制、 创生的谋划和力量的编排四种策略, 从空间、 身体、 时间、 身份四个向度对研究生进行规训, 使导学关系异化为利益和服从关系。 据此, 从构建导师生成性权威、 平衡导学话语权和回归科研本质三个方面探究导学关系修复技术。


大学跨学科性:内涵识读与实践进路
作者:焦磊, 杨琼
作者简介:
焦磊(1984- ) , 男, 山东日照人, 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杨琼(1984- ) , 女, 黑龙江大庆人,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跨学科性; 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教学; 理论与实践
摘要:当今时代, 关于跨学科性的主题成为政策、 实践、 教学与科研的流行话语。 对跨学科性理论层面研究的匮乏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大学的跨学科发展。 在以学科为主导的学术系统内跨学科性的确立并非易事。大学跨学科性的制度化进程中, 始终伴随着来自学科性的张力, 从对立到互补互促, 跨学科性在大学中逐步由“隐结构”进入“显结构” 。 跨学科性是应对学科分裂滋生的碎片化所产生的自反性意识形态或理念, 是指引两个以上学科之间交互进行人才培养及开展科学研究过程的方法论和哲学。 跨学科性涵盖多学科性、 交叉学科性、 跨学科性和超学科性四个层级, 层级间具有进阶性。 大学需通过系统化推进跨学科教育与创制跨学科研究的组织保障, 达致全方位、 高阶跨学科交互。


培养与质量保障

贯通式培养长期质量更高吗?
———对不同培养方式的博士科研表现的比较分析
作者:马缨, 赵延东
作者简介:
马缨(1975- ) , 女, 四川自贡人,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研究员。
赵延东(1971- ) , 男,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关键词:博士培养; 科研人员; 科研表现
摘要: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贯通式方式培养博士, 但目前比较贯通式与阶段式质量的研究不多, 在结论上也不统一。 更重要的是现有研究都是对在读博士生的质量进行比较, 缺乏对博士培养长期质量的考察。 本文利用一项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 通过追溯他们的博士培养模式, 从科研产出和成才概率上对博士生不同培养方式的长期质量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 当仅比较科研产出和成才概率的均值的时候, 两种培养模式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但在控制了有关因素之后, 贯通式培养的质量显著高于阶段式培养。 文章还讨论了相关协变量对两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机制。

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
作者:李飞, 王昆, 季薇, 侯晓赟, 徐小龙, 蒋国平
作者简介:
李飞(1966- ) , 女, 湖南长沙人, 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士。
王昆(1979- ) , 女, 湖北赤壁人, 南京邮电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副研究员, 通讯作者。
蒋国平(1966- ) , 男, 江苏扬中人, 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博士。
关键词:红色文化; 研究生; 课程思政; 价值意蕴; 实践逻辑
摘要: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 面临着思政教育资源不够、 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强等问题。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而成为培育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供给, 是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本文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 探讨了红色文化与研究生课程思政价值导向的趋同性和逻辑契合性, 从实践层面提出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主体逻辑、 要素逻辑和评价逻辑, 并以江苏省首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及成效。

以本硕博贯通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林绍森, 宋丹路, 高云志, 李永桥
作者简介:
林绍森(1977- ) , 男, 四川成都人,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科科长, 讲师。
宋丹路(1971- ) , 男, 新疆库尔勒人, 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研究员。
高云志(1975- ) , 男, 四川绵阳人,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副教授。
关键词:本硕博贯通;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实施路径
摘要:本硕博贯通培养的连贯性和专一性特征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相契合。 通过建设本硕博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平台、 贯通性的科研训练平台、 共享型的实践创新平台及统筹兼顾的保障制度,进而构建与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可缩短拔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周期,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质量和效益。

专业学位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及实践路径
作者:杨超
作者简介:
杨超(1980- ) , 男, 云南景东人, 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是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性的教育理念、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教育模式以及教育体系等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体, 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观念、 范式等最大程度满足人们教育需求的状态。 进入新发展阶段,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蕴意着创新发展、 协调共生、 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以及共享发展的时代内涵。 现实中, 我国“立德树人”的育人实践导向、 国家“质量提高”的政策语境指引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论构建等多重逻辑的存在, 促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可能。 鉴于此, 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应培育“三位一体”教育理念, 重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价值取向; 构建“三要素”制度体系, 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 建立“综合性—增值性—一体化”评价体系, 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生态环境。

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向国际化改革实践及其经验启示
作者:王熹徽, 魏玖长
作者简介:
王熹徽(1982- ) , 男, 河北藁城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mba 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魏玖长(1979- ) , 男, 河南南阳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工商管理; 研究生教育; 双向国际化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有助于进一步创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和提升国际影响力。 本文通过总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全英文授课项目改革过程中的举措与成效, 提出了一种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向国际化改革方案。 改革方案以培养趋同化、 管理规范化、 教学专业化和服务个性化为原则, 从招生录取、 学生管理、 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和论文答辩等多维度开展了国际化改革创新, 实现了在生源质量、 学业成绩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效果提升。 回顾并分析改革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启示, 可为兄弟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改革提供参考。

政策研究与制度建设

非结构化测评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招生复试中的应用探析
作者:白丽新, 李传波, 张立迁, 侯曌晨
作者简介:
白丽新(1962- ) , 女, 山西晋中人,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挂职宁夏大学) 研究员。
李传波(1982- ) , 男, 山东济宁人,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科长, 助理研究员, 通讯作者。
张立迁(1983- ) , 男, 河南濮阳人,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 副研究员。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 推荐免试; 复试; 非结构化测评
摘要:非结构化测评具有自主评判、 内容灵活、 氛围轻松等特点, 适用于对不同个体开展差异化考查, 发掘个体潜质, 但其运行条件相对苛刻。 本文从非结构化测评的内涵以及推荐免试研究生招生复试的特点进行必要性阐述, 分析了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招生中开展非结构化复试的可行性, 并立足非结构化复试的信度和效度, 从设置考查要素、 确定生源筛选标准、 建立复试专家组、 设计复试试题、 制定评价标准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设计了非结构化复试方案。

研究生学籍超期清退“五问”及规范化路径
作者:缪志心


作者简介:
缪志心(1979- ) , 男, 江苏苏州人, 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学籍清退; 学籍管理; 受教育权; 现代大学制度
摘要:研究生学籍超期清退日益进入大众视野。一方面, 研究生学籍超期清退具有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降低研究生教育成本, 给予研究生多样化选择等价值意蕴, 另一方面, 研究生学籍超期清退本质上剥夺了研究生继续现有学业, 顺利毕业, 取得研究生学位的机会, 又给高校与研究生发生争议预留了空间。当前, 研究生学籍超期清退存在着权力来源、 法律依据、 法律性质、 正当实施以及是否可诉等问题, 为此, 提出研究生学籍超期清退的规范化路径, 即: 基于法律保留原则进行研究生学籍超期清退实质合法性之修正, 基于正当程序原则开展研究生学籍超期清退形式合理性之补强, 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研究生学籍超期清退参与主体正当性权益之平衡, 以实现既能维护研究生的受教育权, 又能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目的。

比较教育研究

美国博士生资格考核的组织模式与实践理路
作者:赵世奎, 高凌云
作者简介:
赵世奎(1974- ) , 男, 山东维坊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高凌云(1994- ) , 女, 江西南昌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博士生教育; 博士生资格考核; 组织模式; 实践理路
摘要: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是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必要环节。 总体而言, 博士生资格考核并无固定统一的模式, 不同院系往往会根据其学科特点及培养定位, 择取适宜的考核时间、 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尽管资格考核结果通常会成为分流淘汰的依据, 但也有一些院系并不把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终止博士培养的要件。 博士生教育的规模发展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 是推动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博士生资格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反馈、 督促、 指引, 而非淘汰, 如引导博士生深入理解学科规范和文化、 推进博士生的专业社会化等。 如何立足我国博士生培养实际, 借鉴国外经验, 构建完善长时段、 多维度的考察机制, 是培养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主体与职责:工程博士教育的运行机制
———基于中英两国的比较
作者:余继, 曹凡
作者简介:
余继(1989- ) , 女, 江西临海川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士。
曹凡(1997- ) , 女, 江苏南通人,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工程博士; 多元主体; 职责; 比较研究
摘要:工程博士教育是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培养过程涉及政府、 高校、 企业、 行业协会等多方利益主体, 合理和清晰的职责划分是有效运行的逻辑起点和前提, 并直接关系到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工程博士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基于宏观层面的主体、 操作层面的职责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仍有待厘清; 国际上, 英国工程博士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令人瞩目, 其多元主体的协作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通过比较中国、 英国两国工程博士教育中的相关主体和具体职责,就政府作为、 中介组织的作用、 高校联盟式培养、 企业参与和权益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并结合我国工程博士教育的发展现状, 提出相关建议。




「2020考研」全国七大区域考研名校分析,你的目标院校定了吗_学科(2020年考研人数)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8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