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心理学考研武汉大学410分上岸学长经验分享合集(初试、择校、题...(312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

 2023-09-09 02:49:18  考研全程辅导    16
[摘要]

笔者信息:2020年考研,报考武汉大学应用心理学,初试获得410分,排名第一,复试排名第七,综合排名第三,目前研一。 目录:1、备考经验2、择校经验3、题库测评4、记忆方法5、复试经验一、备考经验:1、遍历教材,打好基础。 一般来说,...



笔者信息:2020年考研,报考武汉大学应用心理学,初试获得410分,排名第一,复试排名第七,综合排名第三,目前研一。
目录:1、备考经验2、择校经验3、题库测评4、记忆方法5、复试经验一、备考经验:1、遍历教材,打好基础。
一般来说,考312的考生一轮复习就是将所有的教科书目以自己的节奏去浏览完,这个阶段也不用花多大的精力去尝试背诵或记忆,重要的是留下印象就可以了。
二轮复习是重新学习专业课书籍,这时候可以适当的快速阅读,重点是利用好每章的课后习题和章节总结。
二轮以后基本上不会用到教材,一般会用辅导机构总结的大纲类书籍作为学习工具。
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你准备的时间较早,第一轮可以纯阅读,每周或每半个月看完一门专业课。但如果你准备考研的时间比较晚,更建议你将一二轮的步骤结合起来,不要单纯的浏览,而是每学习完一章就开始有意识的去做对应的课后习题和分章的考研真题。
2、苦练真题,掌握规律。
在我看来312的题目其实近10年来的出题规律都还是挺明晰的,选择题所考的一些知识点也经常会重复的出现。所以对真题进行大量的模拟演练,是考312的考生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同时由于312考试它的题量还比较大,光选择题就有75道,加上后面的论述题,如果要写的尽善尽美争取高分的话,每一道都得写上好几百字,所以控制时间也是312的一门必修课。
一般来说,一战考生至少要完整地刷三遍以上的历年真题。为了避免记忆的残留,需要你合理的安排你每次进行真题训练的时间段,比如6-7月刷第一轮,9月刷第二轮,11月刷第三轮这样子。
笔者因为陆续考过两年,所以在第二次考研的末尾已经完成了第八轮的真题训练,几乎对每一道真题都烂熟于心。同时做题速度提升到了75道选择题,最快完成速度为9分48秒,这也为我在考研时完成大题预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
3、多做模拟,拓宽知识。
另外一块不可或缺的,就是对市面上各种各样模拟题的学习和训练。这个环节需要你利用自己的搜索能力,去寻找及购买各种机构的内部教参和模拟题去进行演练。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有些机构出的题质量不是很过关,他出的题可能还会有错误的答案,做了也是白做,甚至做了反而影响了对正确知识点的记忆。
的确,我也碰上了很多机构在所提供的习题答案方面存在着有商榷的地方,甚至有明显的错误的地方。但实际上你刷多了真题就会了解,就连官方真题每隔几年都会有几道争议性比较强的题目出现,可以说心理学界本身就固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性的概念,难免会有答案无法唯一的情况。
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害怕做到存在错误答案的题目,就因噎废食,放弃机构的模拟题。
你需要做的是永远保持着对题目的质疑态度,批判性地看待每一个参考答案,当答案令你费解时,一定要去教科书上找到原文原句或对应的知识点,这样你就不用害怕会被机构所提供的错误答案所误导,反之恰恰是这样的做题经历,会让你对正确的知识点有更牢固的记忆。
4、放宽心态,兼听则明。
考研其实就像小马过河一样,最终难度是客观固定的,变量是报考者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的知识储备水平。
是故总会有一些劝你考研的软文中写什么三个月冲刺985成功的案例,你点进去看,发现这个人本科就是985。同时也会有各种二战失败、三战失败的故事贴让你认识到这条道路的残酷。
但就像教育心理学里面关于能力的内隐观念这个概念一样,有的人认为能力是天生不变的,有的人认为能力也可以随着后天学习而改变。
既然选择了考研,最好不要纠结太多。
你需要的是去逐渐的摸索一条合适自己的学习道路,去跌跌撞撞的试错。
需要擅长制定计划,也需要勇于放弃不合理的计划。
需要拉紧一根弦来奋斗,也需要学会在什么时候去放松去休息。
总之需要一种兼听则明的能力,既不要被三个月冲刺985的经验谈冲昏头脑,过于放松;也不要每天惴惴不安,自我怀疑,担惊受怕。
考研最终考的还是心态,不管是日常的学习抑或考场上的答题,终究需要你有一根粗中有细的神经。
二、择校经验312择校唯一时间点:九月底到十月底。对于312考生来说,最适宜的择校时间是九月底至十月底,该时间点所有的高校基本上都公布了自己的招生简章,考生可以根据最新的信息去分析每所学校的考情,从而找到最优解。
除非你还在纠结考不考统考,否则你就没必要去提前看院校,因为看了也是白看。
提前看院校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志向远大,直接锚定浙大、华东、北师大、中科大,然后一通操作猛如虎,模拟测验250,十月份灰溜溜的换学校。
2、保守再保守,是个学校能上就行,学着学着发现自己越学越好,逐渐眼界大开,十月份重新挑选目标。
3、早早定下one pick,一门心思冲刺它,新招简一出发现它退统了,十月份灰溜溜的换学校。
所以对于统考择校来说,最终报考时选择什么学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考虑,而是要根据各种各样的内外部因素综合考量的,一方面看你学习进度和学习程度,另一方面看院校的考情变化,本身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所以在这两点确定之前,你可以定一个比较模糊的目标,但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力求详细细致地收集院校信息,各种联系学长学姐。(甚至还有在六七月份,初试还八字没一撇就提前打听复试的人,不知道在想什么,这么自信的吗?)
可以说,十月报名截止最后一周,你每天抽一两小时出来,或者抽出一整天时间,系统地整理一下志愿,比你隔三差五地兴致勃勃搜一下,时不时地各种加各路学长学姐来的效率高太多,省下的时间拿去学习不香吗!
择校信息模块:
    地域:学校所处地理位置。
    层级:985/211/双一流/双非
    历年录取分数线
    该年度实际统招人数(除推免)
    往年进入复试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比例(复录比)
    往年复试内容
    具体研究方向
    是否存在校内调剂
    学制、学费
    食宿条件
(上述模块重要性顺序可根据个人需求调动)
接下来为笔者本人实操时的择校思路:
首先因为我是湖南人,本科在湖北上的大学,将来也希望在两湖两广附近发展,所以我先在地图上圈定了自己想要报考的院校的地域范围,最终定下了武汉、南京、杭州、北京、苏州、重庆、长沙、广州、成都、深圳、上海这十一所城市。
其次因为我本科属于211,我觉得考研的话首要目的是提升学校层级,即211以上,但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我也考虑了几所普通一本院校。最终通过研招网查询,我选出了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8所大学。
学校选定后,就可以建立excel文件,将上述模块作为列标题,将每个学校的相关信息填充进表格中,方便进行直观性的比较。
前两个模块是广圈地,尽可能多的纳入可能院校。而接下来的模块是精细化筛除条件中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学校。
录取分数线是一个很客观存在的门槛,需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去考虑,因为我年初定的远大目标是浙大,本身是312中间分数线最高的学校之一,所以分数线上我最终并没有筛除任何院校。这里强调的是录取分数线并不是复试分数线,而是最终实录的分数情况,有的时候这个分数线会比复试分数线高很多,比如说武大哲院19年复试线365,实录线390+。
但同时我还在纠结是否坚持312,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可能改换自命题,但再三思虑后,觉得自命题的风险太大,不如统考来的稳定,因此放弃了自命题类院校:华中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来华中师范出新简章宣布重新加入统考,我又纠结了好一阵)
然后由于我本人是二战,一战进入复试被刷的经历让我总结出的经验就是不要报名入口太窄的学校,如只招1个人或者2个人的学校,因为风险相对来说会比较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激进地排除了招生人数为个位数的学校: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结果浙大因为疫情扩招到28个,说起来都是泪)
复录比上面,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因为往年复录比接近1:2,比例过高所以优先出局。
复试内容上面,深圳大学因为招简注明跨专业考生复试时需要加试《认知心理学》,隐约表露出对本专业考生的招生倾向,让我觉得有点害怕,也被我划掉了。(结果事后有过来人告诉我,深大每年都这样写,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加试过)
最后剩下浙江理工和武汉大学。浙江理工因为当年一战的时候通知我去参加调剂复试,被我高冷的拒绝了,这次也不是很想吃回头草,所以最终能选的就只有武汉大学。
选到这,后续的模块就是多余的了,因为已经得出了唯一解。
如果还是有点犹豫或纠结的话,可以尝试更改模块顺序(如优先考虑研究方向),或者放宽限制条件(招生人数>5即可通过筛选),多试几次,看看有没有其他的结果。
定下武大后,因为武大心理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学院下面都有招生,所以我又重新比较了两个学院的情况。前文说到武大哲院19年的实录线高的离谱,几乎和浙大并肩,这里我冒险的采用了反向思维,我觉得做过准备,了解到这个情况的学生,很可能会被这个分数所吓倒,而不敢报名哲院,从而分流去马院,在这种预期下我反向确定了哲院作为报考志愿。
事实证明我的预期并没有错,我以410分的成绩成为了哲院的初试第一,但马院出现了两个大于410分的大神,最高分433分,如果我当时填报的是马院,最终会否录取又多了一份悬念。
还有一个比较奇妙的地方是,因为我严格排查了实录人数,决定不报任何只招个位数的学校,所以一直在等武大哲院最终的推免名单。当时是十月下旬哲院才公布了推免人数,心理学实际推免人数为7人,总共招生人数为16人,也就是说最终人数为9人。
但我非常巧地数错了推免人数,数了好几遍,也只数出6个人,一算今年招10个,刚刚好达到我的预期,才大胆报了武大。
如果我当时数对了,我就会放弃武大,选择重新加入统考、招生人数40+的华中师范大学。
所以只能说择校这档子事,也存在一定的玄学要素,时也命也,需要一定的机缘巧合。
三、题库测评
本测评内容取材于笔者考研经历中所做过的10000+心理学习题所来源的各种习题册,笔者将从题目难易度、真题拟合度、笔者推荐度三个维度采用七分制对每本习题册作出评价并附上打分依据, 助大家去选择合适自己的习题。
①《心理学考研重难点1200题》
题目难易度:★★★★☆☆☆
真题拟合度:★★★★★☆☆
笔者推荐度:★★★★★☆☆
打分依据:
《1200题》这一本题册的编辑质量很高,以科目为分章编辑了选择题及简答题约1200题,另含两套全真模拟卷,俱提供了较详细的答案解释,做题体验良好。题目难度适中,基本上按照教材大纲编写,极少超纲类型的题,可以很好的检验你对312考纲内必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缺点是相对于选择题部分,该题册的简答题部分出题欠缺细致且答案也不完整,相对鸡肋。但该题册有一个好处是编者中的笔为剑老师和司马紫衣老师仍在从事相关的考研辅导工作,有自己创建的考研辅导互助交流qq群,如果有看不懂的答案解释,可以在群里找两位老师提问,算是一项售后服务。
②《考试大纲解析配套1000题》
题目难易度:★★★★☆☆☆
真题拟合度:★★★★★☆☆
笔者推荐度:★★★★★☆☆
打分依据:
《1000题》应该是312考研学子人手一本的题册,习题的编辑质量过关,的确做到了所谓的“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编写”,在分科目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到具体章节去编辑习题,让刷题的过程更为流畅且成体系,且严格按照312出题风格,将主观题分为简答和综合两类,值得好评。美中不足的是部分简答题有超纲嫌疑,在书本上找不到相对应的知识点,且存在一定的编辑失误,导致某些答案文不对题,但瑕不掩瑜。顺便说一个小八卦,上一本题集中的某位编者老师指出,所谓的“全国考研心理学配套教材编委会”背后其实也只是一个编外辅导老师主导的民间组织,也就是说这本书并没有它所想传递出来的那么具有权威性,和官方并不挂钩。

③《心理学导论习题集》
题目难易度:★★★★★★☆
真题拟合度:★★★☆☆☆☆
笔者推荐度:★★★☆☆☆☆
打分依据:
作为一本以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为出题依据的习题册,该题册相对312考纲要求来说偏难,存在较多的超纲知识点,没有系统阅读过黄版导论的学生做起来可能会一脸懵逼,甚至对自己的学识储备产生怀疑。但说句老实话,在上岸之前,至少在初试考试之前,我们一切的学习活动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考取较高的初试分数,给自己一张进入复试的门票,并尽可能的增加上岸的几率。所以这本题册只适合对每年真题中固定会有的一些超纲知识点仍抱有企图希望稳妥得分的学生,通俗点说就是给希望自己能考个390~400分左右,稳进985的学生增长见识所用,大家可以参考自己的预期和目标考虑是否购买和使用,不必勉强。

④简快出品进阶题册
题目难易度:★★★★★☆☆
真题拟合度:★★★★☆☆☆
笔者推荐度:★★★★☆☆☆
打分依据:
氪金学生vip习题册,只有报了班的学生才有。但就像简快自己在扉页上答疑中提到的一样,这套题册因为并不是完全针对312所出,而是包含了一些自命题学校的考纲内容,所以整体难度偏难,存在一定的超纲知识点,但大体上还是值得一用的。报班的同学可以等简快机构发,没报班的同学想要获取的话可以看看有没有其他同学转卖等。

⑤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
题目难易度:★★★★★☆☆
真题拟合度:★★★★★☆☆
笔者推荐度:★★★☆☆☆☆
打分依据:
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题册,中间较大篇幅是对于朱版《实验心理学》内容的笔记,内里习题也大多是考研真题,原创题目比例不多。因朱版《实心》所讲授东西较为深入,所以笔记内容相对艰深,适合需要深入学习实验心理学的自命题考生和对实验心理学较为苦手的312考生。

⑥ 《心理学考研终极模拟卷》
题目难易度:★★★★☆☆☆
真题拟合度:★★★★★☆☆
笔者推荐度:★★★★★☆☆
打分依据:
作为一本模拟卷,看得出来主编对312的考试内容和风格有过一定的研究,六套试卷和真题的风格相差不大,可以有效的检验你整体的学习成果,偶有的超纲题也符合真题的命题规律,但超纲比例可能略高于大多数年份的真题。

⑦ 《心理学考研模模答》
题目难易度:★★★★☆☆☆
真题拟合度:★★★★★☆☆
笔者推荐度:★★★★☆☆☆
打分依据:
的模拟卷整体来说在题目选取和编排方面的质量略低于 系的模拟卷,但仍不失为四套值得一做的模拟测试,同时可以看出312的命题规律基本上已经循规蹈矩,按照固定的套路无论是选题出题还是自己学习,都可以摸索出一套成型的体系出来。

⑧网络资料《心理学全真模拟17套题》
题目难易度:★★★★☆☆☆
真题拟合度:★★★★☆☆☆
笔者推荐度:★★★★☆☆☆
打分依据:
笔者自购下载的不知名机构整理题册,题目质量还行,部分题目出的较有年代感,胜在题量足够大,适合喜爱刷题的学生用来自测。若需要可私信笔者获取(有偿)。

⑨网络资料《心理学专业统考基础过关2000题》
题目难易度:★★★★☆☆☆
真题拟合度:★★★☆☆☆☆
笔者推荐度:★★★☆☆☆☆
打分依据:
笔者网络搜集的习题册,做题体验和上一份网络资料差不多,题目具有年代感但量大够刷,但该书统计部分的习题编辑质量堪忧,存在大量的错误,可以跳过不做。部分题目超纲,可能因为年代久远,有些知识点的答案与目前的说法相悖,需要辩证性的看待答案。同若需要可私信笔者获取(有偿)。

⑩真题系列
ⅰ、 《考研心理学真题早练》
评价:以真题试卷形式整理的历年真题,适合做全真式的模拟,做起来有仪式感,但机构过于小气,不愿意从2007年的312考试试卷开始出版,明明13年来考纲都无太大变化,出题规律也较统一,实在不应该漏掉07、08、09三年的真题。
ⅱ、 《心理学考研真题正解》
评价:以科目为维度细分到年度来整理的真题集,因编排方式较为独特,可以用来n刷的时候转换角度增进对真题知识点的记忆。
ⅲ、凉音《心理学考研312统考分章真题》
评价:以科目为维度细分到章节去整理的真题集,也是笔者最推荐的一本真题集,将每年的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所归属的章节整理出来再汇编成册,使得学生能很直观的看到每一道题所包含的知识点的出处,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己对于题目的敏感程度。

ps:除了这些题目资源,笔者在十一二月还做过一些零零碎碎的网络模拟卷,像木心密卷、简快冲刺卷等,这些试卷的质量往往尚可,但常常需要你自己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网上主动的搜集相关信息,甚至去闲鱼购买等,所以这些试卷笔者就不发表评价,仅告知大家这一种题目的存在。
总结:题目无穷无尽,人力有时竭尽,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题集进行训练就好,并不一定要像笔者这样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毕竟就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学习方法,有的人适合做题,有的人适合硬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加油。
pps:贴一下自己最后整理的错题集的字
四、记忆方法众所周知,心理学统考312心理学专业综合的特点是有大量的选择题,综合七本书考察极其多的琐碎知识点,所以想通过统考上岸的同学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就是对细节知识的记忆力。
但很多同学可能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记忆知识点就是把书本上的原文原句反复背诵记忆。
也不能说这种方法不对,但翻来覆去的背诵大块大块的文字,只适用于简答题和论述题的考察范围,而心理学312真正的大头在于160分75道的选择题,如果仅仅使用背书的方式去学习,可能简答和论述能拿到高分,但选择题却难以成功拿下。
是故笔者分享一种自己在备考期间使用的学习方法,希望能 大家在攻克选择题方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步骤一:大量刷题,标记错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312考卷有85道题,中间有75道题是选择题一样。在你从阅读书本,打好基础过渡到强化记忆,加深学习的阶段后。如果你每天学习心理学的时间有85分钟,中间75分钟我建议你去做刷题+整理错题集的工作。这一个步骤对于任何一个同学来说都是讨不了巧的,更像是水滴石穿的功夫,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
具体来说,这一阶段的学习步骤是,先利用一段时间刷固定数量的题目(一套试卷、一章习题、30页习题等),然后参照答案,把自己做错的题目用红笔或其他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并尝试初步理解自己错在何处,如果答案也没看懂,则标记“?”号,提醒自己之后要回归书本理解或利用百度/qq群等工具求助。
步骤二:整理错题,加深记忆。在笔者去年刚开始进入刷题模式时,大概是6月到7月,因为时间还比较充裕,所以笔者选择的整理方式是用小本子手抄错题,也算是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的实例之一。注意最好准备多种颜色的笔,将关键的知识点部分用红色摘抄,方便以后阅读理解。
(请忽略笔者丑陋的字)

但到后期9-10月之后,笔者进入疯狂刷题状态时,笔者意识到:手抄错题的整理方式效率太低且成果除

了阅读以外无法再次利用,便把整理方式改成了编辑word文档,这个过程可以用语音录入也可以用打字录入,取决于你自身情况与打字速度等。
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做错题目的原因都是对知识点的不熟悉,所以针对自己做错过的选择题进行摘抄或键盘录入,就能 助我们在这一个过程中进一步记忆该知识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复习和巩固,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全文阅读并背诵。
步骤三:巧用word,自制填空。(关键步骤)在步骤二中提到,笔者后期整理错题的方式从手写摘抄转为电脑录入,同时笔者也将之前的摘抄部分再次打字录入了一遍。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记忆住一个选择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所以我们在整理错题集时,不必将题目完完整整的全部摘抄或者打字出来,仅仅只需要录入知识点部分即可,同样的,关键知识点部分建议将颜色修改成红色。
示例
在笔者整理完自己手头所有的手抄笔记后,此时已经经过了手抄—打字两轮的记忆了,但笔者仍觉得记忆不是很牢固,所以笔者使用了一个word功能——替换,给自己制作了填空版错题集。功能路径:开始——替换——查找内容(更多)——格式——字体——字体颜色(红色)——返回——替换为(更多)——格式——字体——字体颜色——(白色/背景1)——全部替换。
最终操作示意:

最后得到一个这样的效果:
文件1(操作前):

文件2(操作后):

这时我们便得到了一个可以用来自我检验记忆效果的填空习题册。
步骤四:填写检验,分级阅览。这一步最好需要同学具有足够方便的打印条件。笔者家由于自营打印业务,有一台小打印机,所以整个备考期间也打印了约1000页的资料,因为相对于电子版资料的阅读,笔者认为纸质版资料更有助于 助记忆,但实在没有也不影响进一步的学习。
当我们获得填空版错题集文档后,我们先不忙着使用,可以等一段时间后再用来自检,当你采用填空的方式回忆某一知识点时,你便会发现哪些知识点你仅仅达到了再认的记忆程度,哪些知识点你已经满足了回忆的知识程度,从而进一步细分知识点的记忆等级,更加有针对性的去进行记忆。
具体来说,可以用蓝笔作答自己能答上的空缺部分,红笔摘抄自己未答上的部分,在下一次记忆时,只阅读红色知识点,不阅读蓝色知识点。
(请再次忽略丑陋的字)

总结:就这样,笔者记忆细节知识点的过程基本上是手抄→打字→(标色)→填空→阅览等四至五轮的不同方式的强化记忆,最后对于自己曾经做过、错过的习题基本上烂熟于心,再做类似的题时可以达到条件反射级的反应速度。如在n刷历年真题选择题合集时,笔者曾用手机秒表计时,75道选择题仅用了9分钟57秒就答完了。正式考试时,在笔者将答题卡上主观题答题区域所有能写字的地方都用文字填满后,还剩下半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准确率也加快了做题的速度。
但绕不开的关键点还是量的积累,以笔者为例,笔者在之前的习题集评测文章中也提到,满打满算刷满了10000道选择题,积累下来的专业课错题集合集中,目录部分就有3页,总共45页,58493个字。现在回想,专业课能够从一战的204分提升到二战的259分,这种学习方法上的改变是一大重要因素。
当然,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心理学312专业课的学习,其实对于政治选择题的训练也很有 助,是可以同理类推于一切需要大量刷题的科目的。
希望笔者对于这种学习方法的介绍能给大家带来学习上的 助。
五、复试经验大致流程时间:5/7——官方邮件来函,通知相关复试事宜,建立复试群等。
5/11——线上设备测试。
5/14——参加面试,考前半小时到一小时抽签决定顺序。
5/20——公布拟录取名单。
其实从流程时间线来看,哲院从发通知到真实复试也只给了一周的时间,整体的流程还是挺紧凑的,需要考生自己设置一定的提前量去尽早准备,而不是一直傻傻等消息。
亲身复试经历:具体的复试分为专业课面试和英语面试两部分。
根据抽签顺序,排名靠前的优先参加专业课面试,排名靠后的优先参加英语面试。
笔者不幸抽中一号签,第一个进入了专业课复试的会议房间。
与老师相互问好后,便是自我介绍环节,这个环节老师不会打断,会让你说完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东西。由于笔者是跨考生,所以笔者当时着重铺垫的是自己本科时的社团经历和本科期间考的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vb)等证书项目。
再然后就是老师的提问环节,这一环节笔者自身的感觉是:老师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考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学术潜力和学术经验,对花里胡哨的社团经历不感兴趣,不管你用再多的篇幅强调,老师也不会在这方面发问。
而由于笔者提到了笔者自己的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所以其中某位研究方向比较偏人工智能和算法方向的老师提问笔者:你会python吗?笔者当然是不会的,场面一开场就显得略尴尬。
因此这里也算给学弟学妹提个醒:复试前多关注一下可能出现在面试现场的导师的研究方向,如果自己在该方向学术不精,那么尽量藏拙,不要贸然地提到自己对该方向感兴趣或者学习过某些该方向的技能。
再然后老师提出的是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一个参加复试的考生的复试过程中都有出现,分别为:
    你目前是否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计划?
    作为跨考生,你觉得自己的本科专业与心理学有哪些交叉的部分,有哪些值得研究的地方?
    你自我介绍中/刚刚回答中提到自己想从事xxx方向的研究,那你可以具体提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实验构想吗?
    你提到的这个实验构想,背后有什么理论支撑?
    你提的这个理论有一点老派了,有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跟老师分享?
    你自我介绍中提到最近看过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请问你感兴趣的领域里,最新的概念有哪些?最出名的学者有哪些?
等等等等。
总之这类问题的聚焦点都在于考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学术潜力和学术经验。老师提问的宗旨是:只要你还能回答的上,就继续问更细节的东西,直到你面露难色满嘴哈哈为止。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一些难度递进的问题去摸一摸各类考生的底,跨考生会被摸出你到底有多混子,本专业考生则可以通过这个环节好好秀一秀肌肉,展露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
同时,虽然笔者并没有碰到该类问题,但根据其他考生反馈,武大哲院复试亦存在一些压力面试题,如:
    你提到你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xxx,这个方向华中师范大学的培养更具体系化,你为什么不报考华中师范大学呢?
    如果我们可以把你安排调剂去华中师范大学,你愿意吗?
    你有考虑过明年继续报考武汉大学吗?
    看你的本科成绩单中,xxx专业课分数考的很低,是什么原因呢?
等等等等。
这类属于搞心态类问题,配合之前专业问题时老师时不时流露出的各种表情,包括但不限于叹气、喝水、微笑、摇头等,目标是考察你随机应变的能力与应对考试是否具有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虽然猛一听很吓唬人,但实际上只要你自己稳住,别慌,一般都可以很顺利的过渡出去。
专业面试部分到此就差不多结束了,再然后是英语面试部分。
英语面试老师也是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整体面试氛围相对于专业课面试氛围会显得和蔼一点,老师会根据你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口语水平调整面试难度,而不是持续追问,所以总体来说不用太担心场面过于尴尬。
由于笔者是最后一个进入英语面试会议室的考生,虽然会议室画面中有两位老师,但可能其中一位老师已经较为疲乏,所以全程由一位老师面试。
同样,老师不会打断你的英语自我介绍,也是按部就班地等你介绍完后向你提问,但老师捕捉的关键词也只会是关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对你花里胡哨的各种社会经历不太感兴趣。
共性的问题一般为:
    你的本科专业与心理学有什么共同点?
    如何将心理学研究应用于你本科专业的研究领域?
    疫情期间,心理学在你本科专业的领域可以对人们提供什么样的 助?(疫情特供题)
等等等等。
除此之外,老师会较幽默的问你一些可能让你尴尬的问题,比如笔者本科学的金融,老师问:金融专业相对于心理学专业来说是更有前景的,所以为什么你不继续学习金融学专业呢?
但整体来说尴尬程度是比不过专业面试的,英语面试的部分差不多就这些内容。
总结: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的复试环节,其实和武大著名的学术氛围一样,是颇为自由散漫的,整体突出一个适应性较强的特点,无论是专业课面试还是英语口语面试,随着面试环节的推进,老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也会逐步的调整,最终会落在一个大家都尚可接受的舒适区内,有才华的考生可以尽情施展刷分,实现逆袭,而实力较一般的考生只要心态不炸,不被问急眼或呆住,也不会得太低的分,最终录取结果也基本上是按照初试分数从高到低录取,因此如果你初试分数尚可,笔者会更建议你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应试,避免因为心态问题翻车。
最后祝大家都能如愿以偿地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加油。


5年的考研备考,只为上一个好大学,值得吗-简书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