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场地主要在高校,很多学校要求,教授也...来自双博士的分享...(考研场地是在学校考吗)

 2023-09-29 03:46:11  考研全封闭培训    14
[摘要]

??课程与教学论考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参考书 导师信息 报考信息 考试形式:申请审核复试制考博择校:考博择校不单看,本硕院校 学术成果 学术经历 外语等都会影响你的院校选择,不要单一去看,咨询请说清楚自...



??课程与教学论考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参考书 导师信息 报考信息


考试形式:申请审核复试制考博择校:考博择校不单看,本硕院校 学术成果 学术经历 外语等都会影响你的院校选择,不要单一去看,咨询请说清楚自己信息,模模糊糊概不回复.如果说只是说考博,院校不算太突出,也没有学术成果 学术经历 外语也不大行 这种建议还是要去做些准备事项在备考博士。北师大比较看着学术经历 学术成果,如果只是院校较突出学术成果 学术经历弱这种也要慎重报考,或者说不要孤注一掷。北京地区相应可以选择的院校:清华 北大 人大 北航 北理工 首师大等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

研究方向:教学论、数学教育、科学教育

?

导师:高潇怡、郭华、王本陆、张春莉





初审后参考书目(仅推荐)

1.加涅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2.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艾伦·c·奥思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

4.派纳等编,张华等译,《理解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詹姆士·g·享德森著,《革新的课程领导》,浙江教育出版社

7.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现代教学设计论》(修订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9.赞可夫著,《教学与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0.杜威著,《我们如何思维》,新华出版社,2010

导师文章及相关学术期刊等



导师信息



高潇怡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组织机构: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

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

邮箱:gaoxiaoyi@bnu.edu.cn

?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100875)

?

简介:主要研究方向是学校科学教育(幼儿园、小学)、校外科学教育(科技馆教育、科普与科学传播等)、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国家教育部等近40项课题研究工作;在《比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国际会议论文、政府咨询报告70余篇;主编、译著、参编图书15部,参与撰写英文图书《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policy, research and practice》(the springer出版社)。多次出访日本、香港,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相关学术交流活动。

?

基本信息

高潇怡,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主要研究方向是学校科学教育(幼儿园、小学)、校外科学教育(科技馆教育、科普与科学传播等)、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国家教育部等近40项课题研究工作;在《比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国际会议论文、政府咨询报告70余篇;主编、译著、参编图书15部,参与撰写英文图书《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policy, research and practice》(the springer出版社)。多次出访日本、香港,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相关学术交流活动

教学工作

开设研究生课程“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学习科学专题研究”“课堂教学改进”“心理发展与教育”,本科生课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发展心理学”等,始终坚持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更新和改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效果的提升。

近几年,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成功申报学生科研基金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注重学生科研素养的提升。



科研项目

主持

1.???基于话语分析的科学课堂师生互动研

究,北京市教科规划重点课题,2020-2023.

2.???stem视角下跨学科学习的前瞻性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018—2021.

3.???人生中心教育幼儿园人之初课程研制与实验,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2018-2021.

4.???中美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比较研究,奕阳教育研究院,2017-2019.

5.???幼园科学教育内容框架体系的前瞻性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14-2017.

6.???河南省科普场馆建设现状及全省科技馆体系建设研究,河南省科协,2014-2015.

7.???儿童校外科学教育的理论探讨,中国儿童中心,2009-2011.

8.???促进概念性理解的小学科学课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985专项教育学部教师青年课题专项,2009-2011.

9.???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管理办法研究,北京市科委,2009-2010.

10. 大陆-香港幼儿创意学习的比较研究,北京大众世纪文化有限公司,2008-2011.

11.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6.

参与

1.???阳光智慧课程体系的构建,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附属学校,2018.

2.???学习问题学生的筛查及教育对策研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2017.

3.???学习障碍学生的筛查及教育对策研究,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学校,2017.

4.???基于4c能力培养课堂学习模式评估研究,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学校,2017.

5.???课程建设有效教学系列合作研究,庆阳市西峰区团结小学,2016-2017.

6.???加强课程建设实施有效教学系列合作研究,徐州市第三中学,2016-2017.

7.???课程与教学顶层设计暨学校品牌创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京西分校,2016-2017.

8.???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机制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2013-2016.

9.???朝阳区学前教育(3-6岁)地方课程框架研制(小班),?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区级,2014.

10. 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教育部办公厅,2013-2014.

11. 4-7岁儿童数感发展及障碍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3.

12. 朝阳区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与促进项目,北京市朝阳区教委,2012-2014.

13. 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机制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学青年专项课题,2011-2013.

14. 朝阳区学前教育科研促进工程,北京市朝阳区教委,2011-2014.

15. 幼儿园教育特色构建和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北京市朝阳区教委,2011-2014.

16. 基于儿童科学乐园展项亲子互动活动的研究与开发,中国科技馆,2010-2011.

17. 密云县与北师大共建项目“幼儿科学教育”课题,北京市教委,2007-2011.

18.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试点推进与效果评估,中国科协,2007-2008.

19. 中小学生科技场馆学习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2007-2008.

20. 北京市科委科普志愿者培训项目,北京市科委,2007-2008.

21. 北京市科技场馆科普志愿者培训,北京市科委,2007-2008.

22. 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教育部,2001-2007.

23. 教师自我发展内在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2004-2006.

24. 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吉林长春出版社,2004-2006.

25.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培训策划与初步实施,中国科协,2005年.

26. 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监测与评估,中国科协,2004-2005.



学术成果

著作

1.???《新中国小学教育研究70年· 科学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合著

2.???《幼儿园教育活动框架与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合著

3.???《幼儿好习惯培养百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1月,编委

4.???an overview of pre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policy,rearch and practice,the springer,2016,合著

5.???《发展心理学与早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翻译

6.???《教学技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合著

7.???《“第一次发现”科学探究活动手册》,接力出版社,2013年,编委

8.???《儿童校外科学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副主编

9.???《综合素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主编

10.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主编

11. 《中国幼儿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6月,编委

12.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合著

13. 《新小学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副主编

14. 《儿童早期的科学经验——一种认知与情感整合的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副主编

15. 《建构儿童的科学——探究过程导向的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副主编

16.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副主编



学术论文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教师教育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国科技教育》、《学前教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主要论文有:

1.???新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研究70年:回顾与反审,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优秀会议论文,2020年9月。

2.???泛在学习环境中的科学阅读:机遇、挑战与对策,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优秀会议论文,2020年9月。

3.???高潇怡,喻娅妮.关注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j].中国教师,2020(07):51-53.

4.???xiaoyi gao, peishan li, ji shen, huifang sun. reviewing assess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stem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2020,7(15).

5.???高潇怡,刘文莉.将科学论证融入科学教学:adi科学论证教学模型简介[j].中国科技教育,2020(04):6-7.

6.???高潇怡,重审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导向[j].教育家,2020(03):14-15.

7.???高潇怡,吕雅洁.将科学写作融入科学教学:探索辅助科学教学的有效手段[j].中国科技教育,2020(03):6-7.

8.???高潇怡,孙慧芳.当前国际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概念探析——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为例[j].教育学报,2019,15(06):25-33.

9.???gao, s.y., ji, s.,? li, p.s. & sun, h.f.. (2019).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in integrated stem educational programs in g6-16. aera online paper reposito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toronto, on, apr 5-9, 2019)

10. 高潇怡,黄真.科学教学原则之关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j]. 中国科技教育, 2019(1):6-7.

11. 高潇怡,孙慧芳.美国科学课程发展的新趋向——基于共通概念的科学课程构建[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01):53-60.

12. 高潇怡,李维.幼儿教师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01):58-65.

13. 高潇怡, 黄真. 基于学生“水的液气相变”前科学概念教学方法的运用[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 v.34;no.294(08):21-24.

14. junjie wu, chunyan kang, fengyang ma, xiaoyi gao, taomei guo. the influence of short-term language-switching training on the plasticity of the cognitive control mechanism in bilingual word produc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8,71(10).

15. encong wang, meirong sun, ye tao, xiaoyi gao, jialiang guo, chenguang zhao, hui li, qiujin qian, zhanliang wu, yufeng wang, li sun, yan song. attentional selection predicts rapid automatized naming ability in chinese-speaking children with adhd[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1).

16. 高潇怡.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问题与改进——基于对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借鉴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1):30-36.

17. 高潇怡,李艾欣.美国学前科学教育内容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203-207.

18. 高潇怡,钱凤.小学生眼中的科学家形象——一项小学生科学家画像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1):65-69.

19. 张树东,高潇怡.美国学习障碍概念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09):91-96.

20. 高潇怡.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关注教师对科学的理解[j].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21. 高潇怡, 李维. 巧设课堂导入 促进意义建构[j]. 中国教师, 2014(19).

22. 高潇怡.尊重的教育:美国小学教育实践背后的核心教育价值观[j].中国教师,2014(03):92-93.

23. 高潇怡.细节之中的“学生主体”——美国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学生主体透析[j].中国教师,2014(01):88-90.

24. 高潇怡,毛巧利.从实证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科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范式的转换[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12):12-18.

25. 高潇怡,胡巧.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4):78-84.

26. 高潇怡,胡巧.科学课中教师提问模式的发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 2011(3).

27. 高潇怡,胡巧.教师的科学本质观:研究进展及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08):1-6.

28. 张丽虹, 高潇怡. 主要发达国家的校外科学教育实践[j]. 中国科技教育, 2010(5):3-7.

29. 高潇怡,杨彦捷.科学探究活动目标确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09):26-28.

30. 高潇怡.试论“促进概念性理解”的科学课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04):68-72.

31. 高潇怡. 超越事实:基于科学教育实践的问题与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7):57-60.

32. 高潇怡, 庞丽娟. 论教师教育观念的本质与结构[j]. 社会科学战线, 2009(3):258-261.

33. 高潇怡,刘俊娉.论混合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顺序性设计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9,31(03):49-54.

34. 高潇怡,张永军.试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院校认证标准[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03):66-71.

35. 高潇怡.促进学生科学概念转变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02):86-90.

36. 高潇怡.从“过程”到“探究”:对当前科学教育目标的再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9(02):57-60.

37. 高潇怡,庞丽娟.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的质性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01):36-40.

38. 高潇怡.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的类型研究[j].教育学报,2008(05):68-73.

39. 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行为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41-45.

40. 高潇怡.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发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7(03):76-80.

41. 高潇怡,庞丽娟.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与基本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41-43.

42. 高潇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61-63.

43. 高潇怡,庞丽娟.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教育行为研究[j].教育科学,2006(05):71-74.

44. 郑富兴,高潇怡.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03):31-36.

45. 郑富兴,高潇怡.道德共识的追寻——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浅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30-35.

46. 高潇怡,重审科学探究——兼谈科学探究之于科学教育实践的启示,《中国科技教育》,2008年12期。

47. 高潇怡,学校、科学教育与“科技馆活动进校园”,《中国科技教育》,2007年10期。

48. 高潇怡,关注幼儿天真幼稚的理论,《学前教育》,2014年12期。

49. 高潇怡,当前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定位上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学前教育》,2008年06期。

50. 高潇怡,教师指导幼儿学习的几种方法及其特征,《学前教育》,2007年7/8期。

51. 高潇怡,教师创设显性学习环境行为的基本特征,《学前教育》,2006年11期。

52. 高潇怡,学生是否真正了解科学,《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8日,第6版。

53. 高潇怡,在做科学中理解科学,《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4日。

54. 高潇怡,科技场馆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大众科技报》,2006年12月31日,第1698期。

55. 高潇怡,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监测与评估,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版。





郭华????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才称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组织机构: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邮箱:guohua@bnu.edu.cn????

地址: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教育背景1996.9—1999.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博士研究生1987.9—1990.7?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 硕士研究生?1983.9—1987.7?山西大学教育系?本科生?工作经历1990.7—1995.9?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 教师1995.9—1996.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访问学者1999.8—2000.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01.7—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社会任职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团队研究员。《教育学报》副主编。获奖情况1、专著《教学社会性之研究》,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4年)2、获1998 —1999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应用论文奖教学工作主讲课程:?1.教学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2.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3. 教育社会学(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科研项目1.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的社会本性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2.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2002—2003年3.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追踪与教学指导”,2004—2005年4.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教学支持研究”,2002—2004年5.主持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课堂沟通的理论与实践”的建设,2002年——2004年。6.参与 “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八五”重点项目7.参与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教学认识论》的研究8.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及其对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启示”,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项目学术成果著作:1.《教学社会性之研究》,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2.《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探索》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课堂沟通论》,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教学认识论》(修订本),撰写第八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论文:1、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2、研究教学认识的社会性是当前教学论的重要任务,《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3、论教学认识与社会历史实践的辩证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5期。4、教学交往研究的教学论意义,《教育科学》2001年第2期。5、当前教学论焦点论题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6、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5期。7、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与家长选择玩具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8、改革时代话改革:基础教育如何保证它的实践合理性,《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4期。9、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论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10期。10、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福建教育》2003年第4、5期。11、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为学生的卓越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学科教育》2004年3期。12、在研究中共同成长: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校本教研的理念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10期。13、一种整体的教学视野,《人民教育》2005年15-16期。14、the indige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research and other matters,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november-december2001/vol.34, no.6





王本陆????教授????博士生导师

组织机构: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邮箱:05183@bnu.edu.cn???



基本信息

王本陆,男,1967年生,湖南人隆回人,九三学社社员,教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研究员,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理论刊物《教育学报》(cssci来源期刊)副主编,国家一流本科在线课程《教学论》(mooc)主讲人。

?

学术领域

1.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学理论,学校课程研究

?

2.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哲学,教学伦理学

?

3.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

?

?

?

?

?

教育背景

1992.9—1995.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教育学博士

?

1989.9—1992.7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硕士生,教育学硕士

?

1985.9—1989.7 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学学士

?

?

?

工作经历

1.1995.7——1996.1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2.1996.12——2001.1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生,副研究员

?

3.2001.12——2005.10: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2003年聘任为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

4.2005.10——2008.10: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985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

5.2008.10——2009.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6.2009.7——2018.1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中,自2010年10月以来,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暨教学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自2013年11月以来,担任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自2016年1月以来,担任《教育学报》副主编;自2016年9月以来,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

7.2018.12——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

?

?

教学工作

1.教育学博士课程:教学论前沿问题研究

?

2.教育博士课程:课程与教学研究

?

3.教育学硕士课程:教学论专题研究

?

4.教育硕士课程:教育伦理案例研讨

?

5.教育学本科课程:教学论

?

6.国家一流本科在线课程:“教学论”慕课,运行平台为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和学堂在线

?

?

?

科研项目

1. 《中国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7—2020.

?

2. 《信息技术条件下北京市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的实验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优先)课题,2014-2017.

?

3. 《教学伦理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2—2015.

?

4.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创新研究》,国家“985工程”三期北京师范大学“世界一流教育学科与中国教育创新”基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团队项目,2009—2013.

?

5.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哲学的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规划课题,2004—2006.

?

6. 《教育伦理哲学:关于教育伦理基础的系统考察》,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02—2005.

?

?

?

学术成果

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独著、第一作者、主编学术著作、教材共14部,第二作者或第二主编著作3部,参编论著、教材10部。代表性作品有:

?

1.王本陆.教育崇善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

2.王本陆.现代教学理论:探索与争鸣.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

3.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第1版;第2版;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9;2017.

?

4.王本陆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5.王本陆,王永红等.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

6.王本陆,潘新民等.中国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四十年.下卷(中国教学论研究四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张春莉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组织机构: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

职务:院长

?

邮箱:97070@bnu.edu.cn

?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809

?

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研究》《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学习者视角下的学习历程分析》,合作编著有《小学数学教育评价》《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走向多样化的评价》等,译著有《教育心理学》等。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学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信息技术背景下不同教学手段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研究》等学术论文100多篇。侧重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结合数学学科学习特点和学习者的视角,论著数学学习结果分类,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内外部学习条件与相应的教学策略,数学教学目标的陈述,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数学评价方法等数学学科中的基本教学问题。

?

?

基本信息

张春莉,女,1970年生于重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教育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

?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及教学心理与评价研究。

?

?

教育背景

1987-1991,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学士;

?

1991-1994,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教育硕士;

?

1994-1997,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

?

?

工作经历

1997-2000,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

?

2000-200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

2002-2006,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客座助理教授;

?

2006-201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

?

2012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

?

?

出访经历

2002-2006,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客座助理教授

?

社会任职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

?

获奖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钱瑗优秀教师, 2012年度

?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奖, 2012年度

?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第九届优秀高等教育论文评奖活动二等奖。

?

2015年6月论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第九届优秀高等教育论文评奖活动二等奖。

?

著作:小学数学教学论(第四版),或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人:马云鹏、张春莉、孔凡哲、孙兴华,等级:二等奖,证书:cg160057

?

2018年教育学部优秀教师

?

2019年荣获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称号。

?

?

教学工作

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

?

教育心理学

?

课堂管理

?

学生研究与学习指导

?

?

科研项目

主持并完成的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语文学科能力评价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读懂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方法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专家型教师原型观下课堂教学执行力的提升”。

?

目前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促进学生数学理解层级发展的学习进阶研究” 和中国教育学会2019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促进学生思考力提升的数学思维实验室建设”等。

?

?

学术活动

(1)2014年3月去英国知山大学参加中英教育双边国际会议-早期教育和基础数学主题,并做大会主题发言人,题目:the initia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china(中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初职培训及专业化发展)。

?

(2)2014年7月8日至13日去法国巴黎参加014年7月参加了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第28届大会,并应邀作大会报告:a case study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students with teachers and peers in the classroom。

?

(3)2014年7月去甘肃嘉峪关参加小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活动。

?

(4)2014年10月去青岛参加小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并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读懂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途径与方法。

?

(5)2019年1月去广岛大学参加学科教学国际研讨会,并做大会主题发言:chinese model and experience of lesson study.

?

?

学术成果

张春莉、宁丽曼: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在课堂提问上的差异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2:44-47.

?

张春莉著. 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

?

张春莉著.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

张春莉,李冬红.增强学生意识,实施有效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14,11:22-26.

?

张春莉,李兰瑛等著.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与案例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60千字,2015年1月第1版。

?

张春莉、姜国伶、程圆圆. 基于课堂生成的提问与追问分析. 小学数学 2015.2. 7-9.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2015.7:36-38.issn1674-277x

?

张春莉、马慧珍、吴加奇. 师生人际关系对教师教学反馈及学生行为的影响研究.教育学报. 2015. 2.28-35.issn1673-1298

?

张春莉、吴加奇. 小学数学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认知一致性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8期,80-85.

?

张春莉、程圆圆、姜国伶. 信息时代下的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思维培养. 中国教师,2015.4,下半月刊,5-9.issn1672-2051

?

李清霞、张春莉. 课程教学中情感渗透策略的探讨——基于“社会情感学习”视角的分析. 中国教师,2015.9.下半月刊,62-65.issn1672-2051

?

张春莉、程圆圆、王本陆。信息技术背景下不同教学手段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2.34-39.issn1003-160x

?

张春莉、吴正宪主编,读懂中小学生数学学习学情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264千字,issn978-7-303-18519-1

?

张春莉、吴正宪主编,读懂中小学生数学学习预设与生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292千字,issn978-7-303-18520-7

?

张春莉、吴正宪主编,读懂中小学生数学学习错例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347千字,issn978-7-303-18521-4

?

?

张春莉、邓惠平、张雪、王聍瑶、马晓丹.数学模型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2016.3:14-17.issn1674-277x

?

邓惠平、张春莉.王倩.什么是好的数学教学活动_从_美国数学核心课程标准_的实践标准看,小学数学 2016.10:8-11.issn1674-277x

?

张春莉、马晓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个误区 三个机遇 三个走向,石景山教育,2016,12.

?

张春莉.王倩.澳大利亚icas 2015三年级测评题目分析,新世纪小学数学.2016,6:46-49.

?

马晓丹、张雪.张春莉、从pisa测评看什么是好的数学试题。小学数学教育,2016,12.

?

小学数学教学论(第四版).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级:二等奖,获奖人:马云鹏、张春莉、孔凡哲、孙兴华,证书号:cg160057

?

?

张春莉、马晓丹.修订后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2017,1:.119-124

?

张春莉、马晓丹.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的对比研究综述,教师发展研究,2017.1期,90-97.

?

张春莉、马晓丹.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教育视界.2017.04.4-6.

?

余瑶,张春莉.教师偏见的理性思考及干预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1:1-5.

?

马晓丹、张春莉.构建科学取向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体系.数学教育学报,2017,4:56-60.

?

?

马晓丹 张春莉(通讯作者). 两种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年02期

张泽庆、鞠立娜、张春莉.如何让数据“说话”——兼评田桂梅老师“派谁去”一课.小学教学,2018,10:54-56.

?

余瑶, 张春莉(通讯作者). 国外数学理解研究的进展与展望.教育学报,2018,1:35-43.

?

张泽庆、吴加奇、张春莉.学习者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教育视界,2018,8:4-8.

?

张春莉, 程黎, 王本陆,王艳芝. 青少年创新素质模型的理论构建.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8,3:28-34. 基础教育课程, 2018年07期

王本陆、千京龙、卢亿雷、张春莉.简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建构.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4:37-43.

?

张春莉、余瑶、王雨露.做一名好老师的路在何方——吴正宪老师专访.2018,3:95-102.

?

张春莉、王艳芝.数学教学中实施协同学习的策略初探。教育科学研究,2018,12:。c拓

?

张春莉、宗序连、马晓丹.目标导向 分类学习——试论基于认知科学的当代数学教学论体系,2019,4:121-133.c拓

?

张春莉、吴加奇、姜国伶.同伴互助配对方式对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影响.教育学报,2019,1:74-81

?

吴加奇、张春莉,现实数学教育理念在中国课堂教学中的本土化,教师教育论坛,2019(04):42-45.

?

程黎,张春莉(通讯作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对我国超常教育的再思考:苏格兰的经验及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19年06期。

?

张春莉、贺李: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教学创新的回顾与展望,教育史研究,2019.1:13-23.

?

?

张春莉,吴建成,杨雪.信息化背景下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研究[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02):5-7.

?

马晓丹、张春莉,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4):36-40.

?

张春莉、王艳芝、程黎、王本陆、胡巍森。创意物化的理论探析与实践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9):49-53.

?

刘京莉、张春莉著,新中国小学教育研究70年(数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

?

张春莉、贺李、曾琦,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重要力量,中国教育学刊,2020(7):34-39.

?

陈薇、张春莉、朱宇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变革的实验研究,2020(7).

?

张春莉、陈薇、张泽庆著,学习者视角下的学习历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isbn:978-7-303-25314-2。

?

张春莉、吴加奇、陈昀璐、李鸿捷,小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是什么样的——由一项调查所想到的,2020(4):5-9.

?

江义玲、张泽庆、张春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探析,教育视界,2020(6):9-11.

?

168.chunli zhang.chinese model and experience of lesson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volume 22, number 2, june 2020.pp21-31.

?

张春莉、马晓丹、张泽庆著,数学学习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

?

张春莉、陈薇、张泽庆著,学习者视角下的学习历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

张春莉、王轲、张泽庆,赋予数学课堂思考的力量,小学教育研究,2020年增刊,第5-8页。



????

考研历程中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中北大学考研率) 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14 条评论)