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点与考研真题题库

 2023-01-30 06:40:00  考研全程辅导    14
[摘要]

??血缘关系和联姻关系把天子、诸候和大夫联结在一起。贵族实行个人统治,靠刑罚来迫使麻民服从。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是靠个人接触和个人关系来维持的。 ②西周封建社会制度瓦解后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化(1)社会各阶层原有的...



??血缘关系和联姻关系把天子、诸候和大夫联结在一起。贵族实行个人统治,靠刑罚来迫使麻民服从。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是靠个人接触和个人关系来维持的。

②西周封建社会制度瓦解后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化(1)社会各阶层原有的僵硬界限逐渐被打破。公侯君子和庶民小人的社会分野逐渐模糊。

(2)大国用侵略、兼并的手法,扩大统治的领土。各国都需要集中权力,强化国家的统治,使政府的结构和行使职权都日益复杂化。

(3)在这种形势下,有少数懂得现实政治的谋士便为君王公侯出谋划策,告诉统治者怎样统治广大的封地、怎样把权力集中到统治者的手里,他们鼓吹的统治方略及其理论根据构成了法家的思想主张。

三、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及其人性论前提

①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出身韩国公室,是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孤愤》《五》《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

②前期法家变法的理论与实践

(1)商鞅变法

①理论依据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②变法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车功等内容。

(2)申不害的“术”

“术“是申不害的代表性思想,是指君王役使臣下的手段与方法。申不害认为君主要深藏不露,用“名实”对臣下加以考量、驾驭。

3法、术、势结合的治国之道

(1)法、术、势

①法是指官府颁布的以赏善罚恶为基本原则的律令,是官员驾驭百姓的基本依据。

②术是指君王操纵驾驭臣下的基本手段。

③“势”是指君主的权力与威势。

(2)法、术二者偏废的危害

①重术不重法

申不害在韩国为相,重术而不重法,官吏们大钻法制空子,凡是新法对他们有利的,就依新法办事,凡是旧法对他们有利的,就依旧法办事。

②重法不重术

商鞅与秦孝公以重法著称,明法制,开边界,使秦国迅速崛起。但是商鞅不重术,不能很好地驾驭大臣官吏,秦国大臣们中饱私囊,国君并未得到过多的好处。

(3)儒家、法家对势的观点

①儒家批评重势

儒家认为好人运用权势,天下就治,坏人运用权势,天下就乱。天下好人少坏人多,任势会乱多而治少。②法家支持重势

重势一派认为真正掌握治国大权的君主,常是才智和德行都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只要抱法处势,也能治理好国家。④“皆扶自为心的人性透视

(1)“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

“自为”出自《慎子》,是指自己为自己打算,有自利、为己之意。韩非认为人性自私自利,每个人内心都在为自己打算,人与人之间在互相计算利益。

(2)荀子、韩非对于人性看法的差异

①荀子认为自然本性需要经过人工的“改造”,人性本恶;韩非认为自然本性只可以加以利用,性无善恶。

②荀子讲“改造“是因为他固守道德理想;韩非讲“利用“是因为他认为人的关系是一种工具性与功利性关系。

(3)“皆挟自为心的作用

①韩非认为治理天下,利用人们的自利之心,明赏设罚,能够役使人们去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国家自能安定。

②韩非将人性概括为“自为”,让君主面对一个非道德、非情感化的残酷真实,排除人性人情对立法和执法所产生的影响。

四、“世异事异的历史变化意识与道理相应的道用论1“世异事异的历史变化意识

(1)历史分期

①上古之世是指有巢氏和燃人氏的时代,人类刚从与野兽混迹的山林之中解脱出来,处于开创人类生活方式的初期。

②中古之世是指稣、禹治水的时代,人们开始改造自然,提高生活水平,人类文明有初步

③近古之世是指殷周之世,随着礼乐教化的兴起,人类文明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④当今之世是指诸侯争雄、相互兼并的战国时代。

(2)人口增长因素

①基本思想

a.上古时代,人口少,自然财富有余,人们不用争夺,不用立法律。稍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超过生产增长的速度,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民众陷入混乱争夺。

b.人口增长是导致财富不足、社会动乱的基本原因,是导致建立国家和设置法制的根本原因。②评价

a.指出了人口增长过快、物质欲求过高与生产和财产增长的速度过慢必然引发矛盾,符合实际情况。

(2)评价

①“循名责实等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用“术”的问题而提出。

②“因


参验审言辞”中的“言辞”超出官职名分范围,涉及到一种看法、一种主张,较有认识意义。

②矛盾说的形式化表征

(1)矛盾

韩非所指的矛盾主要涉及形式逻辑问题。韩非的“矛盾说旨在强调知识的确定不变性。

(2)评价

韩非力图用知识的确定不变性去排除存在物的变动不居性,认为天地万物非此即彼、势不两立。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与变化史观不相容。

六、法家与道家

①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家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

(1)法家

在韩非子和法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力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

(2)道家

道家的统治方法是:以无为而用天下。君王应该不想、不说、不做;只命令别人替他去想、去说、去做。这样,他便可以无为,而凡事都由别人办好了。属下的职责和作用是接受命令,按令行事。

②法家的治国之道

(1)要求君王公正无私,赏罚严明。如果君王不能公正无私,哪怕只失误几次,那么整个机制便将崩渍。

(2)法家宣称只要具有中人之资,便能治国,而实际上,只有圣人,才能具备君王的资质。

道家与法家的对峙

(1)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则认为人生来性恶。

(2)道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法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

七、法家与儒家

①儒家的保守性与革命性

(1)保守性

儒家认为,要靠礼和道德来治理百姓。他们主张沿用西周初期的体制,但却没有觉察到,社会情况已经变化,先前推行礼治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复存在。这时,他们还指望靠老办法治国,就成为保守派。

(2)革命性

①在儒家的思想里,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他们不再坚持以出身贵贱和财产多少来划分社会阶级。孔子和孟子以道德来划分而不是以家世来划分君子和小人。

②儒家坚持以礼治国,“礼”不仅是统治贵族的准绳,也成为统治庶民百姓的准绳,这是对麻民百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法家的思想

(1)法家的思想也和儒家一样,没有社会阶级高下的区别。人人在法律和统治者面前,地位都一样。

(2)但法家所做的不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而是把贵族的地位降低,靠奖惩来统治一切人,这就把“礼抛到一边去了。

③儒家和法家的分野

(1)儒家的主张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

(2)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一向指责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则总是指责儒家书生气、不切实际。

……

本文源自攻关学习网。
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接收调剂的通知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4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