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考研干货整理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文物学家相关名词解释...

 2023-02-26 02:42:52  考研全程辅导    13
[摘要]

今天为大家带来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文物学家相关的名词解释汇总,汇总顺序按照姓名首字母顺序,今天汇总的是A-H部分,需要的小伙伴们可以多多关注~ A 1.安金槐中国考古学家。河南登封人。194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



今天为大家带来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文物学家相关的名词解释汇总,汇总顺序按照姓名首字母顺序,今天汇总的是A-H部分,需要的小伙伴们可以多多关注~


A

1.安金槐

中国考古学家。河南登封人。194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50年进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1952年参加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1981年任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是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夏商考古和古陶瓷研究。主要著作有《郑州二里冈》(合著)、《登封王城岗与阳城》(主编)、《密县打虎亭汉墓》(主编)、《郑州商城》(主编)、《安金槐考古文集》等。


2.安志敏

中国考古学家。山东烟台人。1948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史学系,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研究部。1950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85年当选为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史前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关系,以及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体系等方面。主要著作有《庙底沟与三里桥》(主编)、《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主编)、《碳-14 断代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等,主要学术论文收入《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东亚考古论集》。


3.安特生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较早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学者之一。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1902年获博士学位。早年多次赴北极和南极探险,1906-1914年任瑞典地

质调查所所长,1914-1924 年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1926-1939年任瑞典远东古物馆馆长。在中国期间着重于新生代地质的研究,后来转向考古学研究,调查周口店化石地点,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调查发掘青海、甘肃的大批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主要著作有《中华远古之文化》、《奉天锦西沙锅屯洞穴层》、《甘肃考古记》、《黄土的儿女》、《远东地质学与考古学研究》、《中国史前史研究》、《朱家寨遗址》、《河南的史前遗址》等。


B

1.步达生

加拿大解剖学家。北京人化石学名的命名人。1906年多伦多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学士学位,后又攻读比较解剖学。1919年来华,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神经学和胚胎学教授,1921年任该科主任。1929年与翁文灏等筹办周口店的大规模发掘,并组建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任名誉主任。在华期间曾研究华北、东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人骨。1927年后致力于周口店北京人化石的研究。

2.步日耶

法国考古学家。史前考古尤其是研究欧洲和非洲洞穴绘画的权威。早年在大学学习过地质学、植物学、地貌学和生理学。1905年起先后在瑞士费里堡、巴黎人类古生物学研究所和法兰西学院任教,1938年当选为法兰西研究院院士。20世纪20 年代曾参加中国萨拉乌苏遗址和水洞沟的旧石器文化研究,1928年与法国古生物学家M.步勒等合著出版了《中国之旧石器》。1931年、1935年两次来华,参与了北京人文化遗物的研究,对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有推动之功。著有《周口店的用火遗迹及石、骨器物》、《周口店猿人产地之骨角器物》等。

3.伯希和

法国东方学家。毕业于法国政治学院和国立东方语言学院,1899年成为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后改为河内法国远东学院)的资助生。1900年来北京搜集图书、资料。1905-1908年受法国金石铭文与文艺学院和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的委派,到中国新疆喀什地区和库车托木舒克的脱库孜萨来,以及甘肃的敦煌石窟进行考察,盗掘、掠走包括敦煌写卷精华部分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1911年后在法兰西学院任教。1921年被选为法国金石铭文与文艺学院院士,1939年被聘为中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敦煌洞窟》、《敦煌洞窟—伯希和笔记》等。


C

1.陈万里

中国古陶瓷学家。江苏吴县(今苏州)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8年起先后赴龙泉、绍兴等地搜集瓷片标本作排比研究。1930年赴欧洲考察,了解现代科学研究方法。1946年撰著《瓷器与浙江》,开古窑窑址调查之先河。1949年调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遍访中国各地调查窑址。著有《中国青瓷史略》、《1949-1959年对于古代窑址的调查》、《中国历代烧制瓷器的成就与特点》和《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等。

2.常书鸿

敦煌艺术研究家。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满族。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预科,学习染织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年赴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留学,学习油画。1931年回国。193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2年起任敦煌艺术研究所副主任、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是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毕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临摹了一批重要的敦煌壁画。主要论著有《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论敦煌图案》、《敦煌莫高窟艺术》、《新疆石窟艺术》,主编《敦煌彩塑》、《敦煌唐代图案选》等。

3.蔡莲珍

中国科技考古学家。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女。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进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1959年调入考古研究所任职。与仇士华合作,于1965年建成中国第一个碳十四实验室,并在国内首创利用碳十四测定研究古代食谱。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任常规碳十四年代测定课题负责人。主要著作有《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合著);《中国碳十四年代学研究》;《碳十四测年及科技考古论集》(合著)等。


4.陈铁梅

中国科技考古学家。上海人。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73-1999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系科技考古实验室主任。是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长、《Quarternary Geochronology》和《文物保护和考古科学》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科技考古与定量考古的教学和研究。曾主持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液体闪烁法的碳十四测年实验室,开展通过釉系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方法建立中国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年表的工作。主要著作有《定量考古学》、《科技考古学》。


D

1.邓少琴

中国考古学家。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1910年毕业于聚奎书院。1936年参与筹建中国西部博物馆。1948年受聘四川大学历史系,开设川康历史、地理、金石、西南民族历史等课程。1951年参加西南博物院的筹建工作,西南博物院分为四川省博物馆和重庆博物馆后,任重庆博物馆副馆长。毕生从事金石学与巴蜀史研究。主要著作有《益部汉隶集录》、《重庆市博物馆藏四川汉画像砖选集》、《巴蜀史迹探索》。

F

1.冯先铭

中国古陶瓷学家。湖北汉口(今武汉)人。早年肄业于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1947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1956年后专门从事中国陶瓷史研究。是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陶瓷的研究、整理、收购、编目、陈列,古窑地的调查、鉴定等。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故宫博物院古窑址调查工作,初步整理了该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采集的古代窑址标本。著有《中国陶瓷史》(主编,执笔宋金部分)、《中国陶瓷-定窑》、《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主编)等。


2.傅振伦

中国博物馆学家、历史学家、方志学家与档案学家。河北新河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等。1949年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是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文物考古、地方史志、博物馆学、文献学等研究。著作有《明代陶瓷工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陶瓷文献学》、《傅振伦文存》等。

G

1.郭宝钧

中国考古学家。字子衡。河南南阳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28年参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进行的第一次发掘,后任该所研究员。1950年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毕生从事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先后参与或主持过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浚县辛村、汲县(今卫辉)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等遗址或墓地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深入考察两周时期的埋葬制度,特别是礼器制度的发展变化,率先提出"列鼎"问题,并对商周铜器群、青铜武器、车制和玉器进行了综合研究。主要著作《山彪镇与琉璃阁》、《浚县辛村》、《中国青铜器时代》、《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等。


2.郭大顺

中国考古学家。河北张家口人。196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1968年到辽宁省博物馆工作,1986年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1990年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是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主要著作有《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日合作研究报告书》(主编)、《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定稿人)、《追寻五帝》、《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合著)、《红山文化》等。


3.高去寻

中国考古学家。河北安新人。1935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安阳殷墟第12~15 次发掘。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殷墟考古与报告的编写以及台湾大学的考古教学。以二十年之功校订辑补完成了梁思永未完稿《侯家庄》(第2~9册)。主要论著有《殷墟铜器之探讨》、《李峪出土铜器及相关之问题》等。

4.高本汉

瑞典汉学家。1910-1912年曾来中国,随后从学于法国汉学家沙畹。1939-1959年任瑞典远东古物馆馆长。在汉学方面主要是综合语言学和中国青铜器的研究。曾翻译和注释《尚书》、《左传》等古代文献,尤以《左传真伪考》最具影响。主要著作有《中国青铜器中的殷与周》、《中国青铜器新论》、《记古代青铜器的花纹规律》、《中国古镜》、《殷代艺术的若干特征》、《淮与汉》等。

H

1.黄文弼

中国考古学家。字仲良,湖北汉川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教或任职。1927-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新疆的考察活动。曾四次去新疆考察,论证了楼兰、龟兹、于阗、焉耆等古国及许多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判明了魏氏高昌的纪年顺序和茔域分布;提出了古代塔里木盆地南北两河的变迁问题。著作有《高昌陶集》、《高昌砖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新疆考古发掘报告》、《西北史地论丛》等。


2.黄宣佩

中国考古学家。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渔捞科。1952年分配进上海博物馆筹备处工作。1954年参加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是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上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曾主持了上海马桥、青浦崧泽与福泉山金山亭林等遗址的发掘。主要著作有《崧泽》(主编)、《福泉山》(主编),以及《关于良渚文化若干问题的认识》、《从考古发现谈上海成陆年代及港口发展》(合著)、《略论崧泽文化的分期》、《福泉山遗址发现的文明迹象》等论文。

3.黄慰文

中国考古学家。江西东乡人。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转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任职。主要从事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是国际史前及原史科学协会常委兼执行委员。曾作为发掘队队长参加蓝田公王岭遗址考古发掘,主持中外合作的广西百色盆地和贵州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主要论著有《周口店发掘记》(合著)、《中国的手斧》、《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方元素"与早期人类文化进化格局》(合著)等。

4.韩寿萱

中国博物馆学家。陕西神木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1年留学美国,攻读博物馆学,获硕士学位后于1937-1946 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任职。194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次年筹办北京大学博物馆专科,任主任,兼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1949年后历任北京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毕生从事博物馆学与文物藏品保管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博物馆展览概略》、《略论实物史料与历史教学》等。



教育部部署2023年研究生考试赴考困难考生可申请借考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